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大化无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术”之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赖凯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化无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术”之理念与实践 
  作者:赖凯慧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艺术学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大化无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术"之理念与实践
  【英文标题】Media for the Dharma Propag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eligious Arts of Fo Guang Shan
  【文章作者】赖凯慧
  【指导教师】林谷芳 倪再沁
  --------------------------------------------------------------------------------
  【中文关键词】人间佛教|宗教美术|佛光缘美术馆
  【中文摘要】"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是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弘法的目标与宗旨,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当今台湾佛教的大道场如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与中台山莫不以此为标举,而佛光山更是人间佛教体现的范例,它强调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艺文化、事业化、制度化、国际化与未来化,并以大化无形的信念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艺术是文化实践的核心,宗教艺术则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文化事业具体呈现的一环,而美术馆的设立即为"佛教艺术化"的实践。
  现今台湾有超过两百个公、私立博物馆,经营风格、特色多元而丰富,呈现热闹缤纷的表象,然则以收藏宗教美术为主轴的博物馆屈指可数,其中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宗教美术品项的质、量兼备,独领风骚,位居全国之冠。民间私人美术馆则以鸿禧美术馆的总体表现最佳,甫成立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才刚起步,接着则有震旦美术馆落成启用,本论文将以上述四个公、私立美术馆典藏、展示现况,应对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的基点与特色,剖析佛光缘美术馆未来蓝图擘划的立基点。
  "佛教艺文化"是佛光山收藏宗教美术的源头,希望结合宗教与美术提升社会大众对佛教文化的认识,三十二年采"随缘不主动"的收藏作风,质、量未臻完善,藏品散布全台六个佛光缘美术馆。由此分析位处北、中、南三地的六个馆的特色与经营现况,探讨、比较它们面临的困境,自然成为本论文重要基点,并以此作整合资源、重新定位之考量。以此,本论文试图在规划佛光缘美术馆的三大思考基点:一、如何避免局限性;二、从建立"自我特质"发挥的殊胜性;三、配合佛光山未来道场的发展上,就空间性、地域性、场域性等多种考量,提出在佛光山本山设立总馆(佛陀纪念馆)的必然性,并就规划营运内容、组织架构等,依地缘与发展历程,重新统合、厘清六个佛光缘美术馆的定位,形构资源共享又相辅相成的佛光缘美术馆网络,往后,在总馆的统筹领导下,具体建构族内与族外都能肯定的宗教美术新形象,发挥大化无形的弘法功能。
  专业化、国际化且扣接时代脉动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宗教美术,将成为代表佛光山重要的文化事业之一,同时,发挥佛教文物的"量体"──佛陀纪念馆与展现"具体"文物──佛牙的双重效益,及设法将人间佛教特色直接体现于展览中,都是弘扬宗教美术不可轻忽的一环,跨领域的对话,以及与其它行业的合作也必须同步确切实践,运用过往奠基度化百万信众的力量,铺陈最底层的根基,以此带动社会文化风气,形塑台湾文化新样貌,具体增添整体社会深广文化意涵的角色。
  佛光山宗教美术事业的经营,应禀持以往推动人间佛教的坚持,采循序渐进的轨迹,抱持尊重专业的信念与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走在时代脉动尖端,落实"艺术弘扬佛法"的目标,摆脱过往各馆各行其事,改进昔日资源重叠浪费的弊病,将博物馆以往典藏、研究、展示与教育的典型功能发挥,并以"寓教于乐"的作法,再创宗教美术馆新局,本论文试以上述观照说明,如同教义的铺陈弘扬及其它弘法事业的影响般,宗教美术即可发挥无远弗界的影响力。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人间佛教与佛光山宗教美术的关系 9
  第一节 前言 9
  第二节 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9
  一、人间佛教的源头 9
  二、中国佛教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人间性 11
  三、人间佛教在台湾佛教的体现 12
  四、小结 14
  第三节 佛光山对人间佛教的体现 14
  一、佛光山的教育事业 14
  二、佛光山的文化事业 15
  三、佛光山的慈善及共修事业 15
  四、国际化的佛光山 16
  第四节 文化是佛光山人间佛教体观的特质 17
  一、人能弘道──从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的理念与生命特质谈起 17
  二、历史渊源──以文教起家的佛光山 19
  三、大化无形──文化在佛光山的体现 20
  第五节 艺术是文化实践的究极与核心 23
  一、艺术无所为而为的特质──艺术的本质与文化实践 23
  二、佛光山与宗教艺术实践 24
  第二章 台湾博物馆之宗教艺术发展现况 26
  第一节 台湾博物馆有关宗教艺术营运的现况 26
  第二节 官方典藏──故宫博物院 27
  第三节 他山之石──宗教与非宗教收藏的博物馆 28
  一、鸿禧美术馆 28
  二、震旦美术馆 31
  三、世界宗教博物馆 32
  四、树火纪念纸博物馆 35
  第四节 台湾官方与民间宗教美术典藏展示之比较 35
  第三章 宗教艺术的特质与意义 39
  第一节 宗教艺术的发展 39
  一、宗教与艺术 39
  二、宗教艺术 40
  三、佛教美术 41
  第二节 佛教美术的特质 43
  一、中国的佛教美术发展 43
  二、佛教美术与时代的关系 44
  三、佛教美术的特色 45
  第三节 佛教美术弘法的功能 47
  第四节 佛教美术的展现 48
  第四章 佛光山宗教美术发展之现况 50
  第一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典藏之缘起 50
  一、最早的收藏因缘 50
  二、宗教美术收藏的目的与方向 50
  三、宗教美术收藏的内容 51
  第二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之组织与营运 52
  一、现有宗教美术的组织 52
  二、佛光缘美术馆的概况 54
  三、现有美术馆的营运 55
  第三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当前的局限 56
  一、典藏的局限 56
  二、场地限制 57
  三、专业不足 55
  第五章 佛光山宗教美术发展蓝图及营运计划 59
  第一节 未来佛光山宗教美术发展的三个思考基点 59
  一、如何避免局限性 59
  二、如何发挥殊胜性 62
  三、如何配合佛光山未来道场的发展 66
  第二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发展步骤与实践 68
  一、各馆的定位与资源的整合 68
  二、总馆址的确定与典藏计划 73
  三、人员的组织 77
  四、美术馆的营运 82
  第三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展览的理念、规划与执行 85
  一、展览计划案的规划理念 85
  二、展览计划的执行 86
  三、展览计划的管核 86
  四、相关计划的落实 86
  第六章 宗教美术的弘扬 92
  第一节 宗教美术将成为佛光山代表事业之一 92
  一、佛教文物"量体"与文物的"具体"呈现 92
  二、人间佛教特色的直接体现 93
  三、丰富的佛教造像世界 95
  第二节 佛教美术将成为大化无形的弘法媒介 97
  一、多媒介的弘法 97
  二、与其它行业的合作与对话 98
  三、场地具无形教化的能量 98
  第三节 佛光山宗教美术将具体增添整体社会的文化意涵 99
  一、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99
  二、形构台湾文化的特色 100
  第七章 结语 102
  参考书目 104
  表目录表1.
  鸿禧文教基金会组织图30
  表2. 台湾官方与民间宗教美术典藏展示之比较35
  表3. 佛光山美术馆组织表53
  表4. 佛光山在台湾设立的美术馆组织表54
  表5. 佛光缘各馆定位表72
  表6. 佛光缘总馆美术馆组织表79
  表7. 佛教图像分类大纲96
  附表1. 佛光山文化事业组织表109
  附表2. 台北佛光缘美术馆-1995~1998年参展情况表110
  附表3.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1998年度档期表111
  附表4.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1999年度档期表112
  附表5.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2000年度档期表113
  附表6.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2001年度档期表114
  附表7.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2001年度行事115
  附表8.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2001年度活动116
  附表9.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2001年-佛光缘亲子艺术年.117
  附表10. 台北佛光缘美术馆-2002年"生活美学亲子研习营".118
  附表11. 台南佛光缘美术馆-1999年竹艺·童玩大赏120 119
  附表12. 展示计划的整体作业.120
  图目录附图1.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121
  附图2. 莫高窟275窟交脚菩萨121
  附图3. 佛寺院与佛塔遗迹122
  附图4. 释迦成道122
  附图5. 释迦涅盘123
  附图6. 良宽禅师书法123
  附图7. 佛光山文物陈列馆《高雄》124
  附图8. 佛光山佛光缘文物展览馆《高雄》125
  附图9. 佛陀纪念馆《高雄佛光山》126
  附图10. 台北佛光缘美术馆127
  附图11. 宜兰佛光缘美术馆128
  附图12. 台南佛光缘美术馆129
  附图13. 屏东佛光缘美术馆130
  附图14. 印度桑奇大塔图131
  附图15. 敦煌寞高窟259窟佛坐像132
  附图16. 麦积山44窟正壁佛坐像132
  附图17. 敦煌285窟五百强盗成佛133
  --------------------------------------------------------------------------------
  【参考文献】
  专书
  1.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主编,《第一届社会与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2。
  2. 汉宝德,《博物馆馆理》,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3. 林谷芳,《典型在夙昔》,台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4. 林谷芳,《谛观有情》,台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5.《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16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
  6.《1990佛光山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
  7.《1990佛光山佛教学术会议实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8.《佛光山开山30周年纪念特刊》,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9.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制,《1991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
  10.《佛光学》,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1997。
  11.《2000国际佛光会特刊》,高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2000。
  12.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 民族文化博物馆编,《民族博物馆的实践与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4. 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台北:正中书局,1999。
  15. 汉宝德,《展示规划理论与实际》,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16. 黄淑芳,《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实务》,台北:台湾省立博物馆,1997。
  17. TIMOTHY AMBROSE AND CRISPIN PAINE着,徐纯译,《博物馆实务基础入门》,南投:财团法人台湾省文教基金会,2000。
  18. 黄光男,《博物馆行销策略》,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
  19. 彼得·度拉克着,余佩珊译,《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20. 蔡东源、洪惠冠,《如何经营文化中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0。
  21. 傅谨,《宗教艺术比较研究论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2. 蓝吉富,《观世音菩萨圣德新编-四大菩萨圣德书《一》》,台北:迦陵出版社,1997。
  23. 吕佛庭,《中国书史评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
  24. 李维菁专访,《名家文物鉴藏》,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25. 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26. 曾祖荫,《中国佛教与美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7. 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着,《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 秦裕杰,《现代博物馆》,台北:财团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馆发展基金会,1996。
  29. 张誉滕,《走在博物馆的时空里》,台北:稻乡出版社,1994。
  30. 艾迪斯、埃里克森着,宋宪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1. 石涛,《石涛画谱》,台北:华正书局,1990。
  32. 黑格尔着,《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7。
  33. 黑格尔着,《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7。
  34. 黑格尔着,《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7。
  35. 张誉腾,《科学博物馆教育活动之理论与实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36. 章利国,《中国佛教百科丛书-书画卷》,台北县:佛光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37. 刘道广,《中国佛教百科丛书-雕塑卷》,台北县:佛光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38. 鲍家声、萧玥,《中国佛教百科丛书-建筑卷》,台北县:佛光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39. 帕玛着,张文慧、林捷逸译,《诠释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40. 《博物馆之营运与实务-以国立历史博物馆为例》,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
  41. 许功明,《博物馆与原住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8。
  42. 释圣严,《比较宗教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7。
  43. 黄宾虹,《中国书画论集》,台北:华正书局,1986。
  44. 秦裕杰,《博物馆絮语》,台北:汉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45. 黄光男,《美术馆行政》,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
  46. 王镇华,《中国建筑备忘录》,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
  47. 神林恒道、潮江宏三、岛本浣主编,潘番译,《艺术学手册》,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6。
  48. 吕理政,《地球是个博物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
  49. Edmund Burke Feldman着,洪丽珠、谈玉仪、李文珊、刘美玲、曾于珍、桂雅文译,《艺术教育的本质》,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0。
  50. 关大眠着,郑柏铭译,《佛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51. Robert Bocock着,张君玫、黄鹏仁译,《消费》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52. 汉宝德,《博物馆谈片》,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95。
  53. 张心龙,《艺术与文化》,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54. 刘真编,《宗教与教育》,台北:正中书局,1997。
  55.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6. 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0。
  57. 乔治·艾里斯·博寇着,张誉腾审订,《博物馆这一行》,台北:御匠设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0。
  58.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18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59.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人生》,62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60. 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31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61. 林清玄,《浩瀚星云》,台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佛教东传二千年佛教文物暨地宫珍宝特展》,台北:佛光缘美术馆,2000。
  62. 倪再沁,《宋代山水画南渡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63. 《沙漠明珠-敦煌石窟艺术的宝库》,台北:大地地理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64. 袁旃主编,《佛菩萨的故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
  65. 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
  66. 李泽厚,《美的历程》,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67.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68.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故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69. 林保尧,《佛教美术讲座》,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
  70. 李玉王民《中国佛教美术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71. 符芝瑛,《传灯-星云大师传》,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72.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策划,《佛光缘-当代名家艺术精品义卖》,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出版1996。
  73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策划,《佛光缘-当代名家艺术精品义卖》,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出版1994。
  74. 《佛光缘-美术馆珍藏书画》,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出版,1996。
  75. 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策划,《博物馆利用丛书》,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0。
  76. 南华大学管理学院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第一届非营利组织管理研讨会论文集》,2000。
  77. Chris Jenks着,俞智敏、陈光达、王淑燕译,《文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
  78. 印顺导师,《我的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
  79.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大足石刻》,1997。
  80. 熊秉明着,《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雄狮出版社,2000年1月。
  期刊
  1. 庄耀辉,《论宗教博物馆的实质时代意义》,《铭传学刊》,7期,1995, 页149-168。
  2. 林明美,《一座心灵改革博物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规画与营运》,《博物馆学季刊》。
  3. 徐典裕/王嵩山,《博物馆、知识的管理与想象-数字博物馆之建构初探》,《台湾博物馆民族志论坛社通讯》,通讯第三卷第二期,页35-40。
  4. 陈光荣/陈文蓉,《博物馆行销之分析探讨》,《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6-1,2001·04,页101-109。
  5. 王琼秋,《博物馆搜藏品之盘点》,《博物馆学季刊》,2000·07,页53-83。
  6. 曾信杰,《博物馆搜藏与社会资源的关系》,《博物馆季刊》,2000·10,页29-40。
  7. 李素真,《计算机媒体对博物馆的影响》,《史博馆学报》,12期,1999·03,页240-256。
  8. 吴国淳,《博物馆与大学合作的理念与实践-以历史博物馆远距人文艺术课程为例》《史博馆学报》,11期,1999·12,页177-193。
  9. 李盈盈,《非营利机构之服务品质研究-以国立博物馆展览组义工运用为例》,《史博馆学报》,13期,1999·06,页128-170。
  10. 胡懿勋,《博物馆展览规划与实务运作试析-以国立博物馆展览为例》,《史博馆学报》,2期,1996·06,页150-168。
  11.《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9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0。
  12.《典藏杂志》今艺术,2001年5月1日,105期。
  网站
  1. 故宫博物院:http://www.npm.gov.tw/
  2. 鸿禧美术馆:http://www.changfound.org.tw/
  3. 震旦行:http://www.aurora.com.tw/
  4. 世界宗教博物馆:http://www.mwr.org.tw/
  5. 佛光山:http://www.fgs.org.tw/
  6. 法鼓山:http://www.ddm.org.tw/
  7. 中台山:http://www.ctworld.org.tw/
  8. 慈济:http://www.tzuchi.org.tw/
  9. 文化建设委员会:http://www.cca.gov.tw/
  10. 台北当代市立美术馆:http://www.artmuseum.net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