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僧道风录(上)
古僧道风录(上)
林凡音改编
自 序
这是根据古本《高僧传》和《缁门崇行录》选编的。古文为现代的多数人不易理解,为普及起见,特翻为白话。
共选了三十三位僧人,都是记录了古僧们不同的德行。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一次大会上谈话,(大意是)号召僧人遵制守戒,精勤修习,做到僧像僧,庙像庙;还要奉行人间佛教,自利利他;实践农禅并重,达到了自食其力,以提高僧人在群众中的信誉,有利于弘法利生。此外,宗教在十年“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令到后继无人,现各地正在培养青年僧人,达到续佛慧命。我想编写这本小册子不仅对青年学僧,即是对信佛的士女,作为业余读物,也是有益处的。
这裹都是小故事,本人另根据《高僧传》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用现代语编写了两册《古代高僧故事选》与一册《玄奘大师》,其编幅较长,故事情节亦比较浓厚。
但本人佛学水平有限,文字基础亦差,很可能会出现不少错误,甚盼善知识指正。
1、护法头陀
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在僧团内一直担当头陀的工作,不畏劳苦,数十年不变。佛陀感到他年高体衰,长年累月地苦干太辛苦了,打算调他下来,另换别人。一日对迦叶尊者说:“如今你年老了,不能再从事艰苦的劳作了,就稍稍安逸些吧。”那知迦叶尊者却说:“师尊不必为我操心,这些活我已经干惯了,并不感到什么辛苦,您叫我闲下来,倒反而不习惯了。”他没有听师劝说,仍坚持头陀行如故。佛陀不胜感叹道:“你数十年如一日,人虽老了,却不变初心,实为稀有!假使每个比丘都能像你,则我法存;若是很少有人像你,则我法减。你真是可敬的护法僧人啊!”后来迦叶尊者被簿法为西天初祖。
(头陀行类今之杂务等若工作)
2、不享王供
西域僧人佛陀耶舍,为了寻找鸠摩罗什,不远万里,特地赶到中国。他到了长安,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听到良师益友来了,十分高兴,立即禀明秦主姚兴。姚兴是笃信佛教的,对佛陀耶舍十分尊敬,把他安排在逍遥园住下,待以上宾之礼。耶舍帮助罗什翻译经论,使罗什得益不少。姚兴对耶舍更加器重,不时派人送去珍贵的衣食用品。但耶舍仍保持着沙门僧的操行,粗衣淡食,日惟一餐,对那贵重的物品看都不看一眼。他一再婉拒,而秦主仍继续送来。不久衣服卧具等物,堆满了三间屋。秦主姚兴见之,益发钦敬他操行,只得派人把那些东西拿去市上卖了,在城南造了一所寺庙,作为纪念。
3、忍辱护鹅
在古印度,有个比丘到珠师之家乞食,珠师正在院内制作王冠,把一颗颗珍珠穿到王冠上去。他见比丘托钵前来,就把王冠放在桌上,进屋取食。刚巧一颗大的珍珠没有放好,滚到地上;又刚巧一只白鹅在旁,见到珍珠,不等比丘去拾,就把那珠子吞到肚裹。
珠师拿了食物出来供养比丘,继续拿起王冠工作。他发觉少了一颗珍珠,慌忙四下寻找,没有找到。他记得清清楚楚,那颗珠子是放在桌上的,不由怀疑是比丘偷了。先是问比丘见到珍珠吗?比丘不言。接着说:“你需要钱,我可以给你,这珍珠是王家的,我可担待不起啊,还是拿出来吧!”比丘仍不言。珠师火了,催促道:“你怎么不说话呀?快把珠子拿出来!你这不是要我一家人性命吗?”任珠师怎样盘问,比丘不出一声。
珠师大怒,挥拳就将比丘痛打,连打带骂,迫比丘交出珠子。比丘被打破了鼻子,流下血来。那白鹅见了血,忙来舔食。珠师正在盛怒之下,一脚向鹅踢去,将鹅踢死了。这时比丘忽然一声长叹,不胜伤感!
珠师怒道:“你这贼和尚真不识好歹,我施食于你,你不说一声谢,还要偷我珠子。一只鹅踢死了,你却这么怜悯,我一家人要去坐牢,你不生同情心吗?”
这时比丘开口了:“请施主原谅,出家人岂有害人之心,我没有拿你珠子,那珠子是被鹅吞食了”。珠师道:“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比丘说:“我若立刻告诉你,你就会马上把鹅杀了,出家人以慈悲为本,我怎忍为一物杀生啊!我是想等那鹅屙下来,那时鹅命保了,我再告诉你。”珠师马上将鹅破肚,果然一颗大珍珠在鹅肚里。珠师向比丘倒身下拜,赔礼道歉。
4、备经险难
晋朝昙无竭法师,闻法显等不惧万里,远去佛国,不胜羡慕。于是自己也立下宏愿,欲前往西土,得不到佛经,决不东返。他说动了有志者僧人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肩负简单行李干粮,从长安出发。
一路上餐风沐雨,不在话下。到了大戈壁,只见黄沙漠野,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然。他们只有以日出日落定为东西方向,用人骨兽骨作为指路标识,在沙地里艰难地走了十多日,才走出了八百里大荒漠。
到了葱岭,山上长年积雪,即使夏天,亦是白雪皑皑,而且雾气弥漫,风如刀割。要达天竺,先要越过葱岭,这里峰峦起伏,特别在两山之间,有一条极长的索桥,下面是波浪湍激的大江,索桥两头模糊不见。要过索桥,十人中只有先让一位最胆大的过去,到了对岸烧起篝火,这儿见到火光,知是已达彼岸了,才敢一个个人再过去。若是久久不见篝火,即就说明此人遇难了,经不起暴风吹索,已掉到大江中去了。
过了葱岭,还要攀越一座大雪山。这裹比葱岭更险,悬崖陡壁,几无立足之地。山壁上凿着栈道,孔孔相对,人要小心地攀着栈道,一孔一孔脚踏实地的过去,方无危险,否到跌到万丈深谷,就要粉身碎骨。
他们攀越了三天,方履平地,昙无竭检点同伴,已失去了十二人。
由此前往天竺、十分旷野,百里内不见人烟,仅有飞禽走兽出没。大家只得忍饥挨饿,不得已用石蜜充饥。这时所剩十三人中,由于一路上精疲力尽,加上饥饿,身体已严重不支,又死了八人。剩下的只有昙无竭等五人,十分悲痛!他们埋了同伴的尸体,作了悼念仪式,继续前行。五人意志益坚,抱定非到天竺不可,一路上念着观昔圣号,披荆斩棘,直往西去。
快到舍街国时,半路上遇到一群恶象,向他们奔来。正在危急之时,忽见林中出现几只雄狮,向恶象追逐,把象冲散。他们捏了一把汗,定定神再走,抵达恒河时,又遇一群野牛,幸喜飞来数只大惊,把牛惊散了。
昙无竭等到了天竺,忙着访师参学,收集佛教经论。印度的各位名德高僧,闻有东土僧人备经风险而来,十分喜悦,热情接待。他们参访数年,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取得了不少经典,最后由南天竺搭乘商船,由海路抵达广州,不久终于回到了中原。
5、以法为亲
恶僧法朗,少年出家,学佛精勤,顿感所学经论不足,拟往西域访师学道。他说服了同学四人,从怅掖出发,横渡沙漠。到了边疆,行人稀少。一日忽见道旁有一古寺,野草没胫。他们走上前去,想讨碗水喝。佛殴两旁,各有破屋一间,每间各有一位胡僧。一间的僧人在诵经,对来人旁若无睹;一间的僧人似患痢疾,面容瘦削,粪便满地,其臭难闻。法朗说:“出家人无眷属,以法为亲,这两个僧人同住一庙,互不照顾,太不应该了!我们不见则已,见了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与同学留了下来,帮助患病者打扫房间,洗涤被褥衣裤,还上山采药给他治痢,服侍了六日。至第七日,正想告别,忽见房中打扫干净,陈满鲜花,香气扑鼻,室内的布置也清雅了,两个僧人突然一变过去不理睬的态度,坐在一起欢乐地交谈着。
那两个胡僧原来是颇通汉语的,只见那个念经的和尚先说:“你们感到奇怪吧?实告你们,我们几天之前已知你们要必经这里,过路商人说,你们欲往天竺取经,志愿不惟不坚;但出家人重在德行,我们是有意试试你们的,看看你们的慈悲心如何?你们若是见难不救,不生同情之心,就谈不上弘法利生,纵然到了西天取得经论,其作用也不大。现在知道你们有慈悲心,能舍己为人。你们暂时在这儿住下吧,我们这里有不少佛经,够你们学习一年,你们借此也好先学会一些梵文。”法朗等听了不胜喜悦,把二位胡僧视为神僧,以弟子礼倒身下拜。
6、劳作不怨
晋代道安法师,十二岁出家,因容貌丑陋,不为师父器重,小小年纪,就派在田里劳动。他勤恳地在田里劳作,一连三年,从无怨言。
道安师内心十分聪慧,记忆力过人,幼时曾随外祖父学过四书五经,因此颇有见地学问。出家几年之后,方敢向师父求借经书。其师给他《辩意经》一卷,约五千言,他第二天带到田间,在休息时阅读,未到落日,已看完了,黄昏归去还给师父,想再借一本。师又说:“你昨天借的,难道看完了吗?”道安说:“弟子已看完了。”师父不愿同他乡说,顺手取了一本《成具光明经》给他,约一万言。
第二天,道安仍带到田间阅读,暮归还给师父,希望再借。这一次师父可发怒了,责道:“学法怎能像你这样儿戏,可以随随便便?你大约只是出于好奇,翻了几翻吧?”道安说:“不,弟子全读了,读得认认真真,而且能背诵了。”师父更怒,怪他竟敢继续说谎。
道安说:“请师父息怒,弟子怎敢说谎,弟子真的能背诵了。”师父怎么也不相信,怒气冲冲的道:“好,你竟还敢夸口,你就当面背给我听吧!你若全然说谎,小心家法!”说罢执卷在手,要道安背诵《成具光明经》。
道安不谎不忙,从头至尾背诵一逼,竟一字不差。
师父越听越惊讶,从满面怒容顿时转为喜色,激动地抚着道安的头说:“孩子,为师错怪你了,是为师不具慧眼,用了世俗眼光看你,以致一翳障目,过去没有认识你这块玉来!你是不可多得的僧材啊,望好好努力,今后佛门传灯,要依靠你的力了!”
师父一面说着,一面流着愧悔之泪,自此就不让道安下田,嘱他一心学习佛法。后道安法师成为历史的一代具有突出贡献的高僧。
7、道风高逸
晋末高僧慧远及慧永法师,都是道安大师的弟子,弃儒出家,不但精研佛学,还精通黄老学说,加上道风高清,因而名震天下。后来二师同居于庐山,建东林寺,并创莲社,制订了僧伽不少清规。这时正值群雄割据,兵荒马乱;而佛法正盛,不少文官武将喜欢和名僧攀雅,谈玄说禅,僧人亦不得不作某些周旋。
有镇南将军何无忌,驻兵涛阳,他素闻慧远慧永之名,特修书请见,以表仰慕之意。他风闻慧远的睥气,以山中虎溪为界,从不下庐山衔下,于是他先率领随从在虎溪等着。
片刻,只见山上林阴中有僧人百余泣,在蜿蜒的山道上,由慧永带领着一步步下来,整然有秩。那为首的慧永法师,布衲草履,轨锡持钵,道风飘逸,神清气朗。何无忌不由暗暗敬服,向随从道:“那位领队的就是慧远法师吧?”一随从说:“不是,那是慧永法师,慧远法师还在后面呢。”
何无忌听了叹道:“慧永的仪表已是不凡,那慧远的道风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是布衣草履,毫无出奇之处,可是神态却个个清高脱俗,庐山僧人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更是肃然生敬,把他岸傲的武将气焰先打掉了三分,忙虔敬地恭迎上去。
8、为民除害
释法安是慧远大师的弟子,身材高大,少年时爱好拳术,学得一手枪棍,勇武过人。他也精通文墨,因对当时局势不满,就发愤出了家,随远公学法,严守戒行。
一次去外地参访,路过新阳县境,当地正闹虎灾,已有村民数人伤于虎口。村上未等天黑,即家家闭户,显出一片恐怖气氛。
法安进村投宿,向村民问明原因,就勇敢地跌坐于大树之下,将锡杖放在身边,以待猛虎前来,村民劝说不听。
未到半夜,只闻山上一声虎啸,由远而近,山岳震动。是夜月明星稀,片刻间,那猛虎已来到法安身前,虎视耽耽,凶光逼人。
此时法安手持锡杖,早已一跃而起,摆好架势,严峻对虎。法安说:“你这孽畜,如果通灵,快快回到深山,再不伤人;如若怙恶不俊,我这禅杖决不饶你!”那虎见法安的神态,先是愕着,对峙有顷,毕竟出于野性,朝法安猛扑过去。
法安将身一闪,踪跳自如,连躲猛虎三扑。常言道:“虎有三扑”,三扑一过,它的凶猛已减一半;还有一说:虎乃“铜头铁背美人腰”,腰部是虎的致命处。法安挥动禅杖,向虎腰连击三杖,三击全中,那禅杖是铁打的,为法安防身之物,那虎虽猛,怎经得法安狠命三棍,早巳负伤逃到山裹去了。
天明,村民以为和尚已被所伤,开门一看,谁知他仍跌跏座于树下。村民们佩服他勇敢,齐向他供养食物。
法安继续在村里守了两夜,不见猛虎下山,第三日便处告别。忽见一村民惊喜地奔来,说发现山洞裹有一死虎。村民们忙与法安上山观看,果见那虎的腰部已受了重伤倒毙。村民们齐向法安道谢,强留他再住一回。有的问他:“出家人是不杀生的,你怎地敢破戒了?”法安说:“佛教是珍惜物命的,不杀无辜的生灵,若对毒蛇猛兽,连连伤人,为保护人命,就不得不开戒了,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村民们不胜感叹,第二日法安告别离去。
9、护法为王
晋道融法师十二岁出家,其师爱其聪明过人,先让他在村塾读书,凡当日所习之课文,不待暮归,即能背诵讲解。师更惜其才,待他十八岁后,资其到各方游学;未到而立之年,不但精通孔孟庄老之学,且对佛教所有经论,亦已融会深解。
师父圆寂后,他慕罗什大师之名,特往投奔。罗什奇其英才,深为器重,让他辅助译经。一日出新译《法华经》,令道融向众弟子解释。融看了一逼,第二日出席讲解,理甚圆满。罗什更是欢喜,叹道:“佛法之兴,有道融就不愁了!”
不久,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有一外道特来长安,求见秦主姚兴。那外道说:“闻罗什在关中大行佛法,使释氏之教独传震旦,而我婆罗门大教不传东土,实为憾事!今特身骑骆驼负书前来,欲与释氏之徒展开辩论,看看谁家的学说优长,大王慧下如何?”姚兴虽信佛法,但亦闻婆罗教之名,出于好奇,当即同意。
传到逍遥园译场,众僧愕然,不敢出而对辩。道融善辩才,罗什对道融说:“护法之大任只有你了,你博学强记,又口若悬河,今日非你不可了。”道融说:“我对外道的经书所读不多恐难胜任。”罗什说:三逼不难,我这里西域僧人颇多,他们有的是婆罗门出身,我可以请他们当夜书写,况且译场中亦有不少外道书籍,可供你阅览。”道融答应,于是连夜开始阅读,作好充分准备。一月之后,凡婆罗门所有经论,道融已融贯于心,遂约期辩论。
是日,姚兴坐于大讲堂上,罗什率僧众环坐左右,公卿与长安名流亦来观盛。道融与外道在中央开展对辩,由精谙华语之西域僧人作翻译。一时学术交锋,场上肃静。
外道先提出论题:“释道远不如婆罗门大教,不应在中国傅化。”先由他讲了一番道理。接着,道融就列举佛学经论及婆罗门之学说,又引我国经史典籍与之对比,滔滔如流,力挫其短;翻译者亦是善于口才,顿时把外道驳得词穷力拙,哑口语塞。
此时罗什说道:“君不闻中国乃文化礼仪大邦,且不论佛学博大精深,我等皆自婆罗门改信佛教;即中国儒家与诸子学说亦超过尔教多倍,何大言不惭,率而前来!”那外道听了,不胜愧颜,行礼告退。
10、拒不还俗
释道恒在幼年时双亲即过世,靠后母养活他,因此他对后母至孝。年长后家贫如洗,他砍柴及作画贷卖,赡养后母。道恒极其聪明,只进了几年私塾,以后靠自学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二十多岁时后母去世,他对仕途无心,遂出家为僧,改读佛经,修学精勤。后闻罗什大师到了关中,慕罗什之名,特长途跋涉到长安,投拜深造。罗什见他品学兼优,有一种清逸脱俗之气,深为喜爱,边叫他修学,边叫他对译出之经论担任校对。
秦主姚兴见他仪表不凡,才识出众,今后堪可助振王业,先是用禄位诱惑他,见他毫不动心,便强令脱去僧服,还俗为官。道恒上表说:“贫僧自削发起,早巳道心坚固,缁服之下,誓毕身命,今错蒙厚爱,实难从命,窃思王亦佛门信徒,望全僧志。”姚兴见他竟敢违命,感到自尊心受挫,恼羞成怒,当即下令:“王命既出,不可收回”,一定要他还俗。道恒在众僧的暗中帮助下,只得偷偷地逃出长安,往深山隐居去了。他建一草庐,边耕边禅。
11、慈心感人
晋僧昙称,心慈骁勇,年轻时好游方参学,无有定所。一日至彭城地界,天暮不及进城,到荒村投宿。在一茅舍叩扉页久,只有徽弱的应声,却不见有人开门。他轻轻地推门进去,只见得裹面蓬蒿满地,坑上躺着两位老人,是夫妇俩,年纪在七旬以上,均病卧不起了。老人孤苦无依,以致病了无人照顾。他们已有三日滴水未进,而村裹人还不发觉。
昙称看到老人可怜,慈悲心起,便至附近人家乞了一点米来,煨了粥给老人吃。又给打扫房间,揩抹桌椅。他怜悯老人无子女,就暂时留了下来,白天给一富户做短工,藉此养活老人;还给老人洗涤衣服,侍奉汤药,使老人感激涕零。
起初村裹裹人以为他与老人有什么亲戚关系,及至了解非亲非故,对他的义举十分感动,也来帮着照应老人。后来二老相继死去,昙称又为他们料理了丧葬,念了一天经。
正欲辞别村人离去,村里忽闹顷害,羊和孩子屡被叨去。昙称见此情景又留了下来,集合青壮少年,掘了不少陷坑,一到傍晚各带兵器,隐蔽在草丛中等候硕来。
由于昙称的奋勇带头,不久痕患被除去了,村人不胜感激!有的问他:“出家人是讲经说法的,这难道也是和尚管的事吗?”昙称回道:“佛教的宗旨是宏法利生,口说不如身体力行,凡是对众生有利的,出家人都应该去做。”说罢,告别众人而去,村人依恋难舍地送出村外。
5、挺身护法
法愍十八岁出家,学遍群经,感到不满足,便到各地游方参学。来到江夏郡五层寺挂单,当地信众正在城裹建造佛寺。刺史谢晦不信佛教,派人前去拆庙,法憨闻之,随着四众前去劝阻。
法愍是个勇敢善言的人,力陈佛法不可毁之道理。法愍说:“佛教起移风易俗之作用,劝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净化人心有什么不好呢?再说佛法乃一门精深之学问,它上穷世界玄奥,下穷人生哲理,扫除人之无明愚痴,你不加深究,而只看寺庙与信众表面现象,是一种不智的行为。你不看前时瑰虏减法,只毁坏了寺庙,能摧毁众生之心吗?魏虏亡后,佛法还不是依然大兴吗?你作为地方长官,最好是因势利导才对啊!
谢晦粗暴成性,丝毫不听劝阻,将法愍等驱逐了出去。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隔日带了随从、兵丁、备了酒肉,到各个寺院,强令僧民饮酒食肉,蓄发还俗;还说:“我就不信报应,因缘果报乃无穑之谈,我位尊权高,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说罢就命令兵丁拆庙,捣毁佛像。群众纷纷赶来,求阻无效;僧尼们只得哭着避隐山里去了,坚不还俗。
晋末群雄割据,互相争霸,谢晦是个趋炎附势的投机之徒,不久终以叛逆之罪被诛,百姓称快。 (宋完)
摘自《内明》第218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