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文化与旅游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文化与旅游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最初源泉,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随着不同社会性形态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的内容、性质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于百年积累发展,形成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其中包括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修持制度和风俗习尚。历史上,宗教对文化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我国人民对宗教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二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迅速本土化、地方化。特别是明清以后,宗教走向世俗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旅游,佛教的寺庙、造像,道教的宫观、壁画,都成了稀世珍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凡有这些存在的地方,无不成了海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应对宗教的性质、作用和演变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发扬宗教中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与旅游
  刘毅同志曾为《中国民俗?旅游丛书》题词:“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要努力开发它、完善它、精化它。”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相亲相爱如兄弟,共同祝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社会生活方式、共同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共同性是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创造,同时又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文化活动,都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尤其是节日民俗文化和竞技民俗文化最为突出。
  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民族成员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换、交通、工艺、家庭、村落、结盟、社会结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禁忌习俗、口头文学、心理特征、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方方面面都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地域风俗、时令风俗、行为风俗,在时间上传承,在空间上的播布,形成了风俗的类型或模式,民俗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原因是各地的民俗对游客有一种新奇感,与生活贴近,十分有趣,最易使游客产生认同,便于他们参与,亲身体验异地域的文化特征,自然感到新奇而又高兴。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完善与深化就是对健康的、具有进步意义的良俗发扬光大,对那些严重摧残、伤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陋俗加以革除。这样民俗就可以成为最活跃的旅游资源,而与民俗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就会发挥综合作用,使之成为与山水、文物古迹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产品。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每个省都尽情展示民俗风情中最具吸引力的饮食工艺,尤其是歌舞。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歌舞的大展示,大比武。欢歌笑语使中外佳宾备受感染,这是中国民俗发挥综合性效益的最成功的尝试。
  饮食文化与旅游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独具魅力,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之一。中国的烹饪技艺强调因时而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饮食应时而变,物重其才,海产、河鲜、蔬果、山货物尽其用,因料而烹,味重调和,烹法多变,菜式丰富,形色皆美。江海河湖之鲜,四时干鲜蔬果,畜禽肉蛋之美,高山峻岭的奇珍皆可人菜,且因地域不同又烹法多变。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各省肴馔之特色》说:“肴馔之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不仅讲究菜肴美,而且讲究食具、食礼、食法、食趣,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位的立体的享受。
  茶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对世界饮食的一大贡献,从古到今茶事极为兴盛。林语堂先生说:“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饮茶还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甚至饮茶成为中国人国籍的象征。饮茶对游客来说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茶之晶、茶之具、茶之水自然要精心考究,而且有茶之经、茶之道、茶之戏,茶逐渐雅化,成为文人特有的志趣性情。道德操守也融和其中,昔日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今日所有游客都从茶事中体会到“酷爱和平,清心宁静”的中国传统美德。
  酒原本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奢侈之物,带有富裕享乐颐养的性质,但是“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婚丧嫁娶、走亲访友都需要有酒助兴,以酒寄情。中国的酒文化是如此丰富,几乎每一旅游胜地,尤其是名人故居,宫廷园圃都有闻不够的酒香,听不完的酒事和酒具、酒品、酒规、酒戏、酒论等。酒既是人人都爱的俗文化,酒也是名人雅士喜好的雅文化,酒是高尚的天禄,风雅文化的精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