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世界化及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建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世界化及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王建斌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的产生、发展也都根植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沃土之中。宗教反映着社会存在,其思想根源存在于世俗社会之中,时刻受世俗社会思想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宗教思想也对社会生活起着反作用,一定的宗教思想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生产,并制约或推动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宗教发展中,产生于人类生产活动的人格化的神圣,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超越自然和人类社会之上的力量。它永恒不变,影响和主宰着人类生活,而这些宗教思想及相关哲学也被认为是永恒的法则,人们依靠它的指示来完成社会生产和人生历程。这样,宗教就将产生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经验性的情感体验,上升为一种神圣的秩序,将以经验为根据的历史和经历,变成了超越经验的必然。人类存在的无数偶然事件,变成了神圣法则不可避免的形式,宗教将人与其创造的世界的关系颠倒了。这种关系的颠倒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活动。因此,宗教是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同时又超验于个人之上,具有终极意义,它是“一种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是将整个宇宙设想为对人来说具有意义的大胆尝试。但是,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击羞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宗教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宗教世俗化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世俗化(Seculari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的是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土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世俗化的内涵越来越宽泛,泛指宗教观念、宗教情感的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的缩小,宗教社会功能的减弱,宗教价值观的失落等现象。吴云贵(互动中的宗教与人类社会——关于宗教现象的思考)认为,世俗化可以理解为部分宗教功能逐渐被非宗教性的社会功能取代的过程,或宗教与社会影响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广义而言,由于人类各种宗教自产生之日起都有神圣与世俗两个方面,即使在被称之为“宗教世纪”的中世纪,也不乏世俗化现象,所以世俗化现象非自近代而起,同时也不仅限于基督教,而是各种宗教共有。宗教是人类获取意义和秩序的精神依托,是使人类免于混乱和无意义之恐怖的屏障,而意义和秩序又恰恰不过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这种关系决定了宗教只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方式,即被虚幻化的宗教神界与现实的人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们在建立充满神性的宗教世界的同时,首先必须建设现实的生活世界,即人们不仅要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更应关心现实生活,因此,世俗化的根本产生于最古老的宗教源泉之中。“世界摆脱巫魅在‘旧约’中就开始了”,“而新教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基督教新教形成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正进行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社会变革。基督教在当时西欧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思想体系,必须回答时代提出的种种问题。因此,它的理论并不仅仅谈及来世和彼岸,而更多的是涉及现实,包括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
  十六、十七世纪的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使基督教世俗化。马丁,路德提倡基督徒应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不要像修道僧人那样逃避责任,脱离现实,要在现世的活动中为上帝服务,在现世实现自己的拯救和人生的价值。加尔文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为通过改造社会在此世建立上帝之国,就是荣耀上帝,他鼓励人们以积极的精神去从事每项工作。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是从教义上促进宗教世俗化,造成深远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19世纪末肇始,在科学进步和时代潮流的;中击下,世界各大宗教力求与现代化同步,又出现了宗教神学多元化、宗教神权淡漠化、宗教生活民主化、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等世俗化潮流。
  就中国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是重
  人性、轻神性的。宗教始终没有占据主导的地位,也没有像西欧和
  阿拉伯那样的宗教狂热,很容易接受世俗化的思潮,佛教和基督
  教要在古代中国立足,不得不适应世俗社会的政治主张、宗法思想、道德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中国禅宗,就是一种世俗化的佛教。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各大宗教在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也缓慢地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我国宗教越来越强调它们的教义应该是关心在人世间建立公正、平等与美好的生活,将它们的根本信仰同改善现实社会的状况、改善群众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宗教界还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及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
  可见,宗教世俗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虽然古已有之,但主要是同社会现代进程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世俗化过程或早或迟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逐步发生。因此,宗教世俗化仍是由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和工业的发展,世俗化从经济领域不断向其他社会领域扩张渗透。这种趋势,使宗教向制度和秩序中最公开和最私有的方面,即国家和家庭两方面分化。也就是说由于政教分离,国家不再代表曾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制度的强制力量,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是被人们非强制性地、自愿地接受的,这种私有化的宗教,无论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如何真实,却已不可能完成宗教的传统任务。建造一个能够赋予每一个人的终极意义的大同世界,就宗教是共同的而言,它已缺乏真实性;就其是真实性的而言,它却缺乏共同性,这种状况引起宗教传统任务的改变,即宗教社会功能的改变与适应。
  二、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精彩总结大致可表述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这句话是对世俗化的全方位概括,也指明了宗教在世俗化进程中其社会功能的变化。
  首先,人类经济、社会及文化活动创造的既存世界,它对于外在化的个人之意义及其秩序的合理性的论证需要一种手段。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个人的经验性体验,如恶梦、病痛及死亡总会发生,天灾人祸也总是存在,痛苦与不幸的体验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宗教就将这种经验、不幸说咸是需要的,是命定的,具有意义的。因此,宗教虽然不能提供解脱痛苦的真实途径和现实幸福,但能够提供终极意义,满足受苦难者的精神愿望。因此,在世俗化进程中,现代经验科学的世界观虽然取代神秘的宗教世界观成为人们征服自然、建造世界的主要手段,但是,宗教却提供了一套“把人与其生存的终极条件联系起来的象征形式和行为”。
  其次,世俗化的进程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神至高无上,神主宰一切”的观念有所淡漠,同时重视个人价值、寻求个人幸福与独立发展的观点增强了,于是宗教道德成为宗教对社会产生作用与影响的重要方面。宗教在宣扬其基本教义的同时,也大力宣扬道德规范,宗教义理所躬行的”众善奉行”、内心平安、抚孤恤贫、益寿延年、修身养性等思想被社会广泛认同,作为对社会道德重建的有力促进和补充。
  总之,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人们日益注意今世幸福,对世俗利益热情增加,宗教感情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费尔巴哈曾一度把宗教本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意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这虽然忽略了其经济基础,但在人际关系比较冷漠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入教并非是信神的存在,也并非追求缥缈的天国,宗教更多的是人们在寻求自身的情感交流和寄托中发挥作用。
  三、宗教世俗化与宗教未来的走势
  席卷全球的宗教世俗化浪潮会不会无休止发展下去,成为一种纯粹的信息”熵增”现象,以至解构宗教,使社会成为一个无宗教的社会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宗教意味着神圣性,世俗化即非神圣化。宗教世俗化浪潮无止境地发展,岂不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消解?宗教神圣性帷幕的破碎?对这一涉及宗教世俗化与宗教未来前景关系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传统神学界的争论。就其对世俗化的态度而言,大致分为三类:积极的、消极的和中立的。这三种态度在对待宗教未来问题上,也呈现出三种相应的观点:乐观派、悲观派和中间派。
  积极的乐观派。在基督教新教现代派神学家中大多持这一态度,以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为代表,他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在宗教世俗化的影响下,信仰在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主要是私人的事情,它较少受到组织化的控制,体现了人的自主选择性,而自主性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这种自主性的宗教,是宗教发展的高级阶段,因而是积极的变化。美国神学家柯林斯在1965年出版的(世俗之城)一书中,甚至公开宣称现在的世俗化是福音的果实,而不是基督教的死敌。他认为,世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思想更趋自由的标志,因而应举双手赞成。
  消极的悲观派。主要集中在很多持正统神学观点的神学家中。天主教正统神学家彼得:瓦格纳认为,神学世俗化就是要使神学走向灭亡。美国的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认为,宗教意味着神圣性,宗教提供的统一象征和统一世界观,就像一块“神圣的帷幕”支撑着人类建构的十分脆弱的世界。现在世俗化使得宗教成了一块支离破碎的帷幕,即使它是神圣的,也不能为世界提供共同意义而支撑起整个人类社会。同样产生并成为宗教存在之基础的人类社会,也因世俗化而丧失了其具有神圣性的合理解释,它同样也不能再支撑那块帷幕。这一论点的基本论据,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分法”,认为宗教的神圣性在于它的非世俗性和超验性,这是宗教能够支撑其特殊地位的重要保证;世俗化则会破坏这种保证,导致宗教的毁灭。正是这种观点,使贝格尔对宗教在工业化社会的前途感到悲观。
  中立的中间派。这种有得有失的中间立场一般为西方教会的官方立场所持。德国宗教社会学家托马斯,鲁克曼认为,世俗化不会导致人类宗教性的衰落,他呼吁人们应理解宗教在当代的世俗化现象。1986年8月,在罗马出版的耶稣会刊物《天主教文明》曾刊登(基督教的未来》一文,对宗教世俗化的后果作出了比较客观和冷静的估计:一是宗教世俗化既有“失”的一面,也有“得”的一面(如社会影响减弱,但适应了时代的革新;信徒数量减少,但质量方面得到了弥补)。二是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的结束。该文宣称:“我们可以断言,世俗化不会标志着宗教的终结,相反,它会产生一种对宗教的需要。的确,随着世俗化的发展,不少人会放弃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但宗教不会消失。”三是宗教世俗化的客观必然趋势——“后宗教时期”(宗教将在“后宗教时期”得到新生和获得新的活力)。
  笔者认为,一方面世俗化的浪潮将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伴随着世俗化过程将会出现宗教热。因为从理论上讲,宗教世俗化自身中包含着限制的因素,正如一些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所说,世俗化过程具有一种“自我限制”的特征。从现实来看,世俗化与宗教热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两种形式的相关性现象,即伴随着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宗教复兴和宗教创新。这就是学术界和宗教界通常所说的传统宗教的复兴热和新兴宗教的创新热。
  (作者工作单位为西北民族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