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作者:黄夏年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就成为宗教。也有人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相对立的学说,在中世纪,宗教是扼杀科学的最大敌人,现代社会科学是破除迷信与宗教的最好的锐利武器,科学代表了先进的方向,宗教是落后势力的典型。诸如此类讨论,一直没有结束。因此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曾经发生过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科学论者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宗教的批判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预期,究其原因来讲,还在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厘清,同时也与人们的认识局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不在于刻意研究与说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而是想讨论一下佛教与科学两者在历史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历史事实,以此表明佛教与科学之间有着一定的紧密关系。
一、佛教与科学知识撷偶
佛教是已经有2500年历史的东方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印度是佛教的创生地之一。佛教的创教者释迦牟尼通过修行而取得了觉悟,最终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能够获得觉者的称号,据经典记载是通过禅悟修行后而得到的。禅悟是古代东方世界流行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它具体指的是安住一心,静心思考的宗教修行活动。修禅者在修习禅的活动中,能使身心得到平和的感受,还能体悟到特定的境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后,就把传统的印度禅法引入了佛教,以后佛教徒将禅视为重要的法门,也看作教徒必须修习的内容之一。我国古代将其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等不同的名词。“禅”本不是佛教的发明,在古印度,早于佛教的宗教有婆罗门教,与佛教同时出现的宗教还有耆那教等,而这些宗教与佛教一样,都重视禅的修习方法,可见“禅”是古印度宗教里共同使用的法门,所以“禅”也被人们称为“印度民族的特性”。佛教只是在建立后将禅援入,作为自己的一种修行方法。禅的源头应该来自于印度的瑜伽行。“瑜伽”是梵语的音译,意译“联系、结合、瞑想、活动、心的统一”等多种意思,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典里,有时也将其与禅等同。但在印度,还有一种专门推崇瑜伽的哲学派别瑜伽派,该派认为,修习瑜伽可以对感官和心的作用进行抑制,而且通过瑜伽的实践,可以获得超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梵结合为一。瑜伽派的禅术特别发达,心理分析尤为详细,甚至一呼一吸都有固定的路数。所以在现代西方里,有时也把瑜伽译为“超觉静坐”,可见其特点一斑。
以打坐为其特点的禅法是不是科学,现在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在中国,与禅法相类似活动的是气功,有人把气功称为伪科学。至于禅是不是伪科学,笔者不知,但是禅至少已经有过至少3000年的历史,据西方学者考证,在五千年前古印度就已有与禅等同的瑜伽术了。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当时曾有一位叫瓦希斯塔(vasista)的修行者到中国交流瑜伽术。如果按照古印度的传说,则早在七千年之前,一位名称沙德希瓦(sadshiva)的人发明了瑜伽术。现在禅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遍布在世界各地,就在当代中国,以传播瑜伽术为名的瑜伽馆在各个城市林立,且收费不菲,但是前往学习的人趋之如骛,像这种调身、调息、调心的“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与传统的实践,既使不是科学的话,也有其一定合乎科学的内容吧。所以在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将禅与瑜伽归入心灵学或心理学中,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著作与研究报告。
如果说我们不能将禅作为科学来归纳话,那么以下的一些知识应该与现代的科学知识有关系。生命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说,这个学说主要讨论生命的形成,特别是有关人的生命是如何而来的,是生命学与医学不能绕过的问题。佛教里面有一部《佛说胞胎经》,由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奉制译出,时间大概在3世纪。在这部经里,佛陀系统地讲述了“人遇母生受胞胎时”,如何从母胎中到最后出生,长大的过程。佛陀说“神入彼胎则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净精亦不离,父母不净又假依倚,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譬如,阿难!酪瓶,如器盛酪以乳着中,因缘盛酪,或为生苏,假使独尔不成为苏,不从酪出苏亦不离酪,因缘和合乃得为苏。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成身,亦不离父母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这里,佛陀讲述的就是卵子受精的过程,虽然他把这种事情看作“不净”事,但是却正确地说明了人“入胎成藏”,“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的事实。在这部经里,佛陀还以七日为一单位,详细地描述了胎儿在胎内成长的过程,如“彼始七时受母胎里,云何自然而得成胎?始卧未成就时,其胎自然亦复如是。七日处彼停住而不增减,转稍而热,转向坚固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中暖者则为火种,关通其中则为风种。第二七日,有风名展转,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胁或在右胁,而向其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其精转坚亦复如是,彼于七日转化如熟,其中坚者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熅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间则为风种。”胎儿在头七日里几乎没有变化(而不增减),第二个七日开始发生变化(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而所谓地、水、火、风是要说明胎儿在生长过程中的母体内部的环境与条件。又如,“第三七日,其胎之内于母腹中,有风名声门,而起吹之,令其胎里转就凝坚。凝坚何类?如指着息疮息肉坏,精变如是。住中七日转化成熟……”“第四七日,其胎之内母藏起风,名曰饮食,起吹胎里令其转坚。其坚何类?譬如含血之类有子,名曰不注(晋曰觐),内骨无信其坚如是。”到了四七日时,受精的卵子已经变成了肉团,一个生命正式形成。“第八七日,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退转,吹其胎里现二十应处,十足指处、十手指处。譬如天雨从空中堕,流澍觚枝使转茂盛,时胚胎内于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处、手十指处。”“第九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变九孔,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处及下两孔。”这是指胎儿已经在母体里面粗具刍形。“第十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名曰痤短,吹其胎里急病暴卒,而甚坚强。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风起名曰普门,整理其体,犹如坚强,具足音声。”“第十一七日,胞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理坏,吹其胎里整理其形安正诸散,令母驰走不安,烦躁扰动举动柔迟,好笑憙语戏笑歌舞,风起泪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时憙申手脚。其胎转向,成时诸散合立,有风名柱转,趣头顶散其顶上令其倒转,譬如锻师排囊吹从上转之。如是,阿难!其柱转风上至其项,于项上散转复往反,其风在项上旋,开其咽口及身中脐,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转令成就。”“第十三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觉身体羸,又觉饥渴,母所食饮入儿体中,儿在胎中,母所食饮,儿因母大长养身。”这是指胎儿在母体里已经进行胎动,并且有了饮食需求。“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自然有华风名曰何所垂趣,吹转儿身令应所在,下其两手当来向生,从其缘果吹其儿身,脚上头下向于生门。假使前世作诸恶行,临当生时,脚便转退反其手足,困于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恼患痛无量。”总之,胎儿经过三十七个“七日”共计259天,最后离开母体,来到了世间。这一胎儿成长过程,虽然有些解释看来似乎有些不与现代知识所吻和且有臆测之处,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古代科学知识范围内,这种见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了。
物理学是近代才出现的科学,最早出现的物理学是古典物理学,以物理学家牛顿为其代表,以他为首的一批近代科学家所创建的“物质不灭”、“作用与反作用力”、“能量守衡”三大定律曾是近代物理学的重大发现。近现代物理学,其中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学说”为主要代表。有人认为,古老的佛教思想与古典物理学定律是相悖的,因为古典物理学认为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是与佛教所说的“诸法无常”的物质运动观相反,佛教主张整个世界万物皆处于一种没有常性的状态。又从方法论上讲,佛教是以抛弃经验,开发自性,追求智慧,悟道解脱。而古典物理学以理性和经验作为自己的学说基础。所以他们属于两种截然不同,又各自相反的学说体系。
近现代物理学强调变量,认为物质可以变为能量,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佛教与现代物理学之间有了一些关联,现代物理学有一部分理论是“超越了经验”,“而必须凭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点正与佛教讲究智慧,依靠体验,转识成智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这些人看来,“近代物理学上的两大理论,已给佛法带来了时代性、科学性的说明,成了沟通佛法与科学的桥梁。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佛法的立场也是绝对排除主观执着的。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旨在破坏人类在物理上的谬见;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他们的共同的目标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两者的交汇点。”
近现代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这就是说,空间也只是一种直觉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观物体一样,都只是其本身各种性质的总和,又因为这些性质只存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个原子与星球合成的客观宇宙而言,除了把它当成一个意识的结构,亦即用人类的感觉形成惯用的符号来表示一个大结构之外,它们在性质上实际毫无存在可言。佛教说佛法是以有情为中心的,一切法都是从有精神活动者开始,而佛法对心识的阐明发挥得极为精密,在认识过程中,所有复杂的心理作用,都由心与心所统摄而完成的,一切认识作用都是依据缘境而发识的,当根和境和合时,心即反应生起惊动,产生了别的认识,因此这种认识没有先后,难分内外。空间是因时间刹那作用而感受,它反应出来一种知觉概念,离开了根识的作用,空间本身就不存在了。这样,经由时间的相对性的短暂驻留,替代物体的高速度运行,佛法已从精神领域证实了相对论在物理学上所预测的时间观。1000多年前的佛家经典《楞伽经》中所说的“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也证实了这一点。
量子学说是说物质的光中存在着一种由特殊物质组成的一个个具有能量的微粒,这些微粒运动速度极快,而且它们呈不连续性,不易被人们的肉眼所察觉。光量子都是由一群群体组成,很难找到单个的粒子,因此对它们的认识,我们只能找到一个或然率的近似值,用数学函数来表示,指出它们的这一物质系统的物理性而已,我们无法测定粒子的绝对真实物性,这就是物理学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佛教认为,光量子的这种运动特点,正如佛教所说的一切诸法没有自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常性,不真实性的情况,反映了万法自性皆空的,本然空寂的佛教学说之特点。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事物,无非是一种幻化的假象而已,其本质是仍是空性。正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还印证了2500多年前佛教所说的“诸法无常”的物质运动观,说明了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正确性。“事实上,量子力学说已经开始把西方尖端的物理学的科学领导走向东方的玄学,尤其是佛学的领域了”。
在佛经里面随处可以见到以日常的知识举例来说明佛法的道理,这在佛经里面叫做譬喻。而这种“譬喻”,往往又贯穿了科学的智慧。如《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里面,佛陀谈到了布施的重要性,佛陀说随处供养,“譬如苇草丛密稠穊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只要进行了供养,这种福报是不会消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现前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又如蜜蜂采取花味,而不损花”。《大集经》卷第五十讲清净平等,举例曰“譬如清净虚空,十五日夜极圆满月,普放冷光,令热恼众生身心凉乐。如是菩萨摩诃萨,住第一义忍清净平等以身口威仪,休息众生诸烦恼热,譬如清净虚空十五日夜极圆满月,众星围绕,临四天下,光明照耀。”《佛说转女身经》女修行者答尊者舍利弗,“譬如空中等霪甘雨。于上中下种子苗稼,药草树木皆令生长。”上面的这些譬喻,通常都是来自于一些生活的常识,例如火来水淹,挤压果汗,树种发芽,蜜蜂采花、十五满月,甘霖催生等等之自然界生长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或经常碰到的东西,但是用在了深奥的佛法理论上,又无不闪烁了科学智慧的光芒。
出家人以奉行戒律而生活。同样在佛家的戒律里面也有不少我们现在一直都在强调的科学保健的知识。例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一说出家之人的卫生保健是:“授食之人不闲轨则,而放盘上应更总受,亦不应自取持与净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无人可得不受无犯。凡看病人要须识知,可不方与病人食。言噉咽者,谓在咽喉。又灌鼻时,先净洗手,从他受取,然后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齿木者。水若浑浊,鉴面不见,亦令他授。然诸浊水应用蒱萄及蘡[薁-ㄇ+囗]子,或以麨团内浊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饮用。若醎水鹻卤水堪为盐用,此皆须受。若池河内有弃饭粒,取水滤用无犯。若水中有油酪腻津上覆,应挠动滤用。若行路中见有辘轳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时及非时,滤用无犯。后为难开,不应常用。……盛酥油瓶火烧去腻,牛粪净洗,时及非时,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净。……诸盛水瓨应用砖木为盖,勿令虫入。若净水瓶,傍口上穴,应用竹木盖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应用叶饮。无人取叶,用黄落叶。此若无者,就连枝叶,或此亦无,蹲踞一处,以瓶注口,随意饮之。用齿木法事亦应知。谓于晨旦嚼用之时,得五种利:一决除热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净。四乐欲饮食。五能明眼目。齿木有三种,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嚼用之时,先以澡豆土屑净洗手已。次洗齿木,然后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弃。若乏水处,于沙土中揩已而弃。此由苾刍于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齿木时不洗而弃,有虫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弃。……有三种事应在屏处,谓大小便及嚼齿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无者,应临水窦嚼头寸许,令使柔软,然后徐徐揩齿龂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净刮,勿令极利,致使损伤。应用竹木鍮石铜铁。除诸宝物,余皆听作。若无箄者,应擘齿木为两片已,更互相揩。……若卒无齿木,应用豆屑,或干牛粪净洗口唇,然后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将净水,洗漱口内,食津不应辄咽。”这里规定了出家人要讲卫生,如看望病人,不能与病人一起吃饭,避免传染。饭前要洗手。喝水用的盛水器要干净,喝水要喝干净的水。刷牙时要先将齿木洗干净。这些规定十分繁琐,但是说明佛教是非常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清洁的,这些理念也是现代社会一直强调与宣传的知识。
在中国佛教里面,还有一些工器制作等科学技术知识记载。如《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上说地震,“大地震动发大音声……《佛泥洹经》云有三因缘则地动,一为地倚水上,水倚于风,风倚于空。大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今年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刚过去,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佛教经典里面早就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指出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其原因与水土的改变有重要的关系。该经又谈雕造佛像云:“金银属乎镕铸,余宝亦兼雕琢。鍮石黄铜似金,铜亦金类,故铜字从金从同。色举二种,故云赤白铜也。白镴铅锡,青金之属。最精者曰白镴,蜀生者曰铅,桂杨生者曰锡。流行本多用蜡字,讹也。今正以镴字。俗以锡镴合称者即此。铁有二种,一镕铸,二炼锤。今以作像,应属镕铸。木及与泥者,木以为骨,泥以肉,增胎也。胶漆布三,和合成质,严饰庄修,绘画为文,脱纱也。”铸造合金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成果。佛教里面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所铸造的佛像至今仍然保存下来众多。佛教界人士能够辨别因掺杂了锡、铅等金属之后形成的黄铜与紫铜(赤白铜)等不同的铜合金。同时对铸铁和锻铁技术也分别很清楚,木胎贮漆技术的制作亦广泛应用到佛像的制作上面。
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在《徐霞客游记》卷八下记录了云南鸡足山大觉寺僧人制造人工喷泉的情况,曰:“又北半里入大觉寺,叩遍周老师。余前与之期以新旦往祝,而狮林迟下。又空手而前,殊觉怏怏。师留餐于东轩。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玉口一缕,自下上喷,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前观之甚奇,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与沼水无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髙与此,并彼之下从此坠,故此之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沼之所能为也。至此问之,果轩左有崖髙三丈余,水从崖坠,以锡管承之。承处髙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管从地中伏行数十丈,始向沼心口起。其管气一丝不旁泄,故激发如此耳。”徐霞客受遍周之请,在大觉寺东轩吃饭,看到了轩内亭子里的池水通过一个石盘的小口,朝天喷出,三丈之高,“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尉为壮观。他感到奇怪,断定里面必有玄机,向遍周打听。遍周告诉他是利用了水池旁边三丈高崖的水势落差压力,在崖底铺设了锡管,利用真空虹吸的原理,将水从崖底吸出,在自然压力下“倒射而出”,最终形成了喷泉洒灌的情况。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景观中,对喷泉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些喷泉很多是依靠水泵将水挤压,形成压力后形成的。在明代,科学技术还不能达到这一点,而大觉寺僧人却利用科学的原理,建造了人造景观,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同时大觉寺僧人在崖内铺设锡管数十丈,表明了当时的冶金铸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这也是大觉寺对我国科学技术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现代科学知识与佛教
以上笔者随意列出了佛教经典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极少数例子。佛教历史悠久,佛经数量浩瀚,佛法广大深奥,类似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如果我们好好地去整理与开发,说不定还会有很多新的认识与发现出现。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展开的。”这种看法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却忽视了佛教里面的历史内涵,佛教之所以能够长期以来流传世间,就是因为他以广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佛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发展科学,但是他并不否认科学,所以他愿意更多地利用科学,于是将一些有科学内容的知识放在佛经里面,用以启发人们的智慧。佛教不是“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而是讲得很多,只是其用来作为例子或譬喻而出现的,难免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智行法师说:“佛法本身,以现代眼光来看,是最有科学精神,而且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何况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有关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只是这一宝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认识,大量开发而已。”我以为这一点讲得很好,点出了佛经里面的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实质与特点。
佛教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500余年的历史,佛教一直不断地在人类社会上发出光芒。究其原因,除了佛教与时俱进的品格之外,我以为也与它的贴近生活,贴近人世有重要的关系。佛教的历史,是一部从不拒绝科学,并且充分利用科学成果的历史;佛教的大藏经是一部充满时代特点,记录时代科技成果的丛书。佛教讲“五明”,其中“工巧明”就是人间的各种生活知识与学问,包括工艺、技术、算历之学集成。“医方明”指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包括生命科学。所以,佛教贴近生活,就要不断地利用已经出现的各种人类经验与知识,其中包括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的知识曾经在佛经里被保存下来,《占察经》是佛教(也有说是印度教)天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僧人一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与天文学家。贴近人世就要始终为人所用,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愿望,其中也包括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科技成果的运用。古代的印刷术的创立,为佛教的大藏经刊印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使佛教文化成果得以传到了今天。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所出现的最尖端的电子产品与信息技术都被佛教拿来所用,佛教网络成为佛教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已被佛教寺院借鉴,作为寺院管理的一个最新的方向,深圳弘法寺由于采用了现代管理思想,使传统寺院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毫无疑问,未来的佛教,将还会利用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时代同步发展。
一百年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思想、新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新技术、新成果充分被人们利用。传统的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东风吹拂下,也在一步步地往前发展,但是它的步子明显地要落后于时代与科学的发展。由于新观念和新思想的进一步普及,科学主义成为时代思潮,佛教面对新的时代思潮也在奋力追赶,试图融入正在突飞而起的现代社会。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的影响,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学者与思想家都在试图将传统佛教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新技术与新观念融通,他们努力在传统的经典中寻找现代的因子,试图将传统的思想与观念来比附现代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亦即“将佛法中对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编成册,以科学印证之。让科学证明佛法,则信仰科学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实不虚。”以实现梁启超所说的“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和孙中山的“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许多人刻意去找到佛教里面的科学因子,特别是唯识思想与华严学被许多人看好,认为这是佛教契入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此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亦因之湮没。相乘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显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又如佛教徒认为,佛教与近现代物理学的相互印证发明,说明随着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的发展,以科学来解释佛法的路径,也就跟着一天天地开拓;量子论与相对论的诞生,正好为佛法带来了科学性、时代性的注脚;佛法中许多极为重要而原来又极不易为人接受的观念,在近现代物理学知识的普及下,既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又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和接受。也有人认为佛教超越于科学,如太虚认为,科学以经验为基础,长处是确实可靠,不足之处在于欠缺普遍性。哲学凭借思辨,优点是覆盖面宽,但缺点是缺乏可靠性。唯有佛学集科学、哲学之优点集于一身,“佛学与通常科学、哲学不同:科学家以五官感觉为工具,根据其所得之经验而归纳之,其所得结论为种种之学问,此学问恒确而不遍,属部分的。至哲学家,则以一种假设为根据而论宇宙事物,其结论为普遍的,然恒患不确。盖确而遍,惟佛学为能;而又有超常之觉者,所谓‘无上正遍觉’,彼于事事物物万有之相,皆能体妙入微,人得此觉即为无上正遍觉者,即‘佛陀’也。然则佛学非科学之确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学之超人生而恒不切实际也。”还有人认为“佛法就是佛法。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诸如此种,当今愈演愈烈。
各界人士的这种热情与对佛教的执著的态度是令人感动的,强调“一切宗教绝未有以科学方法出发者,有之则唯佛法”的思想,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佛教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宗教,离开了历史去谈佛教的科学精神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佛教是宗教,它的特点是在以于解救人心为宗旨,而不是要发展科学为目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佛教只能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为自己所用,通过获得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证明佛教的理论教义思想,以此说明佛教的有效性与有用性。虽然经过历代佛教徒不懈地努力,在汲取大量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佛教教义思想,反过来对社会与人们的创造力起到了反作用的力量,使人们在创新科技时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但是这不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只是佛教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做出的贡献,我们知道这一点,就不必刻意去比较或强调佛法与科学技术的高低,而应该肯定佛教对历史与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看到佛教里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内容,再将它们挖掘与总结出来,丰富与光大传统文化。如此才能做到佛学“不特对于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上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上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上一层保证。”
三、由“神七”和“问题奶粉”而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
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引发的科技热浪潮,增强了人们了探求未来世界的信心。而这片领域自古都是属于宗教家的权威解释。当科技还无力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世界作出正确的解释,人们走不出地球的时候,神秘而奥妙无穷的太空无疑就是神的领域。各种宗教都为这片曾经是未知领域的世界,划定了地盘,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神祗主宰,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神话。今天,“神七”正在解开了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疑问,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长期流传在人们中间的一些美好的理想成为现实,上天揽月,下海捉鳖已不再神往,随着“神七”事业的深入,我们对未来世界的认知将会更多,宗教在这方面的权威也会相应地减少。这当然已是不争的事实。
“神七”的成功证明了科学技术改变现实世界的真理,科学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每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都会改变整个世界,每一项发明创造都让人类获得了飞跃。然而宗教也始终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运转和科学的发展,必然会作出相应的适应能力,早在20世纪开始,现代宗教就已经不再拒绝和排斥科学,宗教不仅承认科学所取得的各项成果,而且还热心使用因科技的发现所带来的高科技产品,宗教人士所同样地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知识,既使拥有纯正信仰的宗教徒也会全然相信科学家对天外太空探索的科学成果,并为之感到振奋和赞叹!如果我们至今还在认为宗教与科学处在对立的情况,这不能说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我们走进宗教界里,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同样对宗教人士也是非常需要,而且信仰宗教的人有中有很多本身就是世界有名的科学家。
“神七”代表了当前科学技术最尖端的成果,并且推动了我国当前高扬科学主义的主旋律,尊重知识,提倡科学、学习科学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在这个大好形势下,科学知识的进步虽然提升了人们的文化,培养了现代人的素养,但是对一些人的心灵的关心,还不能完全做到。媒体在不断地披露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一些人中泛滥,特别是在一些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一些干部身上出现,结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原河北国税局长李真,就非常迷信所谓的风水“大师”的指点,凡有大事,都向风水大师询问,甚至在检查机关要收审之前,还向大师询问前程,愚之可极。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迷信“女大师”殷凤珍能够“预测前程”,并与其鬼混在一起。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在上任前的一天,到庙里抽了一个“上上签”,说他是“百万富翁”。自认为他的发财是“命中注定”,他收受贿赂、大肆卖官非法攫取100多万元。湖南省双峰县法院党组决定,由单位报支600元经费请“法师”到法院大楼“驱鬼祛邪”,“法师”从办公室到法庭,从食堂车库到领导住宅,一间不漏地“作法”;山西交口县主要领导在县委大院里埋“镇邪物”、“升官符”,数十名党政干部于夜深人静之时,跪在摆放在县委大院的香案前,虔诚地埋下了“镇邪物”和“升官符”。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迷信“大师”说他有当副总理的命,只是命里还缺一座“桥”。胡建学下令本将已按计划施工的国道改线,莫名其妙地穿越一座水库,最后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以完成“功德”,企盼步步高升,早日登上副总理的“宝座”。福建省政和县,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名义,耗资上百万元“镇妖、避邪”,建造了一座“风水塔”。在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国家级贫困地区——重庆黔江石家区渗坝乡,一座刻写“官爵至五品”等碑文的“豪坟”占地400多平方米。该墓自1998年1月开始修建,历时近3年。仅砌“活墓”围墙,就让16名石匠耗费了两年时间,这是为活人——重庆市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干部冯文超修的!特别是最近刚出现的问题奶粉事件,让全人民震惊,许多生命,特别是婴儿的身体受到了摧残,让我们更多地生发出无奈与联想,所以有手机短信说中国人在吃的过程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面对这些各种封建迷信与唯利是图、缺少道德的违法犯罪活动,很多人都把其原因归结为宗教,也有的人认为是科学主义泛滥的结果。也就是说,宗教与科学同时都背上了这个罪名。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看,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宗教与科学早在20世纪就已经开始分离,两者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他们交叉是始终存在的现象,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彼此互不干涉,现在宗教已经基本上不再去干涉科学的领域,当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把上帝的交给上帝,把凯撒的交给凯撒”,道出了当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现状,科学与宗教之间正在朝着减少冲突的方向发展,科学正在纠正了宗教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些不足的地方,宗教尊重科学取得的一切成果,特别是在实证的领域,宗教正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修正,但是科学并不能代替宗教,因为宗教代表的是一种历史传承,它有着内在的文化继承,有着独自的体系,有着自己的特殊领域,而且人类不断地对它有着深层的诉求,尤其是在思想的领域,有一部分人们还不断地需要宗教的关怀,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宗教生存的条件和土壤,这是宗教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是人们漠视道德,忽视教育人心向善的结果,金钱成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的,科学技术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时发生了偏差,成为不法商人用来牟取利益的不正当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矫正人心,鼓励向善,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在法治社会更突显出重要意义。宗教与科学之间不是相互冲突的,反而应该相互相包容与共同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宗教与科学的目的都是在于改变这个世界。以佛教为例,用佛教的教化手段让人明知因果,行善却恶,获得善报,提升道德水平,广行慈悲利生的伟业,走好人生的道路。用科学技术成果,真正造福人类,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美好世界和平安顿,人类社会和谐早日到来。总之,佛教与科学的启示,告诉我们两者之间不是相对的,而是相待的,如果我们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就能促使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