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未来------觉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未来------觉多
  一
  佛教发源于印度,大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最初,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因此,佛教必须要适应、融入中国社会,才能在中国扎根、发展。佛教的教义,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圆融性,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较易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自汉以来,经历了佛经翻译、格义佛教、佛学研究、诠释着述等过程,至隋唐时期趋于成熟,也形成了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八大宗派。
  西元六世纪期间,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尔后,中日的交流互动也逐渐频繁密切。日本从圣德太子开始,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并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大唐文化。中国方面,最有名的就属唐朝期间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鉴真大师于西元743年出发,种种因缘的不具足,共有五次东渡失败,于西元754年第六次东渡,才顺利抵达日本,前后历时长达十二年之久。鉴真大师秉着“是为法事,何惜生命”的精神,不仅东传佛学、戒律,也把唐朝各种文化艺术、建筑、书法、医药、香料、佛像、经典、佛具以及其他用品带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戒律、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鉴真大师传播佛法的精神,至今仍令人称颂。
  宋朝与日本的官方虽然没有正式互动,但是,民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南宋末期,蒙古于北方兴起之时,少数的南宋僧人为寻求日本的支持,进而东渡日本。在元世祖忽必烈西元1274年、1281年两次远征日本后,元日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元世祖后来派遣普陀山僧人愚溪如智禅师两度赴日,然而因遇飓风,以及中途随行官员王积翁被杀等事故,未能远赴日本。元成宗继位后,为改善两国的关系,再次派遣如智禅师。如智禅师以老病为由婉拒,并推荐由一山一宁禅师出使。
  一山一宁禅师顾全大局,在中日两国关系极为紧张之时,忍辱负重,为众生、为国家,以元朝“使者”的身份东渡日本。抵达时,由于携带国书,且有元朝朝廷官吏陪同,被误为间谍,北条贞时将他软禁于伊豆修善寺。后来得知是奉元朝廷派遣,本身没有劝降日本之意,且是一位有德行的僧人,随即迎请至鎌仓建长寺任住持。一山一宁禅师又先后住持圆觉寺、净智寺、南禅寺。佛教倡导和平、和谐。佛教三宝──佛法僧,其中僧宝奉行“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因此,僧团以和乐清净为其根本,基于“和”的根本,再向外弘扬佛法。一宁禅师可以说是元日两国的和平使者,化解彼此紧张的局面。一宁禅师除了佛法、禅法之外,也传播宋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如雪村友梅、虎关师鍊等人。透过宋学,促使中日两国人民在思想上交流,后来日本有大批的留学僧前往元朝。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的统计,史册留名的入元僧达222人,与此相比,南宋时期有109人,明代有114人。
  一宁禅师为了消弭两国战争的可能,确保两国人民生活的安定,东渡日本,经文化、佛教的交流,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虽元日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官方往来,但是藉由一宁禅师的努力,促使中日两国民间恢复频繁交流。透过一山一宁禅师以佛教僧伽的身份,为两国带来和平、交流的例子,笔者试着由此例延伸,想进一步探讨,佛教向外传播交流,能为一个国家甚至是国际间带来那些帮助?要想起到帮助的能力,佛教本身需要注入什么新的观念?
  二
  上述提及,佛教发源于印度,能远传至中国,要归功于阿育王时期,外派僧侣、使者至各处弘化传播所致。中国在唐代,也有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在西行途中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带回大量梵文经典进行翻译,其所着的《大唐西域记》更是回溯印度历史进程的重要史料。佛教向外传播,不单单止于本身的教理、教义,也能让彼此间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或是为彼此留下历史的轨迹。
  中国佛教除了和日本互动外,与韩国、欧美等国家也多有交集来往。僧人以传播佛法、利益众生为己任,为了让佛法普及于世,理当以为人服务为人生观。笔者浅鄙以为,要将佛教向外推展,最重要的就是以为人服务为使命,当心中时时抱有为人服务的观念,才能刻刻与时代俱进。佛教走向全世界,心中就要怀抱着“我能为人服务什么?”超越国家、种族,不为己私,只希望人们能够因佛法的滋润,离苦得乐、欢喜祥和。中国佛教的未来该如何发展,笔者浅见可以参考星云大师所说:“佛法人间化、生活书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
  (一)佛法人间化
  佛法以人为本,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就在生活之中,离开生活而去寻找佛法是难以寻觅的。佛法中的慈悲、包容、尊重、忍耐等等,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于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落实这些美德,就是修行。推动佛法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更要走向人心。人人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去除心中的贪瞋痴,那么社会、国家自然和谐共存。
  (二)生活书香化
  星云大师说:“读书,是做人明理的钥匙;读书,是自我心灵的探险。”生活不能只追求、满足物质的需求,还应该要充实自己的内涵,唯有提升自己的内涵,拓宽眼界,人才能明理,明理也才能转而去体谅他人,包容他人。读书,就是其中一种方法。一本好书,如同一个人的好朋友。例如阅读《高僧传》,除了解高僧的行谊,更让人见贤思齐,学习高僧艰苦奋斗的精神。读书,不单能增进自己的涵养,也缩短世界各国的距离,藉由书,我们能够知道他国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对于现今国际互动,有着极大的帮助。读好书、读善书、读佛书,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变化气质,净化心灵。人人养成“活到老,学到了”的习惯,便能从个人精神生活的充实,提升到社会、国家和谐氛围。
  (三)僧信平等化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佛教的四众弟子,都有责任为佛教贡献一己之长才。佛教不是专属于僧众,或是某人,佛教是要普及于世的,因此凡佛教徒,皆能为佛教尽心献力。星云大师曾经提出:出家众管理寺院法务,主其内;在家众可以协助行政、公关、联系,主其外。甚至设立檀讲师考核制度,让在家众经过培训、考核成为檀讲师,到世界各地弘法布教。佛门中的出家众和在家众如同鸟之双翼,人之双臂,应该是互相合作,提升佛教整体力量,让佛法普遍,使更多人受益。星云大师说:“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若世界上的国家与国家平等、民族与民族平等、宗教和宗教之间都如兄弟姐妹般,那么,和平之日不远矣!
  (四)寺院本土化
  中国佛教传播至全世界,在各地建立寺院道场。在当地弘法,需要尊重每个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佛教传播到各地,是为了服务,而非改变当地人的文化。佛教的教义是不容改变的,但是在方法、度众上可以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星云大师甚至提出,在各国的寺院,将来应当交由当地的出家人管理,以实现本土化。
  中国佛教在走向世界,迎接世界的同时,要尊重、包容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除上述四点,也可以举办梵呗音乐会,以“音声作佛事”,将梵呗音乐的美妙、庄严的气氛、和谐的音律,传播到全世界;因为音乐超越语言的隔阂,能让佛法以另一种方式深入到世界不同民族的内心。另外,可以举办国际佛教会议、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世界显密佛学会议、世界宗教会议,通过会议的讨论互动,促使各宗教、南北传的佛教,有沟通协商的平台,促成彼此的交流,理解。
  中国佛教未来在那里?笔者以为,僧团的和合是根本,进而要“走出去”,走向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间,透过不断的交流,达到相互的理解;因为理解,才有可能彼此尊重;彼此尊重,就能相互包容;相互包容,冀望能够和谐共生。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也正是国际交流的重要体现。仅以此文阐述己一浅见。
  作者:觉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