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平的使者
佛陀--和平的使者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印度国际内观学院教授 葛印卡
by S.N. Goenka
这世界遭受着仇恨、焦虑和恐惧等弊病的折磨。它需要有个超凡的医生来治疗。佛陀是位超凡的医生,一位安详与快乐的伟大医生。他所教导的和平与和谐,契合26个世纪前,他初转法轮,也就是和平之轮那个时代,甚至到今天依旧息息相关。实际上,今日更是意义重大。今天下午,我们聚集在这里来推崇这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让我们看看他的教导如何消灭深藏于残酷暴行中的负面情绪,又如何能使负面情绪转变成正面的悲悯之情。负面情绪所导致的残暴,大多是由于盲目的信仰,以及对自己观点的强烈执著所引起的。我在祖国缅甸参加第一次内观课程的时候,接触到佛陀的教导。我记得在上课前,我的老师给我看一本小册子,书的开头就是佛陀给葛拉玛人的开示。
佛陀劝导说
不要接受
因为你已经听了很多次了;
因为它是世代以来就一直被相信的;
因为它是许多人所相信的;
因为它是跟你的经典吻合的;
因为它似乎是合于逻辑的;
因为它与你自己的信仰是一致的;
因为它是你的老师所宣说的,而这位老师的人格极受人尊敬。
只有当你自己在经验的层面上体证了,并且发觉它对所有的人都是健康有益时,才接受它。
那么,不但要接受,而且要身体力行。
这段话有磁铁般的吸力。我从小受的教导是不要发问,只要接受经典和老师的话。到了31岁,才初次接触到佛陀的教诲,读了之后极为振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段自由思想的篇章。我已清楚了知了,在觉悟者的教导中是没有盲目的信念或盲目的信仰。于是,我决定以开放的心胸来做个公正的实验,等我体验到之后,才接受。当我走上这条道路时,每一天的体验更让我确信,这条道路是理性的、务实的、科学的。没有必要盲目地接受。在我体验了之后,才去接受,就不会再有疑虑。我也发现,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普遍通用的,而且没有宗派之分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十日课程结束后,我发现佛陀的教导是成果取向的。它对我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都有极大的益处。因此,我全心地接受了它,并且从此就依照佛陀所教的继续走在这道路上。
大约15年之后,我的老师授权我在印度及全世界教授Vipassana内观课程。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宗教派别及各种传统的人,都获得相同的好成果。佛陀的教导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因为他们发觉,它完全没有宗教派别,而且是成果取向的。
佛陀的教导
佛陀所给的正道有如下的特质
1. Svakkhato 世尊教法详而明确 它简单而明确,每个人都可以修习,而不会在心中产生任何混淆。
2. Sanditthiko 学人皆可自明了 每一步都立足在当下的实相。没有想象,没有猜测,没有自我暗示,也没有外来的暗示。
3. Akaliko 当下能得知成果 在今生今世,每一步都可以当下产生有益的成果。在这道路上的努力都不会浪费。
4. Ehi-passiko 邀君即来即见得 这个教导邀请你自己来看,自己亲身体验真理。
5. Opaneyyiko 直指针的无曲折 这条道路是笔直的,路上的每一步都会带你渐渐走向全然解脱痛苦的最终目标。
6. Paccatta veditabbo viuhi'ti 有智之士自可解 无论来自什么社群的任何明智、明理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体内体验真理。
持续地走在这条正道上,并且经历了佛陀的教说时,就会更清楚地了解到,佛陀的教导并不想要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这个教导本身就不是一个组织性的宗教。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修习。
当我们研读佛陀的教说及论述和注释时,会很惊讶地发现,在这些文献里并没有出现“佛教”及“佛教徒”这些字眼。 佛陀不曾用过这些字。有好长的时间他的追随者也不用这些字。 他把他的教导称做 Dhamma,意思是法,真理。他称他的追随者为 Dhammi 如法者, Dhammattho 正直者,Dhammiko 虔信者,Dhammacari 依法生活者,Dhammavihari 以法为皈依者,等等。印度语,是以Bauddha 来称呼佛教或佛教徒,但在浩瀚的巴利文献中却找不到相称的字。
用“Buddhism“佛教”来指佛陀的教导时,就局限成了特定的社群,但 Dhamma 法是不受局限的——appamano Dhammo。它不仅适用于特定的社群或宗教,而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Buddhism”这个字已为人所熟悉而且方便使用。很多使用这个字的人也都知道,它是用来表达普遍通用的法Dhamma或Dharma.
八正道
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佛陀的教导。它就是八正道。这条道路是崇高神圣的,意思是说,任何人只要勤奋地走在这条正道上,都能成为崇高的人,圣人,心地清净的人。
八正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Sīla 戒 - 道德,扼要地说,就是
Sabba papassa akaranam
诸恶莫作——就是戒绝所有身体及言语上,会伤害到其他众生,并且会干扰他们的安详与和谐的不善行为。
第二部分是 Samādhi 定——善心的专注,扼要地说,就是
Kusalassa upasampada
众善奉行——以健康及专注的心从事善行。
第三部分是 pa a 慧——智慧或洞见,扼要地说,就是
Sacittapariyodapana12
自净其意——培养洞见,使整个心净化。
这三种训练,就是过去诸佛所教的,也是将来诸佛要教的。这就是为什么说,
Eta12 Buddhāna sāsana12
这是诸佛所教。
佛陀的实际教导
每种宗教都教导人要过道德的生活。这是每一种心灵教导的精华、核心。 然而,佛陀并不仅是劝诫人家过道德的生活而已。 他教我们修定的下一个重要步骤——掌控自己的心。
为此,我们要有个专注的所缘。有很多所缘能让人来训练心。 佛陀他自己也传授过很多所缘,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我们自己的呼吸。他称之为34nāpānassati 观息法——培养觉知入息和出息的能力。 呼吸对属于任何社群的所有人类都是共通的。 没有人会反对练习觉知呼吸。 你要如何分辨呼吸为伊斯兰教徒的或印度教徒的,基督教徒的或犹太教徒的,佛教徒的或耆那教徒的,锡克教徒的或拜火教徒的,白种人的或黑种人的或黄种人的,男人的或女人的呢
观息法要我们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地方持续地觉知呼吸。 它是在人中的地方制心一处的专注——uttarotthassa vemajjhappadese。
当心专注在这一个小范围时,它就变得越来越锐利,越来越敏感。 只要练习了三天之后,就可以在身体的这个部位开始感觉到生理上的感受。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到下一步的训练,慧的练习——智慧或洞见。
我们观察身体上每个地方的感受,从头顶观到脚趾尖。 这样做,我们就会察觉到感受与心是息息相关的。 任何时候我们做了不善的行为,心中必定是产生了不净念。人在杀生之前,必定先产生了极大的憎恨。偷盗前,必定先产生了贪婪。会犯邪淫,人必定先产生了极大的情欲。 人必定是先伤害了自己之后才会伤害到别人——Pubbe banati attana, pacchā banati so pare。负面的情绪,诸如生气、憎恨、贪婪、恶意、嫉妒、自私及恐惧等等,使人不快乐,痛苦和凶暴。人变得焦躁不安。 当人焦躁不安时,他不会只将焦躁不安留给自己,而会散播给别人,开始在社会上伤害他人。我们在自己的身心架构内可以了知这个自然的法则。
有人在从事不善的行为时,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快乐,但他们实际的状况就像一层厚厚的灰,覆盖着炽热的火炭一样——bhasmacchannova pavako。由于心理的负面情绪使他内心在燃烧,然而他却对内在发生的事全然无知。
这就是avijjiā,moha——无明。就佛陀而言,无明不是指欠缺了某个哲学信念上的知识,它是指对自身内所发生的事情缺乏了解。人们由于这个无明的遮障而不知道为什么会变得痛苦。没有人要保持痛苦,但却持续地痛苦,因为无时无刻不停地在制造贪爱与恨; 不断地对感受起反应。 当无明去除,开始往内观察时,就会理解,“瞧,我以产生贪爱来响应这些感受,而给自己制造了痛苦。当感受愉悦时,我产生贪,而感受不愉悦时,我产生嗔。这两者都使我痛苦。好,我现在有解决办法了。当我了解了这些感受的无常特性,并保持平等心时,就不会产生贪爱与恨,无贪和无嗔。 心的习性模式开始改变,而我就开始脱离痛苦了。”
佛陀说,这就是 vijjia 智慧。它与任何的哲学或宗派的信念无关。 它是有关人们幸福和痛苦的真理,而且只要依照正道上的步骤去做,就能在身体当中体验得到。四圣谛不是哲学教条。它们是有关自己的实相,使人从自己身上开始了解自己。只有当我们体验到时,才是四圣谛,如此才能成为圣人。
当以感受来修行时,就是在心的深处用功。在心中生起的任何法,都会伴随着身上的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bbe dhamma。哪怕是在心中生起瞬间的念头,身上也会伴随着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nkappavitakka。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
佛陀的另外一个伟大发现是,我们以贪爱来响应感受。 在佛陀之前,佛陀当时及佛陀之后的教师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佛陀之前及佛陀当时的教师们,一直都在劝导人不要对感官根门接触到的所缘起反应——眼睛对视觉的对象,鼻子对气味,耳朵对声音,等等。他们这样教说,“当感官的所缘与感官根门接触时,不要以判断它们好或坏来起贪或的反应。”
这样的教导早已存在。但佛陀说,事实上你不是对这些所缘起反应。他举个例来说明 一条绳子将一只黑牛和一只白牛绑在一起(一只代表感官根门,而另一只代表感官的所缘)。不是黑牛也不是白牛造成束缚,绳子才是束缚。佛陀说,贪爱的绳子是束缚,而人产生贪爱(贪或嗔)来响应感受——Vedanā paccaya tanhā 受缘爱。这是觉悟者的伟大发现。因为这个发现,他才成为觉悟的人。
有很多人都说,我们不应该对感官的所缘起反应,但他们并没成为佛陀。有的教师教导说,我们不应该产生 lobha(贪)和 dosa (嗔)。
佛陀解释说,只要有愚痴 moha 存在,就会有贪 lobha 和 dosa。他因此劝告我们要从愚痴中解脱出来。 什么是愚痴呢 愚痴就是无知。愚痴是 avijjā 无明。你不知道内心里发生了什么。 你不知道贪和生起的真正的原因。你是无知的。 你要如何脱离无知呢 要直捣问题的根部,以感受来用功,脱离痛苦。
只要没有觉知感受,就会持续地与外缘缠斗,心想,“这个不好看”或“这个好看”。你是持续地在表面上用功。你还认为黑牛和白牛是束缚的起因。 事实上,响应感受而产生的贪和嗔才是束缚。一个酗酒的人以为他是对酒精上瘾。事实上是对喝了酒的感受上瘾。
当人客观地观察感受时,就开始从无明中出离。 了解感受的无常特性,就生起了智慧来响应感受。这是自然的法则。 Dhamma niyāmatā 是现象的自然秩序背后的法则。不论有佛或无佛,Dhamma niyāmatā 这个现象的法则始终不变。
佛陀说
我已经在自己身体内经验了自然的法则,也就是缘起的法则; 体证及理解之后,我才向人家宣说它,传授它,阐明它,确立它,并且显露它。只有在我亲证之后,才宣说它。
这是一个无上的科学家的大无畏宣说。就像有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都始终是真的。牛顿发现了它而向世人宣说。同样地,有无伽利略,地球绕着太阳转也始终是真的。
感觉感受是个重要的分叉点,从这个地方会有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如果我们持续地对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盲目的反应,就是在繁衍痛苦。 如果在面对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时维持着平等心,就开始在心的最深处改变习性模式,并且开始出离痛苦。 感受是根。 只要我们忽略了根,即使树干砍倒了,这棵有毒的树还是会再长。
佛陀说
就像一棵牢固而根部完整的树
虽砍倒了,又会再长
因此,当潜伏的贪爱没根除
痛苦就会一再地出现
因此,这位无上的科学家发现,我们必定要在心的根部下功夫,才能从心的不净烦恼中解脱。每一个人都得将随眠的贪爱铲除。
当整座森林枯萎时,每棵树都需要照料,去除根部的病害,然后浇水。那么整座森林又会繁茂滋长起来。 同样地,为了改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变得更好。社会要安详,则每一个人都要变得安详。因此个人才是关键。
要世界变得和平安详,则每个国家或社会必定要和平安详。在这里我还要引述佛陀对离车族人的重要规劝。佛陀给了下列很实际的指示,会使离车族人不被征服
只要他们维持团结一致,经常聚集开会,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能团结聚集,团结行动,并且团结地执行任务,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不违背古老的良好管理原则及司法制度,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尊崇敬爱长辈,并且重视长辈的言论,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保护妇女及孩童,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在境内外都对圣者尊敬,并供养金钱,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当时也有很多的宗派,各有自己的寺庙及聚会的地方。使所有人都快乐和满意需要智慧 。他们不应受到骚扰而成为国家的敌人。他们聚会的地方应得到适当的保护。 只要统治者捍卫并支助圣者,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佛陀睿智的劝诫仍旧适用来维系今日世界的和平与安详。 如果我们要成功地为世界带来和平,就不能忽视宗教的相关问题。
保护人民免受外来的攻击,尽全力维护人民及国土安全,是每个政府的职责。做到了这个,还要谨记在心,这些措施只有短期的利益。 只要善意和同情就能消除深植在任何族群里的人作恶时的仇恨。在印度、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监狱内,举办过内观课程,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是如何改变的。 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恐怖分子的心。我们已看到有些顽固的暴力罪犯在我们的内观课程中转化向善了。生气、恐惧、复仇及憎恨开始消融,产生了安详与悲悯的心。我们要求监狱的职员先来学习内观,然后才为受刑人举办课程。这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可以找到联结不同宗派的桥梁。佛陀教导的三个基本要件——道德,心的专注和心的净化——也是每个宗教和心灵道路的本质。戒,定和慧是所有宗教的公分母。勿庸置疑的,要过有益的生活,就必须要有这三项基本的要素。佛陀教导的整个重点就是实践这三要素,这样才能将正法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是每个宗教的内在核心。可是,我们没有重视这个核心,反而为了不同宗教的各种外在因素而不断地争吵。
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普遍通用,而且没有宗教派别的佛陀教导,所到之处,都不曾和传统的文化有过冲突。反而有如糖溶解于牛奶中一样,佛陀的教导已经慢慢地被吸收而丰润了社会。我们都知道,现今这苦难的世界是多么地需要和平与安宁的滋润。愿觉悟者的教导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安详与快乐,进而使全世界更加安详与快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