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在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曾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杨曾文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诸位领导、诸位学者和朋友们:
  值此布袋和尚圆寂1090周年、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之际,在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乡奉化市举行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佛教传人中国之后经过漫长时期实现了民族化,不仅表现在隋唐时期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成立,也表现在佛、菩萨信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方面。进入唐、五代直至宋代,形成以中国名山作为某一菩萨道场的信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并且将泗州临淮县的僧伽和尚看作是观音菩萨化身,将明州奉化的契此和尚看作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弥勒信仰源自印度,中国先后译出的《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就是专门讲弥勒菩萨信仰的。这种信仰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说佛陀的弟子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诸天说法;二是弥勒菩萨下生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经过“龙华三会”超度无数民众解脱。弥勒兜率净土的信仰曾是仅次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信仰,历代有人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信众也盼望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使天下太平,社会光明,民众安乐长寿。在古代有不少农民起义曾利用弥勒信仰,打着“弥勒佛出世”的旗号,鼓动农民参加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
  然而唐末五代以后,中国信众常常将奉化的布袋契此和尚当作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虽被后世神化,然而毕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元昙噩《布袋和尚传》和明广如《布袋和尚后序》等,契此和尚出生在四明(今浙江宁波),生活在唐末五代之初,当地人曾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和尚”。他形体肥胖,蹙额大腹,居无常所,语默无常。他经常以杖扛负一个布袋出入街市,向人们乞讨物品,所乞食物不避鱼肉腥荤,并且常以语言、动作向世人预示晴雨、吉凶。契此是禅宗南宗禅师,曾游历福州,与上乘石头法系的雪峰义存的弟子保福从展(867—928年)、安国弘蹈有交往。他弘传南宗禅法,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清净,“即心是佛”,提倡自在无为,要人不必到处求经求教;不要计较是非,劝人“宽却肚皮常忍辱”等。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他在奉化岳林寺东廊下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圆寂,至今正好1090年。
  契此布袋和尚圆寂后被信众奉为弥勒佛。后来中国很多寺院在天王殿须弥坛上供奉的弥勒佛就是取自他的形象,造型满面堆笑,袒胸露肚,憨态可爱,给人以亲切感。民间也流行以他为形象的各种造型的艺术品。
  布袋弥勒菩萨是佛教民族化深入的产物,也是中国信众依据大乘佛教思想并且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塑造的弥勒菩萨,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性格和爱好,长期以来深受中国民众的信奉和喜爱。从现存布袋弥勒的传说、语录和寺院及民间各种造像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今天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新的诠释:
  第一,强调即心是佛,佛、菩萨就在现实人间,不在远离人间的彼岸。这正是“人间佛教说”强调的佛法在人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
  第二,劝人节制贪欲,对人宽容,以“宽却肚皮”、“放开笑口’’来消解世间众多的是非、憎爱,努力实践慈悲利人的菩萨之道。这种态度在今天对于维持家庭和睦、朋友关系融洽,促进邻里社区协调,乃至营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宽厚容忍、乐观大度的风格,对于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难题、摆脱某种困境也提供了一种方法。
  最后,祝会议成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