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宗教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要保持其蓬勃生机和持久活力,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宗教思想也不例外。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宗教思想的与时俱进,不仅是宗教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宗教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是指宗教信仰和基本教义的改变,而是指对宗教基本教义的阐释要顺应时代的变迁,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基督教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和伊斯兰教开展的“解经”工作,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本期,我们约请了五大宗教的有关人士,就“宗教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的问题进行笔谈,相信会让读者朋友开卷有益。
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江苏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 李兰成
“神学”(Theology)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theos(“神”)和logos(“话语”或“论述”),意思是“有关神的论述。”1998年11月,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的“济南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扬福音,指导信徒的灵性和现实生活,发扬基督伦理道德、荣神益人。这是中国基督教进行的深层次的建设,也是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一、从启示的渐进性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上帝的启示有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但无论是自然启示,还是特殊启示,上帝都是用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渐进地启示开来的。另一方面,正如丁光训主教在《启示的渐进性》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对上帝的 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人们对上帝启示的认识和阐释而形成的神学思想,也必须随着认识的提高而有所更新。陈泽民教授说:“因为神学的内容是有生命的经验,所以神学本身也是活的、动的,它随着教会的生命一同生长、发展。它包含着信仰,但不等于信仰;它包含着福音真理,但不等于福音真理。它是信仰和福音真理的解说,是教会生命的表现,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思想就是教会在不断思考,思考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二、从耶稣的教训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耶稣对律法的解释、对安息日的解释和对旧约礼仪的解释,总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为宗旨,因而和法利赛人形成尖锐的冲突。从耶稣对律法诫命所做的新阐释来看,在实践上可归纳为两条:一“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到保罗时代又把爱神爱人归纳为一条,就是要“爱人如己”,并说“一切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13∶9),这就是遵行律法诫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福音的传扬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犹太人向来自认是上帝的选民,犹太之外所有的外邦人都被藐视和拒绝。但是,耶稣的福音要打破民族的隔阂,世俗的偏见,这就需要克服犹太人狭隘的民族观念。耶稣复活升天后,福音广传,撒玛利亚也有了教会,而耶路撒冷教会就打发彼得、约翰去坚固撒玛利亚教会(徒8∶14-17),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后来,由于保罗等人向外邦传道,许多外邦人皈向耶稣,这引起犹太保守派的反对。为此,在主后49年,教会历史上第一次举行了“耶路撒冷会议”,众使徒在圣灵带领下决定:外邦人皈向基督不必受割礼、守律法,只须禁戒四样就行了(徒15∶28-30)。这是保罗派战胜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圣灵带领耶路撒冷会议作出了非犹太化的决定,为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开辟了道路。
四、从教会的建设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从时代来说:初期教会,使徒所传讲的信息核心,就是见证和传扬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以后,随着福音的传扬、教会的发展,关于传扬福音及讲解圣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周详。从组织来说:初期教会只设立“执事”管理饭食。到保罗时代,教会组织逐步健全,有长老、执事二级制,有监督(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制。现在全世界教会的体制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从地区来说:不同地区、不同教会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丰富的神学思想。从信经来说:对基督的信仰是不变的,但信经、教义、神学思想则要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这就需要与时俱进。
五、从教会思想史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使徒时期,使徒约翰指出,耶稣基督就是希腊哲学的“逻格斯”,所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14)。后使徒时期,接续使徒约翰、保罗等人的思想,继续批驳自一世纪以来的异端诺斯底派、幻影派,维护基督教正确的信仰。教父时期(约100-451),面对当时罗马社会对基督教的诬蔑和攻击,兴起了“护教学”,就是用真理驳斥他人的批评,以维护和辩解基督教的信仰。中世纪,由于罗马教皇的垄断,当时的神学思想是教会官方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罗马教皇的精神统制,也直接成为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根源。十六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及教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神学思想的提高和深入。
自从基督福音传到中国以来,中国教会就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神学的思考和阐释,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运动”,致使教会许多学者、神学家思考如何建立本色化的基督教,就是如何让外来的“洋教”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经过1950年之后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割断了与西方殖民主义的联系,摘掉了“洋教”的帽子。三自运动五十多年来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做光做盐、自办教会、牧养群羊、见证基督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实践经验,应该加以总结。
历史车轮已走到了21世纪。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神学思想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解经”工作推动伊斯兰教思想与时俱进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马云福
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一个单一民族信仰的宗教发展成为今天横跨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成为当今世界上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拥有13亿信徒。究其原因,主要是伊斯兰教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这样的生命力。目前,中国伊协开展的“解经”工作,就是要用《古兰经》、圣训中一些相关的内容来阐释当今社会上出现,或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达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的。目前我们在“解经”工作中已经研究了一些问题,现举其要介绍如下:
一、伊斯兰教提倡走中道,反对左和右两个极端。先知穆罕默德说:“诵经的人们啊!你们当走正路,你们确实过于超前了,如果你们坚持右或左,那你们已非常迷误了。”(布哈里穆斯林辑录)根据这一圣训,表明伊斯兰教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主张走中道,即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因此中道思想贯穿于伊斯兰教的道德、行为、教规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伊斯兰教是一个主张和平的宗教。“伊斯兰”就是和平、顺从之意。穆斯林们见面时说“色兰”就是以和平、安宁问好。伊斯兰教圣地天房所在地有若干道门,其中一道就叫“和平门”。穆斯林所向往的天堂共8座,其中一座就叫“和平园”。说明穆斯林十分向往和平。在“解经”工作中,我们还进一步用《古兰经》文:“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进入和平教中”(2∶208)来说明《古兰经》早已将伊斯兰教定位为和平的宗教。当然,伊斯兰教还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自己不主动侵犯别人,若遇到侵略,必反抗。
三、伊斯兰教始终贯彻两世观思想。伊斯兰教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反对悲观厌世、脱离红尘的思想,主张今世与后世并重。如:《古兰经》云:“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穆斯林在完成必要的宗教功修之后,必须作为一名劳动者积极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乃至经商、种地等活动,以谋取今世的定分,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伊斯兰教提倡团结。《古兰经》云:“你们要共同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分裂。”(3∶104)这是一节著名的讲团结的《古兰经》文,被穆斯林书写在许多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对于号召穆斯林的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解经”工作中,对于团结一方面强调穆斯林内部的团结,教派之间的团结,不要分裂,因为这是真主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穆斯林要同其它民族包括非穆斯林讲团结,同他们和平相处。正如《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这段经文说明,人类同是一个祖先,真主把人类分成若干个民族,并通过互相认识,彼此沟通,以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穿衣、吃饭、住房、乘坐车船、飞机等等都是大家共同生产、互相服务的,谁也离不开谁。作为穆斯林,我们只有引导和帮助人的义务,无敌视人的权利。
五、伊斯兰教在禁令方面,《古兰经》、圣训中明文禁止杀人放火、盗窃、抢劫、吸毒、贩毒、贪污浪费,禁止卖淫嫖娼、禁止向政府官吏行贿等,提倡爱国、对人宽容、孝敬父母、搞好邻里关系、谦虚谨慎、以德报怨等。以上这些有极大的针对性,都是我们“解经”工作的内容。
“解经”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在不断进行中,相信今后会做得更好,以弘扬伊斯兰教的真精神,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与时俱进是佛教的特质与品格
中国佛学院 向学
两年前的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行文中数十次提到“创新”的语汇和理念;若将之概括起来就是强调和倡导创新创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宗教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更是佛教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跨入新世 纪,我们的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地向现代化推进。新岁月,新机遇,新挑战,新蓝图,又一次把包括我们佛教徒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古人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作为佛教徒,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以宽广而冷静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特征,回应时代的挑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否则,佛教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就会自受殃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不论是在佛陀精湛的教法中,还是在佛教悠久的传播历史中,我们都能清晰地见到佛教与时俱进的特质与品格。《法华经》专设有《方便品》,其中佛陀自述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著。” 《法华经》中还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维摩经》中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佛教说,实相是无相的,但无相的实相只有通过方便权巧的诠释才能表现出来。如理的方便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大智慧,不应被看成削足适履的想当然。大乘佛教的精髓?D?D菩萨行,其中“六度”中之“精进”度的内涵中,就有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的方面。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时势人心,以确定弘扬佛法的路线、策略、方式,顺应时代特点施设方便教法,使之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对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佛教史中最为基本的经验之一。它充分证明,对其教义等不断做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诠释、对弘法理念和方式作出应有的调适,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寻求生存、延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根本基础。佛教之所以能在人间流布20多个世纪仍生生不息,也正是它有因机以设教、契理而适时的可变性,有随着时代机宜的改变而变化发展的特质;再明显一点地说,就是佛教精神中本来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品格,应当自觉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这一优秀品格在当今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作丝毫的削减,只有主动承担巩固和加强的义务。
被誉为“20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的人间佛教理念,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赞许,已成为当今海内外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它是佛教在当今时代下契理契机的一种卓越理念。如何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使佛教基本教义能够与时俱进地发挥新的作用?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在各个方面和层次上继续探索与完善人间佛教的理论,以坚实的思想理论为前导对实践作出明了正确的指引,使中国佛教平稳地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
道教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中国道协《中国道教》副主编 王宜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与时俱进,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信仰包括对“道”的信仰,对神仙的信仰,相信有神仙世界的存在,相信人可以通过修炼最终达到“与道合一”、“得道成仙”等。离开了道教的这些基本信仰,道教就不再是道教,也就谈不上道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今天,我们说道教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绝不是要改变这些基本信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认识领域不断在拓宽,体现道教基本信仰的外在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的道教徒,对于道教的基本信仰没有改变,但他们却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去相信从封建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教义和道教思想。因此,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信仰追求,重新审视道教教义中的某些内容和教义解释,不断探索和研究建立并完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当代道教思想体系,是中国道教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宗教制度、宗教活动和宗教内部的管理模式对于各种宗教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本身不属于宗教基本信仰的范畴,是为基本信仰服务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形式,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关系密切,被视为是宗教信仰者体现和表达信仰追求的必然途径和必须履行的方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形式,是受所处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为了宗教传播的方便,建立和形成的。
前一类内容和形式,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时代的前进或者社会的变化,都不会产生根本性变革,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而被流传了下来。即使有所变化,也只是表现为自身的丰富和演变。例如道教中正一道和全真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某些宗教制度、宗教活动方式以及确立的教团内部管理模式,是同道教的基本信仰相联系的,属于不同的对道教信仰追求的表达方式,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要求改变。
后一类内容和形式则不然,它们同时代特征和社会制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往往要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极大制约,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和形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就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以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例如许多道教宫观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带有明显封建压迫剥削性质的管理制度、地主庄园式经济、家长制的管理模式等。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内部也进行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存在于道教内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使中国道教真正成为新中国群众自办的宗教事业。
今天,道教与时俱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神仙信仰的追求,也不是要改变那些表达和实现这种信仰的途径和方式,而是在保持道教基本信仰不变、保留道教中与道教基本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仪规戒律和活动的情况下,体现出当代道教徒爱国、守法和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做贡献的时代精神。
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天主教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研究室 周太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望着河流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两位大哲人的感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天主教的传统教义认为,天主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但是天主教的神学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学是随着时代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是与时俱进的。
教会在进入第二世纪的时候,开始发生内部的分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礼仪习俗的纷争,也有职权的纷争,但最严重的还是许多不符合基督福音的思想理论的纷争。当时的教会领袖们,以及基督信徒之中一些有识之士,为了纠正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说法,包括社会舆论对教会的误解,便开始著书立论,向罗马帝国境内各界阐述基督教义的本质和信仰生活的内容。这些著作通称为“护教论”或“护教论著”。当时护教人士深深发觉,如果要使教会得到生存和发展,使那些不理解基督信仰的人理解教会的信仰生活,就必须使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文化思想表达方式。那时的文化思想是希腊拉丁文化,因此护教人士便设法使基督教义希腊化,同时又使希腊文化基督信仰化。从此,基督信仰正式走出孤立,得与罗马帝国社会各层面接触对话,初期的神学也因此逐渐形成。
教会进入中世纪之后,权力达到了顶峰,以至科学和哲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教会开始向人性及现代化开放。尤其是20世纪以来,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教义本质的转变,而是教会走出了旧的信仰的桎梏。在教会学上,吸收了天主子民的思想,使金字塔型的教会模式变成了圆型,成为服务的教会,平信徒参与教会生活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地方教会自治的权利也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转变与神学思想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处境神学、解放神学、妇女神学、黑人神学、希望神学等的蓬勃发展,为教会生活的转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会不再坚持自己是“完美社会”的理论,开始与非基督教徒进行平等对话,开始走出象牙之塔,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的建设,共同维护人类大家庭。
中国天主教自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的转折。教会中一些有识之士,本着“为一切人而成为一切”的教导,顺应时代潮流,倡导“自立革新”。从此,中国教会摆脱了西方传教势力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通过自选自圣主教,使教会得以延续和广扬。但这一顺应时代的做法也经历了尖锐的斗争和剧烈阵痛。总结历史经验,如果当时的教会继续墨守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教会广为人民群众所接纳的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今天的中国教会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与世界上绝大多数生活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在福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不但不排斥宗教,反而还提倡发挥宗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中国教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不断适应了在社会主义环境下传播福音的需要,总结出了民主办教的经验,在福传事业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这一变化首先得归功于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这一做法并不违背教会传统,因为教会从建立之初,就尝试以各民族的观念及语言,宣传福音,并设法以各民族的哲学智慧,诠解福音,目的是尽可能地适合众人的理解力,并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教会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不断更新,以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的重要途径。
转载《中国宗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