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迈向世界的中国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有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迈向世界的中国佛教————释有智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在这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经过过去的许多的困难与挑战复苏起来。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后,中国佛教恢复了它的步伐,繁荣起来。 有着这兴盛的视野,中国佛教如何 面对世界? 中国佛教能为世界提供什幺,特别是在有益于人类方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提出了这演讲的主题:“化世与益人”。这里有四个建议针对中国佛教如何“化世与益人”。
  第一,中国佛教可能促进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佛教是个重视「觉悟」的宗教。「觉悟」必须要靠自己。有了自觉,才会努力想方法去克服许多的烦恼妄想,才会发心健全自己,才能获得自在安乐。能去除烦恼、开显佛性的方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镇痴」。只要三毒息灭,三慧明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这就是「自觉」,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或「见性」。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着重「自觉」,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迦叶尊者灵犀相应,破颜而笑,禅因此就在「拈华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就如同佛经讲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人要靠自我教育才能成功。透过自我的观照才能找到自己。唯有自己自觉才能不断进步,唯有自己自觉才能自我健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化世益人。
  第二点就是要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如《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心发,则佛道堪成。」
  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就是建设自我。佛教将「心」比喻为「田」;田地不开发,就无法播种。发心就是开发心田,学佛首先要学会发心,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所以我们学佛首必须从「发心」开始。 例如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等,发心才有动力去实践「四摄法」、「四加行」,才能自度度人。
  讲到「发心」,今日廿一世纪的佛教徒全部都动员起来了,大家都懂得要走出自我,进而走入社会来与大众结缘、联谊。就拿十五年来,国际佛光会召开的世界会员大会、理监事会议、青年会议等。这样的情谊交流,带动了佛法的传扬,促进了人际的和谐,这都是由于各位的发心所产生的动力而成就。
  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过去儒家的学者一直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则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只可惜世间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
  发心是动力。从每一个中国佛教徒的发心中,中国佛教就能化世益人。
  第三个大点就是中国佛教应以随众参与世界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
  「佛果在众生身上求」。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是「缘分」。缘分才能和好、成功、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奉献、服务等。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正是时候让中国佛教徒随众参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类似佛光事业来利益大众。
  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着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遗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中国佛教应迈向实践「人间佛教」。为此目标,我们要有计画的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世界。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等。或者在各地成立美术馆、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推广读书会、佛教音乐比赛、心灵环保、生态保育等活动。这一系列的事业可以让中国佛教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未来中国佛教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与共修、活动多元化的改良等。尤其要注意青年,以便接引他们共同参与佛教事业,相信这必能成就中国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的贡献。
  最后,第四点是中国佛教应推广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慧,但也重视慈悲、行愿。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智度论》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中国佛教徒是需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才会得菩提智慧。
  如果我们希望今日中国佛教兴隆、骄傲地面对世界,我们必须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举凡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中国佛教徒,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发愿就像开采永无止尽的心里能源一样。只要人人经常立志发愿,中国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总而言之,中国佛教可以依着四项建议面对世界。通过「人间佛教」在中国的推广,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将会有很大的进展。
  期许每个中国佛教徒,都能本着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中国佛教的世界弘法,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与安乐而奉献心力。这样,中国佛教不只可以面对世界,更可以影响、改变世界与利益人类。
  谢谢。
  作者:释有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