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的反思
对科学的反思
益西彭措堪布
当今世界,有一位神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到家庭的种种用品,大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处处可见他的身影,这位神就是科学。科学已经成了这个时代世界的身影,这位神就是科学。科学已经成了这个时代世界的真正“主宰”,人们对他顶礼膜拜,视为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科学代表着人类的智慧,科学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人们认为科学可以满足自己日益炽盛的欲望,对于科学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感到无比欢欣鼓舞。人们心中有一种信念:即是将人的一切幸福都寄托于科学的发展之上。在现代人的幻想中,科学如同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载着人类驶向幸福的终点站。
然而科学同样存在着其本身的局限性。西方近代科学是从伽利略时代开始的。它有着三种特性:首先是人们对自然现象提出猜想,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理论,最后要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印证理论。如果理论没有得到实验的检验,那么无论这个理论猜想是多么的有说服力、多么的充满智慧,它也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立论而已,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像科学史上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先是通过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一整套详细的理论,最后被子天文学上的天体观测所证实,然后被子人们认可肯定的。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证理论的方法是科学的精髓,也是科学的一大特性。一个理论正不正确就要看实验验证的结果,这个实验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间做都正确无误。
实际上科学实验中的仪器测量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种拓展。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实验比较简单,人们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来记录数据。由于科学的深入发展,人的耳目已经不能适用于这些高精度的实验了,通过这些高精度的仪器来测量记录图像和数据,通过高速运行的电子计算机来作数据处理。
由于一个科学事件必须被实验所证实,这本身就表明科学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们来分析人的生命的产生,生物学说人的生命是由母亲的卵子和父亲的精子结合成一个受粗卵,最后由这个细胞分裂成人体胚胎而成为人体雏形,在母亲的腹腔中生长而后降生。然而这种说法只能说明人的物质方面的生长,从简单的一个受精卵发展到复杂的四肢五官,就好比一粒沙子发展成一座山,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婴儿刚一从母胎出来便会啼哭、便具有七情六欲,而人生伊始就具有的这些心意识,恰恰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又比如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原子和组成木块、石头的分子、原子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排列堆砌的方式不同而已。由这些分子、原子的堆砌,如何去产生一个见到悦意之境就欢喜、见到厌烦境就不满的心意识?无论找什么样的理由都难以自圆其说,亦仅是一种立论而已。
上面我们简略地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科学的局限性,然而科学还有一更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探索外部的物质世界,然而却不能深入观察科学方法本身。
为什么不能观察科学本身呢?下面我们逐一解释,首先是实验的方法。人们会说实验从开始操作到最后得出数据,都是亲身操作、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不同的人在其它地方进行重复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这样严密的实验还会有什么弊端?关键是我们要对实验的所境(实验观察对象)和实验的能境(观测者)作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方法在中观理论中称为能立等同所立,即能立不能成立从而所立也就不能成立。以圣者的智慧来看,远离分别心的境界才是胜义的境界,而一切缘于分别心的境界全是迷乱的世俗境界,前者如同梦醒,后者如同迷梦。而梦醒时,梦中的一切迷乱境界不复存在,若以梦中之境推理醒时之境,则甚为荒唐。同理,仍处于迷乱分别心状态的观测者来推测远离分别心的宇宙实相,绝无可能。而由其分别心识研究外物现象所得的结论,只能是其分别心的一种妄执而已。
从这里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规律之上,还有一个层面被人们忽略了。这就是空性方面的胜义谛理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规律在中观理论中称为世俗谛。
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智的局限性。学过中学物理学的人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这些分子、原子都在作不停息的运动。当我们看见悦意的外境时,我们的心念会起波动、产生欢喜,进而有贪恋和欲获取的念头,但是我们就不会去想这个悦意的外境,其实只不过是一大堆分子组成的,而这个事实都是我们早已明知的,如果这样去观想一下的话,自然会兴味索然,这也说明人们的视听感官很容易被蒙蔽、欺骗。而作为感官延伸的实验仪器,是以符合感官司功能的要求而设计,人们以之作的观察与所得的结果,同样易被蒙蔽欺骗。
科学所阐述的理论恰恰是世俗谛所讲的道理,它无法深入到胜义谛的层次。也就是说:仅仅依赖科学的方法,人们无法深入认识到这个世界更一层的奥秘,而这一切只有通过释迦牟尼佛开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得到了解。《妙法莲花经》中说:诸佛如来之所以出世,是为了给众生开示入佛的知见。佛法的精髓即是中观般若的思想,也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近代科学从伽俐略开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采取步步前进的方法,每前进一步,前面的理论就被发现不完备、不精确,从而被修正。同时,科学每迈进一步,新的问题又大量涌现、层出不穷,人们只能面对前方不可知的海洋望洋兴叹,而且新生的问题比以前的更加艰深复杂,就如人们用来研究微观世界奥秘的粒子加速器一样,越造越大,能量越来越高,高到了人类的经济无法跟随的地步。依这种方法人们永远只能处于中途之中,而不能得到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认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诚哉斯言!
随着科学的日益细化,科学分化越来越严重,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支,甚至出现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相互之间也难以沟通、了解,这势必走向“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科学学科越来越专门化,科学越来越难以纵览全局,更别说去了知领悟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相。
人们只对自己研究的一块天地了解,对其他领哉则是茫然无知,从而所获得的只是支离破碎、繁杂琐碎的知识碎片。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现象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欲通过对物质现象的研究来了解世界的真相,这就好象要斩除一株蔓藤,不知在其根上下刀,偏在枝叶处着手,如是则每斩除一条枝叶,蔓藤便已长出更多的枝叶来。
科学本是无情物,它没有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没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它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一旦人们以贪嗔痴的烦恼来利用科学,便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科学技术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嗔恨心相结合,使人们造出了强力的杀伤武器,这与古代的刀剑长矛相比,杀伤力不知大了多少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飞机和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航空母舰和原子弹、细菌武器,随后在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又出现了洲际导弹、氢弹等等。武器的破坏性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在这场持久的竞争对抗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苏联这个庞大的超级大国即是在这场军事竞赛中被拖跨以至于分崩离析的。
科学为人们的贪心所利用,为人们制造了大量的赚取财富的机会,从当代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看出此点。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资本家们赚取巨额利润创造了新的条件,以至于迅速取代了以往的传统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计算机科学的技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科学的发展加强了人们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注意力,而日渐遗忘了内心世界,人类更加物化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忘记了征服自心的烦恼,外部的强大与内心的衰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学的发展使得们脆弱的内心更加复杂(和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内心完全丧失了天真恬静!),因为物质占有的欲望被一次次地挑大,人们再难以安静下来,好像平静的湖面不停地抛以巨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心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科学的兴起,使道德伦理产生了巨大的更异。物欲一经挑起,内心则伴随着产生相应的痛苦。和知足少欲相反,人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而商人利用人们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刺激人们的欲望,舆论媒介一体呼应,专门制造诱惑,加重人们的无明迷乱。此处科学扮演了一个加重人们无明的角色,人们在科技创造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天真地幻想科学能将人类带进一个安乐世界。
按道理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本应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坐在计算机旁的编程人员有更多更复杂的程序要编,商务人员为商务洽谈而整日东飞西驰,不管是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工厂还是私人小作坊,人们的工作更趋繁忙,行动显得更加匆忙,一个个步行如飞,过去悠闲缓慢的步伐几乎见不到了,人们心头的压力更加重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心中的贪欲也紧跟着升级,已完全忘失了什么叫做知足常乐,只想借助外部技术的发展使人本身日益炽盛的欲望得到满足,以为这样最终会得到幸福。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如同痴人做梦一般可笑。诚如《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说:“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依靠外在的刺激,人们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增盛,而永无满足之时。于是人成了欲望奴隶,一生都被欲望所驱遣。人就这样被欲望折磨得不知停歇,甚至失去了反思的理智。可怜的现代人为什么不会想想,这种外强中干的发展对人类有没有必要?这辆疯狂的欲望列车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由于科学的进步,加速了各种产业的发展,人们大量开采资源,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由于急功近利,只管眼前利益而不顾后代子孙的生存,导致这个世界日渐失去和谐,天灾频频,危患不断。大量砍伐森林致使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耕地为沙漠所吞噬。而大力发展工业的结果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酸雨浓雾不断,气候反常,江海湖泊难见清澈,大量鱼类死亡。
地球已经变得遍体疮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