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在闽传播与及与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
密宗在闽传播与及与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
福建是一个宗教大省,佛教、道教等五大宗教在福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而以神通性为其首要特点的佛教密宗,在福建这块土壤上,更是如鱼得水,渗透入福建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各个角落。据笔者观察,福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中,时常都可以找到密宗的影子,本文就佛教密宗与福建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进行梳理、探寻,以初步了解密宗在福建的发展状况。
一、密宗传入福建的时间及状况
佛教密宗成为有组织的信仰是在公元6-7世纪,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密宗形成是“开元三大士”在中国弘法之后才形成一个佛教宗派。由于唐玄宗的支持,密宗得以在全国流行。在此之前,密宗在中国的发展没有得到正式的记载,因此,佛教文献的记载中也很难找到密宗在福建的传播发展状况。
在{宋高僧传)中则有记载:福建建阳人释神喧出家于婺州开元寺,”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后居金华山北洞石穴,为道行高深的密宗僧人。而福建境内亦不缺乏密宗流行的记载。(福清县志)记载:“释俱胝,讳元修,初武宗时出,结庵于灵石山,常诵七俱胝咒,故名。乡人有疾祟,辄请治之……”可见唐武宗朝有僧人元修结庵于福清灵石山,常诵七俱胝咒并以念此咒为民众治病除祟。民众因而称之为‘:释俱胝”。密宗以念真言密咒为修持的主要内容之一,并热衷于为人祈雨驱鬼治病。元修念七俱胝咒为人治病除祟。说明他是位密宗僧人,福清灵石山在晚唐是密宗道场。
密宗奉‘五方佛”,寺院供奉“五方佛”是密宗的规则。泉州开元寺正是供奉”五方佛“,据(泉州开元寺院志)记载:“紫元大殿,唐垂拱二年(686年)僧匡护建……玄宗改额‘开元’,仍赐佛像。后毁。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邦重建,塑四像,中尊是先有御赐像。“就是说,泉州开元寺大殿原先本尊佛像仅供一尊,后因大殿遭毁,乾宁四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郑重建,除原先的佛像尚存外,又增塑四尊分列两旁,从而构成,五方佛”。据此推断,泉州开元寺最迟在乾宁初就流行密宗。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密宗的经典。最初书写于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之上,顶部装摩尼宝珠悬于长杆,供养于佛前。后以石料仿造丝帛经幢并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其上。现福建漳州仍存有唐咸通年间的经幢。该经幢由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颛所建。上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L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评之为”天下经幢第一”。此幢最早立于漳州开元寺内。清以后屡次遭毁灭,现仅存残片。漳州咸通经幢作为一种实物资料向人们揭示,最迟在咸通初年漳州也流行密宗。
五代闽中密宗仍然流行。 {闽书)载:“祈雨僧,名义收,后梁时人,贞明三年(917年),春不雨,至五月,义收,以膏执指,不雨,积薪通衢,期七日自焚,炬举而雨。”在宋以前,祈雨多为密宗僧人所为,此义收很可能就是密宗僧人。
而宋代,福建密宗发展到了高潮,由于密宗和福建社会文化的长期契合,福建的色彩也越来越浓。 {闽书)载,南安县葵山“莲花峰……元丰中(1078-1085年),有真觉添志大师居之。师姓陈,永春人,故通直碱伯兄也。得佛秘密印,住岩时,持戒如冰雪……后游京师……陈太后病,师咒水治疾,有功。元祜元年(1086年),奉陈太后懿旨,诏入内,祝遂宁王寿,敕赐衲裟金环绦钩。哲宗御书贻之。续乞得秀州福岩居止。”
另外,宋代特别是泉州、莆田一带陀罗尼石经幢颇为流行。如南安陀罗尼石幢,造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通高约7米,平面呈八角形,分七层,其中第四层为经幢的主体部分,上镌刻唐密宗高僧不空三藏译:尊胜陀罗尼经咒”。此幢存南安市丰州桃源宫。莆田广化寺内亦保存宋治平二年(1065年)所造陀罗尼石幢两座,均为八角五层。除了刻佛陀波利与唐僧日照三藏等译的(佛项尊胜陀罗尼经咒)外,还有(福德真言)。此外,还有泉州承天寺陀罗尼经幢、水陆寺陀罗尼经幢、开元寺陀罗尼经幢、招庆禅院大佛顶陀罗尼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密宗的产物,虽然上述经幢与它所安置的寺院都未必存在宗派方面的对应关系,如承天寺、招庆禅院属于禅寺。但此类经幢的存在表明:福建,特别是泉州一带民间广泛存在密宗的宗教意识,由于北宋统治者的扶持,密宗一度又得以流行。而上述经幢又都恰好建造于北宋。陀罗尼经幢的存在,是密宗在宋代福建社会存在的表征。
自元至今,对于福建密宗的记载就很少了,虽然元、明、清时,在中国的其他部分地区,藏传密宗得到推广,但对于福建的影响似乎不大,这段时间福建奇僧异事出现得较少,此时密宗的内容与民间信仰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二、密宗与福建佛教及民间信仰的关系
在当今所保留下来福建佛教及民间信仰中,许多地方也能找到密宗的影子。
1.被称为祖师或古佛的活佛
在福建的地方神中,很大一部分是被称为祖师或古佛的佛教界人物。如闽北的扣冰古佛、泉州的清水祖师、闽西的定光古佛、德化的行端和尚,瓯宁的无垢禅师……他们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I且都有一共同点,即因生前有着怪异、神奇的表现,死后被逐渐神化为神,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虔诚崇拜。
如闽北的扣冰古佛也有“二虎侍侧,神人献地”等神异事迹。他还有一特点是“夏则衣锗,冬则扣冰而浴”,这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是瑜伽术,与当时流行的瑜伽教有关。
据叶明生先生考证,“瑜伽教”其前身为瑜伽行派,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其理论于唐代传入中国。嗣后,于唐宋间流传福建,与民间巫、道融合,形成亦道亦佛的宗教形态。宋代道士白玉蟾对其宗教形态曾作了专门介述,并以瑜伽教称之。瑜伽教形成的过程,是佛教密宗在民间流行中不断地被世俗化的过程。在理论上它认同‘三教原来是一家”,迎合社会潮流而被社会广泛接受。
正因为瑜伽教形成的过程,是佛教密宗在民间流行中不断地被世俗化的过程,而扣冰古佛学习瑜伽术,且是佛教中人,因此,扣冰古佛原先很有可能也是一位密僧。
另外,如德化的行端和尚、瓯宁的无垢禅师等唐宋高僧,也都有类似有着神异事迹的传说和被神化的过程。情况相似,同属于一种类型。
2.密宗与福建女神
在福建民间信仰中,存有许许多多的女神,如“天后妈祖”、 “临水夫人陈靖姑”、 “临水李奶夫人”等,她们都被列入道教的祭祀范围,与佛教的关系似乎不大。事实上,笔者认为她们也与瑜伽教关系密切,属于密宗在福建的发展形态。
前文已提及,密宗的咒言法术和道教的符咒法术及民间信仰的巫术是混通融合的,密宗中包含有大量的内容,很难分辨出哪些是属于密宗的,哪些是属于道教的。而事实上,这些女神与佛教关系密切。如天后妈祖就传说是由观音的一滴血幻化而成的,而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位典型的密宗菩萨,就是从密宗中创造出来的。
女神众多是福建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女性在福建人民的信仰观念里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受到特别虔诚的崇拜。而女性在密宗是很受尊重的。由此可见密宗对福建的影响之深远。据李南先生考证: ”与其他宗教相比,密宗(还有印度教的性力派)的天平无疑要向妇女倾斜得多。密宗文献中有一类专门赞美妇女的篇章,极力主张尊重妇女,并对于那些胆敢违抗这一命令的人进行威胁。同时密宗还规定了崇拜供养妇女的种种修习活动。这一类文献不似其他的宗教文献那样,对妇女极尽诋毁诬蔑之能事,而是充满了对于妇女的赞美之词。”
事实上,道教与密宗的融合就形成了瑜伽教。叶明生先生在其”试论‘瑜伽教’之衍变及其世俗化事象”中就提到瑜伽教在形式上和盘地接受民间巫、道的道坛形式,并与民众社会生活产生密切联系,从而被作为与道教禳灾驱妖之功能相同的“佛家伏魔之一法”,出现于民众宗教生活中。
因此,这些女神的出现极有可能受到密宗的影响,应当算是密宗在福建发展的一种形式。
3.教派信仰人物的本地化
瑜伽教的产生与流行还与其教派信仰人物的本地化有很大关系。各地民间信仰人物的不断屏入,使之产生了如“张萧刘连”、 “刘萧章”、 ”张萧吴”等以张圣君为首的”瑜伽教”信仰圈,使“瑜伽教”在各个社区的宗教活动更贴近民众之生活。
“法主张圣公”也是福建民间信仰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福建民间信仰中, “法主公张圣公”面目狰狞、以食鬼著称。而密宗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抓鬼,且正统密宗中的神大多都是三头六臂、面目狰狞,显忿怒像。 “法主张圣公”无论形象或其活动特征都符合密宗的特点。
事实上,张圣君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张圣者,或称张法主公,无论从宋人笔记或后世道坛资料情况看,他都是传播瑜伽教,或将瑜伽教传入闾山教之最关键的人物。张圣者,约为北宋末至南宋初人,福州永福(今永泰)籍人,其人半路出家为僧,死后不久即被作为民间信仰人物而倍受推崇。也有人认为法主公是(西游记)原型(西游记平话)的作者。这个张圣者是一位瑜伽教大师。有关张圣者的原始资料记载中提到张圣者原为南宋初期永福县的一个卖锄柄的农民,后来遇到仙人,因而成为“半仙”,其后方出家为僧人,这种半僧半道、亦僧亦道的形象,是当时瑜伽教僧徒的真实表现。
此外,在福建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中还有许许多多密宗的蛛丝马迹。福建的:香花和尚、斋公、斋妈”等从事的宗教活动中都有一些密宗的影子,武昌废佛后,佛教走向民间,而最容易为民间所接受的就是密宗的内容,且密宗与道教、民间信仰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福建以民间信仰的形式成为了一块极具密宗色彩的地区。福建的密宗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作者为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研究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