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佛教吸收先进科技,以适应时代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曾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吸收先进科技,以适应时代发展
  杨曾文
  佛教是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传播范围最广的三大宗教。宗教不是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特殊的信仰体系和信奉这种体系的社会群体的结合。那么作为宗教形态之一的佛教对科学、对先进科学技术是什么态度呢?回顾佛教创立以来25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回顾佛教传入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并不反对科技进步,而且总是能够随顺时代吸收先进科技成果而向前发展。然而在人类社会进入科技高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佛教应当拓宽观念,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和重视科技发展的动向,将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并支持社会科技发展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方面。
  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一些思考,提出来向诸位请教。
  一、随应时代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是中国佛教的传统
  公元前5、6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论书,教团从小到大,然后从统一到走上分裂,发展为部派佛教,公元前1世纪形成大乘佛教。佛教教团对当时的科技从未加以排斥,而是不断利用和享受着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随着印度和其他佛教传播地区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住入民众为他们建造越来越宏伟精巧庄严的寺院,应用信众为他们制做的衣服、医药、工具,礼拜在信众参与下建造的供奉舍利的佛塔,乘坐各种车、船等运载工具等。
  实际上佛教提倡僧众掌握五种学艺,即所谓“五明”,包括:声明(语言语法及古典文学)、工巧明(各种工艺、科技、历算等)、医方明(医药、治疗、针灸诸学)、因明(佛教逻辑学)、内明(大小乘佛法,后形成三藏)。其中的工巧明、医方明就包含科技的内容,其他任何一项也离不开对科技的依托和利用。佛教在家信众自不必论,即使是出家僧众也离不开社会,因此也离不开维持和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向前发展的科技。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此后经过三四百年的传播,迅速流传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最盛行的宗教信仰。在传向各地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习俗相结合,融入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社会,教团运营中心的寺院与农田农耕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佛教僧众,特别是众多的中下层僧人必须适应一边修行,一边从事农耕的生活。为了生产,就必须掌握最普及的农业科技和种植麦谷、水稻、瓜果等作物的技术。到后世,大的寺院能够掌握先进的凿井、建渠和引水灌溉的技术,拥有水车、磑碾、车船等工具。
  佛、法、僧三宝可以说是佛教的概称,那么就让我们结合三宝来说明中国佛教是如何随顺时代吸收不断进步的科技发展自己的吧。
  佛的概念随着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变化。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是专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后来也包括“过去佛”,说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尚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至于后来成立的大乘佛教,提出佛有无数,往古来今(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和四面八方、四维上下到处有佛,还有法、报、应“三身佛”的说法。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佛宝主要指各类为僧俗信众供奉礼拜的佛像,虽然是佛像,却被认为是佛的真实象征。佛像制作在公元前后兴起,而在大乘兴起以后发展迅速,种类和形象也各种各样,有以铸造、石雕、塑造、绘画等等技术制作的佛像,形式有立像、坐像、卧像等等,并且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的。至于用金银、玉石、玛瑙、陶瓷等制做的各种佛像更是需要特殊的精巧技术。在进入东晋以后建成敦煌石窟、南北朝以后建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不难想象,开凿大小石窟,雕刻佛像和文字,皆需高超的技术,甚至被世人叹为观止。各地供奉佛像、舍利的寺院、佛塔的建筑,越到后世,建筑技术越高,宏伟壮丽,难以尽述。
  三宝中的法,是指佛法,一般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各类佛法,有戒定慧三学和经律论三藏。佛教初传中国,来自印度的高僧带来的是写在贝叶上或桦树皮上的佛经,有的是凭记忆口头传诵经典。中国当时已经有了造纸术,后来在社会上纸张运用越来越普遍,译经一般是用笔书写在纸上,也有的书写在绢帛上。进入唐的后期,特别在进入宋代以后,广泛利用雕版印刷佛经,为佛经的流通带来很大方便。此后又有活字印刷乃至近现代的胶版印刷。从宋代以后,历代都有官版或民间版的大藏经的刻印流通。可见,佛典的流通与世间的印刷技术是联结在一起的。
  至于佛教教团的主体僧众,在他们日常修行、生活、传法和经营寺院经济与社会交往中时刻离不开当代的科技。不仅如此,在历代僧人中有不少人精通“阴阳五行之学”,有的成为著名科学家、技术人才。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是唐代的一行法师(673-727)。他俗名张遂,自幼博通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之学,出家先后师事禅宗北宗的普寂、密教善无畏、金刚智,协助善无畏翻译密教基本经典《大日经》,此后撰写《大日经疏》,并且参加朝廷主持的天文历算工作,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黄道游仪,修订比较精确记载日月星宿运行和四季节气、农时的《大衍历》,完成世界首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的壮举等。1955年中国发行纪念古代四大科学家的邮票,其中就有一行,此外是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南朝宋齐间的数学家祖冲之、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元代前期的奇僧子聪(俗名刘秉忠,1216-1274),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军政等学,后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军政机要,奏建“大元”国号,参与立朝仪,建礼乐,兴儒学,推荐良吏,安定地方,建立城邑等,对推进元朝接吸收汉文化,恢复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子聪通晓城建,先后负责元上京开平、大都(今北京)二城的兴建,弟子中有著名的水利、天文和历算学家郭守敬(1231-1316),奏请由郭守敬编撰《授时历》。
  在僧众中精通医学的更多,著名的如唐代鉴真(688-763),赴日授律传戒的同时,也传授建寺造像技术,并且精通医术并医药学,有《鉴上人秘方》传世。
  可见,在佛教的传播发展中,佛教不仅不反对科技,而且不断吸收当代科技促进佛教的发展,有的僧人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吸收先进科技是当代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人类社会进入当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既关心、支持和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及时地采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佛教的自身建设,并运用当代科技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宗教界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组织和动员信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各个宗教教团的共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做出贡献。中国佛教徒的爱国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决议以实践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间佛教为号召,提倡信徒认真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以香花装饰自身、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广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工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佛教徒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心和支持的,他们与广大民众一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科学技术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欢欣鼓舞。
  新世纪中国佛教界将加强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在这当中,要实施人才、教制、组织建设,发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皆离不开吸收当代科技的问题。现在已经证明,无论培养组织人才、教学人才、研究人才或是外事人才,皆离不开当代科学知识和各种应用技术,离不开电脑、电子信息设备和通讯技术。同样,教团的现代管理,进行寺院和教团的组织建设和发展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也皆离不开这些当代科技产物和技术。这正是当代佛教教团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佛教的一个重要差别。现在,最新科技的成果充斥市场,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不仅任何寺院皆安装电话,而且几乎每个僧人都有手机、电脑,都会上网了解国内外新闻和佛教界最新动态。如果将这些最新科技成果与加强自身建设的总体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可以预言必将为建设现代教团,发展佛教的各项事业做出有益贡献。
  在利用当代科技信息技术办好佛教事业中,有三项尤其重要。一是将各级佛协及寺院的佛教文化刊物办好,对弘扬时代主旋律,推动教团自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办好各种网站,以及时传播国内外重要新闻,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令,报道佛教界的重大活动,以促进各个教团、寺院之间在传法、修行、举办文化活动、发展教育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交流。三是利用电子信息科技,推进和完善佛教典籍、大藏经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以便于教内外学者和广大信众阅读、检索和利用浩繁的佛教经典。这三项对当代佛教适应时代发展,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发展社会文教事业,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即使寺塔扩展和建设、佛像和佛教纪念场所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吸收当代先进科技。近年无锡灵山大佛、海南南海观音像、河南鲁山大佛的建造和装修、展示,皆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历史证明,中国佛教的历代寺院、佛塔和佛像的制作皆具有时代特色,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技成果。
  三、关心和积极支持祖国发展科技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奉献
  佛教是宗教的一种形态,既不是科学又不是教育,自然不可能直接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发展,然而却可以动员广大信众关心、支持祖国发展科技事业,从自己的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在佛教寺院及各种讲经、说法的场合,可以随机宣传发展科技的重要性,介绍和赞扬祖国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引发信众对祖国科技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佛教界的领袖、学者和法师也可以通过撰写文章和在有关会议上,对国家发展科技提出建议,特别是对具有战略全局意义的祖国发展科技的计划,及时提出建议和补充意见。现在在全国担任省市乃至国家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僧人已有相当数量,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涉及地方乃至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可以在各级佛协、寺院创办的网站和刊物上登载国内外科技的信息,发表某些普及性的科技文章,介绍可用来改善寺院建设、管理和发展教育、寺院经济的当代科学技术,推广各地寺院团体运用最新科技的成功经验。
  (三)在佛教院校设置与当代科技接轨的课程,例如电脑信息课、科普讲座,经常请科学家到学校讲演和与学僧进行交流,组织学僧参观科普博物馆、科研基地等。这样可以使学僧在就学期间养成关心、支持和接受科技的品质。
  (四)如果寺院经济条件比较宽裕,可以对社会某些科技发展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对中小学、大专院校的科普组织、群众性科技比赛活动给予资金援助。特别在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最新科技的场合是很多的,对此佛教界人士和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如果有条件还应给以资助。
  总之,在科技高度迅速发展的当代,佛教组织和广大信众应当拓宽观念,主动积极地重视和支持科技的发展,及时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推进祖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