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八十年代以来的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永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摘要:
  本文对八十年代以来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实践情况作了简要论述,指出八十 年代至今是佛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由于赵朴初等人的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在 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王永会,1974年生,法学学士,现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八十年代以来人间佛教倡导实践
   在太虚大师等大德的倡导下,人间佛教在20世纪初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0年代以后,又有一 批高僧大德如印顺、赵朴初、巨赞、圣严、星云、明真、正果等高举人间佛教旗帜,图竟太 虚等未了之愿,使人间佛教在当代的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以下就对八十年代以来人间 佛教的倡导与实践情况作一简要论述。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即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如巨赞、陈铭枢、赵朴初、喜饶嘉措、周叔 迦 等,努力谋求佛教改革,以适应当时社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所倡行皆不离人间化之导 向。至八十年代,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的中国佛教劫后重生,重新走上了人间化的道路 。赵朴初、明真、正果、净慧等一批大德抓住这一机遇,对人间佛教予以了大力倡导,使大 人间佛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更为深入的进展。
  1981年,赵朴初撰写《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并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上连载,揭开 了新时期人间佛教弘扬倡导的序幕。本书最后一节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对太虚大 师之人间佛教思想因应时机,予以了变通继承。他大力提倡菩萨行,以之为学佛之人间正行 ,“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①,“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八十年代初) 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 国家社会的。”②他还认为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由六度四摄扩充入世而修,进得解脱 自在常乐我净,最终导向关怀社会、净化社会,“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此方为 学佛之究竟目的。但由时势因缘,其书中“太虚”之名只能以“前人”代替③,也仅提出 了太虚人间佛教理论丰富内涵之基本内容,即堪可因应当时机宜,能为世俗所容忍认同,教 内各宗派俱可接受的一部分。但这已足以为其后人间佛教的大规模倡导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
  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赵朴初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 的报告,并获会议通过。在报告中,赵朴初明确指出,当今时代要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 三个优良传统。他说:
  “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 的中国佛教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 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 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 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④。
  对于第二个问题,赵朴初回顾历史,结合中国佛教建国以来的发展经验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 历史任务,倡导应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即:“应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 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以 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以利于我 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⑤
  这次会议“本着‘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将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任务定为:“在党 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佛教徒 ,发扬优良传统,为开创佛教徒为四化建设、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新局面而 勇猛精进。”⑥并号召全国佛教徒爱国守法,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拥护社 会主义,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教团体“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 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团结全国佛教徒积极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僧才、绍隆佛种”、“开展学术研究”、“促进祖国 统一”、“积极进行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等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中心任务⑦,并指 明了每一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具体的工作重点与方向。这不仅促使人间佛教理念进一步深入人 心,更将人间佛教之实践落于实处,推动了人间佛教的发展。
  这样,通过这次会议,人间佛教思想被确定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思想,因而更具普遍意义 ,使人间佛教成为佛教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人间佛教的发展与实践,于中国佛 教传统之创造性转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此后,赵朴初在其《佛教与中国文化》、《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以及在中国佛教协会 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又从文化角度将佛教与当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相联系,对二者的一致性、共通性作了精辟分析后得出结论:不仅佛教徒能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而且佛教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能发挥积极的建设作 用。他说:
  “从佛教的意识形态及佛教文化来看,有没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内在依据呢?回答是肯定 的。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而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的思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四重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 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 与‘四有’、‘五爱’的要求有相通之处,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 增上缘。”
  “其次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 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至于藏语系佛教文化和 巴利语系佛教文化,更分别是藏族、蒙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的诸行无 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忘 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 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 殊的积极作用。”
  赵朴初的这些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佛教人间性的认识,弘扬了人间佛教理念,进一步促进了 佛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与契合,拓展了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实践空间,推动了人间佛教事业的 深入发展。
  此外,明真、正果、郭元兴、净慧、陈星桥、邓子美等人对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倡导与实践方 面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明真法师在“文革”之前就是佛教的人间化的一个主要倡导者。19 80年1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中国佛 学院副院长、法源寺住持,1985年又兼任湖南省佛协会长。他力主佛教应以寺院为基地,以 僧尼为成员,开办生产服务事业,为发展佛教事业出力,藉以实现自食其力、以寺养寺的目 的。同年他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佛教发展,嘱其弟子博明、戒圆、惟正三人,加强团结, 讲究行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恢复和发展湖南佛教事业为己任,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作出努力。正果法师也是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代元老,他曾作《人间佛教 寄语》一文,融通佛教修行与生活,指出:“学佛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⑧ “学佛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勘验自己的现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导,除此之外,没有什么 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以使你即身成佛。”⑨“所以学佛的人,应 该注重最基础的道德修养,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和利他的善行。七众弟子各本佛陀在经典 中教授教诫、应行应止的原则去实践,就是真正的学佛。”⑩他在文中还对赵朴初提出的 人间佛教思想即“一种思想”和“三个传统”作了进一步的强调,盛赞其“中肯与具体”, 号召学佛者“本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作一个人间佛教的行者”B11。最 后,正果法师总结道:“佛教五乘的有漏无漏善法功德,都是以人身为基础而修习成就的, 故人间佛教思想实为佛陀出世之本怀,应该宣扬赞叹。佛弟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实践 人间佛教吧。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B12而郭元兴居士则重在深探佛陀本怀,引经据典证明自释迦起至龙树菩萨、禅宗诸 祖乃至太虚以及各时经论俱以人间人类为说教对象,以解决人间的各种人生问题为主旨。他 又对禅宗思想中人间性内容作了发掘,指出“禅宗发扬空有两宗祖师倡导的世间与涅?无二无别的思想,为道即在人生平常日用之中。”B13“平常心是道”体 现了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不离平常日用而办道,即在日常生活也事事处处念念不离于‘ 道’而到生活的净化、向上和超脱。”B14将佛教修持与生活共相融通。净慧则立足 于现代生活,融通佛法与生活,大力推行“生活禅”。陈星桥、邓子美则对人间佛教的历史 发展、理论衍革、实践意义作了理论探讨。陈星桥有《略论人间佛教》一文,对人间佛教的 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人间佛教思想缘起与发展尤其是近代太虚、印顺、赵朴初等人的人间 佛教思想作了总结阐述,并对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或基本立场、修行的基本要求、提倡人 ? 佛教思想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人间佛教是以人生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 佛教,它既契合于时代机宜,又符合于佛教的微言大义。并预言:“人间佛教在未来的二十 一世纪将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B15邓子美作《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 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依历史线索,分太虚及其早期追随者、印顺及其继 承发展、赵朴初及其解释、三者的共同点与分歧四个方面,回顾与剖析了人间佛教的建构与 运作概况,并对今人对人间佛教的一些认识误区作了辨正,指出“人间佛教决非特殊教派, 而是以人为出发点(反对崇拜鬼神)的适应现代社会(反对执‘死方’治变症)提升现代社会( 净化世间)的佛教理念。”B16与陈相比,其更侧重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运作。他们的这 些分析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人间佛教、统一佛教思想、推动人间佛教的全面深入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也正是由于有了赵朴初等人的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在八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自“人 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得以确立,发展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协会、 地方佛协和各佛教团体的共识之后,人间佛教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1、在建设实践人间佛教的方针指导下,中国佛教本着“立足于青年”之精神,以办学育僧 为头等大事,培养了一批能续佛慧命、承继人间佛教事业的僧俗人才,开拓了中国人间佛教 事业的新局面。
  首先是中国佛学院的恢复与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批堪可光大人间佛教的人才。作为中国佛 教最高学府的中国佛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成立至“文革”爆发十年间,先后开办了汉语 系佛教专修科、本科、两个学习班、研究班以及藏语系佛教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六个班级,共 培育了410名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佛学造谐的汉藏佛教人才,为住持和弘扬佛教正法、开创 佛教事业新局面,造就了一批中坚力量。但由于“文革”的爆发,佛学院在1966年被迫停办 。
  八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得以恢复。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和建设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 下,比“文革”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大。它在原有的班级设置基础上,又增设了预科班( 二年制)、研究生班(三年制),学科分类更为细备,师生数量也有增加,为人间佛教事 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基层佛教工作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力量,保证了中国佛 教发展的人间化导向。从1981年起,中国佛学院还先后选送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去日 ? 、斯里兰卡、缅甸、英国等的高等院校和佛学研究机构进修深造。此举不仅践行了中国佛 教国际友好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更为中国人间佛教走向二十一世纪储备了新生 力量。
  其次是在中国佛学院的领导和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 ,各地佛学院、中国佛学院分院纷纷成立,佛教教育事业更为普及。如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 寺分院和南京栖霞山分院、上海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九华 山佛学院、岭东佛学院、黑龙江尼众佛学院等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一些有条件的寺院也 都办起了初级佛学院或僧伽培训班、学习班。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亲自主持成立了中国藏 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也开办了培训藏语系佛教人才的佛学院。 此外,云南上座部佛教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开办了云南省佛学院。他们与中国佛学院 遥相呼应,互相交流合作,促成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多元化、体系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 佛学院为首,以各地方佛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支撑的高级(中国佛学院和西藏语系佛学院)、中 级(中国佛学院分院和省级佛学院)、初级(重点寺庙)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语系佛学教 育体系。它们以真实践履人间佛教思想、发扬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为宗旨,以“培养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奉行人间佛教思想,对自己的祖国、对世界人民作出毕生贡献的僧伽人才” B17为导向,培养了大批能坚持弘扬实践人间佛教的僧伽人才,进一步弘扬了人间佛 教理念,稳固了人间佛教思想在佛教界的主导地位,为人间佛教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思 想理论基础。
  2、在创办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旨的佛教刊物、宣传人间佛教思想理念方面有了不断进展。
  本着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优良传统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宗 旨,中国佛教协会、各地方佛协、名山大寺、佛教团体都因应时代,创办刊物、出版书籍, 以当代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人间佛教,并与现代人繁忙的世俗生活方式相联系,针 治世人身心疾病,将人间佛教之践履融入世俗社会、世俗生活。如中国佛教协会的《法音》 、河北佛协的《禅》、九华山佛学院的《甘露》、浙江省台州地区佛协的《台州佛教》、广 东佛协的《广东佛教》、上海佛协的《上海佛教》、浙江佛协的《浙江佛教》、宁波佛协《 宁波佛教》、普陀山佛协的《普陀山佛教》、长沙市佛协的《正法眼》、石家庄佛协的《菩 提心》、台湾 摹侗镜胤绻狻返取U庑┛锊愦尾尾睿饔胁嘀兀蛑卦谘跹芯浚苑鹧? 理论见长;或倾向普及教理知识,以化导社会人心为主,但从内容上看都以弘法利生为目的 ,以宣传宗教政策、推行人间佛教、普及教理知识、指导学人修行、推进佛教与现代社会相 适应为主旨。并多辟有专栏刊载佛教界各地新闻、短讯,报道重大事件。除了学术性很强的 刊物外,一般普及性刊物都采用了自筹资金出版发行和免费赠阅的流通方式,办刊风格平实 活泼,力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相契合,这些刊物的创办发行,无论于人间佛教 的思想推展,实践推行,还是于当今的社会化导、人心净化,都大有裨益。其中最有特色, 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者,则当首推《法音》。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也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航舵马首。它创办于1981年,前 身为创刊于1950年的《现代佛学》月刊。开始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1988年又改为月 刊。作为一个综合性刊物,它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以“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辟有:特载、法音论坛 、专题访谈、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四众同修、佛教文史、胜迹巡礼、佛教艺术、政策法规 、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海外佛教、书林漫步、佛教文摘、禅林清韵、佛教新闻等栏目,广 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交流僧尼、居士修学佛学、佛法的经验 体会。既宣传了佛教政策、法规,弘扬了佛法,展现了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推动了人间佛教 的普世化发展,扩大了人间佛教在国内外的影响。
  3、继承佛教“关怀社会、回报社会”之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之入世情怀,广兴慈济事业, 在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慈善救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间佛教以引导社会、净化社会、开佛知见、揭弊导俗、建设人间净土为主旨,佛教的文化 教育、慈济公益事业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是其实现之方便。但从践行步骤上看,却是只有 先兴办这些事业,适应社会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首肯进而接受践行,佛教才能得以实现化 导世俗社会、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基于此识见,八十年代中国佛教积极提倡适应社会主义 ,本着“关怀社会、回报社会、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之精神主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广泛兴办各种慈济事业,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为党和国家排 忧解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例如: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师生 为残疾人福利基金、少儿福利基金和修复长城捐款。1985年,苏州西园寺出资三十八万余元 为市民修建了绿化广场、公用停车场和一座广仁桥,浙江普陀山佛协出资十六余万元修建公 路、下水道、购置消防车,同乡政府合办敬老院。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佛协捐款十万 元资助残疾人福利事业,福建长乐县佛协创办风伤医疗所,五台山佛协创办佛家医院,免费 为当地群众施医给药。1987年7月上海佛教界、真禅法师等捐款资助残疾儿童,只真禅一人 就捐资十万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上海佛教界各捐款一万元支援大兴乡安岭受灾人民。19 91年,台湾慈济功德会捐助长江下游地区受水灾人民修建住房、恢复教育、生产;1989年10 月中国佛教协会及诸山长老捐款二十三万元支援云南地震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1985— 1989年天台山国清寺认购国库券达四十余万元。四川新都宝光寺自1983年以来,为国分忧, 先后购买国库券近二十万元,并积极赞助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包括资助办学、设奖学金、 挽救大熊猫等共计十万元。同时中国佛教界还将关怀之手伸向国外,如1986年5月北京居士 林举行大悲法会祈祷非洲人民息灾增福,并将功德收入全部捐给非洲灾民。同年中国佛学院 师生也响应红十字会号召,两次捐款救济受旱灾威胁的非洲难民等。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慈济、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随时代进步而具有了新的特点。首先是慈济范围 的拓展,已打破了地区、国家、民族界限走向世界。其次是出现了组织化、规模化特点,不 仅仅拘于一个人、一群人,更普利社会、世界,尤其是随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地 方佛协的成立,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佛协为核心,以地方佛协、名山寺院为依托的合理运作系 统,既可分区分片、着眼于长期慈济建设,亦可群策群力、合理组织,成办赈灾救难等大事 ,有效发挥系统功能。再次是在佛教慈济形式上也有了变化,除了保留传统方式方法外,又 因应时机出现了新方法,如购买国库券、参与环保建设等。
  4、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在促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颇有进展。
  中国佛教协会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指出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在新中国得以生存发展,最关键 的就在于它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赵朴初说:“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 新中国的佛教徒,必须爱国守法,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不进行反对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也就是要做到四项基本原则对我们宗教徒的要求;要团结广大教徒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并做好我们佛教各方面的工作。这样,我们就能循着正 确的方向同全国各族人民整齐步伐前进。”B18展望未来,中国佛教要想在以后谋求 发展,也须适应社会主义,步调与社会主义保持高度一致。所以,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建 设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三个优良传统”的号召,将“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 中国佛教“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将“团结全国佛教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服务”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任务重点”,并以此为指针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将之 贯彻于人间佛教的建设实践当中。例如各级佛协通过各种方式如办刊印书、院校教育等宣传 爱国就是爱教,就是爱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理念;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 律法规,号召全国佛教徒“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宗教徒提出的要求,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适当安排宗教活动,避免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B19。将宗教实践 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将爱国、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作为佛学院教育指导原 则之一,并以之为一个合格人间佛教人才的必备素质;积极兴办慈济事业,支持社会公益福 利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重要的是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了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管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汉 传佛教寺院管理试行办法》,《汉传佛教寺庙共住规约通则》,连同1982年《关于汉传佛教 寺庙制度传戒问题的决议》一并实施,改革佛教过时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其后,各寺 院将此寺院管理体制加以贯彻落实,并与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农禅并重、自养自办、服务社 会相结合。赵朴初的《佛教与中国文化》、《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以及中国佛教 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报告《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 》,进一步阐明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协调的基本条件,从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 深刻地论述了佛教积极思想和精神能够为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明确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协调的具体途径,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的协调发展 的进程。
  5、生活禅的兴起与推广。
  随着人间佛教思想的推展和倡导实践,人间佛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佛教各宗派受此影响, 纷纷因应时代机感,立足于以人为本、适应现代、提升社会之原则,探求将人间佛教思想融 于自宗行解之道,其中尤以禅宗最具代表性,如耕云的安祥禅、李元松的现代禅、净慧的生 活禅等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河北省佛协净慧法师所倡导之“生活禅” 。
  与前古禅风相较,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主旨,其特质即在于融禅与生活为一 体,强调禅与佛法“生活化”和“化生活”两方面的圆融结合。所谓生活化,也即深入世间 ,直面人生,将佛法、禅灵活运用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生活,将佛法和生活有机交融于一 体。用净慧法师的话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 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B20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 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 人的分分秒秒中”,“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化生活” 即是用佛法的智慧来点化现实生活,改造生活、超越生活、圆满生活,将生活佛法化,变众 生痴迷、染污、沦堕的生活为正觉、清净、向上的生活。正如净慧法师所说:“我们提倡生 活禅的目的,就是根据契理契机的原则,把佛教更好地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从而引导佛教 在现时代继续发挥其净化人心、提升道德、祥和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之教化功能。”B2 1它所提倡的“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也正是太虚大师、赵朴初等倡导的“ 人间佛教”精神的具体化。
  与其宗旨和特质相应,生活禅具有一套堪为世人亲履实践的禅法。概言之,其要点可总结为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四点;并以 具足正信、坚持正行、保任正受为修行三要;强调持戒、因果、正见、福德,主张“在尽责 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 中证解脱”。其法既深符祖意,甚得禅要,又契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谓契理契机。
  生活禅开辟出了一条禅宗现代化、生活化的路径,于人间佛教在的推展作出了相当的贡 献。十多年来,为了争取更多地佛教信众认同并实践这一修行理念,净慧法师等积极开展各 种活动对之予以弘扬倡导,如创办《禅》季刊,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创办禅学研究所等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佛教界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究实而论,诚如陈兵先生所说 :“生活禅……既是古老的法门,又是新生事物,需要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宗依经论,学 习古德参禅的言行,按净慧法师的开示真参实修,互相交流研讨,使生活禅进一步完善、深 化,一步步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生活禅的受用。生活禅这一法门,大概也应既‘生’ 又‘活’,不断改善,融入广大民众生活,乃至点化整个国民生活、人类生活,才能永葆生 机,鲜活不腐。”B22 综上可见,人间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的确立,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现代 化之基本方向。佛教教育事业的兴办,佛学刊物的印行与广泛流通,佛教公益事业的发展, 生活禅的兴起与推广,都充分标示出中国佛教人间化发展导向的成功。中国人间佛教建设的 实践,为整个世界的佛教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可以预见,随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契 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思想亦将更为深入社会人心,成为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佛教思想的主流 。(责任编辑:秦人) 
  ①②③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本,第112页、第113页、第110页。
  ④⑤⑥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第19页。
  ⑦详参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第19-21页。
  ⑧⑨⑩B11B12正果《人间佛教寄语》,《佛法在世间》,净慧主编,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90年第1页、第3页、第3页、第4页、第10页。
  B13B14郭元《兴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佛法在世间》, 净慧主编,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90年,第43页、第44页。
  B15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法音》1997年第9期第15页。
  B16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法音》1998年第6期第17页。
  B17明真《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法音》1983年第6期第29页。
  B18赵朴初《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法音》1983年第6 期第28页。
  B19正果《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闭幕词》,《法音》1983年第6期第 10页。
  B20净慧《生活禅开题》。
  B21净慧《一行禅师佛学讲演录·序》,《一行禅师佛学讲演录》,一行著,明洁、明 尧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4页。
  B22陈兵《生活禅浅析》,《法音》1996年第8期第11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