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大醒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序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为何事﹖还不是为的要教化这人间世吗﹖因为这人间世的所有,无一不是“恶”的,无一不是“苦”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成了一个五浊恶世诸苦毕集的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化,住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又所为何事﹖还不是为的要把众生度出这恶浊苦聚的人间世吗﹖舍恶向善,离苦得乐,本来是人世间的众生所各具有的觉性,但因众生无始以来为无明习染所障蔽,所以明明知道恶而不肯舍恶,明明晓得苦而不愿离苦。佛为大觉,为大慈悲心所驱使,乃不惜横说竖说,凡关于民众的教育社会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政治,没有一事一物不作究竟胜义的解说,没有一言一句不是从佛亲证觉悟中说出来的,这样全部三藏十二分的佛法,就成了上下古今人间的唯一宝典﹗

  佛教传到这人间的我们中国,也已有了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佛教的教法----学说思想,影响于我国的文化,不消说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很深很大的了。虽然如此,可是众生共同所有的那种明明知道恶而不肯舍恶明明晓得苦而不愿离苦的习性,在我国的国民性中也是占据著的﹔因之,佛教的学说思想对于我国的全般的文化上虽然有了很深刻的影响,而直接对于我国的民众教育民众生活以及国家政治实际方面的关系,仍未能把佛教的精神完全贯输进去显扬出来。换句话说﹕佛教在我国还没有人间化----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

  佛教是在人间的,人间也是离不开佛教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国民虽同具有一般众生迷而不觉的习性,但我国国民性的慈忍柔和,那是与佛的教法很相近的﹔这徵诸过往的历史是确实的。现前的我国国民已经处于万恶的环境之中苦得不可言了﹗在记者理想中有一个人间佛教和乐国的憧憬,今发愿以国民一份子的资格,贡献于我国与佛有缘的为国为民的诸贤哲之前。

  二、正宗分

  人间佛教的和乐国要怎样建立﹖这可以以

  1。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

  2。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

  3。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

  三方面来施设,因为这三事是与安定国家政治为造成和乐国家的三大基础。

  一、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

  民众教育的意义﹕“系对于凡未受过系统教育的学校教育,与凡缺乏做现代人所应有之道德知识能力之民众而施之普遍必要的文化教育”。所谓教育者,是“凡足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人之生而为人,就有学习的本能,因人之生而无能,乃有学习的要求,所以教育因此而产生。但因随各人习性求知的不同,故教育亦有种种不同﹔就教育的性质而言,也有各种高低深浅特别普通的差异。兹所举之民众教育,乃是为做人所必受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宗旨,自古以来是“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就英才二字看,似乎是一贯的特殊的高等教育,其实以天下二字冠其上,又是普及的民众的教育。到了清末政府学部才定出了一个“造就全国之民”的教育宗旨。由此而后,民四有“以道德教育为经,以实利教育尚武教育为纬﹔以道德尚武教育为体,以实用主义为用”的教育宗旨。民八有“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乃至十八年国民政府将三民主义定为教育宗旨﹕所谓“发扬民族的精神,提高国民道德,注重国民体魄锻炼,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如是种种,其唯一对象,都是为的民众﹔概曰民众教育,亦无不可。于此中间民十二又有平民教育的倡立,平民教育就是民众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由英才教育而进至民众教育的大旨。

  然则我们要问我国的教育曾否惠及全民呢﹖所谓“造就全国之民”,曾否做到呢﹖尤其是“以道德为经”,“养成健全人格”,“提高国民道德”的教育,曾否“行顾其言”的做到呢﹖可是不幸在现在已经使我们听到有“中国教育已经破产”的呼声了﹗因此,教育界里也有一二志士倡乡村建设咧,布衣运动咧,想从乡村建设布衣运动等教育方法下手,以改进现前不良的教育施设﹔然究其效果,乡村建设既转变不动都市虚靡的学风,布衣运动也影响不到青年奢侈的习染。其余种种,也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现在,我们想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并不是说佛教教育的方法一定可以来补现前的民众教育所不足,但我们要想建立一人间佛教的和乐国,不得不希于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来作根本的基础。今按教育实际方面分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来讲明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的建立﹕

  一、智慧智育,在普通讲做知识教育,在佛教则称为智慧教育﹔其智慧教育的宗旨,以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为体,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为用。正见,是了解宇宙人生事理因果的真理知见,以无漏之慧为体。正思惟,是既见宇宙人生的真理,须加以研讨而使其智慧增长,以无漏之慧心所为体。正精进,是发用智慧而修觉悟正道,以无漏之勤为体。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以无漏之念为体。

  盖佛教智慧教育的方法和程序,约有三种﹕一是闻,二是思,三是修。闻而后思,思而后修,再加之精进忆念,这样才可得到真理及一切无漏的智慧,比较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方法又加了一种“修”的工夫,确圆满得多了。教育的宗旨,有了教育的本体,当然要得到教育的效果,而苟欲得教育的效果,则须于所学非加一番修的工夫不可了。

  五明的声明,就是要明文字与语言学历史学等。工巧明,就是要明工艺算术物理化学自然社会等科学。医方明,就是要明医药学。因明,就是要明论理学。内明,就是要明一切哲学及佛学。所谓明者,就是要阐明各种学术的宗旨与意义及其效用。以上五明,为治佛学的学者必宜学习之处。西域记云﹕“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以此可知五明的教育,是由小学教育而进至高等教育的必须讲学的学科。而五明就是现在的所谓“实利教育”,而且是很完备的教育,并实有高过于普通智育----知识教育之上之处。

  如上所说佛教智慧的教育,以八正道中的四种正道为体,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体﹔以五明为用,就是以实用主义为用。至于“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亦已摄尽无遗了。

  二、德育在普通称为道德教育或行为教育,在佛教则尊为道行教育。普通的德育----所谓“以道德教育为经”,“提高国民道德”的德育,讲的只是些“修身”“公民”“法律”而已,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足可为证。可是我国历来的教育家就很少有这种道德教育的精神,大概多以礼记为德育的范本,所以仅仅在一种行为的外表上的礼节方面做到﹔而可惜到了晚近连那种外表上的礼节都已看不见了﹗佛教的道行教育,以十善为体,以四摄为用。

  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行,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见。这十种的善又称为十善业道,是佛教道行教育的根本善法﹔凡要做一个良善的人,是必须要具有这十种道行﹕要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不杀生,是广义的,不但人不能杀人,凡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生,还要注意保护动物。不偷盗,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的财物,都为偷盗﹔若以自己的强力而去争夺他人的财物,更为不可。不邪行,就是不邪淫,除了正式合理的夫妇外,均不应邪淫。(此就在家信徒说)不妄语,就是不能作虚妄之语,是不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不两舌,就是不能作离间之语,不当“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不恶口,就是不作粗恶之语,如骂詈他人,皆是不应当的。不绮语,就是不能以花言巧语,文过饰非。不贪欲,就是不可贪图一切非分的欲求。不瞋恚,就是凡遇一切事都不可瞋怨恚恨,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不邪见,就是不可起一切不应道理的邪见。前三属于身业,中四属于口业,后三属于意业。能具有这十种道行,在佛教中就称为三业清净,为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在普通就叫做“养成健全人格”。

  四摄,又称为四摄法﹕一、布施摄,就是若遇到有人要我帮助他什么,当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使其因此生起亲爱的心来依我学习道行。二、爱语摄,就是以善言慰喻而去感化不学习道行的人,使其来学习道行。三、利行摄,就是起身口业的三种善行来利益人群。四、同事摄,就是要“和其光同其尘”的来在人群中随机教化,使人群同受道行的教育。这普通称做“同情心”,在佛教就称为是“同体大悲”。

  所谓“养成健全人格”,所谓“提高国民道德”,现在所行的教育制度,虽设有训育----训练德育,而究属仍为小善,不过仅在一时的行为上加以训导检点,而于心性上的善行,还是一无所有﹔惟有佛教的道行教育,才是“养成健全人格”和“提高国民道德”的德育。

  三、体育我国近世教育的制度,凡百施设,都是采用的欧美的﹔体育运动,亦复如此。至最近始加有国术一门。体育是“注重国民体魄锻炼”的,而佛教对于体育的教育,锻炼体魄是从锻炼“心体”下手的。锻炼心体,就是修习禅定﹔锻炼体魄,就是散步经行。

  “禅定”,就是静虑的译意,是“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要强健身体,第一先要强健其心体,身体的强健必须要有强健的心体才得真实的强健。不然,身体虽强健,心体不强健,一旦受外境的诱惑,心志一发生动摇,则一件事俱不能成就。志强体弱,固不能成大业﹔身强心弱,亦不足成大器。而且强身尚易,强心却难,惟有修习禅定能使其心体寂静,定止一境而不散动﹔能够心定止于一境,已无杂念可生,杂念不生,则身体已不强而自强。要求教育“止于至善”,修习禅定确是不可或缺的学科﹔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这个道理。佛于菩提树下苦行六年,不避风霜饥寒,而一无疾病,终至成道,盖即因其深修禅定心力坚强之故。

  “经行”为佛教体育运动之一种,佛教教育制度,每于饭食之后,必需散步经行。散步经行与修习禅定皆立为每日必修之体育课,前者为强其心体的方法﹔后者为强其身体的巧便。这种经行的体育运动,比诸田径赛运动的径赛,一者为静的运动,一者则为动的运动﹔前者静中有动,后者动中有静。而且经行运动于每饭之后行之,既不荒废时间,又不妨诸学业。观今日的体育运动,凡偏重好乐于运动者,大都需要荒弃其学业的多半时间,锻炼不成,尚武未然﹗“一动不如一静”,强身需要强心,惟有佛教中的体育是尚了。

  释迦牟尼佛本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经验极丰富的大教育家,在佛所说的教法----一大藏经中,可以说都是关于教育的,皆是当时佛教化他的弟子及其印度各国民众的教法。以上所举,不过是大海水中的一滴﹔而我们果能建立成这样的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民众受到这样佛教的教育,从事学习训练养护佛教的智育德育体育,未尝不是我国民众教育的一条新生之路﹗

  二、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

  生活为人生所必需,在人生生活中所必需的,上面所说的民众教育,就是一种﹔生活的范围很广,凡衣食言语及一切动作,固皆为人之生活的构成要素,而思想习惯信仰等,亦复是人之生活中的主要动力。因此,生活大体可分为精神的生活、作业的生活与资生的生活的三种。

  观夫我国的民众生活,关于精神方面,自来以“天命”的思想为其精神生活中心,凡事都以“天意”来安慰生活。关于作业方面,我国民众虽有百工而为之生活,然自古以来皆是“以农立国”的,故于民众生活,仍以农作业为中心。关于资生方面,则亦素依重“天命”的思想,所以富者纵或不仁,而贫者却能安贫,因此人之资生生活虽有贫富的悬殊,但都能以“天生成”三字而恬然过活。可是到了现在有点不同了﹗现前我国的民众生活﹕言精神生活,已不能以“天命”而使其得到安慰,父命早已归天了。言作业生活,“以农立国”的农业已告破产,百工亦凋落难兴。言资生生活,除去极少数的富裕之户,在都市中过著尖锐化的西洋式的生活外,大多数的贫苦小民啼饥号寒,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欲求一饱半温已皆不可得了﹗于是为生活而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声,在现在也就充满了这个人间的虚空﹗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现今资生生活的写照。

  现在,我们想来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其目的就在为欲解决我国当前的民众生活问题。

  一、精神的生活。普通所谓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国民众有一个民族的精神,我国向以儒家的智仁勇三者为代表民众的精神。“智”在佛教中曰“智慧”,“仁”在佛教中曰“慈悲”,“勇”在佛教中曰“大无畏”。智慧,就是前面所说的教育。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这种慈悲的精神是很普遍的,凡于一切都以慈心悲心去摄受,较之儒家的“仁者爱人”的精神要广周得多了。大无畏有四种无畏﹔所谓无畏者,就是化他的心无有所怯,没有恐怖。从这三种的精神而可以产生一种正信的思想,有了正信的思想主持著精神的生活,就不致去迷信外道邪教,去依托天命,去走头无路而无归宿了。

  二、作业的生活。我国土地广大,自来“以农立国”,实为至当﹔就今日的时潮而论,工商业固为现代最需要的生产业,而我国的农业亦更宜加意振兴,以解决最急切的民生问题。佛教的作业生活,有“正业”“正命”二种﹕正业正命亦为八正道中的二种正道﹔正业就是要作正当的事业,不作不正当的邪业。正命,就是不去经营各种不如法不合理的事业而为活命的生活﹔不如法不合理的事业,那种事业就是邪业,以那种邪事业而为生活,就是邪命生活﹔受佛教教育的民众是不许去作的。邪命生活在佛教中说有五种为不正当的﹕一为诈现异相,就是在社会上专以诈现奇突之相(如倡伶等)而营生活的。二为自说功能,就是以专称自己本领(如变魔术戏法等)而谋生活的。三为占相吉凶,就是以占卜而说人的吉凶(如占卦相命测字等)而求生活的。四为高声现势,就是以大言威势(好倚势流氓等)而为生活的。五为以利动人,就是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如说客媒佣等)而为生活的。除这五种外,余如屠宰捕渔等业,凡足以障蔽清净三业的,都不能为生活而去造作。习惯在生活当中,虽占有很大的势力,但并不是不可以改造的。

  三、资生的生活。资生生活最重要的,当然是一、衣,二、食,三、住。现在的人在一生之中全部的精神与作业,差不多都是为这衣食住的生活所劳碌。其实人之生应为做人而生活,并不是单为生活而生活的,这在佛教的生活中是看得空彻一点、淡泊一点。但资生生活又不可少,不过不必过事贪求罢了。人的欲望本是贪求无已的,假使一味为贪著资生生活的满足,而不于正当作业的生活上努力以求贡献于社会和求精神生活的解脱,则人生生活已全为一私利的奴隶了。普通的人于资生生活,富于资产者﹕衣服必求其华饰,饮食必求其味美,居住必求其大厦洋房﹔而贫者的竹篱茅舍,一缕之衣,糟糠之饭,倒也甘心。虽然如此,而习俗奢侈,时尚所好,每人的一切消费恒较衣食住超过数十百倍,国民何得不穷﹖佛教的资生生活﹕衣不好华饰而求粗朴,食不贪味美而求洁净,居住为供养佛故而求庄严﹔其教徒一人的生活费用,极为节少。我国民众的资生生活,倘能依佛教化,布衣蔬食及戒绝一切奢侈嗜好过清淡的佛教化生活,从事工作正当的生产建设事业,亦绝不致一个人的衣食住的问题总无法解决吧﹖

  资生的生活,应该要少欲知足,佛曾说过﹕“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无常不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这是佛教贫富论的少欲知足的方法﹕惟其少欲知足,才能“贫而无谄”。佛教虽把精神的生活与作业的生活看重于资生的生活,但也没有轻忽资生的生活。因为人的作业生活有勤有怠,所以就有贫与富的分别,佛教为打破那种贫与富的阶级,就主张教人行布施的一法,以布施而成就人群互助的功德。

  总而言之,佛教的民众生活,在精神的生活方面,是要民众由一种正信的思想和信仰,使精神生活得到“轻安”。在作业生活的方面,是要民众皆精勤工作一种正业正命的正当事业,使作业生活“无懈无怠”。在资生生活的方面,是要民众少欲知足,布衣蔬食,安贫乐道,使资生的生活“不放逸”。由此三种生活以安定民众的心身,而建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的基础。

  三、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

  以上所说民众教育民众生活二事,尚非社会生活的全体﹔全体的社会生活乃是政治。政治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构造与活动,也就是一个国家与别一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民众是散漫的,所以要有政治的组织,有了政治的组织,民众才能各尽其力各取所需而共成一整个社会生活的全体。就普通一般而言,一国的政治为统治一国民众的工具﹔在佛教中的意思,政治就是民众和谐合聚的一条轨道。在佛教中虽没有显明纯然的政治主张,可是因为人事亦处处讲到有关政治组织的方法﹔比如在佛教本身一个僧团的组织,把它放大开来,就是政治的组织,乃至可为国际的组织。盖以佛教的观念,视此一人世间为一法界,固无所谓分为种族国家社会政治乃至教育生活的,所谓法界众生平等平等,“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因为人与人中间的关系,必须要有一种政治组织----行政法律的组织,才能大家相安于无事,由一种组织而成为国家的政治,这种政治并不是谁个人或少数人的统治工具,这纯是民众的一种维持和谐合聚的秩序和规律。这是就佛教无人无我的大同思想而言者。

  佛教僧团的组织法,其法律----戒条虽由五戒而至二百五十条戒,其组织原则,只有六则﹕

  一、身和同住。以同一国族的民众,在其国内均有居住的自由。所谓“身和”者,就是民众大家都要有和谐合聚的民族精神。如今我国民众全没有了民族的精神,“兄弟阋墙”,同室都要操戈﹔“身和同住”,都不能做到,要望一国的政治上轨道,那太难了﹗

  二、口和无诤。这是言论的自由,但需要根据民族和谐合聚的精神。所谓“无诤”,不是见到国家坏处不讲话不诤论,是要依据法理和为和谐合聚的原则而诤,不要为自私自利而诤。如今我国民众所诤者,没有大公至理,都是为的私利和私见。

  三、意和同事。政治是代表一个民族精神的,所以政事也要集合民众大众的意志。所谓“意和同事”者,就是一切政事要取决于国民大会的会议。如果不是这样,而民众的意志就不能一致,和谐合聚的精神也就会失去。如今我国政事多不能集取多数民众的意志,实为一大缺点﹗

  四、戒和同修。戒是戒律,普通即谓之法律。所谓“同修”,就是无论何人均有修持遵守由国民大会所定立的一切法律。(如宪法等)政治的行政运用能良善与否,当以看法律的效用如何﹖如法律尽施之于多数的民众身上,而少数为民众服务执政的人,不但不受法律,而且以法律做欺压民众的工具,使一国的全体民众不能受同一法律的权利和保障,则根本已失去法律的效用﹔而民众中一切不和谐合聚的现象,一定有要无数的不好事件发生。如今我国的政治腐败不上轨道的第一个大原因,就是国家没有法治的精神,不能够实行“戒和同修”。

  五、见和同解。从事政治执政的民众,如其见解不能依共同道路去行,或妄生知见,或主见太深,或邪见不正,就会和其他的意见相左,因此是非人我,人我是非,辄见丛生,无有宁日了。如今我国的政局,支离割裂,连和谐合聚的影子都被黑暗遮蔽不见了,就是因为大家没同一的见解而自信的缘故。

  六、利和同均。佛教主张戒贪(贪财),又主张布施,对于财利是看得很空的。人世间的一切恶事,可以说无论大小没有一件事不是为的财利的关系,俗说的“人为财死”,描述人们执迷于财利者最当。财利虽然不可贪著,但民众资生的生活,总要使它得以解决﹔而且一个国家的福利都要使民众享受均等,所谓“平均地权”,就是“利和同均”的一项。如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二项说的﹕“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民众也只要能足衣足食就行了,就安宁了。凡是国家所有的利益,都为全国民众所共享受,共享共荣,国家那有不兴的道理﹖我国国家现在亟需改良政治﹔政治改良,国家才有进步,政治改良,民众才得安居乐业。但是政治之道虽多,就我国二十年来内部自相战乱的因果而观,要真能“扫除国内之障蔽”,“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治”,这种希望,已杳茫难期﹔盖欲“开化全国之人心”,非有一种真实不虚大公无私的政治不可,这,似乎佛教中的“六和”主义,颇为适当。

  佛教虽无政治主张,而佛在当时所说的教法,完全也是随顺人事而说的﹔如果把这些佛说的法应用到政治方面,就是很清明很真善的政策﹔如应用到建国方面,就是很完美很圆满的建国方略了。不过一向佛教徒是不问政治的,我国因蒙藏的关系,政治与佛教只有一种接近的因缘﹔而佛教中关于人间国土建设的许多善巧的方法,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改良政治的方面。可是到了现前,国家的本体已是百孔千疮,实有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的需要了。

  我国政府现前正在从事“立宪”,“立宪政治不仅在国民常识之丰富,并需要政治道德之发达﹔盖道德乃立身之本,知识仅为一种工具,故国民仅有政治知识,而无相当之政治道德,则尚不能期以政治之完成并其基础之确立”。(教育大辞书)上面所举的六和,亦即是政治知识,亦即是政治道德,亦即是政治的基础﹗

  三、流通分

  上面所说的是一点很平实的意思,在佛教的教海中,那仅是一点滴,不过举出了几个“法数”----名词来约略加了几句新的解释,当然还没有能穷尽其佛法的万一。

  佛法有二种﹕一、世间法,二、出世间法。世间法,是随顺世间应机而说的,那都是有关于人事的,就是人间佛教。出世间法,也并不是离开世间的,是由人间佛教-----也称人乘佛教----而进至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一种拣别的说法。人间佛教亦世间的亦出世间的,亦非世间的亦非出世间的﹔比如上面所说的建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的三大基础,能将佛法实现运用于教育生活及国家政治中,则出世法亦即成世间法,非出世间的﹔世间法亦已成出世间法,非世间的。

  在现前新思潮最逢勃而易于转变的今日,全人间都在静待著新时代的变动﹔我国民众处于内忧外患的国难之中,无论在教育方面生活方面政治方面,皆正期冀有一种新的改造,新的建设,化苦恼而为和乐,这是我国民众所急切共同要求的。因此,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也算是要求国家的一种新的改造,一种新的建设﹗

  最后,我愿更发愿言﹕

  我们愿我国的民众,人人皆信佛教﹗人人皆是菩萨﹗

  我们愿我国的国家,国事皆依佛教建立,国土皆成极乐庄严﹗

  我们愿全人间的人人皆信佛教,皆是菩萨﹗

  我们愿全人间的所有国土,皆依佛教建成一个华藏世界﹗

  一九三三、一二、二五,于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编译室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