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洛阳作为有名的九朝古都、定鼎之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汉朝时起,它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波折,同时也吸纳了异质文化的冲击和衍化,尤其在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并存,文化蓬勃发展。
  在洛阳文化中,佛教文化独树一帜。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浴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浴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以下仅从佛教节诞、俗讲、赏花、结社以及观灯等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风俗中来看当时的市民生活。
  佛教中有大量的节日,但是此时的佛教节诞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宗教庆典,还伴有大量游乐活动并逐渐地走进百姓生活。《太平广记》卷469中记载:“隋开皇末年,曾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南设佛会,一老翁皓首白裙求食,众莫识之,追而观之。”由此可见,佛会的开设,吸引了众多人,偶而有一位陌生人,便引起众人的注意。不仅会上参加人数众多,而且会上有众多的游乐性质的活动,同书卷356中就记载有“章仇兼镇蜀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其中最有名的是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大型具有游乐色彩的法会,它起源于佛教弟子——目连用盂兰盆盛食物供养众僧以解救在饿鬼道受难双亲的故事。由于盂兰盆会中蕴含着孝道的内容,所以自从梁武帝首次举行盂兰盆会后,很快被后世统治者提倡并盛行。日本僧人圆仁在来中国后也有记载:“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日举行)诸寺作腊花饼等,各竞奇妙,倾城巡寺……甚是盛会。”不过最有名的是武则天如意元年七月十五日在洛阳南门举行的盂兰盆会,这次孟兰盆会上不仅有大量的佛教徒参加,而且统治者、士大夫都有参加。同时为了显示盛唐国威还“纵吐蕃使者以观之”。为此杨炯写了有名的《盂兰盆赋》。目连也影响到后来的中国戏曲。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中,目连戏占了一定的比例,它是印度佛教扎根东土后与中国儒家、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民风、民俗相结合的典范。这些节日活动中的游乐活动,不仅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将佛教思想和尊君、孝道思想潜移默化地传向广大百姓,使他们在接受佛教的同时也更加服从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寺院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举行俗讲,开设戏场,用通俗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佛经表现出来。唐朝时期,每逢戏院开场,就如同瓦肆勾栏上演歌舞一般,听众络绎不绝,《资治通鉴》卷248中记载,万寿公主嫁给郑颢,大中二年十一月,郑颢的弟弟郑恺患重病,皇上派人探问,回来后问:“公主何在?”答曰:“在慈恩寺观戏。”由此可见当时戏场之魅力。每逢正月,万国来朝。洛阳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布列戏场,从黄昏到清晨,纵情表演,由于参加表演者多穿锦绣缯彩,两京的缯彩为之一空。除了开设戏场外,还有俗讲。郑振择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从唐以后,中国的新兴许多文体便永远烙上了韵文散文合组的格局,讲唱变文的僧侣们,在传播这种新的文体结构中是最有功绩的。”由此可见,寺院是文化传播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基点。寺院的这些活动在丰富百姓生活、传经布道的同时,也促进了变丈、唐传奇、戏曲等文学艺术的发展。
  洛阳四河贯通,风景秀丽。同时作为文化中心之一,士人云集。因此赏花、结社是一大风俗。刘希夷在《代白头吟》中写道:“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重修洛阳县志》风俗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相邀游,往往多在古寺、废宅有池台的地方。寺院里面很清静,加上这里名花竞开、成了士人结社、赏花、品茶的好去处。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洛阳,与香山寺如满等人结了净社,谈古论今。这不仅是当时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儒佛融合的很好表现。他们的互相交往,使得中国文学中反映佛经思想的作品大为增加。有人统计,《全唐诗》中所收唐代士大夫游览佛寺、研读佛典、交接僧人的诗约2700多首,唐代僧人的诗约2500多首。在《全唐诗》反映广泛社会生活的诗歌中仅此一宗,就占了1/10。
  不仅如此,洛阳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正月十五观灯一俗来说,它与印度佛教的“大神月变”燃灯佛礼有关。在先天二年,僧人婆陀请求晚上打开城门,点上千盏灯火,睿宗皇帝到延喜门观灯纵乐,一连玩了三天三夜,后来由于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之才停止。唐玄宗在天宝三载十一月规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坊市燃灯,永为常式。这至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隋唐时期,由于洛阳经济繁荣,寺院经济也日益发展,给举行各种风俗活动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质保障,也给洛阳佛经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统治者的崇佛,给佛经提供了一个合法传播的地位。在佛教本上化过程中,随着中外交通的发展和中外佛教徒的努力,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方式,促使洛阳佛教文化蓬勃发展。伴着佛教文化的日益普及,它不仅成为佛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因此也成为隋唐时期洛阳城市生活的一大热点和特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