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禅与儒学的基本歧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孟子·尽心篇》第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离娄篇》第四: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梁惠王)篇第一: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公孙丑》篇第二: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滕文公》篇第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告子》篇第六:文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生谓之性也。  好了,摘录不少,可以打住:宋儒之言心性,大抵乃崇于孟子性善之说;于国事民命,则以仁义为最高原则。综合孟子之心性说,不外如下之概念也: 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人皆有不忍之心。尽其心者。莫非命也。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良能良知。形色天性。仁人心也。求之得之。人之异于禽兽者。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万物皆备于我。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了这些纪录,明眼人应该看出,孟子的心性之说,于佛教中的禅法,即使是惠能大师的中国式的祖禅,是否是转借甚而至蜕变而成;再说,禅如果是转借于孟子的心性之说,那么两宋以来的理学,受禅法影响而导发的清谈之风,又将作如何解说?即使是阳明的格物之学,除了受禅影响而深获利益,于孟子的心性之说,似乎关系的亲密,远不及禅来得深刻!因此,你的“变法改易”之作,只能做自我意识的认同,于情于理,都是不能成立为学术创见,颇具任何价值的见解或观念的。当然,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你于佛法的知识领域,不曾有过真实的耕耘;尤其是 “禅那”之学,可以说“你是太陌生了”! 你说:佛学的最高境界是涅檠,目的在普度众生,同登极乐净土,是出世的而非人世的;亦即不求改造现实社会,而只求个人的生老病死苦的大解脱。慧能解释:“佛者、觉也。”佛既非“上天下地(应作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世尊,而仅是获得正觉的境界,是故可由顿悟而成。这一节文字,不仅可以肯定你不谙佛教之学,而且毫无意义;如果说你是在贬 “佛”,却未具“知彼”之能;如果说你是在发表“我见”,则无“知己”之胜;于是言说,公诸大报,实有“辱殁”之嫌!兹为说明真相,我惠能不惜眉毛,且作申诉之说:第一、佛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涅磐,而是如何从一个迷惑不能自主的凡夫众生,发挥无上的智慧,突破迷惑,变成圆满的觉悟者。第二、佛法不是普度众生,同登极乐净土:佛法的道理,于中国的大乘学派,约有八个大系;于法的修证方式,则有成千逾万的道路;各个学派,各式法门,各有不同的目的地,极乐净土,只是其中的一条道路而已。 第三、中国的大乘佛法,不仅是人世的,而且是常住世间的;基于菩萨的精神,弘大的愿力,以自度度他为今生,甚至生生世世常住娑婆世界的“普度”事业。第四、佛教的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于人间世从事法律所不及的心理建设,力求移风易俗,正导人心,使其成为善良、和蔼、安详的社会。第五、人的生命旅途充满了各种类别的苦,佛法的宗旨是在告诉人类,如何了解苦的成因,苦的过程,苦的结果;然后,说出道理,指示方法,突破各种类别的苦,而能获得究竟的常乐;譬如转烦恼而成菩提。第六、不错,佛不是“上天下地,惟我独尊”的世尊;佛陀于降世之时,曾经指着天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他所说的“我”,乃是众生之我;在他住世四十九年当中,于所有的法理中,道出“我”的真貌;为善为恶,为正为邪,为道为魔,无不是“我”所造作;因此,才有如此的强调,郑重的提示。其次你说:于是问题出来了,佛教原以释迦如来为诸天至尊,地位高于天帝(帝天释),而学佛的最后目的是人涅磐;佛的地位是永远无法达到的,人涅磐则万事皆休;所以学者毕生勤修,始终追求一个辽远的目标,无从分心旁骛。这里应该放弃你对佛法认识的评估,仍就错觉和误解的地方,予以正确的分析;但愿阁下勿为之气馁,毕竟面对谛义的知识,于做学问者应该是求之难得的:第一、释迦如来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教主,不仅是人类的导师,更是三界的导师;于佛教的认同身份,是属于三宝中的佛宝,他所遗留下来的教诫是法宝,舍俗奉献的出家弟子是僧宝;因此,举凡有心追求佛法的任何人,都必须尊重恭敬三宝;所以,初学佛欲想成为如法的佛弟子时,都必须舨依三宝,也就是: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第二、众生皆有佛性,人人悉能成佛;只要学佛之言,习佛之行;所谓菩萨因位之万行,究竟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兹依占察经说明四种成佛的道理与方法:一、信满成佛——依种性地之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二、解满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软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三、行满成佛——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悉皆具足。四、证满咸佛——依净心地,得无分别之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之功德。第三、入涅磐不是万事皆休,再举“涅磐”一辞,其中所涵盖的意思有:人灭、灭度、寂静、不生、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安乐、解脱、无累恼、湛然清净、寂于爱慕性、不识不覆、无去来、不取不定、无障碍、和合圆满等,于经论中述及甚广,今录少分,以供参考。至于“般涅磐那”,乃是说明已达到上述之任何一种境界,通可称之为人涅槊;也就是说,人涅磐乃是住世的学佛行者,已经达到了突破世间的人与事,于感性或理性之超脱境地者,不是世俗人所误解的死亡了。其次是你于本节的后段中说:禅宗改为一悟可至佛地……(略)悟后一切空虚,结果“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心不但与六尘六识诸苦恼无关,与现实社会无关,甚至与佛法亦无关涉了。(下略) 真不知阁下研读典籍的态度是如何?从头到尾,于儒于佛,尽以“断章取义” 的方式,而展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叫人啼笑皆非,生起无限憾意;但是,山僧禅海六十年,内典深研数遍,外典尽心阅览,即使儿童读物,太空科学,以及现代诸般知识,无不认真吸取其效益之所在,极不愿意于中作挑剔的勾当;即使是幼稚肤浅,深邃玄奥,总以“开卷有益”,取我所需而追求各种知识。当然,阁下于求知的态度如何,山僧自无任何权利干涉;但于佛于禅的毁损,则不敢缄默;故仍要发表一些意见:第一、你可知赵州从谂禅师,年至八十四岁尚在外面行脚参访的事么?他老自禅以后,曾大悟三次,小悟无算;人问为何还要如此辛苦?他说:只因心中尚存有事!一代宗匠,主观音院度化群命,功盖禅林,也不曾一悟可至佛地。可见“悟” 之一字;只是“心解”之一环;自古禅通三藏,即以一部《坛经》,包罗甚广,涉及更深,绝不只是“一悟可至佛地”而已。第二、悟后不是一切空虚,而是湛然自在;古有:初学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注入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得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第三、无一法可得的含义,譬如饥则食,食鸡鱼鸭等。食后知饱,食者不曾拥有鸡鱼鸭等。第四、无一行可修的含义,譬如绘画,学调色,习素描,而写生,而临摹,至创作,随心所欲;终于无绘而绘,无画而画,写实印象,意境顺笔而生。第五、心以根为凭,根依尘为据,凭据通达,识生变化,而有我的情识作用;禅悟行者,因之于“生”然,住世自在,不为俗情习气所缚,不为无明烦恼所苦;心意识在湛然清净的状态之下,行慈悲喜舍,为众生牺牲奉献,为社会奉献牺牲;举凡身口意诸般造作,全然是如法行持,方便圆满,怎能说与佛法亦无关涉了呢! 最后你说:禅为中国化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一宗,岂可一直到今天还不能冲破慧能《坛经》的范围,亦应求其作新的发展。我这种看法,谅能获得慧能的默许。
  阁下,你对禅宗的史实以及“本无固定法系”的禅观念太陌生了!禅,从来活泼自然,无有勉强;它是一种思想,一种表现,是集合智慧的结晶。有关禅典的成品,除了各类藏经中的史传部和诸宗部外;中外名著,浩若河沙,即以山僧于禅之作,已经出版的也有十余种;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所有的言说,均不曾局限于《坛经)的范围,可以说,悉皆成就于佛陀的教化之下;但愿阁下,如果对佛法,尤其是禅法,山僧手边藏书极丰,足够研究百数十年的,欢迎你投身禅海,尽尝法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