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
  第一章 列化所谓传统宗系
  第二章 印度佛教大宗
  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早期学派
  第四章 天台宗佛教
  第五章 地论宗佛教与摄论宗佛教
  第六章 三论宗佛教
  第七章 法相宗佛教
  第八章 俱舍宗佛教
  第九章 净土宗佛教
  第十章 禅宗佛教
  第十一章 律宗佛教
  第十二章 华严宗佛教
  第十三章 密宗佛教
  第十四章 藏传噶当派佛教
  第十五章 蒇传宁玛派佛教
  第十六章 蒇传萨迦派佛教
  第十七章 藏传达波噶举派佛教
  第十八章 藏传格鲁派佛教
  第一章 列化所谓传统宗系
  作者:
  一、宗系的概念
  (一)宗的概念
  所谓宗,是共同遵守同一知见的修行团体。
  不同宗系,各自拥有依据自己的根本知见而建立起来的修行体系。
  (二)派的概念
  所谓派,是在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支出的派别。
  二、传统宗系的概念
  (一)所谓传统
  所谓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东西。
  (二)传统宗系
  所谓传统宗系,是指在佛教中,由历史沿传而来,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宗系。
  三、佛教分宗的起始
  (一)小乘分部的起始
  (1)小乘分部的起始时间
  小乘分部,起始于释尊灭后百余年,也就是公元前四世纪。
  (2)小乘分部的主要原因
  小乘分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天比丘提出所谓“大天五事”,以明小乘罗汉尚未究竟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为:
  1、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尚有梦遗等事。
  2、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明。
  3、四果圣人对于佛法尚有不通解处,并非彻悟。
  4、小乘证果,必须由他人印证。
  5、声闻道果必由声现起。该五事的提出,在教团中引起了很大争议。
  小乘分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跋耆比丘提出所谓“跋耆十事”,以明持戒不可过分执着。跋耆十事的内容为:
  1、可蓄盐于角器中。
  2、如未吃饱,可在午后定时内继续进食。
  3、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
  4、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
  5、羯磨众议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
  6、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
  7、可饮用未经去脂的牛奶。
  8、可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
  9、制坐具可不帖边,大小随意。
  10、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所用。该十事的提出,在教团中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提出,以及其所引起的争论,使教团迅速分为两大部份,即反对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部,和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部。
  (3)小乘部派的分立
  释尊灭后百余年,耶舍长老组织七百人,进行了继迦叶等比丘结集经典后的第二次经典结集。此次结集主要以律典为主。耶舍长老等上座比丘,强行通过了以跋耆十事为非法的决议。引起了大众比丘的不满。
  于是,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方,也组织了达万人的结集,定跋耆十事为如法。
  从此,教团正式分为二大部派,即反对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上座部,和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大众部。
  (二)大乘的确立和分宗
  (1)大乘佛教确立的基础
  随着佛教的整体发展,信众不断增多,持大乘知见的弟子也越来越多。
  被誉为“菩萨团”的居士教团,在公元前后已在印度普遍存在。菩萨团在佛教 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包括结集了《华严经》、《维摩经》、《般若经》、《法华经》等大量佛典。
  公元二世纪,马鸣菩萨出世,大弘大乘佛教教义,为大乘佛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大乘起信论》等。
  (2)大乘佛教确立的时间
  大乘佛教的正式确立,始于公元三世纪。
  (3)龙树建立大乘佛教
  公元三世纪,龙树大师正式建立了大乘佛教体系。
  龙树大师造了大量的大乘论典,主要包括:《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因此,龙树大师有“千部论主”之称。
  龙树大师的著名弟子提婆,对大乘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百论》。
  (4)大乘佛教的分宗
  公元四、五世纪间,无著、世亲建立了大乘唯识宗佛教,从原来的大乘佛教中分离出来。
  自此,大乘佛教正式分为大乘中观宗佛教、大乘唯识宗佛教两大根本宗系。
  四、中国佛教传统宗系的起始
  (一)早期学派
  (1)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2)大乘佛教系统入华
  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大师把大乘佛教系统地传入中国,在中国传授大乘中观思想,使中国佛教有了新的发展。
  此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研习《毗昙》、《成实》、《涅槃》等为主的早期佛教学派。
  (3)唯识思想入华
  公元六世纪初,菩提流支把大乘唯识思想传入中国。
  此后,在中国又形成了“地论”等唯识学派。
  (4)尚无完整宗系
  各种早期学派的形成,对中国佛教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尚未出现完整的佛教宗系。
  (二)大宗建立的起始
  (1)中国佛教大宗的起始时间
  中国佛教大宗的建立,起始于公元六世纪。
  (2)第一个中国佛教大宗
  第一个中国佛教大宗系,是隋朝智凯大师所建立的天台宗佛教。
  (3)中土佛教大宗
  此后,中国佛教的各大宗系相续建立起来。一些早期的佛教学派,也逐渐形成完整的宗系。
  到了唐朝,中国的主要佛教宗系,已有了十三大宗,即所谓“中土十三宗”:天台宗、地论宗、摄论宗、成实宗、涅槃宗、三论宗、法相宗、俱舍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密宗。
  (4)藏传大宗
  公元八世纪,藏传佛教建立起来。
  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形成了各大教派。
  第二章 印度佛教大宗
  作者:
  一、南传和北传
  (一)形成南北传承的原因
  (1)巽伽王朝灭佛
  公元前二世纪,支持佛教发展的印度孔雀王朝灭亡,巽伽王朝统治中印度。
  巽伽王朝开展了灭佛运动,对佛教冲击很大。
  (2)南北传承
  在巽伽王朝灭佛的情况下,大量佛徒开始迁往外地传教。
  当时外迁的佛徒的传教方向,主要分为南、北两方。
  随着佛教在南、北两方的兴起,逐渐形成南、北佛教传承。
  (二)南传佛教
  (1)南传佛教的中心
  南传佛教的中心在铜牒洲,即今斯里兰卡。
  (2)南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地区
  南传佛教以铜牒洲为中心,向外传播逐渐传到缅、泰等地,在东南亚非常胜行。
  (3)南传佛教的主要语系
  南传佛教主要属巴利语系。
  公元前一世纪,南传佛教首先开始以巴利文记载佛经。这是文字佛经之始。
  (4)南传佛教最发达的宗系
  南传佛教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以小乘上座部佛教最为发达。
  (三)北传佛教
  (1)北传佛教的中心
  北传佛教的早期中心在中印度、北印度,及利(读音)宾、大月氏、安息等西域诸国。
  隋唐以后,北传佛教的中心转到中国。后又形成汉、藏两系,分别以中国汉、藏两地为中心。
  (2)北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地区
  北传佛教在东亚最为发达,另外在世界各地基本都有传播。
  (3)北传佛教的主要语系
  北传佛教早期属梵语系,以梵语记载经典。
  北传中心转入中国后,渐渐转为华语系。主要以华语记载经典。
  以成汉、藏两系后,也形成汉、藏两种语系。
  (4)北传佛教最发达的宗系
  北传佛教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以大乘佛教为主导。
  北传佛教的很多大乘宗系都很发达。
  二、小乘二十部派
  (一)上座部佛教
  (1)本上座部
  因此部内多上座比丘,故称上座部。
  后由于有部的兴起,此部被迫迁至雪山,故又称“雪山部”。
  反对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
  主张自性本不净,因为自性与贪、嗔、痴相应。
  主张一世间只有一佛。人修佛法,最高位为阿罗汉。
  主张证阿罗汉,就与佛一样出离生死,证得涅槃。
  在三藏中主弘经藏。
  (2)说一切有部
  又称萨婆帝部、萨婆多部、有部。
  公元前二世纪,从本上座部中分出。
  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在三藏中主弘论藏。
  有部后来成为上座部的主体。
  (3)犊子部
  又称可住子部。
  公元前二世纪,从有部中分出。
  将一切法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无为、不可说”五藏,主张五藏皆实有。
  主张实有轮回的主体,即补特伽罗,即所谓不可说,谓此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
  犊子部被佛教界斥为附佛外道。
  (4)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
  四部皆为公元前二世纪,从犊子部中分出。
  分立原因是对“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偈的理解彼此产生分歧。
  正量部后来成为犊子部的主体。
  (5)化地部
  又称正地部、教地部。
  公元前二世纪,从有部中分出。
  接受大众部“过未无体”的知见,反对有部“三世实有”的知见。
  主张预流有退,阿罗汉不退。
  (6)法藏部
  又称昙摩崛多部、达摩及多部、昙无德部、法护部、法密部、法镜部、法正部。
  公元前二世纪,从化地部中分出。
  立五藏说:经藏、律藏、论藏、咒藏、菩萨藏。
  主张“生、住、异、灭”中,前三为有为,后一为无为。
  主张佛与二乘解脱相等,但圣道不同。
  主张外道不能得五通。
  主张阿罗汉身已无漏。
  主张佛重僧团,建塔具大功德。
  (7)饮光部
  又称迦叶维部、迦叶遗部、饮光弟子部。
  公元前二世纪,从有部中分出。
  主张一切诸行教灭于刹那之间,烦恼未断则法有,烦恼已断则法无。
  (8)经量部
  又称修多罗论部、说度部、说转部、说经部、经部。
  从有部中分出。
  在上座部中形成最晚,公元三世纪方形成完整系统。
  在三藏中以经藏为正量。
  主张“过未无体”,反对“三世实有”。
  主张四大与心为实,他法不实。
  首先提出种子说。主张业种薰入相续,罪业方保留到下一世感果。
  (二)大众部佛教
  (1)本大众部
  因本部成员众多,故称为大众部。
  认同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
  主张自本净,唯被客尘所污。
  主张“过未无体”。
  主张阿罗汉并非最高解脱。
  (2)一说部
  又称执一语言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主张“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说也。”
  (3)鸡胤部
  又称拘拘罗部、灰山住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主张“过未无体”。
  在三藏中,以论藏为主,谓经、律为佛应机所施的方便教,所以不重经、律二藏。
  (4)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制多山部,又称支提山部、制多部、支提加部、摩诃提婆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主张菩萨仍不脱恶趣。
  主张纵然供养舍利之塔,亦不得大果。
  后因住处不同,又分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5)说出世部
  又称出世说部、出世间语言部、出世间说部、出世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主张世间法不实,出世间法不虚。苦、集二谛不实,灭、道二谛实有。
  (6)说假部
  又称施设论部、假说部、假名部、多闻分别部、分别说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主张世法、出世法皆有少分是假,十二处、十八界为假。
  (7)多闻部
  又称得多闻部。
  公元前三世纪,从本大众部中分出。
  将佛的言教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静为出世教,能引众生入出离道。而其余言教,则为世间教。
  三、大乘佛教的两大根本宗系
  (一)唯识宗佛教
  (1)唯识宗的建立时间
  唯识宗建立于公元四、五世纪间。
  (2)唯识宗的创建者
  唯识宗的创建者为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3)唯识宗的根本知见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5)唯识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唯识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
  一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
  二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与“相分”。
  三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
  四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二)中观宗佛教
  (1)中观宗的确立
  自唯识宗从大乘佛教中分立出来,大乘佛教就正式分成了两大根本宗系,即所谓:中观宗、唯识宗。
  除唯识宗外,依原来的大乘佛教教义的,称为中观宗。
  (2)中观宗的根本知见
  中观宗的根本知见为“心境俱空”。
  (3)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法华经》、《涅槃经》、《般若经》、《维摩经》、《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百论》等。
  (4)中观宗的分支教派
  中观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应成派、自续派。
  应成派主张一切法毕竟空。
  自续派主张一切法胜义中空,而在名言中实有自相。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1)关于三性说之差别
  唯识说一切法皆具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主张遍计所执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
  中观不依三性之说,主张一切法皆空。
  (2)于三时判教说之差别
  唯识依《解深密经》等经、《瑜珈师地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转四谛小乘法轮,说四《阿含》,说诸有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虽以缘生无我,破外道我执,但未说法空。2、佛依遍计所执性而说诸法无自性空,说《般若》诸经,但于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未说实有。3、佛就  大乘正理,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说《解深密》等经。
  唯识认为此三时法教,第一时堕于有边,第二时堕于空边,皆非了义。而第三时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方为了义。
  中观依《般若》等经、《中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明人我空,说心境俱有,以破外道执着。2、佛说法相大乘,以境空心有破小乘执着。而由于众生执着,不解空意,故以假名接引众生。3、佛说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法。
  (3)于种性说之差别
  唯识顺五种性说,依《楞伽》、《瑜珈》等说众生有五种种性:1、声闻种性。2、辟支佛种性。3、如来乘性。4、不定乘性。5、无性。唯识主张“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
  中观不顺五种性说,依《涅槃经》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4)于一乘三乘说之差别
  唯识主张一乘是权教,三乘是实教。主张“一乘为方便”,“《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有性者成,无性不成,则成三乘教。
  中观主张三乘是权教,一乘是实教。依《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依《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依《入楞伽》说“二乘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
  (5)阿赖耶识是否实有之差别
  唯识说阿赖耶识为实有,并说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持种,保持业种到后世感果。
  中观说阿赖耶识并不实有,因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世世常变,不符实有的条件。至于持种问题,业种是因作业方有,所以业种并不实有,既业种本不实有,则持种的阿赖耶识也不必非实有不可。
  (6)是否有离识外境之差别
  唯识主张没有离识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化的。
  中观主张有离识的外境,承认外境客观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缘而起、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并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早期学派
  作者:
  一、小乘学派
  (一)毗昙宗
  (1)《毗昙》入华
  《阿毗昙》诸论的入华和汉译,以公元二世纪(东汉时期)在华的安息大译经家安世高,汉译《阿毗昙》诸论为起始。
  (2)流行成风
  公元四世纪,利(音译)宾僧人僧伽提婆入前秦,译《阿毗昙心论》等《阿毗昙》诸论。从此,讲习《阿毗昙》之风渐起。
  当时的名僧道安也非常重视《阿毗昙》的讲习。并形成了以研习《阿毗昙》为主的佛教学派。
  (3)形成宗系
  至公元六世纪,天台宗建宗后,中国佛教宗派并起。以研习《阿毗昙》为主的学派逐渐形成了毗昙宗佛教。
  毗昙宗是讲究旧译经典,研习有部《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诸论的小乘佛教体系。其代表知见是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4)毗昙宗的发展
  进入唐朝后,随着《俱舍论》的传入和研习《俱舍》之风的兴起,毗昙宗逐渐衰颓。
  俱舍宗兴起后,毗昙宗随之消失。
  (二)成实宗
  (1)《成实论》入华
  公元五世纪,鸠摩罗什入姚秦汉译了《成实论》,成实思想传入中国。
  (2)流行成风
  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后,曾让他的弟子僧睿讲解此论。鸠摩罗罗什的另外两名弟子僧导和道亮,分别造了《成实论义疏》和《成实论疏》。
  后来,僧导到了南方,宣讲《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成实论》。其门人中,有很多善长《成实》的。主要代表有僧威、僧钟、僧音等。
  北方也有昙度等大弘《成实》。
  由此,中国研习《成实》成风,形成了以研习《成实》为主的佛教学派。
  (3)形成宗系
  公元六世纪,天台宗建宗后,中国佛教诸宗并起。以研习《成实》为主的学派,也形成了成实宗佛教。
  成实宗是以《成实论》为根本依据的小乘佛教宗系。其主要知见为“人法二空”。所以成实宗又称小乘空宗。
  (4)成实宗的发展
  成实宗作为中国佛教中少见的小乘宗系之一,一开始就是依附于三论宗而得到发展的。以后也是如此。
  后来,三论宗传到日本,成实宗也随之传入了日本。
  而在中国,随着三论宗逐渐消声匿迹,成实宗也渐渐少见于世了。
  (三)毗昙和成实的主要差别
  (1)于三世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三世实有”。
  成实宗说“过未无体”。
  (2)于法体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法体恒有”。
  成实宗说“法体中道”。其主张现在之法由因缘生,非有非空,不堕断常二边,离二边名中道。
  (3)于中有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死有与生有之间有中有。
  成实宗说无中有。
  (4)于阿罗汉退不退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有退法与不退法两种阿罗汉。
  成实宗说圣道不退,阿罗汉已永拔爱根,所以不退。
  (5)于四大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地、水、火、风四大实有。
  成实宗说四大为假名,离色等无四大。
  (6)于诸根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诸根实有。
  成实宗说诸根为假名,离四大无诸根。
  (7)于诸根有无知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诸根自能照见诸境。
  成实宗说诸根无知。
  (8)于法空说之差别
  毗昙宗说人空法有。
  成实宗说人法二空。
  二、大乘学派——涅槃宗
  (一)涅槃思想
  在中国,首先提“阐提成佛”和“顿悟成佛”的,是鸠摩罗什的弟子道生。当时佛教界为其学说大为哗然,很多人不能认同。
  公元五世纪,中印度名僧昙无谶汉译了《大般涅槃经》,中国佛徒见到经中法义正如道生所说,无不感叹道生的卓识。
  (二)流行成风
  《涅槃经》汉泽后,中国佛徒纷纷从学《涅槃》,加之昙无谶等人的弘扬,参研《涅槃经》成为一时之盛。在中国形成了以参研《涅槃经》为主的佛教学派。
  (三)形成宗系
  (1)涅槃宗的形成
  公元六世纪,天台宗建宗后,中国佛教诸宗并起。以参研《涅槃经》为主的佛教学派,也形成了独立的涅槃宗佛教。
  (2)根本知见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使阐提也能成佛;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法义,是涅槃宗的主要知见。
  (四)涅槃宗
  天台宗兴起后,智凯以自家学说为标准,以《涅槃经》用为《法华经》之辅助。佛教界多承此义。于是,涅槃宗渐渐消失。
  第四章 天台宗佛教
  作者: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慧文的思想
  公元六世纪,北齐尊者慧文,远承龙树的法义,在读诵《大智度论》和《中论》时,悟得“一心三观”的妙理。如此,慧文奠定了天台思想的基础。
  (二)慧思的弘教
  慧思是慧文的弟子,其从慧文处学得“一心三观”的妙理,又因十年专诵《法华经》,认为《法华经.方便品》中的“十如是相”就是诸法实相。即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此,慧思进一步奠定了天台思想的基础。
  二、天台宗的建立
  (一)天台宗的建立
  (1)天台宗的创建者
  天台宗的创建者,是慧思的著名弟子,被称为天台智者大师的智凯。
  (2)天台宗的建立
  公元六世纪,智凯入天台山,弘传佛法。后奉南陈朝庭诏令出山,到金陵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法华经》等经典。
  隋唐破陈后,智凯在杨广的外护下,大弘佛法,建大寺三十六座,并得到天台智者大师的称号。
  于是,智凯承慧文、慧思的法统,宣“一心三观”妙理,建立了天台宗佛教。讲演《玄义》宣自宗教相。讲演《文句》解《法华》经文。讲演《止观》演示观行。使天台宗大弘于世间。
  (二)祖庭国清寺
  (1)建寺
  智凯晚年时,杨广依照智凯所作的蓝图,在天台山建寺。后来,这座寺庙成为了天台宗的祖庭。
  (2)赐名
  杨广即帝位(隋炀帝)后,赐天台祖庭为“国清寺”。以后天台宗的历代教主都住持此寺。
  三、天台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天台五时
  天台宗将如来一代圣教,判为五时。
  第一华严时。释尊成佛后,宣讲《华严经》,明一切诸法真义,化大菩萨。
  第二鹿苑时。释尊因小乘人于华严不见不闻,不得法益,故隐大施小,说诸《阿含》,权设小乘法义。
  第三方等时。释尊见诸小乘人,以小乘法为满足,于是借维摩、文殊诃责小乘人,使其回小向大。同时,释尊也照顾到因缘未熟的小乘人,所以众机普被,说《维摩》、《楞伽》诸经。
  第四般若时。释尊前一些时期,广施教化,因缘成熟,于是广谈般若空慧,说《般若》诸经。
  第五法华涅槃时。释尊在前四时教化的基础上,开权显实,宣“一佛乘”之理,而说《法华经》,又说《涅槃经》以补未尽。
  (2)化仪四教
  天台宗将佛陀教导众生的方式,判为四种,即所谓“化仪四教”。其内容为: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所谓顿教,指《华严经》所说不历阶次,顿至佛位之教义。
  所谓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等教义,须依次渐修。
  所谓秘密教,指“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各人听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教理。
  所谓不定教,指“同听异闻,彼彼相知”,而闻者各有不同的理解。
  (3)化法四教
  天台宗将佛陀教导众生的教法内容,判为四种,即所谓“化法四教”。其内容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所谓藏教,又称三藏教,指小乘教法。
  所谓通教,指诸《般若》,义通大小,涵盖深、浅义理。
  所谓别教,指《华严》等经中那些不共小乘之旨,而专为大乘人说的教法。
  所谓圆教,指《法华经》教义,不偏而圆满。
  (二)根本知见
  (1)一心三观
  空、假、中一心中得,即所谓一心三观。
  (2)一佛乘
  唯一佛乘法,无二亦无三。
  (3)一道无为
  心、境皆空,同为真如之相。
  真如为一切相之性。
  真如与生灭,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4)定慧等持
  定多慧少则为痴。
  慧多定少则为狂。
  究竟成就必当定慧等持。
  (三)根本经典
  天台宗所依持的根本经典包括:《法华经》及《玄义》、《文句》、《止观》等。
  四、天台宗的发展
  (一)天台九祖
  (1)建宗前的奠基者
  因天台宗属大乘中观体系,而主要思想从龙树《中论》、《大智度论》中得,所以天台宗尊龙树为开法祖师。
  由于天台一心三观思想,起自北齐尊者慧文,后由南岳尊者慧思,传予智凯,所以天台宗尊北齐慧文为二祖,南岳慧思为三祖。
  (2)建宗的的诸祖师
  天台宗的实际创建者智者大师智凯,则被尊为四祖。
  以后分别有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六祖法华尊者智威,七祖天宫尊者慧威,八祖左溪尊者玄朗,九祖荆溪尊者湛然相继出世,大弘天台宗。
  自天台教主智凯,到荆溪湛然,是天台宗的全盛时期。
  (二)山家、山外之争
  (1)天台宗分成两支
  到公元十世纪的北宋初年,天台宗内部在教义上发生争执,于是天台宗分成了山家派与山外派两支。
  (2)两支派的发展
  后来,山家派得到发展,流布很广。而山外派,则渐渐消声匿迹。
  五、天台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山家派
  (1)山家派
  天台宗分成两派的原因,在于天台宗内部,对智凯所著的《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中的《观心释》一章的真伪问题,发生了争执。
  认为《观心释》是智凯所作的一派,形成了山家派。
  (2)山家派的创始者
  山家派的创始者为知礼,他曾作《扶宗释难》、《问疑书》、《诘难书》等反对山外派的学说。
  (3)山家派的发展
  后来,山家派成为天台宗的主流。
  (4)山家派的根本知见
  在义理上,山家派主张妄心观,提倡转凡心而现理心,被称为“山家实相论”。
  (二)山外派
  (1)山外派的形成
  在天台宗内部对《观心释》的争执中,认为《观心释》非智凯所作,为后人附加,而提倡专学略本的一派,形成了山外派。
  (2)山外派的创始者
  山外派的创始者为晤恩,他曾作《发挥记》,判《观心释》非智凯所作。
  (3)山外派的发展
  后来,随着山家派的发展,山外派渐渐消声匿迹。
  (4)山外派的主要知见
  在义理上,山外派主张真心观,提倡偌依妙解而定妙行,被称为“山外唯心论”
  第五章 地论宗佛教与摄论宗佛教
  作者:
  一、地论宗
  (一)唯识思想入华
  (1)唯识思想入华
  公元六世纪,北印度僧人菩提流支,携大量梵本经典来到洛阳,弘扬大乘唯识宗佛教。唯识思想传入中国。
  (2)代表人物
  在唯识思想传入中国的初期,中国唯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为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地论宗所依的《十地经论》即为二人共译。
  (二)地论宗的形成
  (1)地论宗的形成
  自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以后,渐渐形成了依《十地经论》而弘扬唯识的大乘地论宗佛教。
  (2)地论宗的宗祖
  地论宗尊《十地经论》的作者世亲为宗祖。而其主要弘扬者为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
  (三)地论宗的主要知见
  (1)判教
  地论宗将佛陀化导众生的方式判为:顿教、渐教、圆教。其中圆教指《华严经》。
  地论宗将佛陀教法判为四宗,即所谓: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
  所谓因缘宗,指《阿毗昙》。
  所谓假名宗,指《成实》。
  所谓诳相宗,指《大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所谓常宗,指《涅槃》、《华严》的常住佛性本有湛然。
  (2)根本知见
  地论宗的根本知见属大乘唯识宗知见。
  但其在阿赖耶识问题上,宗内有分歧。而其主流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净识。
  (3)主要根本经典
  地论宗所依的根本经典主要为《十地经论》。
  (四)地论宗的发展
  (1)南北两道
  地论宗自形成后,很快就分成了两派,即所谓的南道派与北道派。
  (2)以后的发展
  随着地论宗的发展,南道派成为地论宗的主流,而北道派则融入后来兴起的摄论宗之中。
  法相宗建立以后,地论宗则渐渐消声匿迹。
  (五)地论宗的分支教派
  (1)南道派
  慧光在相州(河南安阳)南部弘扬勒那摩提的学说,被称为南道派。
  南道派与北道派在知见上的不同,主要是南道派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净识,而北道派不承认阿赖耶识为真如净识。
  后来,南道派成为地论宗的主流。
  (2)北道派
  道宠在相州北部弘扬菩提流支的学说,被称为北道派。
  北道派与南道派在知见上的不同,主要是北道派认为阿赖耶识仍为妄识,而别立第九庵摩罗识,以其为净识。
  摄论宗形成后,北道派遂融入摄论宗中。
  二、摄论宗
  (一)摄论宗的形成
  (1)摄论宗的形成
  公元六世纪,印度僧人真谛入华,在南方弘扬唯识思想。
  真谛弘扬唯识的主要依据为《摄大乘论》。后来则形成了依《摄大乘论》弘扬唯识的摄论宗。
  (2)摄论宗的宗祖
  摄论宗以《摄大乘论》的作者无著为宗祖。而其思想的主要弘扬者为真谛。
  (二)摄论宗的根本知见
  摄论宗的根本知见属唯识体系。
  摄论宗在知见与地论宗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承认阿赖耶识为净识,立第九庵摩罗识为净识。在这一点上与地论宗北道派相同。
  (三)摄论宗的发展
  摄论宗形成后,地论宗北道派融入其中。
  法相宗兴起后,摄论宗渐渐消声匿迹。
  第六章 三论宗佛教
  作者: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鸠摩罗什及其弟子
  (1)所谓三论
  所谓三论,是指大乘中观宗的根本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三论是由鸠摩罗什大师传入中国,并译成汉文的。
  (2)什公弟子弘扬三论
  鸠摩罗什大师非常重视三论的讲习。什公的弟子们也大多以宣讲三论成名。
  在什公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僧肇、僧睿、道融、昙影、慧观、道生、昙无成等。他们都善讲三论。
  (二)从道生到吉藏
  (1)道生系统
  鸠摩罗什的诸大弟子,虽都讲习三论,但见解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很多支系。其中道生一支,到后来较为发达。
  后来的三论宗,就是从道生一支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2)从道生到吉藏
  道生的著名传人有昙济、僧瑾、道猷等,其中昙济传道朗,道朗传僧诠,僧诠传法朗,法朗传吉藏。
  到吉藏时,三论宗建立起来。
  二、三论宗的建立
  (一)三论宗的建立
  公元六、七世纪间,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广收门徒,建立了以三论为根本的三论宗佛教体系。
  (二)三论宗主
  由于三论宗自称为大乘正宗,所以尊文殊为初祖,马鸣为二祖。
  又由于三论宗自称为最正宗的中观系统,所以尊龙树大师为三祖。
  而三论宗的实际创建者吉藏则被尊为“再兴之祖”。
  三、三论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二藏
  三论宗判佛教为二藏,即所谓大乘与小乘。根据不同的分类,又将二藏意分释为三。
  第一为从人立名,分为声闻藏与菩萨藏。
  第二为从法立名,分为小乘藏与大乘藏。
  第三为从义立名,分为半字教与满字教。
  虽分为三种,不过是大乘与小乘之义。
  (2)三轮
  三论宗将佛教法判为三轮,即: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
  所谓根本法轮,指佛教化众生,其根本是度生成佛。
  所谓枝末法轮,指佛为化众生,权说三乘教法。
  所谓摄末归本法轮,指如来最后将三乘同归一乘。
  (二)根本知见
  (1)一切法空
  三论宗的根本知见属中观体系,其代表知见为:空,无相,八不中道。
  所谓八不中道,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2)二谛
  第一义谛即真如,不可言说。
  第一义谛可借世俗谛表达。
  (三)根本经典
  三论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三论玄义》等。
  四、三论宗的发展
  三论宗在隋朝及唐朝初年曾经相当兴盛。但随着历史发展,到晚唐时期以后,三论宗渐渐在中国消声匿迹。
  第七章 法相宗佛教
  作者:
  一、玄奘西游
  (一)玄奘西游的因缘
  玄奘自幼出家,学习大乘唯识学说。当玄奘通晓唯识各家学说后,却因众师所论不一,圣典也隐显有异,有无可适从之感。于是,玄奘发心西往印度求法。
  (二)玄奘西游
  玄奘几次申请出国未能获准,于是偷渡出国,到达印度,遍学唯识各家学说。
  二、法相宗的建立
  (一)玄奘返华
  玄奘自离华出游,历经十七年时间,终于学成返回中国,受到唐朝政府的礼遇。
  (二)法相宗的建立
  公元七世纪,玄奘回国后,以长安大慈恩寺为中心,建立了大乘法相宗佛教。弘扬唯识教义。
  玄奘的著名弟子窥基,为法相宗的建立和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法相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法相宗知见属唯识宗,故顺唯识判三时教,即:有教、空教、中道教。以法相大乘为了义。
  (二)根本知见
  1)万法唯识
  一要法皆为识所变现。
  2)种子现行
  有无诸法,皆从种子生起。
  3)阿赖耶缘起
  阿赖耶识实有,变现一切法。
  4)三性
  一切法皆有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其中遍计所执性为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
  5)五种性
  众生有五种种性:大乘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佛性者可成佛,无佛性者不能成佛。
  6)四分唯识
  法相宗根本知见,属唯识四分家,主张心识作用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三)根本经典
  法相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华严经》、《入楞伽经》、《摄大乘论》、《十地经论》、《集量论》等。
  四、法相宗的发展
  (一)法相宗的全盛时期
  法相宗建立后,即成为中国大乘唯识思想的代表。自其兴起后,地论宗与摄论宗相继消声匿迹,唯以法相宗代表唯识弘扬于中国。
  晚唐以后,法相宗渐渐衰落。
  (二)法相宗的复兴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杨仁山居士的弘扬,法相宗复兴起来。
  而杨仁山的著名弟子太虚、熊十力等,对法相思想的弘扬,为法相宗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章 俱舍宗佛教
  作者:
  一、俱舍思想的传入
  (一)《俱舍论》的传入
  《俱舍论》是由玄奘传入中国并汉译的。
  (二)讲习之风兴起
  玄奘汉译《俱舍论》后,其门人神泰、普光、法宝分别著疏,弘扬《俱舍》思想。一时讲习之风兴起。
  二、俱舍宗的形成
  (一)俱舍宗的形成
  公元七世纪,在中国形成了以研习《俱舍论》为主的小乘宗系俱舍宗佛教。
  (二)俱舍宗的根本知见
  俱舍宗的根本知见属乘经量部。其以“人空法有”破外道执我的偏见。以“过未无体”破有部“三世实有”的教义。
  三、俱宗宗的发展
  (一)取代毗昙宗
  中国的小乘宗系主要分两大支,即人们所称的小乘空宗与小乘有宗。小乘空宗指成实宗。而小乘有宗原指毗昙宗。
  自俱舍宗兴起后,小乘研习《俱舍》成风,毗昙宗遂被俱舍宗所取代,从此消声若迹。而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
  (二)随法相宗发展
  就像成实宗随三论宗的发展而发展一样,俱舍宗是随着法相宗的发展而发展。法相宗兴盛时,俱舍也就相对兴盛。而法相宗衰落后,俱舍宗渐渐消声匿迹。
  第九章 净土宗佛教
  作者: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结社念佛的起始
  公元五世纪,僧人慧远率徒众在庐山结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中国结社念佛的起始。但还未形成净土宗的基本思想。
  (二)昙鸾弘法
  公元五、六世纪间,僧人昙鸾为求长生南下求请仙术。其得到仙经后返回时,遇到菩提流支,得开求后,烧毁了仙经,并由菩提流支传授了《观无量寿经》。
  此后,昙鸾依《观经》专弘念佛往生的法门,受到民众的欢迎,奠定了后来净土宗的基本思想。
  (三)道绰弘法
  公元六、七世纪间,僧人道绰见到记述昙鸾事迹的碑文,而为之感动,于是发心专心修行念佛之法。
  以后,道绰广宣念佛往生净土的思想,强调发菩提心为往生净土的根本,造《安乐集》,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净土宗的建立
  公元七世纪,道绰的弟子善导,继承道绰的法统弘扬净土思想,并建立了大乘净土宗佛教。
  三、净土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圣道与净土
  净土宗将佛教法门判为两种法门:圣道门、净土门。
  所谓净土门,指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
  所谓圣道门,指净土门以外的法门。
  2)难行门与易行门
  净土宗将佛教修行体系依难易程度判为二门:难行门、易行门。
  所谓易行门,指净土法门,除自力精进外,又有如来愿力加持,所以称为易行门。
  所谓难行门,指大多法门,只能靠自力精进,所以称为难行门。
  (二)根本知见
  1)以极乐净土为归
  发菩提心,以信、愿、行为法要,以念佛为方便,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究竟成佛为归旨。
  2)安心
  所谓安心,即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3)起行
  所谓起行,指身礼拜弥陀,口称赞弥陀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心专念观察弥陀及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以念佛、读诵经典、观察、礼拜、赞叹为五正行。其中以念佛为正定业,余四为辅业。
  4)作业
  所谓作业,指依四修法修行,即:
  第一恭敬修,礼拜弥陀身心恭敬。
  第二无余修,称名忆念弥陀及净土圣众不杂余业。
  第三无间修,修行三业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断。第四长时修,心行相续,命终方止。
  (三)根本经典
  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包括:《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净土论》。
  四、净土宗的发展
  (一)初期发展
  唐朝时期,慈愍慧日见禅宗的很多人,说净土宗为导引愚心的方便门,而引起门户之争。于是慧日提倡禅净双修,平息了此争。就此,净土宗形成了三个流派,即:善导流派、慈愍流派、慧远流派。
  (二)宋朝后的发展
  宋朝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渐渐流行,佛教内禅、净一体的思想也渐渐兴起。净土宗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定的发展。
  (三)明清民国时的兴盛
  明朝以后,莲池祩宏等主弘净土,净土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朝及民国时期,由于杨仁山、彭绍升、印光等人的弘扬,净土宗全面兴盛起来,渐渐成为中国佛教最庞大的宗系。
  五、净土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善导流派
  善导流派是净土宗的主要流派,以体解佛愿为特点,在方便上,以念佛为正定业,其他为辅业。
  (二)慈愍流派
  慈愍流派,以提倡戒净并行,禅净双修,并以一切功德回向净土为特点。
  (三)慧远流派
  慧远流派,为净土宗形成后,庐山慧远法裔所形成,以重常识理论为特点。
  第十章 禅宗佛教
  作者: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达摩东渡
  1)禅宗思想入华
  公元六世纪,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弘扬他的学说,形成了禅宗的基本思想。
  2)达摩弘禅
  达摩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多年,后将其思想传给慧可、道育、僧副、昙林等人。
  (二)从慧可到道信
  1)结茅为主的时期
  慧可是达摩思想的继承人,自他以后,禅宗思想渐渐弘传开来。
  慧可传僧璨,僧璨再传道信。
  自慧可至僧璨时期,禅众们多是在深山中结茅修行,没有固定统一的道场。
  2)始入道场传法为主的时期
  唐朝初年,道信入住湖北黄梅双峰山,大弘禅教,弟子达五百余人,禅宗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禅宗的形成
  (一)弘忍弘教
  到道信的弟子弘忍时,在双峰山东的冯茂山建立道场,聚弟子七百人,大弘佛法,时人称为“东山法门”,禅宗佛教基本形成。
  (二)南北禅宗的形成
  公元七世纪后期,弘忍的弟子神秀与慧能,相继在北方与南方建立了禅宗佛教体系。世人称神秀系为北派禅宗佛教,称慧能系为南派禅宗佛教。
  至此,禅宗完成了其形成阶段,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系。
  三、禅宗的根本知见
  (一)根本知见
  1)见性成佛
  以体悟佛心,见性成佛为目的。
  2)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但随佛心,称为教外别传。
  3)籍教悟宗
  虽不立文字,但借文教,能悟佛心,称为籍教悟宗。
  (二)根本经典
  禅宗不立文字,但也籍教悟宗,其所依根本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首楞严经》、以及后来的《六祖坛经》等。
  四、禅宗的发展
  (一)兴盛时期
  1)南北禅宗的早期发展
  在禅宗最初兴盛的盛唐时期,以“笃践实履”注称的北派禅宗最为发达,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而提倡“即心是佛”的南派禅宗主要在民间发展。
  而南派的百丈怀海禅师,建立“禅刹”,提倡“农禅”,并定立《从林清规》,为以后南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南派禅宗渐渐成为了禅宗佛教的主流。后来,北派禅宗渐渐消声匿迹。
  2)一花开五叶
  晚唐、五代时期,是禅宗的飞速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禅宗最主要的五大流派相继建立,史称“一花开五叶”。
  这五大派分别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后来,临济宗成为禅宗的主流。
  (二)守成时期
  进入宋朝后,禅宗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起晚唐、五代的兴盛已相差甚远。佛史界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为禅宗的守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临济宗是禅宗的主流。而临济宗,又分成了杨岐派和黄龙派两大支派。
  在此一时期,禅宗中三教合一之风兴起,禅净双修也成为了风气。
  (三)元明清后的时期
  到了元朝,在政府“尊教抑禅”的政策下,禅宗渐渐衰落。
  明清时期,三教合一之风更盛,禅净合一之风流行。虽明朝有云谷等禅师弘扬禅宗,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总体上并不非常兴盛。
  清朝的雍正帝更是直接干预禅宗的发展,挟击禅宗的败落,推崇明末的祩宏,宣扬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更影响了禅宗的发展。
  清末以后,在虚云和尚的倡导下,禅宗再度振兴,但其声势和唐宋时期,毕竟相差很多。
  五、禅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沩仰宗
  沩仰宗是由百丈怀海的弟子沩山灵佑和其弟子仰山慧寂所创。
  沩仰宗的宗风明似争夺,实而默契,父慈子孝,上令下和。
  后来,此宗渐渐溶入临济宗中。
  (二)临济宗
  1)临济宗风
  临济宗是由百丈怀海的法孙河北临济禅院的义玄所创,义玄的师父希运是怀海的得意弟子。
  临济宗的宗风自由,机锋峻烈,单刀直入,化导迅速,以当头棒喝及参话头而开悟的“看话禅”为特点。
  临济宗在政客、官家、武士、俗人中都很流行,后来渐渐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宋朝时,临济宗分支为杨岐派和黄龙派两大主要支派。
  2)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名僧,江西杨岐山的方会所创。
  杨岐派的宗风自由灵活,好拈古人公案,以拂卷棒喝,看话、默照二禅并立而为特点。
  后来,杨岐派渐渐成为临济宗的主流。
  3)黄龙派
  黄龙派为临济名僧,江西黄龙山的慧南所创。
  黄龙派的宗风严厉,以“生缘、佛手、驴脚”的“黄龙三关”而为特点。
  后来,黄龙派东传日本。中原临济宗以杨岐派为主。
  (三)曹洞宗
  曹洞宗为禅宗名僧,江西洞山的良价所创。
  曹洞宗是提倡即事而真,其宗风绵密,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禅”而为特点。
  后来,曹洞宗也成为中国禅宗的主要流行的宗系,但其兴盛不如临济宗。
  曹洞宗主要流传于士庶阶层,后向边陲发展。
  (四)云门宗
  去门宗为禅宗名僧,广东云门山的文偃所创。
  云门宗的宗风严峻简要,以“云门八要”为特点。所谓云门八要为:第一为玄,谓接化玄妙。第二为从,谓从行者根机。第三为真要,谓道出佛法要旨。第四为夺,谓不容拟议。第五为或,谓化用自在,不拘文理。第六为过,谓宗风严峻,不容回避。第七为丧,谓不执己见。第八为出,谓予行者以出身之路。
  云门宗兴于五代,到北宋进入鼎盛。而进入南宋后,则渐渐衰落,后则消声匿迹。
  (五)法眼宗
  法眼宗为文偃的同门,因痛论禅家流弊而有“法眼”之称的文益所创。
  法眼宗喜参古则公案,以禅净相融而特点。
  后来,法眼宗东传高丽、日本,而基本不在中国发展。
  第十一章 律宗佛教
  作者:
  一、佛教戒律的传播
  (一)最初入华
  公元三世纪,印僧昙摩迦罗开始在中国传戒。当时的戒本为《僧祗戒心》。
  (二)《四分律》的汉译
  公元五世纪,利(音译)宾僧人佛陀耶舍和凉州僧人竺佛念共同汉译了《四分律》。
  (三)律宗基本思想的形成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僧人法聪等大弘《四分律》,逐渐形成了圆满戒行而解脱的基本思想。
  二、律宗的形成
  (一)相部律宗的建立
  公元七、八世纪间,律僧法砺造《四分律疏》(旧疏),建立了相部律宗佛教。
  (二)南山律宗的建立
  律僧道宣,造《四分律行事钞》,建立了南山律宗佛教。
  三、律宗的根本知见
  (一)根本知见
  1)圆满戒行
  律宗的根本知见是圆满戒行而得解脱。
  2)四科
  律宗讲究当依四科持戒,以圆满戒行。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所谓戒法,指如来制戒的目的。
  所谓戒体,指如来所制戒律所起到的防非止恶的作用。
  所谓戒行,指持戒的行为。
  所谓戒相,指持戒之相。
  (二)根本经典
  1)共同的根本经典
  律宗同以《四分律》为根本经典。
  2)不同的根本经典
  南山律宗以《四分律行事钞》等为根本经典。
  相部律宗以《四分律疏》(旧疏)等为根本经典。
  东塔律宗以怀素所造的《四分律开宗记》等为根本经典。
  四、律宗的发展
  (一)律宗三家
  律宗开宗时期即为两宗,即相部律宗与南山律宗。而相部律宗又分为两派,即相部律宗和东塔律宗。
  (二)南山律宗成为主流
  初期三派并弘于世。自唐朝以后,相部律宗和东塔律宗渐渐消声匿迹,南山律宗渐渐成为律宗的主流。
  五、律宗的分支教派
  (一)南山律宗
  南山律宗为著名律僧道宣所创。
  在知见上,南山律宗主张戒体为“非色非心法体”;依唯识说《四分律》虽本系小乘,但分通大乘。
  (二)相部律宗
  相部律宗本由法砺所创,后由法砺的弟子满意所继承。
  在知见上,相部律宗主张戒体为“非色非心法体”;说《四分律》为小乘。
  (三)东塔律宗
  东塔律宗由法砺的弟子怀素所创。
  在知见上,东塔律宗主张戒体为“色法戒体”;说《四分律》为小乘。
  第十二章 华严宗佛教
  作者: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法顺弘法
  公元六、七世纪间,法顺游历各地,宣讲《华严经》。法界缘起为其基本思想。
  (二)智俨弘法
  法顺的弟子智俨,承法顺之学,大弘《华严经》,并奠定了“十玄门”等华严思想的基础。
  二、华严宗的建立
  公元七、八世纪间,智俨的弟子法藏建立了华严宗佛教体系。
  三、华严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五教
  华严宗把佛教依所诠法义的浅深判为五教,即:<1>小乘教、<2>大乘始教、<3>大乘终教、<4>顿教、<5>圆教。
  所谓小乘教,指佛方便演说诸《阿含》的小乘教义。
  所谓大乘始教,指《般若》等教,说一切法空。
  所谓大乘终教,指《涅槃》等教,说真空妙有。
  所谓顿教,指《维摩》等教,说不依言辞与阶位,性相皆离,顿成善果。
  所谓圆教,指《华严》教,说一乘圆满之义。
  2)十宗
  华严宗把佛教依所说义理判为十宗,即:<1>我法俱有宗、<2>法有我无宗、<3>法无去来宗、<4>现通假实宗、<5>俗妄真实宗、<6>诸法但名宗、<7>一切皆空宗、<8>真德不空宗、<9>相想俱绝宗、<10>圆明具德宗。
  前六宗为小乘教。第七为大乘始教。第八为大乘终教。第九为顿教。第十为圆教。
  所谓我法俱有宗,指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事俱为实有的人天乘及小乘犊子部等。
  所谓法有我无宗,指说人空法有,“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小乘有部等。
  所谓法无法来宗,指说“法无过未”小乘大众部等。
  所谓现通假实宗,指说“法无过未”,现在之法唯有假名的小乘成实宗等。
  所谓俗妄真实宗,指主张世俗万法皆虚,出世之法真实的小乘说出世部等。
  所谓诸法但名宗,指主张一切法有名无实体的小乘一说部等。
  所谓一切皆空宗,指《般若》等说一切法皆空之教。
  所谓真德不空宗,指说一切皆如来藏显现之教。
  所谓相想俱绝宗,指说真理为心境共泯,不可思议之教。
  所谓圆明具德宗,指主张万法一一悉具足一切功德,所有现象互不相碍,重重无尽的华严宗。
  (二)根本知见
  1)中心思想
  华严宗的根本知见为法界缘起,事事无碍。其展开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相融之说。
  2)四法界
  所谓四法界,指全宇宙皆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则可分四种层次,即四法界,分别为: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事法界,指差别的现象界。
  所谓理法界,指平等的本体界。
  所谓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不二的关系,本体自性,须借事显发;而一切现象,皆为真如理体随缘变现。
  所谓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缘而起,各守其自性,而多缘互为相应以成就一缘,一缘又遍助多缘,以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无碍无尽,不可思议。
  3)十玄门
  所谓十玄门,表示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分别为:<1>同时俱足相应门、<2>广狭自在无碍门、<3>一多相容不同门、<4>诸法相即自在门、<5>隐密显了俱成门、<6>微细相容安立门、<7>因陀罗网法界门、<8>托事显法生解门、<9>十世隔法异成门、<10>主伴圆明具德门。
  所谓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切现象同时相应,同时具足圆满,依缘起理而成立,一、多相待不离,无行后之别。
  所谓广狭自在无碍门,指空间广狭之矛盾正可为相即相入之媒介,故自在圆融无碍。
  所谓一多相容不同门,指一具多,多相容一,一多相入无碍,然其体不同,不失一多之相。
  所谓诸法相即自在门,指有关现象之体,一与一切互为空、有,相融互摄而自在无碍。
  所谓隐密显了俱成门,指有关缘起的现象,隐与显相待同时成立,一切法与一法互不相离。
  所谓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于每一现象中,以小入大,以一摄多,大小相互而乱,不坏一多之相,而秩序整然。
  所谓因陀罗网法界门,指森罗万象一一互相显发,重重无尽,如因陀罗网。
  所谓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深妙之理可托卑近之事法加以彰显,所托之事与所显之理无别无二。
  所谓十世隔法异成门,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各有三世,此九世摄入一念,此为十世。而此十世虽有时间间隔,然彼此相即相入,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时与法不相离。
  所谓主伴圆明具德门,指缘起之诸现象,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而其他一切现象即为伴,如此互为主伴,具足一切德。
  4)六相相融
  所谓六相相融,指诸法具六相而相融无碍。六相分别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三)根本经典
  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华严经》、《十地经论》、《华严悬谈》等。
  四、华严宗的发展
  (一)早期的兴盛
  1)建宗后的兴盛
  华严宗建立后,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重视。朝庭还赐予法藏“贤首国师”的称号。华严宗甚为兴盛。
  2)晚唐、五代的兴盛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在澄观等人的弘扬下,华严宗非常兴盛,以致禅宗也受到华严宗的很大影响。
  (二)与禅净的融合
  1)三教合一的影响
  到了宋朝,三教合一思想流行,华严宗也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
  2)与禅净的融合
  由于宋朝的各宗系中,念佛往生净土的思想流行,华严宗的发展自然也受到影响。
  又由于宋朝的禅宗十分流行,所以,华严宗的发展也受到禅宗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华严宗出现了与禅宗、净土宗融合的现象。
  (三)禅化华严
  到了明朝,华严宗的发展,仍受着禅与净土思想的影响。由于禅宗的复兴,华严宗所受禅宗的影响很大,遂有了“禅化华严”之说。
  清朝以后,华严宗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受到三教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以后则未见有明显的发展。
  第十三章 密宗佛教
  作者:
  一、密教传入中国
  (一)善无畏入华
  公元八世纪,密教大师善无畏来到中国,受到唐朝政府的礼遇。
  善无畏大师把胎藏界密教教义传入中国。
  (二)金刚智入华
  公元八世纪,密教大师金刚智来到中国,受到唐朝政府的礼遇。
  金刚智大师把金刚界密教教义传入中国。
  二、密宗的建立
  (一)建宗的基础
  由于善无畏大师、金刚智大师,以及他们共同的弟子一行和尚的弘扬,金、胎两界密教在中国十分兴盛,基本形成了金、胎并传的中国密教的雏形。
  (二)密宗的建立
  1)密宗的建立
  金刚智大师的弟子不空大师,大弘密教,并明确提出了密宗佛教的概念,中国密宗佛教就此建立。
  2)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大师、金刚智大师、不空大师被并称为“开元三大士”,被尊为密宗的祖师。
  三、密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一道
  所谓一道,指“唯一佛乘法,无二亦无三”。
  2)四乘
  所谓四乘,指佛教根本虽只一乘,但就方便教化众生的教法有四种,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金刚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皆为如来方便权说。
  金刚乘为直了成佛之法。
  (二)根本知见
  1)菩提心
  一切众生皆具菩提心,佛性平等,元本是佛。
  2)体相用
  一切诸法,以六大为体。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
  一切诸法,以四曼为相。四曼为:大曼荼罗,表一切有情。三昧耶曼荼罗,表一切非情。法曼荼罗,表一切法。羯磨曼荼罗,表一切作业。
  一切诸法之正用,为三密相应。三密即:身、口、意。三密相应,则成诸法。
  3)五法身
  所谓五法身,指:法界法身、等流法身、变化法身、受用法身、法性法身。
  一切无非大日所化,蕴、界、处无非如来法身。
  所谓法界法身,指六大皆为如来法身。
  所谓等流法身,指诸佛应众生机所化即来即去之身。
  所谓变化法身,指诸佛化现世间弘法之身。
  所谓受用法身,指诸佛于清净法界说法之身。
  所谓法性法身,指真如本体。
  4)即生成就
  行者发菩提心,如理依密教精进修行,则能即生成就,直了成佛。
  (三)根本经典
  密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大日经》、《金刚顶经》、《妙臂问经》、《苏悉地经》等。
  四、密宗的发展
  (一)早期的兴盛
  密宗自建立以来,即受到唐朝政府的极度重视。不空大师也成为统领全国佛教的领袖。密宗在这一时期内,非常发达,并远传日本等各地。
  (二)低谷时期
  唐朝末期,出现了会昌佛难,密宗和其他宗系一样受到了沉重打击。
  加之唐末、五代战争不断,使密宗进入低谷时期,几近消亡。
  (三)后世复兴
  到了宋朝,施护、法天、天息灾又将密教传入中国,密宗复兴起来,但比起唐朝时的兴盛,相差很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大勇、持松等多次赴日本学法,将密宗法义传回中国。自此,密宗佛教又得到了发展。
  第十四章 藏传噶当派佛教
  作者:
  一、历史背景
  (一)朗达玛灭佛
  1)藏传佛教的建立
  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应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弘法,建立桑耶寺,并与寂护一起建立了藏传佛教体系。
  藏传佛教建立后,在一段时间内十分兴盛。
  2)朗达玛灭佛
  后来,朗达玛当政,开始了灭佛运动。藏传佛教受到沉重打击,从此进入低谷。
  (二)后弘期的进入
  1)藏地的重新安定
  朗达玛死后,藏地进入了战乱时期,到公元十世纪下半叶,藏地渐渐安定下来。
  2)吉祥阿底峡入藏与上路弘法
  公元十一世纪,印度佛教大师吉祥阿底峡大师被迎请入藏。
  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后,行后造《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等,大弘佛教,使佛教再次在藏地兴盛起来。
  藏人把朗达玛灭佛前的佛教兴盛时期称为前弘期,而把阿底峡大师入藏后的佛教兴盛时期称为后弘期。
  而形成后弘期的佛教弘法运,主要有两支,即所谓“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
  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被称为“上路弘法”。
  二、噶当派的建立
  公元十一世纪,吉祥阿底峡大师的著名居士弟子仲敦巴,继承吉祥阿底峡大师的法统,建立了藏传噶当派佛教。
  噶当派意译为佛语教授派。
  三、噶当派的根本知见
  (一)根本知见
  1)融合中观、唯识知见
  噶当派的根本知见属大乘中观宗,同时摄唯识思想于其中,将中观、唯识的知见融合起来。
  2)强调依佛典修行
  噶当派强调依佛典,循次第,不舍一字而修行佛法。
  3)以密法为究竟
  噶当派以即生成佛的密法为究竟。
  (二)根本经典
  噶当派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行炬论》、《发菩提心论》等。
  四、噶当派的发展
  噶当派建宗以来,即十分兴盛,后形成两大支派,即:教典派、教授派。
  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渐渐融入格鲁派中。
  五、噶当派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教典派
  教典派为博多瓦所创。
  教典派以重视经典学习而为特点。
  (二)教授派
  教授派为京俄瓦所创。
  教授派以注重上师传授实修而为特点。
  第十五章 蒇传宁玛派佛教
  作者:
  一、古旧的传承
  (一)旧弘期的教法
  藏传佛教旧弘期的法教,为莲花生大师所建立。
  (二)下路弘法
  朗达玛灭佛时,其教受到严重打击。而也有僧人携部分经典出走到玛垄(青海西宁)地方,在当地传授佛教。
  公元十世纪后,玛垄地方的佛教渐渐传回藏地。藏人称其为“下路弘法”。
  二、宁玛派的确立
  公元十一世纪,噶当派建立后,这支前弘期流传的旧派,就被确立为宁玛派佛教。
  宁玛派意译为旧派。由于其派僧人多著红衣红帽,故又被称为“红教”。
  三、宁玛派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宁玛派判佛教为九乘教法。即所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部、行部、瑜珈部、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共三乘,为显密共有的教法。
  事部、行部、瑜珈部合称外三乘,为一切密乘共有的教法。
  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合称内三乘,为宁玛派特有的教法。
  所谓事部,指以修外事为主的密法系统。
  所谓行部,指内心与外事并重,主张佛我平等的密法系统。
  所谓瑜珈部,指以修内部瑜珈为主,观自是佛的密法系统。
  所谓生起瑜珈部,指修习方便道,并以决择二谛无别,于法性界中得解脱之道。
  所谓教赖阿鲁瑜珈部,指证悟心境无别而解脱之道。
  所谓大圆满阿底瑜珈部,指即心是佛,一心圆悟而证得烦恼、菩提无二无别,佛、我、众生皆无分别的究竟成佛之道。
  (二)根本知见
  宁玛派的根本知见属中观宗。
  宁玛派提倡护持菩提心,宣心体本净,为尘所染,遣除烦恼,证得烦恼与菩提无别,即身成佛的法义。
  “大圆满”传承,是宁玛派的特点。
  (三)根本经典
  宁玛派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广破入微论》、《俱舍论》、《大圆满》、《大幻网》等。
  四、宁玛派的发展
  公元十一世纪,宁玛派出现了素尔波且、素尔喜饶扎巴、濯浦巴等名师,在他们的弘扬下,宁玛派十分兴盛。
  就其传承而说,有净相、经典、伏藏三种。净相传承极为少见。经典传承兴盛了一段时期,到公元十四世纪以后,大多融入了伏藏传承。伏藏传承渐渐成为宁玛派的主流。
  随着藏传佛教的总体发展,萨迦派大兴,一度占藏地佛教的统治地位。以后,噶举派和后来兴起的格鲁派在西藏中部非常发达,成为主流。而宁玛派,则在康地兴盛起来。
  第十六章 蒇传萨迦派佛教
  作者:
  一、萨迦派的形成
  (一)萨迦派的先祖
  藏传佛教建立时,第一批在桑耶寺出家的藏族僧人共七人。其中的昆龙王护,是赤松德赞的大臣昆跋窝伽之子。
  (二)萨迦派的建立
  后弘期时,昆龙王护的后裔贡却杰布,广拜名师,通达佛教显密教法后,在萨迦地方修建萨迦寺,而贡却杰布的儿子贡噶宁布完成了其主要思想“道果法”的发展完善工作。这样,藏传萨迦派佛教建立起来。
  萨迦派的寺庙墙垣多涂有白、红、蓝三色,所以萨迦派又被称为“花教”。
  二、萨迦派的根本知见
  (一)根本知见
  萨迦派的根本知见属于大乘中观宗体系。
  萨迦派以“道果法”为特点,广宣“首破非福,次遣我执,后除一切见”的法义。
  (二)根本经典
  萨迦派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道果卷》、《吉祥上乐》、《密藏现证》等。
  三、萨迦派的发展
  (一)萨迦派的初期发展
  自贡却杰布开创萨迦法统后,萨迦派经初祖贡噶宁布、二祖索南则摩、三祖扎巴坚赞的弘扬,发展很快。
  (二)萨迦派传往汉地
  公元十三世纪,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应蒙古王子阔端之请,把萨迦教义传到凉州。其法义被翻译成蒙、汉、唯吾尔等语言,广为传播。
  (三)萨迦派的统治地位
  公元十三世纪,萨迦五祖八思巴大师,成为蒙古王子忽必烈的上师。
  当时,佛教与道教发生争执,忽必烈奉蒙古蒙哥汉之命,组织辩论法会,以辨佛、道之优劣。八思巴大师代表佛教,战胜了道教,有力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忽必烈继可汗位后,八思巴大师被封为国师,统领国内佛教,并掌管西藏行政事务。后来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八思巴大师被封为“帝师”。
  八思巴大师圆寂后,噶举派渐渐成为统领藏传佛教的教派。萨迦派则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但仍以萨迦地区为中心传播,也十分兴盛。
  第十七章 藏传达波噶举派佛教
  作者:
  一、马尔巴与密勒日巴
  (一)马尔巴弘口传
  公元十一世纪,藏人马尔巴三赴印度求法,从班软那诺巴学得佛教多种秘密口传教法,回藏译经传法,自在一体。
  (二)密勒日巴弘法
  马尔巴有四大著名弟子,分别为:俄顿却多、促顿旺额、梅顿钦波、密勒日巴。
  四大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其不仅尽得马尔巴的传授,并将其教法广传世间,将其发扬光大。
  二、达波噶举派的建立
  密勒日巴的著名大弟子达波拉结,建立了藏传达波噶举派佛教。尊马尔巴与密勒日巴为祖师。
  噶举派意为口传教派。由于马尔巴与密勒日巴说法时常穿白袍,所以达波噶举派又被称为“白教”。
  三、达波噶举派的根本知见
  达波噶举派的根本知见属于中观体系。
  达波噶举派广宣缘起性空,灭心境、善恶差别,而即生成佛的教义。
  达波噶举派以“大手印”传承而为特点。
  四、达波噶举派发展
  (一)四大八小
  1)四大支派
  达波噶举自建立以来,发展很快。至公元十二世纪,达波拉结的四大弟子都松钦巴、玉扎巴、达玛旺秋、帕木竹巴,分别建立了达波噶举的四大支派。其分别为:噶玛噶举派、蔡巴噶举派、跋戎噶举派、帕竹噶举派。
  2)八小支派
  后来,帕竹噶举派又分出八个小支派,分别为:止贡噶举派、主巴噶举派、达隆噶举派、亚桑噶举派、超浦噶举派、修赛噶举派、叶巴噶举派、玛仓噶举派。
  (二)噶玛噶举大兴
  公元十三世纪后,噶玛噶举派大兴,并分成黑帽与红帽两系。其两系都有大成就者被封为元朝国师。
  此后,噶玛噶举派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达波噶举派的主流教派,一直非常兴盛。
  (三)噶举派的统治地位
  自噶玛噶举派受到元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噶举派渐渐成为了藏传佛教的领袖教派。
  直至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到了清朝,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统治地位被确定。噶举派则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但仍十分兴盛,不论在康藏地区,还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传播。
  五、达波噶举派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噶玛噶举派
  1)噶玛噶举派
  噶玛噶举派,为都松钦巴所创。
  噶玛噶举派以昌都的噶玛丹萨寺和堆隆的楚布寺为中心。
  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以活佛转世之法化度众生的教派。
  噶玛噶举派后来成为达波噶举派的主流。
  2)黑帽系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蒙哥汗赐予噶玛噶举派大成就者噶玛拔希金边黑帽一顶,金印一颗。自此噶玛拔希建立了藏传黑帽系噶玛噶举派佛教。
  噶玛拔希后一世法王攘琼多吉,曾被封为元朝的国师。这对黑帽系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3)红帽系
  红帽系噶玛噶举派是由攘琼多吉的弟子扎巴僧格所创。他在学习噶玛噶举派的教法外,又学习了噶当派等教派的教义,创建了红帽系。
  扎巴僧格也曾被封为元朝的灌顶国师,受赐金边红帽一顶,故称红帽系。
  (二)蔡巴噶举派
  蔡巴噶举派为玉扎巴所创。
  蔡巴噶举派以蔡溪卡的蔡巴寺和其附近的贡塘寺为中心。
  (三)跋戎噶举派
  跋戎噶举派出为达玛旺秋所创。
  跋戎噶举派以昂仁地区的跋戎寺为中心。
  (四)帕竹噶举派
  帕竹噶举派为帕木竹巴所创。
  帕竹噶举派以帕木竹地方的丹萨替寺为中心。
  帕竹噶举派后来又分出八个小派。其分别为:止贡噶举派,为义敦贡布所创;主巴噶举派,为白马多吉所创;达隆噶举派,为达隆塘巴钦布所创;亚桑噶举派,为耶协僧格所创;超浦噶举派,为仁布齐杰刹和兖丹热巴所创;修赛噶举派,为结贡楚臣所创;叶巴噶举派,为意希孜巴所创;玛仓噶举派,为玛仓喜饶僧格所创。
  第十八章 藏传格鲁派佛教
  作者:
  一、格鲁派的建立
  公元十四、十五世纪间,西藏精通萨迦、噶举、噶当各派教义的宗喀巴大师,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诸如僧俗不分;不习经典,乱传灌顶;戒律松散等流弊,以甘丹寺为本山,建立了新教,即藏传格鲁派佛教。
  格鲁派意译为善律派。因格鲁派僧人多戴黄帽,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
  二、格鲁派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下中上三士道
  破非福,得生人天的人天乘佛教为下士道。但由于中上士道之善法由此发起,故称共下士道。
  发心出离,得悟人、法空,但未究竟,即所谓小乘,为中士道。但由于上士道也由此而得,故称共中士道。
  发菩提心,究竟了悟诸法实相,为利众生究竟成佛,好所谓大乘,为上士道。
  2)中观与唯识
  大乘佛教以知见而论,分为中观与唯识两大根本教派。
  中观尽证实义,属利根。
  唯识派证实义未尽,属钝根。
  3)般若、金刚二乘
  般若乘指显教,金刚乘指密教。
  修般若乘能成佛,但速度较慢。
  金刚乘般若、天瑜珈并修,是迅速成佛之法。
  (二)根本知见
  1)融通中观、唯识知见
  格鲁派在噶当派融通中观、唯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观与唯识思想融通起来。以中观应成派思想为正知见,摄入唯识学说,使二者融通无碍。
  2)次第修行
  格鲁派强调依次第修行,主张显密兼修,以显为基础,以密达究竟。
  3)三要
  格鲁派注重三要,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4)重视戒律
  格鲁派特重戒律,强调行者应兼受共与不共两种戒律。
  (三)根本经典
  格鲁派所依的根本经典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俱舍论》、《十诵律》等。
  三、格鲁派的发展
  (一)最庞大的藏传教派
  格鲁派建立后,在宗喀巴及其主要弟子嘉曹杰、克主杰、根敦珠巴等的弘扬下,发展迅速,大兴于世。而噶当派也融入格鲁派之中。很快,格鲁派就成了藏传佛教中最庞大的教派。
  (二)四大本山
  格鲁派以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为中心弘扬。此三大寺,加上后来的扎什轮布寺,并称为黄教四大本山。
  (三)格鲁派的统治地位
  公元十七世纪,清朝建立。清朝政府非常重视格鲁派佛教。清世祖顺治帝封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确定达赖喇嘛为西藏佛教领袖。从而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领袖地位被确立。
  后来,清政府又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为“班禅额尔德尼”,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政教。格鲁派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
  以后,格鲁派一直作为最庞大的藏传教派,统领西藏佛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