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妤犵儑鎷�4闁哄牞鎷�22闁哄喛鎷� 闁哄嫮鍠愬﹢鈩冪閿燂拷闁靛棌鍋撻柛鎰矊瀹革拷3闁哄牞鎷�25闁哄喛鎷�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走近慧远大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走近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与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并列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慧远大师,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即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享年八十有三。慧远大师出生于世家大族。据传,慧远大师出生时,周围出现许多祥瑞现象,屋后的茹山上有佛光出现,院内的水井中出现一朵圣洁的莲花。这口水井,叫胜井,直至现在仍存于楼烦寺院内。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大师日后一直以莲为伴,创立的的净土宗,也叫莲宗。大师心中种植的莲花,是否就是胜井中那朵翩然而至的莲花呢?
  慧远大师年幼时即聪慧好学,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及老庄典籍。据《高僧传》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宏,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慧远大师学识渊博,成为闻名于当地的青年学子。公元354年,也即慧远大师二十一岁时,大师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抉择。似偶然,又似必然,大师的这一偶然决断使中国的佛教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慧远大师本来倾心于儒家学说,因有感于当时动乱的社会,心中便产生一种避世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退隐山林,怡情田园,过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清静生活。当时的大隐士范宣子因雅好经术、拒绝作官而名重大江南北。慧远本打算远渡江东投奔范宣子,恰值战事又起,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似冥冥中有种神秘的安排,正值慧远茫然之际,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正好在慧远的家乡附近恒山宣扬佛法。慧远听说后,便携同弟弟慧持前往,上山后,他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于是毅然与弟弟投簪落发,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佛教僧侣生活。
  释道安是继佛图澄之后的又一位佛学大师,被佛图澄称为“东方圣人”。慧远拜道安为师后刻苦学习,三年后即慧远二十四岁时便开始登坛讲法。因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子,所以慧远的经法讲得深入浅出,深受信众欢迎。道安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公元365年,即慧远31岁时,随师父道安南下襄阳。慧远在襄阳期间,一方面跟随道安继续学习佛法,另一方面与中原佛教诸派展开广泛辩论,慧远的佛学造谐日深。公元378年,即慧远44岁时,因前秦符丕围困襄阳,道安遣徒众到各地传教,慧远与慧持等十余人告别道安,南下荆州,从此慧远再未能与道安师相见。
  慧远南下后,先住上明寺,接着便拟往罗浮山。到了浔阳,因见庐峰清静,便住进这里的龙泉精舍。庐山的北面有一座寺院叫西林寺,西林寺住有慧远的同窗好友慧永。慧永见到慧远后非常高兴,要求慧远就住在庐山不要走了。据《莲宗十三祖传略》载:“师以杖著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泉应手迸出,涌浚成溪。”因此慧远决定定居庐山。慧永找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要弘道,现在徒属已广,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追随他。贫道所栖偏狭,不足相处,怎么办呢?桓伊便在山的东面为慧远建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后来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庐山东林寺。
  慧远居住庐山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专心研究、弘扬佛法,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说,慧远大师在庐山其间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院后面的护法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慧远大师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山后老虎大吼,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一笑。慧远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突出贡献可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组织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慧远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到西域取回佛经二百余部,邀请僧伽提婆、昙摩流支、觉贤等高僧先后译出《阿毗昙心》、《三法度论》、《十诵律》、《华严经》、《观佛三昧海》等大量佛经。二是著作了大量弘扬佛教的作品,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慧远大师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大智论要略》二十卷,《沙门不敬王者论》一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大智论序》一卷,《何昆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莲华序》一卷,《明报应论》一卷,《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辩心识论》一卷,《法性论》一卷,《沙门袒服法论》一卷,《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三是提出并完善了“法性论”、“因果报应说”及净土理论。慧远大师的法性思想主要可归纳为三点:就宇宙万物而言,法性就是事物的自性、真性;从佛教自身的论证看,法性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教的至极状态,是永恒常在的;宇宙万物的法性和佛教体证中的涅槃是统一的,涅槃以法性为本性,而得到法性就是体证涅槃。据此,慧远大师又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世报应说。慧远依据佛经阐述了人有三世,业有三报,报有三世说。因果报应是佛教文化中的核心教义,它的形成乃至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慧远还创造了佛教的净土信仰方式,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禅定念佛法,为以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慧远大师安然仙逝,享年八十三岁。据《净土圣贤录》载:“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此后大师对侍立两旁的弟子说:“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七日后果然应证其言,于八月六日端坐入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