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晓玲 梁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者:刘晓玲 梁丹

  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 怎样引导近年来高校中的“宗教文化热”现象?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无记名的“湖南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占50.4%,女生占45.6%;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0岁; 82.4%的人为团员;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92.9%;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包括了社科、理工、外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 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

  (一)大学生的宗教行为及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宗教活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在调查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宗教活动的情况时,表示参加过宗教活动的161人,占23.7%;定期参加的34人;没参加过的471人,占69.3%。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宗教知识”和“表达信仰”,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21.2%和21.5%;表示是为了“服从权威”、“求神的回报”和“获得回报”的分别为5.2%、7.6%和3.2%;另有292人未作出选择。这个结果和社会上一般人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有出入,社会上大多数人参加宗教活动是为了获得回报,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拜,都可以供,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少有人是为了获得宗教知识,这表明大学生对神秘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宗教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其中选择“服从权威”的人数极少,这也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较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会轻易地服从,尤其对权威之类的要求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分析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几个主要因素,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参观游览”,占25.5%;其次为“祈福”,占19.5%;选“好奇”的占16%;往后依次为:“陪其他人去”、“兴趣”、“忏悔”,“参加宗教活动”。

  可见,真正为了参加宗教活动而去宗教场所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大多数人只是把宗教场所当成满足物质和精神享乐的地方。这种游览活动也只是一种轻松的、令人身心放松愉快的活动,没有什么强烈的、鲜明的政治色彩。此外,强烈的好奇心理作为青春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征也使得大学生对宗教场所兴趣浓厚。一是因为,宗教场所是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事物,他们不太了解、不太熟悉,因此好奇地想了解;二是愈说不要去,愈说那是唯心、骗人的,大家就愈觉得神秘,想探个究竟,这种好奇心理与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结合起来,出现了所谓的“宗教场所热”。基于对以上主要原因的分析,我们对大学生去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行为不能轻易地否定或简单地认为是“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有神论泛滥”,从而对大学生中这种并非危害社会的行为硬抹上政治色彩而加以指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不少大学生去宗教场所对宗教感兴趣,但并不说明他们就信仰宗教,这也间接证实了信仰与行为间的非绝对一致性。

  在关于宗教好坏调查中,选“有好处”的96人,占14.1%;选“有好处也有坏处”的372人,占54.6%;选“只有坏处”的30人,占4.4%;选“说不清楚”的182人,占26.7%。其中主张“有好有坏”的最多,他们认为宗教有它的两面性:宗教对人们宣传博爱、宽仁、平等的思想,同时也向人们宣传英雄主义、神权、绝对真理等偏执。这一方面说明,在国家正确宗教政策的引导下,各大宗教基本上是在努力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它们的正面社会功能已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又说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是在一定意义上是抱着一种比较健全的心态的,并不是盲目的痴迷,而是有选择、有取向的。在调查大学生对身边信仰宗教者的看法时,认为“基本理解”的46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6%; 13.1%的人表示“非常理解”; 15%的人表示“不理解”; 3.5%的人持“鄙视”的态度。在问及对家人信教的态度时, 384人选择“漠然置之”; 100人选择“自己也参加”; 88人选择“全力支持”; 66人选择“坚决反对”;另有42人未作出回答。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周围人群以及家人参与宗教活动大体持包容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开放和包容已经成为了其思想内核之一,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能容得下这些新鲜事物,其思维的内容之广和方式之多样远非之前的大学生可比。当然调查的结果显示也不乏有些学生的漠然和鄙夷,但总体上大学生对周围人群的宗教信仰还是持基本理解的态度。

  在问题“您相信冥冥中的命运吗?”的调查中,选“信”的12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1%;选“不信”的205人,占30.2%;选“有些信”的316人,占46.5%; 选其他的29人,占4.3%。可见,对命运“信”和“有些信”的占大多数。 大学生虽没有宗教信仰,但却对命运是否存在认识模糊,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天由命心理。何谓“命运”? 《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谓天所赋直穷通得失,非人力所能为者”。从现实社会来分析,“命运”实际上是存在于人们把握之外的一种异己力量,在现如今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尚未能完全摆脱盲目性,不同程度的相信命运,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出现这种情况尽管不是一种科学的选择,但也不足为怪。人类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许多事物尚处未知领域,科学尚不能解释一切,宗教的存在也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正是这种神秘的宿命感往往引导人们走向宗教信仰。在对未来宗教发展的看法中,问题“宗教是否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选“从来就有的,与人类社会共生”的8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7%;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415人,占60.8%; 选“与人类社会未来共存”的79人,占11.6%; 选“未来社会宗教消亡”的93人, 占13.6%。在此问题中大多数人选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明在这一点上大学生还是很有历史感的,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今后会继续信仰宗教”的问题上,答“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有30人;“可能会放弃”的8 人;另有17人对此表示“视情况而定”。这种模糊的选择表明大学生们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缺乏信心,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们的迷惑心理。这种迷惑心理一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给有神论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二是指在校大学生尽管对宗教文化了解不多,但是,还能对其抱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符合现代精神的。对宗教信仰模糊也好,对宗教现象的宽容也好,都与一个问题密不可分,那就是对宗教知识缺乏了解。

  (二)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看法

  在关于“入党是否可以信教”的调查中,多数大学生对宗教和宗教政策无知或一知半解,存在认知误区。有20.8%的大学生认为信教也可以入党, 40.3%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同时信教, 9.9%的学生认为入党以后可以信教,仅有26.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不可以信教。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却不知道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仰最彻底的无神论,而宗教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因而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对立的。我们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对有宗教信仰的共产党员,要教育和帮助其摆脱宗教影响,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但生活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一规定,既要做到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线,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习惯,以利于联系群众。这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在入党与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高校应该加强宗教法规教育。

  问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矛盾”这个问题时, 83.7%的人回答是“不矛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宗教自由政策是认可的。

  由于宗教在我国存在、发生和发展有其现实的根源及理由,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将作为一些人的精神需要,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而长期存在。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文件中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满足了信教群众在精神上的需要,而且也顺应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看法,符合国际社会保障人类的宗教信仰这项基本人权的公认原则。因此实施宗教信仰自由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都是为了同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

  (三)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

  知识是观念的依托,宗教亦不例外。要深入考察大学生的宗教观,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重要。当问及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这一问题时, 31.4%的人选择了“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 24.7%的人选择了“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 27.1%选择了“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 8.5%的人选择了“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这反映了高校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包容性和活跃性以及在文化上的多样性,在校大学生接触宗教的渠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教徒之间相互传播外,书刊、影视、网络、电台已成为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大学生中的宗教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也说明境外敌对势力有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可能性。

  当问及“是否想读一读《圣经》、《古兰经》、《心经》或《黄庭经》之类的宗教典籍”这一问题时, 36. 6%的人回答“想”;33.7%的人回答“不想”; 28.5%的人表示“将来想”。可见,大部分人还是想读一读这些宗教典籍,这反映了大学生旺盛的好学求知心态,对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问题“您认为宗教信仰与现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抵触”的回答中, 49.4%的人认为“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 26.9%的人觉得“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 18.2%的人表示“两者相互补充”;只有3.2%的人选择“两者尖锐对立”。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两者并非是尖锐对立的,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他们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当问到“大学生应不应该加大宗教信仰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 31.5%的大学生表示“应该,但要适度”; 42.6%的人认为“无所谓,听听也没有什么坏处”; 13.4%的大学生持肯定的态度; 11.2%的人坚决否定。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想了解宗教文化的,他们能够积极肯定宗教的正面社会作用,但对宗教的消极影响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我们觉得可以在高校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理性,自觉地为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二 高校就宗教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宗教今天仍有它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又要看到宗教只是从属地位的亚文化,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在高校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让大学生认识到宗教本质上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既不可能很快消亡,又不可能依靠行政命令和其它强制手段消灭,而只有积极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才能使其逐渐消亡。我们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之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当开设大学生宗教学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是促进大学生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的主课堂。要注意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及思想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两课”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促进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高校是否应开设宗教课程,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我国自建国以来,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的教育都是立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学时便开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这使中国相当多的青少年从小时候起就排斥宗教。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对外来宗教的好奇使一部分青少年接触宗教,大多数人把宗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现象看待,感到新鲜时髦而有趣。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宗教知识,与其让大学生因好奇而寻找认识宗教的路途,还不如我们为他们开辟一条合适的途径。因此我们觉得可以在高校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他们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大学生只有了解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能在当前宗教渗透之时,特别是西方宗教东进的现状中不惊、不怪、不乱,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实事求是地对待宗教问题,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曾经成为麻醉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曾经在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和被压迫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起过作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宗教借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宗教变成了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宗教问题在我国所体现出来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国际性特点,显示出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趋势。客观而论,当前我国宗教界广大信徒包括教职人员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的。虽然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表现出差异,但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把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信这种教或信那种教的人都团结起来,大家和睦相处,彼此尊重,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积极力量,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团体。在我们正确看待、理解宗教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活动决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这些渗透是国际上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国际上由民族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的屡见不鲜。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境外敌对势力不顾国际准则,利用宗教并以传教为名,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因此高校应加大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反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反渗透的意识和抵制渗透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组成强大的工作网络警惕西方的宗教渗透。

  (四)弘扬校园文化,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创建和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由于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狠抓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

  注: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物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53页。

  作者: 刘晓玲,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82

  来源:《求索》2007/1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