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为社会和谐做贡献为世界和平放光明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叶小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为社会和谐做贡献为世界和平放光明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叶小文
  和气东来 和风西送佛教的卫塞节(Vesak)象征着安祥及美好、团圆与和谐、智慧和圆满。泰王国政府隆重举办的卫塞节庆典活动,正是以“卫塞节——世界和平日”为主题。我们有机会来到曼谷,与各国朋友共祝吉祥团圆,共度美好时光,共祈世界和平,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希望好花常开,好景常在,祝愿日日和平,世界和平。但不能不指出,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却仍然此起彼伏。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西方至上主义的思潮汹涌澎湃,与之相对立、相对抗的思潮也就相伴而来。“恐怖主义”和“单边主义”,正是在这种对立和对抗中各执一端。其共同的实质,都是要以自我为中心,都要求对方绝对服从自我,我方必取而代之。于是冲突迭起,争斗陡生。有人鼓吹“圣战”,有人呼唤“十字军东征”。但两者相生相克,谁也取代不了谁;相克相生,谁也制服不了谁。这个状况,西方学者称作是“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出路,只能如此“冲突”下去吗?文明的困境,就是如此无可奈何吗?
  文明不应相互蔑视、彼此践踏,而应互相尊重、彼此欣赏。
  文明不应区分优劣、生存竞争,而应互相平等、和合共生。
  文明不要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而应有容乃大、海纳百川。
  文明不是孤芳自赏、一花独放,而应互补共荣、百花齐放。
  非此即彼、互相取代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只能不断上演以暴制暴、冤冤相报的人间悲剧。以暴制暴难收手,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生起一团和气,吹来一股和风。
  于是,人们呼唤宗教,祈祷和平,因为宗教总是主张和平的。但不幸的是,宗教又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他们或是利用宗教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或是打着宗教旗号制造暴力恐怖,进一步挑起隔阂、猜疑和仇视,引发紧张、冲突和对抗。纯洁的宗教也被亵渎,神圣的宗教也遭践踏。2000年《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宣言》愤慨地说:“我们的世界被暴力、灾难、战争和各种毁灭行为所破坏,而这些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真正的宗教,应该起来捍卫世界和平。宗教对世界和平的捍卫,也是对自身圣洁的捍卫。令人欣喜和自豪的是,我们可以“以佛教的名义”请世界关注:有着2500 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里,蕴涵着“一团和气”,氤氲着一股“和风”。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 ā da),诸法因缘生,佛教的教义正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就是互相依存,求同存异,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源自“和”。佛教文化里有以告人的信息,正是“和”。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
  “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人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今有“和”风西送。借着佛教文化的理念和智慧,我们希望让这团和气降临惶惑不安的世界,以这股和风吹散冤冤相报的阴霾,为这个不安宁的世界拔苦与乐,消灾解难。
  正是出于对当前人类的困厄和“文明的冲突”的关切,2004 年10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上,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的8位高僧长老,发出了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 的倡议。2005年4月,在中国三亚举行的“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上,200多位高僧长老进而同发大愿,要“为当今这个不安宁的世界,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并宣布中国的“三亚、无锡、西安、舟山四地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共同会址。一坛四址,犹如一车四轮。四轮齐动,八面来风。海会云集,共生吉祥”。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奉行与邻为善、和平共处的睦邻友好政策,对内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前些日子,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走到一起,握手言和,“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一团和气正在华夏上空升起,一股和风正在神州大地吹拂。
  “世界佛教论坛”,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以和为尚”的主张,谋求人心安宁,促进宗教和睦,构建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佛教论坛”,和气由此东来,和风由此西送。
  走向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引导全球化的理念。这个理念不是“斗”,而是“和”;不是“冲突”,而是“合作”。
  和气东来、和风西送,是佛教对人类做出的大贡献、向世界放送的大光明。
  在吉祥的“卫塞节——世界和平日”,在充满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慧光辉的佛陀日,我们诚心邀请泰国以及各国佛教界人士和各方朋友,明年春天再到中国来,在“世界佛教论坛”坐而论道,各抒己见,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持荆山之玉,以对话求理解,以共识求团结,以包容求和谐,为世界和平,扬起一团和气,吹拂阵阵和风。
  两岸一家亲 家和万事兴一尊圣像,十方来聚,百年不遇,千载难逢。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圣像的圆满建成并将举行开光大典这个殊胜因缘,促成了“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在三亚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四地、三大语系佛教的几乎全中国所有著名的高僧大德、诸山长老,第一次齐聚一堂,实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的团结与合会。“此地像是佛国,满屋都是圣人”。好大的“圆桌”,“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好一个盛会,开得圆满,体现圆融!大家围坐一堂,以和合之力耕耘,用慈悲之水浇灌,使智慧之花盛开,形成了“三亚共识”。大家同发大愿,共同促进海峡两岸四地佛教界的交流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不定期在两岸四地举行;共同参与在中国大陆举办 “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佛教共建平台、同住和谐。大家都赞成三亚、无锡、西安、舟山四地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共同会址,同结胜缘,共襄盛举。
  三亚这块宝地应该感恩啊,既有“海上观音”佛光普照的福份,又有“三亚共识”载入史册的缘份!我们好欢喜:最美莲花,绽放三亚。
  中国的佛教真是伟大啊,伟大的国家必护持伟大的佛教,伟大的佛教必利乐伟大的国家!我们要赞叹:大中国有佛!
  近年来,作为两岸民间交流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岸佛教交流日益增多,佛指舍利赴台供奉、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等等,这些活动加深了海峡两岸佛教界的法情教情亲情友情。这次海峡两岸四地的高僧大德们通过圆桌会,运用佛法的大智慧,正在两岸佛教间开辟和建立新的交流互动机制,对促进两岸之间的和谐互动,加深两岸同胞的沟通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手足亲情,维护台海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佛法要为世人“拔苦与乐”。我们中华民族现在最大的苦、最深的痛,就是佛教所称“八苦”之一的 “爱别离” 苦。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是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啊!大家都熟悉台湾诗人的一首小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了,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到后来,
  乡愁是一方小小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每当皓月当空之时,遥望海峡那头,默颂这首《乡愁》,心中翻腾着“爱别离”苦的煎熬,怎不潸然泪下?
  这是怎样的“乡之深愁”!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慈航普渡的化身。南山海上观音巍巍妙像,一体三面,一面看护神州大陆,一面思盼宝岛台湾,一面远眺友好邻邦,现身解难,寻声救苦。她是在昭示人们: 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四地齐携手,中华定复兴!这也是两岸四地高僧藉由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开光现身召开圆桌会,所传达给两岸同胞的一个积极的信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化嗔恨为和合”的福音。有佛菩萨的加被,更坚定了我们“四个决不”的意志: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今日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但文明冲突、地区纷争,霸权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盛行,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危机四伏,需要生起一股和风,需要带来一团和气。和风从何而生?和气从何而来?“人不是为了宗教而存在,宗教是为了人而存在”。
  东方文明的奇葩——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智慧。佛教的“六和敬”,强调六个“和”,为世人所敬仰。今天人类精神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加速,也需要六个“和”,这就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人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今有“和”风西送。且看中华文明智慧之花,必将催生世界和平进步之果。
  对两岸四地高僧大德的交流合作,对“世界佛教论坛”的“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宏愿,“四轮齐动,八方呼应”的构想,“海会云集,共生吉祥”的期盼,大家都会鼓掌叫好,鼎力相助。
  在亚龙湾举行的这个盛会行将结束之际,此时此地此景,使我不禁想起11 年前,我有缘陪同赵朴初先生——我们的朴老,游览亚龙湾。那时这里还没有这许多五星级饭店,只有晴空万里,碧海连天,鸟语花香,春风扑面,脚下沙滩雪白,头上鸿雁翻飞。大家都抢着要跟朴老合影留念,我笑道:“朴老,您要像这大海,像这鸿雁,给大家作个照相的背景。”朴老笑答:“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入夜,朴老谈起黎族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少年,自五指山追逐一鹿至海边,张弓欲射,鹿回头,化为美女,少年爱之,遂为夫妻。
  朴老兴致很高,又连夜登至山顶看“鹿回头”石雕并观夜景。我看朴老若有所思,就说,这里风景如画,只差“画龙点睛”啊,朴老点头不语。第二天,一首《诉衷情》已跃然纸上:
  踏沙晨作亚龙游,
  鸿爪倘能留。
  登高夜望奇甸,
  美景不胜收。
  灯万点,
  相辉映,
  似川流。
  不须逐鹿,
  山也回头,
  海也回头。
  我感到朴老还在我们中间,还在回头看望我们,还在期盼“世界佛教论坛”的“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还在祈望中国两岸四地的佛教一起努力,为人类做大贡献,为世界放大光明,“登高夜望奇甸,美景不胜收”!
  (本文系叶小文局长4月23日在“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上的致辞摘录)
 (摘自《中国宗教》2005.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