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黄书玮:谈佛教的心灵环保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书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黄书玮:谈佛教的心灵环保

  前 言

  一般谈到环保,总认为是外在环境如何保护得更自然之谓,而佛教所谈的环保,则着重在身心灵上如何顺应自然之法则,今天的社会是处在科技进步,工业化高度增长的世纪,是人类在尖端科学文明上有高速超越的时代。人类的生活在物质上更加富裕和充实,紧接着而来的则是物质文明的黄金时代。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万法色心的生起、还灭都离不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必然现象。内在的心即涵盖了内在和外在的环境,但是,人类并没有藉以克服其本身既有的贪、嗔、痴、慢、疑等缺陷。物质的进步并没有真正带给人类身心灵上的自由、安宁和幸福,反而是人类为重重的欲望所困惑,陷入欲望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自然界存在着缘起性空的法则,人类居住的环境会因为自然界的飓风、雷电、地震、火山爆发和冰川等的侵袭而改变,但是人类从来就无法对抗自然灾害,却一味的沉迷在权利欲望的斗争中,经常动不动就引发战争,虽然经过数千年仍未止息。直到现在在世界的许多地区仍然不时传出绵绵的战火,许多无辜的生命在战争中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每天都有无法计数的儿童因饥饿而死亡。现阶段尚存在的核子武器,其威力足足可以毁灭地球五十多次,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也因为许多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获利,工业生产排放了无数的废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他们只看近利,根本无视于地球上正逐渐地荒芜的森林与清新空气,我们的天空已不再蔚蓝如画。过去历史上歌颂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人类正面临着能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将成为一种奢侈品的悲哀情境。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丧失了多少生命与财产。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只知极力呼吁着保护自己的人权与生存空间,却在各个角落无情地剥夺了无数动物的生命与环境,难道自然界各物种的生存就那么不重要吗?仔细分析这一切原因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物欲的漩涡,蒙蔽了本来清净的真如自性,背离了缘起法则和佛陀同体大悲精神所遭逢的恶果。要知道外在的世界一但偏离”能觉知的心与能分辨的识”就没有实质的意义了。

  净化心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世界文明正在打破地域及时代的纠葛和隔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正逐渐深层次地整合、互相包容,从而使人类的智慧得到质的进步,迈入地球一家的“地球村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人类对精神的需求正逐渐的扩大,所以未来的世纪将是人类普遍回归宗教的世纪。而在现阶段所存在的许多宗教中,只有佛教充满着智慧与哲理,最易与科学接轨,而且能够担负起新世纪人类“心灵净化” 的重任。所以我们说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佛教全面复兴与崛起的世纪,佛教必然会赢得全世界人类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净化人类心灵、环境保护、慈善救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担负起不可推诿的重责大任。相信新世纪正期盼着佛教,让芸芸众生渴望其久旱的心灵能接受佛法清凉、智慧的甘霖。未来世纪的佛教应该能为人类指明生活的目标,激发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道德自律,提升人的自主感,增强人类的生命价值感与神圣感,所以必须大力弘扬佛法的“因果观念”等基本教理。因果是人类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否定因果,实际上就是对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自由解脱等的否定。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提倡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前世,更没有后世。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人们不再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传统的自尊、自律、自觉的精神,随着科学的发展反而日益消失,佛教主张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不断的流转着,我们的一切语言、思想、行为等在在都会影响到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不但必须对此生此世负责,还必须对自己未来的生命负责,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树立自尊、自觉、自律的精神。作为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新世纪文化,应当着重吸收和发扬佛教三世因果的观念。只有佛教的因果观念才能引导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自主精神和解脱。

  省思

  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然而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根本原因却是人类自己。现今似乎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设法提出种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取向。所以,佛教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净化人心,净化环境,实现人间净土。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无不从一定的因缘条件和合而互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佛教提倡“依正不二”,其实一切的依报都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所感。回顾佛教的历史,可以发现过去的祖师大德为传播佛法而在山上建立了一座座清净的古刹,藉以净化世道人心的寺院,却都不忘植树造林,养林护林。因为我们佛教界都了解对自然的破坏,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摧残,不但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利益,也会影响他人及后代子孙,所以说佛教与心灵环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历年来对于动物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甚至竭泽而渔、烧山捕兽,完全无视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自己贪生怕死,却对于那些可爱的动物残忍至极。孟子曾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当我们听见夜半的屠杀声,难道不会为其哀号动容而产生怜悯之心吗?人类坚持自己的生存权利,难道就不能给那些可爱生灵留一条生路吗?佛教提倡生命是依业受生,众生在过去生中互为六亲眷属,只是现生现世,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它们沦落到被人类屠杀的下场。但是,我们难道对自己累劫六亲眷属的生命一点都不关心吗?佛陀曾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提倡素食、戒杀、放生、护生以及报众生恩,庄严国土,利乐一切有情。

  智慧与慈悲

  虽然目前我们能够很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不幸的人缺衣少粮,或被疾病的痛苦所困扰,在垂死边缘上搏斗,或者因为一时的错误,身陷囹圄,身心不安,还有更多的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充分发挥慈善救济“物我一如”的精神,发扬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胸怀,伸出我们温暖的双手,去安抚那些痛苦的众生,让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能沐浴到全世界每一个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所以,佛教界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来引导信众积极投入各地的经济建设,加强社会慈善救济。不管那里有灾难发生,就会看到我们佛教徒的身影。以慈悲的心灵、真诚的语言、无私的帮助,去感动每一位众生。扶贫救济,施医施药,投身于希望工程中,重建伦理道德的社会,让青少年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同时,我们也要关怀那些失足者和罪犯,他们的身心渴望着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去帮助他们解决身心的不安。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出菩萨道无私奉献、利乐众生的精神,发挥服务社会、激励民众、安慰众生等社会功能,在社会中确立佛教在人间的美好形象。

  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也是一种服务型的佛教社会职能,我们佛教徒必须以高度的智慧观察人间万象,关心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于社会中所发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从佛法的角度提出最有益处的解决办法,高瞻远瞩,为现实的人们提供一份“清凉剂”,导正现代化文明的误谬,相信这是佛教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与功能。面对未来的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有信心、激情和冷静,更需要具备卓越的思想、深刻的理论、独立的思考和踏实的作风。来担负起佛教徒应有的责任。我们佛教徒不但要服务于社会,而且要扩展到服务于全世界。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战争,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成果被战火付之一炬;美、英与伊拉克、阿富汗及以色列中东地区的战争造成了多少家庭生离死别、背井离乡,无家可归。我们佛教一向都崇尚和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在历史上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过非常大的贡献。未来的佛教界,更应该充分宣扬爱好和平的理念,将我们佛教徒的心愿聚集成一股力量,向全世界呼吁:”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人类曾经用鲜血铺洒了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道路,我们佛教徒要唤醒沉迷在战争中的人们,不要再制造沾染鲜血的战争了,以理性和解、消弭恩怨,要改用鲜花、用和平来迎接未来的新世纪,才能达到真正的环保!

  结语

  挑起战争的根源在于许多人不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自然法则,内心被“贪嗔痴”的欲望所蒙蔽,恣意的向外扩张权利和征服对手,所以制止战争必须从心念上着手,用智慧和慈悲来改变心态和思维。《维摩经.佛国品》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法教人改造环境,首先在于改造自心。正本清源,从人心净化做起,先学会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圆满自己,然后再以自己的清净功德,慈悲摄受,消除战争的根源。我们期望新世纪的战争能根本的被制止和消弭,让佛教教理深植人心,唯有道德的完善和慈悲文化的提升,人类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安全。未来将会是精神文明的时代,我们佛教徒的使命就是要净化人心,促进环境保护、慈善救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个使命是人类所盼望的共同课题,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重责大任,这是佛陀的本怀,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遵循的。期盼佛陀的光明能够照耀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和平”成为人类唯一的共同目的,让这个世界充满和平、安宁与安祥,才是真正的心灵环保。

  作者简介:黄书玮,中华佛教居士会荣誉理事长、台北市艋舺龙山寺副董事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副会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