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外弘 续佛慧命——传明法师谈佛教教育与弘法事业
内修外弘 续佛慧命——传明法师谈佛教教育与弘法事业
文 明玉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传明法师兼任曹溪佛学院副院长,2月上旬藉禅学会到韶关南华禅寺礼祖参学,我们专访了传明法师,听取他对佛教教育和佛教弘法实践的看法。
理事无碍,教学相长
问:您在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务长,并兼任曹溪佛学院副院长,请问您怎么看待佛教教育?
答:佛教的教育分成三种:师徒教育、精英教育、现代教育。师徒教育是汉传佛教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方法。古代社会以农为本,自耕自食。在这样背景下的佛学教育面广,不讲究方法,比较随意。很多人出家以后只是干活做事,师父若愿意就随分随力讲点,不讲究教学手段,更多是靠自己,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二种精英教育(或贵族教育),比较典型的是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贵族教育质量最高,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但教育面窄:不管学生素质如何,一定要教好,几乎可以不计成本。
第三种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是规模性的,讲究教育方法、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效率等。人才培养是批量生产,从共业中各享别业,就看个人因缘了。佛学院出来的这些法师,知识系统比较容易和社会接轨。汉传佛教目前趋向于现代教育。现在的佛教精英不一定在寺院,因为教育模式在不断转变。以前寺院大和尚是管教育解脱的,管众生的法身慧命,都要开悟后,具足道眼、有德可尊、资历高、懂戒的人,才可以出来当方丈。
这三种模式的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古代是农业社会,只能适应小农经济下的教育模式,现代是工商社会,所以现代教育讲究手段效率。
问:能否谈谈您本人的教育历程?
答: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接受过较为完整的教育。我和我师长之间有很深的恩情,可以用“性命相交”来形容。我在南华寺出家后,给师父当侍者,比较有机会亲近师父,师父随时随地纠正我的语言、心行、行为、威仪,使我受到了丛林的师徒教育。
刚出家师父就让我背《金刚经》、《六祖坛经》一些重要的偈子,比如“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当以此心,直了成佛”。当背不下去时,师父让我坐下来,喝杯茶,然后师父“如是我闻……”开始背诵,悠然流畅。那种教育深深影响着我,使我终生难忘。如果我脾气不好,得罪了人,他从来不说我,而是带我去散步,去种花。师父喜欢种花,曾在韶关市比赛得过一等奖。他用种花草的道理来教育我,那种潜移默化对人的感染,是很深刻的。
认识到生命短暂,不能虚耗下去时,我就希望很多人找我是来问佛法而不是其它,我没有时间精力再去应酬其他世间事情。我见过一位老法师,他讲法讲到上火,嘴巴起泡溃烂了。我们见面时,对我说:少跟他说话,我的嘴巴是用来讲经弘法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和尚叫亲教师,也叫力生,以佛法教导你,使你的道业增长,从法化生,改变我们气质。我师父从没要求我对他做什么,而是希望我把对他的那份感恩心转过来对待更多的众生。如果没有这份感恩报恩心,很难谈到什么责任了。
我的责任是什么?自我修行解脱,提升我的智慧和弘法方便手段。要让更多见到、接触到我,哪怕看我一眼的人,都应该对佛法有信心,不要让人家丧失信心。人家见到你,喜欢你,就愿意接近你,之后跟你修学佛法。
学生有皈依师、出家剃度师、授戒师、教授师、依止师……,但是传法教法给他的才是真正的老师。我们现在这种批量培养的模式也有不足,比如讲完课以后就背着手提电脑回去了,缺少师徒法谊、随时随地、情感沟通的教育氛围。我们现在反思这些教育模式,每一种教育都有它的适应与局限,要活用这些模式。
问:老师跟学生讲很多的道理,但是学生却听不进去,或者听进去却做不到。在佛教教育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答:知识有两种,知识与经验。读书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亲身实践,知识还是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佛门叫数他人财宝。在佛法看来,光懂道理只是停留在世间知识的层面,最多也就是哲学的高度。但是道理必须从抽象回归到具象,要去践行。
所谓学佛,学的是佛所发现的真理,所内证的实相,是要接受佛的知见,放弃凡夫的认识。佛法说理通就要去行,就要在世上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把学到的佛法表现出来。如果在事上表现不出来,那根本就不是在学佛。现代人是很聪明的,和他讲道理,他很快就懂了,但懂了之后没有去修行,没有自己去落实。他把学来的道理拿来挑别人的错误。量别人的尺子非常精准,但是他忘了量自己。
所以理事要无碍,我们不能执事废理,也不是执理废事。如果光明白道理却没有行动,理和事就不能表现无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难以圆融。
深入世间,弘法利生
问:您如何看待当今佛法的弘扬?您又是如何参与弘法实践的?
答:当今弘法,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寺庙最大的功能是弘法利生,内修外弘,对众生负起法身慧命的责任。寺庙等于一个学校,方丈等于一个校长,我们法师和僧人就相当于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但现在其实很多寺庙都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弘法这件事。
我们当时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来烧香拜佛的都是老太太,寺庙跟民间土地庙没有两样,甚至神佛不分。看到这种现状,我们很痛心,就主动找小庙弘法。为了使佛法为更多的青年人所接受,学院法师在厦门大学举办佛教文化周。大学生对佛教的看法有了改观,慢慢形成年轻人信仰佛教的风气。厦门今天有这么一个佛教文化弘扬的氛围,是很多法师二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弘法的结果。
我们还办了佛学青年进修班,面向没有机会系统修学但渴望深入佛法的社会青年。学制两学年,一学期上两门,一共八门课程。每周末或周日下午,课时3个小时。期间会培养居士的威仪、护法、还举办各种禅修、参学等活动,鼓励他们为社会做贡献,或做护法的工作。
我们跟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合作,他们办了近十个班,如总裁班、会计班、国学班等,每个班有一门课必须到南普陀寺来上,由我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的课程。学员上完这些课程以后,很多人对佛教都有改观。现在很多优秀人才都在商界,他们有实践的经验,经历丰富。学佛法的人,越成熟越好。智商越高、文化底蕴越深厚的人,是最好的弘法对象。佛教要介入主流社会,对优秀人才云集的群体进行传播。因为他们下面都是千军万马,他会影响部下。很多老板请我去给他们员工讲课,这是个相当好的机遇。
弘扬佛法有很多切入点,只要将佛教的核心精神融入进去,没有必要一定用宗教的语言模式。你在跟别人交谈时,要有世俗生活的知识背景,否则很难有共同语言。
问:听说你还到偏远的地方去弘法?
答:在一些偏僻的农村,民众接受不了讲座一类方式,我们就通过办诊所来弘法。在农村很多人看病难,寺庙办一个诊所,既方便寺院的师父,也利益周边的村民。有人来看病,可以去拜拜佛,听听梵乐,或看看佛教的电视和讲经带,比一般的诊所要好得多。村民得到切实的好处,会感恩,对佛教生起好感。
这里有一个经济来源的问题。我们厦门地区,每年用于放生的钱有一百多万。放生的目的是培养慈悲心,救护众生的生命,但有人放生不管动物的生态环境,真不知到底是放死还是放生?!经常看到放生船所到之处,渔民拿着望远镜观望,放生之后就去打捞,很难受!我去讲经说法,让那些准备放生的人把放生的钱转到办诊所施药。
人生病痛苦,帮他解除痛苦也是放生。转化放生的观念与行为,把钱转为在诊所施药救人,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人来看病,按医药成本收一点费用,其他都免费。
有位云南歌舞团的指挥兼作曲,骑马去偏僻的少数民族村落采风,发现这个村落所有人都信基督教。那位传道的牧师最初并没有传教,而是以学到的水电、建筑、播种、植物培植的知识,免费教村民。村民就把牧师当成一个有智慧的人,特别相信他。取得村民情感上的依赖和尊重之后,他才开始建立教堂,提供给信教的人礼拜。第一代没有完成的,儿子继续,直到现在的第三代。在他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全村人都信了基督。这个故事,对我启发蛮大的,在深感惭愧的同时,对我也有鞭笞的作用。
佛学院有位学生毕业后,我鼓励他到自己的县里去弘法,虽然只是五六万人的小地方,但能影响五六万人,也算住持一方了。他讲法时,竟然有两千多人听!做了一两年有基础后我就建议他办班,设定课程,安排师资。
要改变社会对佛教的整体印象,不怕误解,也不怕攻击挑衅,关键是勇敢面对,想办法让人们信服。我愿意参与教学,甚至成立一个弘法团队。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份心,我觉得佛法不会传播不出去。
寺院乃成佛作祖之地,这一性质不能改变。寺院是佛弟子用功办道,长养圣胎的道场。佛弟子的责任是修学、解脱,进而利益众生、教化众生,为社会注入一股清流,给这个社会树立榜样,而不该本末颠倒,把不属于我们做的事当作首要工作来做。道场是培养圣贤的地方,担负起一方众生法身慧命,而不是搞经济发展的地方。
台湾当初的情况并不比我们好,但是为什么现在佛学这样兴盛和普及?这个普及就不得了。唐代德山禅师来到湖南澧州这个地方,肚子饿了,路边有个婆子在卖点心。婆子问他:“你挑的是什么?”禅师说:“我挑的是《金刚经青龙疏钞》。”老太婆就问:“《金刚经》里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点的哪个心?”这样一个大法师,就被一个老太婆问住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五代时,佛法肯定特别普及,连老太婆都懂经文。而现在,许多人只懂烧香拜佛,不懂佛法,都快变成民间信仰了。
解决生命的终极意义
问:您刚刚讲了很多弘法的实践,您觉得佛法好在哪里?为什么要去弘扬佛法?
答:我觉得佛法好在解决了生命的终极意义,要我们超越个体执着,无尽地去利益众生。就我个人而言,第一,我喜欢探索,我学佛是带着很大好奇心,想去探索真理实相。在探索过程中,能解决我的问题,很喜悦。
第二,佛法纠正我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使我变成一个更加健康、追求解脱圆满的人。我在修行过程中,觉得这个追求非常生动,是一个无尽的、不断给你惊喜的过程。很多人觉得修行很苦闷、很辛苦,但是辛苦过后,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喜悦。如果我的问题从心理得到了解决,就好像解放了、轻安了,特别高兴,甚至持续好几天。这是对我的支撑,也维持我对佛法的精进。也就是得到确证,然后取得笃定的信心。所以我不会放弃佛法,因为这与我的生命休戚相关。
第三,佛法是运用别人所看不到的、另外一种独特视角来看待事物,不光是指导观念,佛法还要求我们身体力行,见行不二。八十八佛忏悔文中,讲到南无精进喜佛,在你精进佛法的时候,你的障碍,你的困惑都得到解决。佛法开阔了心胸,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智慧,因此你会有一种喜悦生起,这种喜悦滋润了你,使你不会枯槁,会生起信心,成就一种追求的志趣。还有南无精进军佛,象军队一样永往勇往直前,战败烦恼习气。
我觉得佛法好,值得更多的人来体验。我只是想用我学到的佛学知识,去帮助别人解开思想包袱。我们的心灵被种种观念束缚,就如一个个心牢,把我们囚禁起来。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开这些束缚。
所以在讲法中,要把那种抽象的大道理回复到具体事情上。但这些具体的就跟个人的经历、经验有关系。生活阅历越丰富,对生活观察越细微,讲法就越丰富和生动贴近。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