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浅述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仁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述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仁风

  宗教问题从产生以来就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互为融合,具有特殊复杂性。它有着长期存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因此,宗教领域的和睦,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宗教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宗教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宗教对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儒教虽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亦是以社会“和谐”为旨归的;道教重个人修道及超世,而“天人同序”与“天人合一”的在世表现便是社会和谐;佛教的超世特点最为显著,个人修为的最终结果是成佛,而佛的境界必须是社会的“终极和谐”。虽然三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程度有很大不同,但自唐代以来, “儒释道合一”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三者互相影响、渗透、弥补及促进,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起到重大作用。然而,古代社会相对的、局部的“和谐”往往被频起的战乱所打破,朝代的兴衰使民众备受苦难,和谐社会的美好梦想始终无法真正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以真正贯彻,宗教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近三十年来宗教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宗教场所修建的物质层面,还是宗教机构及设立规范的制度层面,以及在信仰的建设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当今时代,以全面开放为特征,世界正朝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建设,宗教必将担负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前,国家及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是摆在宗教界人士面前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佛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稳定消除心理方面隐患。

  ㈡佛教作为一种人生观,它赋予信教群众对待生活的一种意义和目的,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如提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仁慈互助、体恤孤寡、解困救危、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爱护自然等等。这些规范对佛教徒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而且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㈢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纽带,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的团结。佛教由于信仰和行为方式的一致性,实现了群体行动的基本一致,巩固了信教群众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密感,增强了团结,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切实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㈠加强团体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佛教协会一般由上层人士组成,这些上层人士以其较高的威望和学识,在广大信教群众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爱国爱教的佛教上层人士,对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发挥佛协及代表人士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信教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但目前由于对佛协的纽带、桥梁作用认识不到位,虽有机构,但普通编制少,经费短缺以及办公地点不落实,难以保证团体的正常运转,在内部管理、刊物出版、对外交流、反映信教群众的要求等各方面尚未建立良好的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佛教协会的建设,支持其在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㈡培养高素质教职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目前,大多数佛教寺院尚未建立系统的佛教文化学习制度,缺乏爱国主义政策、法规方面的教育,教育缺乏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教职人员的系统培养一直比较薄弱,教职人员的政策水平、示教学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选择爱国爱教、既有学识又有较高威望的佛教上层人士和寺院住持的难度较大。省佛协今后将加强实施“素质工程”教育,加大投资、扩大规模,精心打造一支与时俱进不辱使命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带领群众爱国守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从根本上改变教职人员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

  ㈢抓好佛教事务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当前,佛教界成绩显著,缺点和不足也不容忽视。佛教的“四项建设”问题,宗教团结、宗教场所、代表人士、信教群众“四大板块”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大量艰巨而具体的工作要做,续佛慧命,正法久住,是每个佛教界人士的职责。我们要“不用扬鞭自奋蹄”,认真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把每个佛教场所都建设成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佛教的未来,因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发展及和谐共进也是佛教界及各界人士所共同期望的,同时时代也赋予佛教以重大使命和殷切厚望。深化信仰,人世慈善,与社会相适应,宗教间的沟通……这一切必将使社会向着更为和谐的方向不断迈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