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超越宗教
随笔禅话——超越宗教
◎秦孟潇
超越宗教
佛教是宗教、非宗教;是哲学、非哲学,确切地说,它是理性非迷信的,超越一切宗教的宗教。如果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的话,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驳。他们会说,佛教已具备一切宗教的特色和条件,诸如有佛寺,有僧尼,每日要诵经念咒,有佛、菩萨像,等等。有了这一切,是一切宗教必备的条件。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我国的道教等。只有儒家严格说来,它不属宗教。因为它不讲究天神,也不说鬼怪,所谓“未知生,焉知鬼”呢?儒家学者不承认自己是孔教,而孔子更非是神秘莫测的教主。这一点,很多人都能够接受。说佛教不是宗教是不能接受了。其实严格说来,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全部佛教等如一部大百科全书,讲宇宙、人生哲理最为透彻、圆满。它毫不迷信,世间上许多哲学,都不如佛经的哲理博大精深。如佛经中提到的法相唯识宗,它讲到心理学方面,当今最流行的心理学派立论观点,远远不及佛教的精微处。所以说,不能说佛教是拜鬼神的宗教。这一点很多人不清楚的,值得探讨。
当代西方哲学家、科学家对佛教研究感到极大的兴趣,方兴未艾哩。
两岸僧尼
多年前,大陆不少佛教高僧纷纷组团到台湾省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非常频密,增强两地的友谊,为海峡两岸沟通打开了友谊之窗,气流通畅,精神旺盛,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许多老法师,去了台湾参访各大寺院,会晤了多年来的同乡、同窗、同门、同参师友,感到无限的喜悦,精神爽朗,非言语所能表达于万一!
这种感情建立在纯洁基础上的,这些老法师们年纪都在七十岁左石,分别了五十年之久,回顾当年彼此都是青年“小伙子”的形态,过去在寺院内,或在佛学院,或在禅堂……彼此“谈经说道”,“情同手足”。由于内战原因,各奔东西,渺无音讯,生死不知,彼此常在怀念中;近年来,海峡两岸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民间社团有了接触来往,真叫做“喜上眉梢”、“皆大欢喜”!无不拍手称快。
和尚、尼姑焚香祝祷:“国运昌隆、风调雨顺”。默颂诸佛护佑。但近年来,海峡两岸佛教徒来往似乎淡薄了下来,究其因,受某种政治的影响(台湾),我们佛教人士坚持国家版图统一,岂容分裂?和平建国,则人民幸福矣!
在七宝寺
上月中旬,上海七宝教寺举办了“水陆法会”。期间参加的善信约有七、八百人,信众们非常虔诚礼佛、拜忏。尤其那些发心的“义工”们,真正做到了无私的奉献,日夜地忙碌着,用佛家语言来说,播撒菩提种籽,期待未来结菩提果。
在佛教各个道场里,到处都有不同年纪的“义工”,在香港有些义工是出于大富豪家庭。在家养尊处优,从来不做粗重“活路”。曾记得恒生银行创办人何善衡伉俪是虔诚的佛弟子,早在五十年代初,何善衡还在中环经营恒生银庄时期,常到粉岭观宗寺礼佛,兼做义工。觉光大师时常赞他俩夫妇,功德无量,终于成为一大善长仁翁。
在七宝寺相识一位刚从澳洲返沪的倪居士,他信佛不久,却未能深信,我跟他谈了很久,终未能使对方放弃原有的执着观念,仍然坚持自己的见解。我对他说:“信佛不信佛,完全是个‘缘’的问题。这个‘缘’的出现,只是迟早而已。”多多少少涉及到本身善根是否具足。连佛都说过这样的话:“佛,不度无缘人!”可想而知了。
乐而不乐
在家信佛的居士讲起“经”来,同样能吸引广大的社会听众。如高永霄、叶文意居士讲佛学时,常常座无虚席。在台湾及中国大陆,甚至在东南亚及欧美加澳等华人社会里,凡是讲经法会的地方,都是盛况空前。以前记得有位王博谦老居士讲起佛经来,听众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大学教授都闻风而至,可见其“说法”魅力非凡!有一年他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讲道:《乐是苦的因》一专题。他说:苦乐二字,是相对的,是循环的,所以说,乐是苦因,人生现在种种的乐趣,都是预先种下未来种种的苦因,将来必受种种的苦果。照佛眼看来,我们凡夫在三界火宅之中(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喻三界中生死之苦,如火焚烧的意思),因为食色名利,受种种苦。生老病死,受种种苦。更有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到了后来,因被业报牵缠,还要受地狱、饿鬼之苦。佛眼看得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犹日夜在迷梦之中乐其所乐,不知乐之苦果!世间上的乐是短暂的,所谓乐极生悲是也。可惜,很多人不懂得这层道理,只有信佛的人知其因,也知其果,也懂得真正的“乐”。
出席座谈
有一年,本港天主教《公教报》,举办“面对世界”座谈会,邀请六大宗教界人士出席,该报总编辑张家兴系主持人。应邀人士有王国强(孔教)、秦孟潇(佛教)、袁康就(道教)、赖品超(基督教)、赵必成(天主教)、徐锦辉(回教)等人。在邀请函中说道:各宗教都有终极关怀,不论是现世或超世的,只要是身处这世界,便不能不以此作为实践理想的场地或途径。惟这世界是纷乱的,不完美的,身处其中的你,会怎样对待这世界,以达至自己的终极理想?是出世的,入世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不完美的世界,带给你甚么?在你崇信的教义中,有何基础支持你对世界的态度?对于这样一个研讨题,就笔者来说,是非常有兴趣的。用佛教的观点来说,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清晰的,说得极为透彻,能够解答“人类迷惑”的奥秘!当然,你不理解佛教的教义,或否定佛教的理念,那你必然陷于茫茫迷雾之中,会感到人生彷徨、疑虑、困惑……佛法是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用佛法参究之道,一定能够大彻大悟。六大宗教各有不同的寻觅真理之路,也就是说各有各的因缘了。
沉默不言
笔者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在多位代表发言之后,由于时间的缘故,轮不到我发表“高见”了,虽然有人希望我说几句话,我也礼貌的婉拒了。我认为,这样一个重大而深刻的课题,非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说得不深不透,不如不说的好。
不深不透的语言,漏洞甚多,容易被人误解或歪曲,甚至从不正确的角度去理解了。这会成为“是”、“非”的渊源。特别是讲到某人某事带有批评成分的语言,会造成很大的是非,被人误会了本意,再也不容易扭转过来了。这是我的“过来人”经验。在有公众场所,凡有人邀我讲话,往往会回避三舍,其原因在此。
有不少友人对我行为不理解,在他们印象中,认为我“非常会讲话”。为甚么会拒绝说话呢?我自己规范有:“对象不对头,不说;场合不对头,不说;情绪不对头,不说。”我的经验告诉自己,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立场,说出来的话观点极不统一,容易产生偏见,沉默的态度是“上策”。
曼殊和尚
在无意之中读到一本《中外书摘》旧刊(一九九六年第四期),赫然载有一篇《苏曼殊,穿行于灵与肉之间的情僧》。单从这标题看,其煽情性和吸引性也就非同寻常。令人惊异的是,编者在导言中又说曼殊是上海汉上的著名“狎客”,说他在禅与欲之间“矛盾而尴尬”。于是,苏曼殊在这篇看似“传记”的作品里,便被描述成一个色中饿鬼,一个彻头彻尾的“花和尚”。作者的写作意图,已由他所著意渲染的抖落出来。然而,稍有清末民初文化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曼殊和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方外学者,著名南社诗人,而且是一位同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辛亥革命的爱国进步僧人。苏曼殊在他三十四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十渡东瀛、三受剃度,踪迹遍香港、星洲、爪哇、泰国、斯里兰卡……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爱国之志,无时稍懈,十九岁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时,就加入了反帝反清的进步团体青年会,二十岁加入“拒俄义勇队”。一些文人骚客闲得无聊,对曼殊和尚“真实面目”一无所知,盲说瞎猜,胡说八道。
生不逢时
这位曼殊和尚,当年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经常参加孙中山所组织的各项活动。
一九○四年惯于保皇派与革命为敌,他欲行刺康有为,遭陈少白力阻而罢。到上海后,任职《国民日报》,与陈独秀、章士钊、黄侃等为友,走上文学道路。他博学有才,精通英、法、日、梵文。诗、小说、译著,俱瑧上乘,绘画别树一帜。
一九○七年在东京,他积极参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的筹备。袁世凯窃国,他写下气势磅礴的《讨袁宣言》。居正起兵诗袁,他奔赴青岛投戎请行。在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杂志》社任职,深得孙中山的推许。“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毕竟美人知爱国,自将银管学南唐”。诗人曼殊忧国忧民的深沉意识,始终在胸膛中奔涌。辛亥革命爆发,远在爪哇岛的苏曼殊欢欣鼓舞,呼之为“振大汉之大声”,吟著「壮士横刀看草檄”的诗句,典衣卖书,回到祖国,追随革命。当时佛教衰微,僧人无所作为,各大寺院相当保守,对新事物一无所知,苟且过日子,也容不得曼殊这样的人物,悲夫,一代杰出僧才被烟没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