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

  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佛教文化可以为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佛教文化有助于丰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原有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而中国文化也被打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的烙印。以至在中国人中形成了“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的文化共识。

  在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佛教把“奉行五戒、十善,净化自己,光修四摄、六度以立人群”,“自觉的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作为现代佛教的主体精神。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佛教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相适应”,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的集合。如果没有佛教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就缺少了传统,缺少了民族特征。

  二、佛教文化有助于拓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群众基础。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中几乎是全民族信仰的宗教。中国佛教有系统的组织机构、专业的教职人员和众多的信徒。系统的组织机构,是党和政府团结佛教界人士的桥梁,是传播文化的组织保障;专业的教职人员,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骨干力量;众多的佛教信徒,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基本群众。1955年3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与达赖喇嘛谈话时指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疾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佛教徒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不可能摒弃广大佛教徒喜爱的佛教文化,通过佛教文化可以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群众基础。

  三、佛教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建构。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种思想道德,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内核。佛教文化“如梦如幻的生命本质,一切皆苦的人生真谛,圆活无滞的思维方法,平等自救的自主意识,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对增强中国当代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佛教理想可以引导人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投身于扶危济困、建设国家的实践中;“法无我”、“人无我”的生命本质,可以明示人们既不因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空幻本质而放弃现世追求,也不把现世追求看得太重;一切皆苦的人生真谛,教导人们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圆活无滞的思维方法,教育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对待多变的社会;平等自救的自主意识,提醒人们凡事既取决于外在机缘,更取决于自身奋斗;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砥砺人们重视困难挫折,培养坚强意志;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培养人们戒恶扬善、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另外,佛教文化在祛病健身、心理调适、消除烦恼、临终关怀、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同样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

  四、佛教文化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我们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全球化步伐也日益加快。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佛教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被称为“黄金纽带”的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的召开,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以及佛教音乐出国、出境供奉、巡演等活动的开展,对于深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由于相同的佛教文化背景和历史上友好交往的传统,无疑会成为我们加强交流的媒介和推动力量。对于佛教影响不大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同样可以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