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文化漫谈
香格里拉文化漫谈
一、香格里拉文化的内容
本文关于“香格里拉文化”的研究,不是对当今所有涉及香格里拉品牌的罗列,而是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统一的角度对原本意义上的香格里拉文化的探讨。有学者指出,迪庆的一切似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即“多样性”。它既不单一,又能浑然一体。自然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由此带来的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彩缤纷的迪庆香格里拉。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的横断山中,自古以来成为人类迁徙的天然通道,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各种民族生息繁衍的大舞台。自然而然地,各种文化在此交汇相融,构成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的万花筒和积淀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
1、积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
迪庆的历史文化古老悠久而给人震撼。在维西塔城发现的戈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迪庆这块土地就有人类居住。德钦永芝、香格里拉尼西等石棺墓的发现证明,2000多年前的迪庆先民就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唐朝时,吐蕃在维西塔城设置神川都督府,在金沙江上建铁桥,勾通了藏、纳西、白等民族的交往,演绎了唐标铁柱的历史活剧。南宋时忽必烈率蒙古兵从这里渡过金沙江,平定大理国, 谱写了革囊跨江的伟烈丰功,蒙、藏文化在此交汇。元朝西藏划入中国版图,迪庆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进一步推动了藏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明时丽江木氏土司随着势力的逐渐强大,不断向康藏扩张,迪庆一度尽为木氏土司统治,客观上推进了藏、纳西、僳僳、白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清初,迪庆是清军进藏的滇军兵站,官兵大多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后兵站逐渐演化成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汉藏相互融汇。嘉庆年间,僳僳英雄恒乍绷率领的农民起义,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染指中国藏区的时刻,迪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演绎了抗击帝国主义入侵藏区的壮举。随着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势力向藏区的不断渗透,迪庆又成为中西文化的汇集地。1936年4月,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的带领下,渡金沙江经迪庆北上,经过休整,分两路向北挺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汇合,在迪庆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贺龙敲石鼓,江中红旗舞”的传奇故事,也留下了迪庆人民支持红军的传世佳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州果断平息叛乱。之后,近半个世纪,迪庆始终保持和巩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有序,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迪庆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成为香格里拉文化历史画卷的主轴和灵魂。
2、美不胜收的民族歌舞文化。
用歌的故乡、舞的海洋来形容迪庆的民族歌舞文化是毫不夸张的。迪庆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世代不衰的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在迪庆境内流行的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有:藏族的弦子、锅庄、热巴、情舞,僳僳族的阿尺木刮,纳西族的阿卡巴拉,汉族的从中原流入的大祠戏等。锅庄藏语称“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自唱自舞,边唱边舞。迪庆锅庄特色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奔子栏锅庄最负盛誉,曾多次飘洋过海出国演出。锅庄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有如雄鹰展翅。弦子舞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表演时边拉弦边舞边唱。弦子的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绷成,琴筒用木制成。迪庆德钦弦子最为有名,其音乐主旋律欢快流畅,舞蹈奔放热情,刚柔兼备。流行于维西塔城的热巴舞被称为古典热巴,历史悠久,独树一帜。表演时独白、说唱、起舞相互交织,男持铜铃,又执手鼓,铃鼓声和舞步随着曲调和情感的起伏而高低舒缓。主要内容为敬颂佛祖菩萨,禳灾,祈求生活幸福,风调雨顺。1957年,塔城热巴曾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尼西情舞流传于香格里拉尼西及毗邻地区,是男女青年欢聚时的娱乐性歌舞。表演时男女各站成一横排,边歌边舞。尼西情舞既吸收了弦子舞的飘逸,又揉合了锅庄舞的矫健豪放,形成了热烈欢快、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阿尺木刮译为“山羊的舞蹈”,是流传于维西僳僳族地区的民间歌舞,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边跳边歌,舞蹈 队形变幻无穷,舞步整齐刚劲有力,节奏感强,无论从唱腔到舞蹈动作都明显地带有模仿山羊的特征,是原始古朴的僳僳族歌舞。阿卡巴拉流传于香格里拉白地,是纳西族的著名民间歌舞,边歌边舞,走、迈、跺、跳是其基本的舞蹈动作,曲调柔美抒情,旋律欢快流畅。
此外,迪庆各民族中,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民歌,其中有劳作歌(舂墙歌、犁牛调、丰收歌、赶马调等)、情歌、恋歌、情卦、说唱茶话会等。
有人说,在迪庆藏区,歌舞是每一个人自先祖传承下来,自幼便要研习的生命精要。有人说迪庆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言不过实。迪庆民间歌唱家,高亢有如雪峰之巅的嗓音,而又那样的自然、淳厚。迪庆人的歌舞,是要和先祖交流,和神灵对话,是要将灵魂向着整个宇宙开放,将生命中的种子,籍着歌魂表达出来。这是对迪庆音乐文化的恰如其分的评述。
3、包含了世界主要宗教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迪庆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多种教派并存。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巴教、道教、原始宗教在这里和睦相处,形成了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殿堂。迪庆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多元性,更在于它的包容性和交融性。当然,这种包容和交融是在曾有的冲突之后归于的共处,喧嚣之后的宁静。这种从冲突、抵制到包容、交融的过程,或许正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中所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宝石是多面体的,而且许多宗教都可能有自己适度的真理。正是这种共存性和交融性,使这块总面积为2.3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原,形成了诸神并存的圣地。香格里拉县城大龟山,道观佛寺同居一山;维西康普寿国寺,一楼供奉藏传佛教的神灵菩萨,二楼却为道教八仙过海图;在中西文化合壁的德钦茨中天主教堂外,就是藏传佛教的玛尼堆。了解了这种奇异的宗教文化现象后,你就不必为不同宗教神灵共居一屋,或同一家庭的成员信仰不同的宗教而深感诧异。
藏传佛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于建筑、雕塑、绘画、文字、音乐、舞蹈、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精华的汇集。在迪庆流传的藏传佛教有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藏传佛教是迪庆香格里拉的主体宗教文化。
东巴教是享誉世界的东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纳西族古老原始宗教基础上吸纳借鉴藏族苯教一些仪轨而形成的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经典以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是迄今还“活着”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东巴教没有固定的寺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以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东巴教的发祥地就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一带。
基督教于20世纪初传入迪庆,主要在澜沧江沿岸的僳僳族聚居区传播和发展。英国传教士为了能在怒江、迪庆一带的僳僳族中传教,创制了拉丁化的僳僳文,并用僳僳文翻译了《圣经》。随着僳僳文字的推广,基督教在僳僳族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天主教于1848年以后传入迪庆,在经过中西方思想和观念的交锋撞击后,得以在澜沧江峡谷一带传承。岁月流逝,当年传教士的身影早已消匿,然而澜沧江峡谷的信徒民众仍在用优美的藏文书写《圣经》,用动听的藏语一遍遍诵着给主的赞美诗。这可能是仅存于迪庆境内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道教在明末清初随着汉族的迁入而传入迪庆。此外,迪庆还有彝族的毕摩教、僳僳族的堆玛、尼扒、尼玛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等。
4、与立体地貌相对应的立体分布的建筑文化。
迪庆海拔落差大,境内最高点为梅里雪山最高峰6740米,最低点在澜沧江出境处碧玉河1480米,山高谷深,错落有致。不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呈立体状分布,就是民族的居住也呈现出立体状依次分布居住的特点。一般说来,藏族多居住在高原坝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僳僳族、彝族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而汉、白、纳西等民族主要居住在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江边河谷地带。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迪庆的建筑文化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多样性而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与迪庆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构成了天然的和谐。在迪庆,一个个的村落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色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建塘和小中甸,吸纳了纳西、白族建筑风格的人字房板式建筑体现出宽敞、大气的特点,而内部装饰摆设,却保持着浓郁的藏家风格。同样是藏族民居,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平地十分有限,建筑多为平顶土掌的雕楼,屋顶的平台兼备了阳台和晒谷场的功能。这些土掌房,有的用土夯成,有的用石砌成,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而当你走进澜沧江边的叶枝同乐村时,你或许就会突然被那一坡仿佛不经意而又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僳家木楞房惊呆了。这些完全出自僳家百姓之手的建筑仿佛是一代建筑大师的艺术杰作。这样的建筑群,大概是举世无双了。迪庆的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精彩写照。位于州府所在地建塘镇的藏经堂,是迪庆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筑风格,为藏汉合壁,融纳西、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汉式的屋檐,白族的雕刻,藏式墙体和装修,让人叹为观止。此外,闻名中外的茨中天主教堂,把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和中式亭阁及飞檐瓦顶相互融合,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天然合壁。这种中国各民族建筑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实例,在迪庆比比皆是。
5、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
对迪庆香格里拉的各民族而言,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财富的延续和积累。迪庆服饰集中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如藏族服饰,既保留着藏民族的共同特点,又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妇女服饰,可谓十里不同天,隔村不同服。如大、小中甸的服饰,不仅简洁、保暖,方便劳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白族和纳西族的服饰特征。澜沧江流域的藏族服饰则与西藏芒康藏区近似,而金沙江流域的藏族服装则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上身长袖衫,稠缎坎绢,下身着长百褶裙。迪庆的纳西族虽与丽江仅一江之隔,但服饰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发祥地的三坝白地,女子服饰具有鲜明的原始古朴的个性,大多数穿金绒对襟园领长衫,下身麻布或白布百褶长裙,腰系五彩带,背披一张白色长毛公山羊皮。
僳僳族的传统服饰大多以自织麻(棉)布用手工缝制而成。男子多为无领长衫,背花腊裱,斜挎驽弓和皮制箭囊。女子上身穿右衽衣裳,外穿坎肩,下身穿白褶裙,头饰则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其中,叶枝同乐一带的古贝壳头饰最为古朴,独具特色。彝族男子多穿深色窄袖镶花边对襟上衣,下穿棉布裤,披羊毛毡披风。妇女穿右开襟镶边绣花短上衣,下穿五彩棉布百褶裙,头饰则各不相同。
6、民间美术工艺文化。
迪庆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主要有壁画、雕塑、雕刻、唐卡、酥油花、东巴画等。民间工艺主要有地毯、糌粑盒、木碗、土陶、草编、花腊裱、铜铸藏刀、佛象及宗教用具等。其中最有名的尼西土陶已达第8代传人,德钦民族工艺品已达第18代传人。
此外,迪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还包括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影响的民风民俗(如婚礼、丧葬、节庆、语言、礼仪等)和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文化载体。名胜古迹遍布全州各地。境内有一个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8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还有在藏区乃至东南亚等地均有很大影响的佛教圣地梅里雪山、大宝寺、达摩祖师洞等。这一文化不仅产生于迪庆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又同迪庆各族人民的生命、生存融为一体,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的民族文化。
二、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1、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
⑴香格里拉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和特殊地域文化的统一。民族和地域是构成一种文化特征的最主要的因素。香格里拉文化则是多元民族文化与特殊地域文化有机统一的文化。从世界范围讲, 人类学家把从甘、青、川西、藏东到滇西的三江流域,再延伸到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这一狭长地域称为“民族走廊”,中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迪庆处于“民族走廊”的核心区,是这一民族文化带的重要枢纽。从中国地域来讲,迪庆位于青藏高原最南端,世界著名的横断山脉腹地,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迪庆往南渡过金沙江,就进入云贵高原。云南学者周善莆先生很早前就提出金沙江在滇西北三个分界线的说法(即藏地和汉地的分界线,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分界线,人和神的分界线)。这样的地域位置,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具有唯一性。这也使迪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演绎过许多历史活剧。动荡和战乱,使连接滇藏纽带和通道的迪庆境内外的民族频繁迁徙,形成迪庆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局面。迪庆世居民族13种,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种:藏、僳僳、汉、纳西、白、彝、普米、回、苗。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分布,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各异又相互影响和渗透,迪庆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典型地区。作为这一地域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既是青藏高原文化即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藏文化又极大地受到印度等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但迪庆又明显地具有区别于其他藏区的特点,既是滇文化的重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又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就单个民族文化来讲,藏、僳僳、汉、纳西、彝等民族文化,都不是迪庆所独有。在藏区或云南都称不上独一无二。然而藏文化和其他多民族文化共同汇集在迪庆这块2.3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原上,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相互影响而又保持自己的特有品质,这却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这就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最大魅力之所在,也是香格里拉文化能引起文化人长久注目的深刻原因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格里拉文化的形式具有更为深刻的昭示:即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根源,即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不可遏制的浪潮之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仍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特殊价值,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应客观理智地对待其他文化,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重视自己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吸融其他优秀文化,世界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就能少一些隔膜和仇视,多一些理解和尊重,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
⑵香格里拉文化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消失的地平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不仅弥漫着当地浓郁的各民族文化的氛围,而且也是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汇集地。香格里拉是英语“Shangri-La”的音译。这一名词,是西方的小说家根据许多到东方探险考察的西方人士对中国藏区的资料,以及传播到西方的藏文化知识,再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所以其源又在中国藏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消失的地平线》创造香格里拉一词,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消失的地平线》从故事地点的山川、河流、植被、特产、民族、信仰等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描写,这使得小说自发表后,世人便相信,作者笔下的香格里拉一定存在着原型。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的描写,上个世纪以来,世人踏足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不断苦苦寻觅香格里拉。经过专家学者课题组的研究考证后,1997年,云南省政府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2001年,迪庆中甸县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定格于迪庆,使香格里拉原型之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就不难得出结论:《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香格里拉的客体是世界东方中国西南的藏区,然而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临摹,而是融入了西方文化的一些思想观念。这恰好是对滇川藏茶马古道要冲的迪庆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完整和古朴,又有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真实写照。香格里拉从词汇的产生,原型的寻觅、确认到今天如日中天的香格里拉系列文化品牌的打造的历程,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质,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
⑶香格里拉文化根源于藏族香巴拉文化理念。香格里拉是希尔顿向世人描绘的一个充满诗情和梦幻、飘荡着藏家田野牧歌的理想国度。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自古至今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几千年前,西方有乌托邦的理想国度,中国有世外桃源的梦幻追求。今天,当对“香格里拉”追根溯源后,我们发现“香格里拉”这一带有鲜明藏文化胎记的理想王国存在于藏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根源于藏族香巴拉文化理念。在藏传佛教的浩瀚经典中,记载了一个神秘之地——香巴拉王国。那里四周雪山环绕,中间是八瓣莲花状的区域和城市。历代香巴拉的神圣国王,为未来的世界保存最高佛法,构建世界的黄金时代。香巴拉王国的人们富裕安乐,不贪、不执、不迷、不愚。然而,要进入香巴拉王国,决非易事,除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外,还得以求得诸护法神的协助,征服恶魔。香巴拉的传说,在藏区流传久远,印度、英、美等国亦早有传播,十九世纪有不少中外学者作过专题研究和介绍。在藏区家喻户晓的香巴拉文化理念成为西方人士构建同时代异地空间体现完美和谐的文化根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香巴拉是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没有香巴拉,就没有香格里拉。当然,香格里拉源于香巴拉文化理念而又突破了香巴拉文化理念 。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在香格里拉文化中,根植了多元文化的理念,这也正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这说明香格里拉文化既秉承了古老的藏文化理念,而又植根于迪庆现实文化的土壤。
⑷香格里拉文化是以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但这种多元文化的主体是藏文化。这不仅从迪庆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云南唯一藏区,藏族是迪庆人口最多的民族的角度来讲的,也是从迪庆历史嬗变与这种历史嬗变对迪庆文化的影响来讲的。迪庆的地理区位属于青藏高原。从历史上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时,迪庆隶属吐蕃王朝,是康藏、吐蕃、南诏联结的通道。至元朝时,迪庆是中央宣政院的直辖地。明代几百年间,迪庆又属丽江木氏土司的势力范围。清雍正年间,迪庆才划入云南的版图。尽管如此,但由于迪庆与川藏山水相连,血脉相依,文化同源,所以藏文化一直是迪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并且对其它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其它民族文化也对藏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云南而言,迪庆地处边远,长期相对闭塞,这是使得藏文化能够完整古朴的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如纳西的东巴教经专家考证,被认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演化,再如藏传佛教,已渗透到迪庆境内和周边非藏民族地区,服饰、饮食等文化对其它民族的影响也很大。除了藏文化外,迪庆还是举世闻名的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僳僳族自治县所在地的迪庆,僳僳文化古朴而独具特色;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和对自然、财富、信仰的适度原则和平和的心态受到崇尚。此外,彝、白、普米、回、苗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文化。
2、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
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和谐,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的和谐。
《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然生态优美,空气清新,多民族多宗教和睦共处,凡事奉行中庸适度原则的神秘之地。凡是读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无不被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缱绻关系、亲近祥和的社会风尚所吸引并深深地打动。千百年以来,迪庆10多个民族世代杂居,不因文化信仰习俗不同而相互歧视,这与《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那种多民族团结和睦的理想社会是一致的。有位理论专家曾把香格里拉文化的特质精练为“和而不同,魅而无穷”八个字。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本,迪庆各民族文化都有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其地位远远高于人类自然力。如藏族的神山崇拜,使藏区的许多大山湖泊的植被和生物链得以最原始、最完整的保存,使今天的后人以能拥有保护最完整的生态而自豪。再如僳僳族认为滇金丝猴是人的祖先的文化理念,藏族关于黑颈鹤和人的关系的美好传说,使迪庆成了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乐园。迪庆各民族世代沿袭的天葬、水葬、火葬等丧葬习俗,是对生命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最朴素的诠释。在迪庆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藏、纳西、白三个民族是由三兄弟演变而成的。迪庆民族众多,但互不歧视,各民族之间通婚十分普遍,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是大家共同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在迪庆和谐共处,代表各民族信仰的不同的庙宇神灵也和平地共存于迪庆。这一切,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的和谐本质,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和谐,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和谐,亦即社会的和谐。
三、建设和发展香格里拉文化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迪庆千百年来形成的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给《消失的地平线》提供了创作的原型,而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则把香格里拉这一品牌推向世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寻觅,香格里拉最终被定格在云南迪庆。近10来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迪庆香格里拉没有像在印度、尼泊尔等地那样昙花一现,而是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田。香格里拉文化日益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好发展好香格里拉文化已不仅是只涉及某个地方文化建设的小事,而是事关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的建设的大事。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爱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品牌,高起点,大手笔策划,进一步把香格里拉打造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
1、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文化工作。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工程。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就是实施这一战略工程在迪庆的具体实践,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迪庆文化兴州战略的必然要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香格里拉文化建设,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香格里拉文化建设是否取得成效,是不是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为迪庆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继承和发扬了香格里拉文化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各民族各文化和谐的本质内涵;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和谐,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的本质要求,努力构建香格里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优良的自然生态和独特多元民族文化是迪庆香格里拉的两条生命线。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象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特别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认真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建设好迪庆的秀美山川;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有序的良好局面;要努力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香格里拉提供人才保证。
3、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保护好迪庆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
没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就称不上香格里拉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民族文化之所以呈现和保留住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和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就必须保护好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举例讲,如果迪庆从城市到农村,都用水泥钢筋取代传统的土墙,也就保留不住无以计数的舂墙歌;如果牛不再是耕作的伙伴,那千百年留传下来的犁牛调可能也就逐渐远逝;如果年青人不再热爱自己传统的民族服饰而一味追求现代的时尚,也许若干年后,服饰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因此,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社区和环境的文化生态的保护,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尽力避免因开发和发展使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否则将导致传统民居难以找到、民族工艺和习俗渐渐消失、淳朴民风被商业化淹没的结果。
4、香格里拉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放吸收而不丧失本色,继承优良传统而又剔除糟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