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贾文忠谈佛像制做与仿制及辨伪讲议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贾文忠谈佛像制做与仿制及辨伪讲议

  一、佛像制造与仿制历史

  佛像制造技术是随着北魏佛教流入中国后佛像在中国开始流行,尤其是青铜佛像的生产与制造是熔入了印度佛像艺术与中国青铜器制造技术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行业“佛做”以生产佛像为主的专业手工作坊。佛像制作材料主要为铜、石、泥为主,这其中铜佛像占中绝大多数。铜佛像制作就其技术来源于中国的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自北魏盛行佛像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仿造有各个时期特点的佛像,这也是佛像制造传播的一种途径。

  (一)佛像制造、仿造、造假:有时代特征的佛造像是一种对佛像的创新与发展,不应放在仿造与制假之列。我认为有自已时代特色的铜佛像比如:一看就是大明或一看就是大清的东西就属这类。只有后代照前代标本仿造,而且在外观和色泽均按前代佛像,就是连文字年款都与标本一模一样这可定为是仿造。另一种造假就是前代都没有的样式,凭空想象添杖加叶并且外观做旧成前朝的佛像,这类才能定为造假。

  (二)佛像制造技术的源流1、金属佛像源于青铜器制做技术铜佛像制造、复制技术溯其原应为夏商周青铜制造技术,由于佛像制造、复制技术也与青铜复制相同,其历史也是青铜复制的历史,又由于其技术应用于文物鉴定中他又成为文物鉴定的历史。2、夏、商、周初创最早青铜器修复实例应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修复技术伴其而生。现在发现的商周青铜器中有些就是经过当时补铸过的痕迹,比如有重铸耳、腿的器物存在(它与分铸法有明显的不同),这只是古人为了弥补制作中或使用中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复。与现在所说的修复不是一种目地。现在所说的传统佛像仿造技术溯其源,应推于历史上的古器物仿造业。它的技法就是现在的文物修复、复制技术。前人造伪以金石、玉器、字画、珍玩为主,多种多样。造伪之法甚精,完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虽然我国古代许多卓绝的技术早已失传,但许多造伪技法近千年来,古为今用,仍用于今天的文物修复中。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确是一座宝库,通过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实际应用,去研究挖掘它,其作用和意义重大。追溯其历史,古器仿制业的兴衰一直伴随着金石之学的兴衰而演变发展。我国古代金石学的发展为:“滥觞于汉,极度盛于宋,演衰于元明,复兴于清。”这也与佛像仿造技术一脉相承。

  3、春秋始源《吕氏春秋.审已篇》、《韩非子.说林》记载有赝品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日‘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日:‘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真正伪造古物应始于春秋。真正鉴定古器物也同样始于春秋。

  到了汉代既有仿制商周铜器,汉代尊崇儒術,统一思想后,历代制礼作乐大都依据周制,礼乐器物的形式也多模仿古物。汉武帝时期发生过一个故事,据《汉书.郊禾志》载:汉代方土新垣平,伪造周鼎埋于汾水边,xxx骗皇帝。汉武帝果真在汾水边得到此鼎,攺年号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事后有人xxx告新垣平伪造周鼎,汉武装方知受骗。

  4、北魏佛教传入佛像鼎盛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汉魏之际,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南朝佛像,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标志着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龙门石窟,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如古阳洞、冥阳洞、莲华洞等,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

  北魏时期印度佛像流入中国,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老百姓人人信佛,难怪杜甫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见佛教的辉煌,从另一侧面佛教的兴盛,事必造成佛像的大量需求,制造青铜器的技术也就相应转移,很多艺人就开始在印度僧人指导下,或按照外来的佛造像开始进行生产和仿制。从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来说他是舶来品不是中国自有的,所以大部分佛像不需要创造,只是摹仿在摹仿中加以改进,逐渐形成有自已特色的佛像艺术和制造工艺魏晋六朝之时则多为伪造各类与佛像有关的器物。任何一种物品的产生就相应出现修复和仿造。佛像艺术的出现也相应出现了修复与仿造。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天宝年至五代南唐200年间,朝廷在江苏的句容县设置了xxx作坊,专门从事各种古器的制做,当时朝廷重视金银器,轻视铜器,故仿造的铜器无汉代之精。但这个时朝佛教颇为盛行,铜钵、净水瓶、佛像的生产确相当流行,目前也能看到很多唐代精美的佛像和佛教用品。

  5、北宋极盛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像以及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些完全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这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多从唐以前的面部留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转变成风姿绰约、美丽端庄的女性形相,而且更具有世俗的风韵。这时的佛教艺术,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看,都已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铜佛像制造技术也炉火纯青,主要见于寺庙中。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北宋复古之风兴盛,宋徽宗赵佶特别好古祟古,对于古代名器,无不命人仿制。容庚先生在殷商青铜器通论中介绍了青铜器的仿造。对于三代秦汉古铜器注意搜罗,正如吕大临《考古图》序中所说:“當天下无事时,好事者畜之,徒为耳目奇異玩好之具而已。”当时人们竞搜剔山泽,发掘塚墓,出土古铜器日多。从出土的实物,可知以前图录如《三礼图》所绘的错误,故依遗物仿制以充庙堂的礼器。其效果虽不能完全达到:“肇新宋器,匹休商周……於是一洗汉唐诸儒臆说之陋,万世而下,如识三代尊彞之制,使六经所载,不为空言”(籀史记载徽宗皇帝祀圜丘方泽太庙明堂礼品六款识)。可是所谓“肇新宋器”,正是复古仿造。从翟汝文《忠惠集》所载政和礼器铭:洗、簠、簋、雞彞、豆、牺尊、山罍等十七章。另孙饴镶《宋政和礼乐器文字考》所载牛鼎、甲午簋、鉶鼎、钦崇豆、天锡簋、嘉礼尊等器,便可知仿制大概情况。宋宋以后,铜器多被销毁以铸货币,又大部分被金人擄掠毁弃,流传下来的也很少。除青铜器外佛造像也相当流行儒、道、佛三教各种佛像都很盛行。这一时期形成了全国性的复古思潮。受朝廷复古之风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仰慕,争购先朝古器,搜集与研究古器物成了大批文人的嗜癖,一般人家中都供有佛像。金石之学处于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著录相继问世,如王黼等人著《宣和博物图》三十卷;北宋学者吕大临是宫廷中专职文物保管员,也是宋代文物鉴赏家,他所编辑的《考古图》二十卷,摹绘了224件玉器和铜器的图像及尺寸,著录铭文,注明了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两书成了明清仿造古器的蓝本。同时出现的著作如《皇佑之馆古器图》等,以及辨伪器专著,如张世南器《宦游纪闻》、赵希鹄著《洞天清禄》。

  6、元明浸衰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各类古器处于低潮但佛像制造确很有自已的特点。元人统冶中国后,对於祭祀奠都仍旧仪,祭器也模仿殷周的形制。元代朝廷在工部之下设立美术机构“梵像提举司”,管理大批铸造工匠、雕塑家、画家、官办手工业。元代官设工业作坊中有“出蜡局”,专司铸造金属品,佛教用品,佛像制造。但祭器用模铸草率,与殷周制作很远。

  明代所作彝器,也依据宋代流传下来的图录仿造。至宣德年间1426-1435所铸铜炉,形成了该时代的青铜器特色。

  明末,崇祯年间,潞王常芳大量仿制古器。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说潞藩尝仿宣和博古图式造铜器数千件埋藏地中。虽然言过其实,但证之《澄秋馆》所载潞国鼎和觚的铭文有“潞国制第拾玖器、”“潞国制四十一器”等数字,可见他所仿造的器也不少。7、清代仿古业盛行清代特别是清中期乾隆年间,朝廷为xxx盛世,官府和各地建造庙宇成风尚。又对先朝的数千年文明古物,不惜重金设法恢复,设立xxx,所制器物求其精巧。乾隆皇帝晚年时,崇尚返朴思想,命造办处仿制大量金佛佛、鎏金佛像和青铜佛像,多御刻“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作工精细胜于宋代。清末至民国在北京琉璃厂,东晓市、廊坊头、鲜鱼口、安定门外的黄寺附近等处出现了很多专门生产佛像小作坊俗称“佛作”主要生产鎏金佛像、青铜佛像、木雕佛像等。在河北的曲阳也出现了大批制造石佛的石匠。

  8、当代仿制业分析当代佛像仿制业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他的发展主要以80年代以来文物倍受重视开始,但仿制水平和工艺并不算好,但当时还有些会做佛像的老艺人他们生产的佛像质量上很好但不会做旧。主要方法有金属工艺技术打胎佛像和铸造佛像。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佛像制造也和工艺品生产一样大部分流向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生产,其产品粗制烂造,把整个复仿制品市场毁于一旦,90年代后期至今质量差的佛像以没有了市场,也就相应的出现了一批高仿制做工匠,近年来他们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应用到佛像生产中,制造了大批外表精美古色古香的佛造像。这种敬业精神值的赞扬但出售时应标明是仿制品,不应欺骗消费者。总的说来历代造像艺术是在佛教艺术在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变,经中国的艺术家们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吸收着外来艺术的影响,并按照中国的习俗加以改造和重新创作。无论从人物的形相、动作、手持的器物以及其象征意义,都是越来越中国化,有些则完全是按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形相创造,而不是经典的依据,这些我们要在鉴定过程中加以注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