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邺城时代的佛教文化遗存(6)
风景线上说“看点”
——探寻邺城时代的佛教文化遗存(6)
靳文华 崔彩平
(续上期)中国早期石雕佛造像多显呆板,上下身体不合比例,雕刻技法不太成熟。而响堂山的石雕则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感觉。典型代表是北洞左侧大龛内的菩萨,她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左腿微
微踮起,腰部轻轻扭动,身体的重心则落在右腿上。她站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放松而舒适的感觉,上身裸露肌肤的部分也给人一种强烈的质感,好像皮肤下的血脉在轻轻地涌动。国内专家称其在中国佛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走出了之前的僵硬风格,仿佛艺术匠人们的灵感一夜间获得升华,使佛像人物走入人间,拉近了佛国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也使菩萨这一形象更具女性化的特征和亲和力。许多专家学者把这尊菩萨像称之为“东方的维纳斯”。这尊菩萨像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中国隋唐以后的观音菩萨造像风格,细腰斜躯三道弯成为菩萨造像的主流模式。
在中国的三大石窟中,敦煌是以壁画为主,龙门和云冈石窟以雕刻为主,而响堂石窟是壁画与雕刻艺术二者的结合。突出的表现是大佛洞塔形龛最下面的一组雕刻“帝后礼佛图”,当初场景壮观,后因前壁坍塌而毁,现只剩窟门两侧的一些人物浮雕,北侧的浮雕全为女像,南侧的全为男像,都朝向释迦佛像进行顶礼膜拜,其虔诚形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雕刻技法非常的奇特,类似现在的剪影效果,只雕刻出了人物的外轮廓部分。这种雕刻技法在全国的石窟中,也只有在响堂山才能看到。为什么不把人物的细部雕刻出来呢?这也是响堂山石窟艺术的独特之处。据专家研究,这种雕刻的细部可能是用壁画的形式刻画出来,只是年代太久了,北方的潮湿空气使壁画颜色褪尽,只留下了这些轮廓。所以,可以说响堂山有许多独特的雕刻艺术,而这些艺术在其他石窟中是很难看到的。
这些宏伟的工程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又没有炸药的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赵立春说,经考证,先人们全凭原始工艺,一般是先用柴火烧岩石,然后用冷水激,使烧红的岩石发生爆裂,如此反复,石窟和刻佛像的岩石有了初步的轮廓,再进行精雕细刻,最终创造出我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南北响堂工程主体开始于东魏,但历代都有续刻,细心者可以看出历代风格的不同,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一座展示中国1400年来石雕艺术进化的博物馆和独特的“文化层”。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佛像都受到损毁?这是游客提问最多的问题,赵立春他们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认定:响堂石窟遭到的最大一次破坏,既不是历史上的三次“佛难”(周武帝灭佛曾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也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革文化命”时期,而是在上世纪20年代。当时,北响堂一带属河南武安县,时任县长的士绅李聘三与袁世凯的三儿子袁克文相勾结,偷偷将十余座佛像的头锯下,运到国外贩卖,谋取暴利。消息传来,当地村民在向官府申告无望后,担心更多的神像被盗,竟集体采取了一个极端的“下下策”:与其被他人盗走,不如咱自己毁掉!于是,一夜之间许许多多大小佛像的头都消失了!爱国的动机、护宝的初衷却结出了一个令后人永远心痛的恶果,到底是谁的错?!也许是当地人彻底接受了这一教训,在上世纪60年代“大革文化命”的破四旧风潮中,大家自觉出来保护国宝,面对一触即发的冲击,大家用周总理1959年来此参观时的话“这些都是国宝,一定要好好保护”为依据,说服了狂热的红卫兵,使它躲过了这一最大的浩劫。
关于那些被盗往国外的造像的下落,赵立春说,它们大多完好地收藏在美国、日本、欧洲的大博物馆里,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宝完璧归赵也并非不可想象!
历史遗迹响堂石窟在专家眼里,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早在1922年,日本学者长畈大定,就先后三次考察过石窟,并发表了调查报告。我国专家对石窟的研究则始于1935年,是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组徐炳旭、顾颉刚等人负责的,之后出版《南北响堂及其附近石刻目录》,这是国内研究响堂的最早著作,也是我国学者对石窟寺艺术研究的始创。此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直到今天,研究石窟的学者专家越来越多,收获颇丰。
1987年,国家拨款对南响堂石窟窟前的堆积物进行了清理,出土了重要的《滏山石窟之碑》和保存完整的第七窟“覆钵塔”形窟顶等;1990年国家文物局又拨款30万对响堂进行加固。同年,响堂山石窟被列为河北省风景旅游区。近些年来,峰峰矿区加大了对响堂石窟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他们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逐步变成了一个集文物考古、节日休闲、文化品赏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