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会党文化与福建南少林
武术文化、会党文化与福建南少林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不过,“八闽何处南少林”自近代之后却成了一个学术史上的公案。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武术史研究和会党史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史料的发现,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福建仙游的九座寺———长期来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南少林,其氤氲、形成的历史脉络开始较为清晰地得以呈现出来。
一、“南少林”之誉的九座寺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位于福建莆田仙游县西北的九座山(也称凤山),因山名“九座”故其寺又名“九座寺”,建寺者为仙游度尾留坡的智广禅师。禅师俗姓陈,师承临济宗。据清刻本《开科禅师语录》及笔者2005年3月新发现的嘉庆十五年(1810)抄本《正源》等所记,他18岁时出家福州,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即他31岁时“旋往嵩山,受持戒法”,宣宗大中六年(852)移居乡里,“唐懿宗咸通乙酉(865),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广传临济正宗。门叶繁荣,五百余众”。为此,历史上留下了“南少林”之誉的该寺至今尚存。
明天顺六年(1462),有位名叫雪熙贤的禅师从该寺“劫逃南下”,居东山岛龙潭山麓“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1467)邑人赞其德而施舍捐银,拓建苦菜寺,一时“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二百余众,兴少室而条(叶)昌”。由此可见,苦菜寺是座与九座山太平禅院有着直接法脉关系的寺院,并历奉太平禅院为祖庭,至今在太平禅院大梁上挂有苦菜寺相赠的“匝地莲声”匾额。清代康熙三年(1664),清廷下“迁界令”,清军入岛,苦菜寺毁于兵燹。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也即清政府下令“复界”的第三年,原苦菜寺的本源禅师择地兴建古来院,该寺院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古来”之名,乃去“苦菜”两字上部之“艹”而来。古来寺历代奉从苦菜寺开山僧雪熙贤为传灯师祖。
东山地属漳州辖区,毗邻云霄、诏安,为清代天地会的活动重地。有关古来寺与天地会的关系,除民间口碑外,文本资料主要见于上世纪90年代罗κ先生在漳州东山县发现的一份所谓名为《香花僧秘典》抄本。对于《秘典》的形成时间和文献价值等,学术界有深入的讨论;这里,笔者就其中所提有关南少林之事与另一份文献《正源》作一比较分析。
二、《香花僧秘典》与《正源》《秘典》首篇“溯源”中记曰:
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明天顺间,大德主(住)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间,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名扬邑里,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之铜坑鼎建寺舍,广授教徒五十余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竟通妙理,法脉滋长。
文中的“兴化清源九座寺”即仙游县的太平禅院。需要进一步廓清的是,《秘典》中的“南少林之誉”是受天地会对少林推崇的影响而来,还是另有所本?这关系到出现“南少林”概念的年代问题。
2005年3月笔者在东山县进行学术考察时,该县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苦菜寺当家白文太先生出示了一份抄件。抄件上下有暗红色木扳相夹,并用土黄色布累层包裹。整份抄件共32页,楷书,无题名,其扉页上有三行字:“古来院东园嗣法僧祖永重抄/正源/嘉庆十五年八月初十祖祀日”。其内容主要讲述禅宗法脉、古来院建寺始末以及一些佛语禅理等。原抄件无题名,本文用扉页中“正源”两字作该抄件名。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开山九座寺,智广禅师第一代祖师。……
智广上人,唐懿宗咸通乙酉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广传临济正宗。门叶繁荣,五百余众,称南少(林)之誉……明天顺壬午六年,明雪熙贤禅师劫逃南下,时居龙潭山间云坞石室。著忍辱铠,卧无畏床,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邑人赞其德……募缘拓建苦菜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二百余众,兴少室而条(叶)昌。
两段文字的内容、遣词几乎雷同,但有些地方则明显有异。如在先后顺序上,《正源》中“戒律精严,文武同修”,是指二百余众的苦菜寺而言,而在《秘典》中则指后来“教徒五十余人”的古来寺;《正源》中记明天顺年间雪熙贤禅师是“劫逃南下”,而《秘典》中则称是“大德主(住)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雪熙贤南下弘法”。联系到《秘典》内容的杂驳,尤其是后文中竟然还出现了只有辛亥革命期间才有的“同盟会”字样,故该件的抄录年代当在清末民初,决不可能为文末所记录的“嘉庆戊寅年(1818)”。依此,《正源》当是《秘典》的祖本。
然而,问题至此尚未解决。查《正源》内容,通篇为佛理禅语及宗门法脉,不像《秘典》既杂有法事的仪规、物什及民间赌博用的“花会”,又辑录江日升《台湾外记》和天地会《会簿》等多种内容。那么,《正源》中的“南少林”之说到底缘何而来?依其文义,所谓的“南少林之誉”乃指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由智广上人开建的九座山太平禅院,当然,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显然是后人对其的一个褒称,非为实指的寺址概念,否则何谓“之誉”?智广受戒嵩山、师承临济,这在许多材料中可得以证实,估计这也是后人将九座寺与地处河南嵩山少林寺相对,称其有“南少林之誉”的历史文化缘由。再从资料记述的内容看,有“南少林”之誉的九座寺只限于禅宗戒法,并无任何习武活动,直到明代雪熙贤所建的苦菜寺,才出现了“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的景况。另外在时间上,“南少林之誉”估计非唐代旧说,极可能是《正源》中提到的明代那位雪熙贤禅师来东山拓建苦菜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以后之事。本人的这一推断并非无稽放言,而可得到碑刻材料的佐证。
笔者在东山县博物馆调研时,该馆的陈立群馆长出示了一份碑文拓片。据告,该碑来自东山县樟塘村,现存东山县博物馆碑廊。原碑无碑名,碑额书有“皇明”两篆字,因年久风化严重,其中大部分字已难以卒读。通过对拓片的逐字辨认,大致明了碑文主要记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时张氏族人与民众垒筑抗击之事。碑文写于“嘉靖癸亥岁正月吉旦”,而文末的撰文者则赫然题曰“南少林时众”。“时众”两字模糊不清,而“南少林”三字则清晰可见。查阅明代东山县有关寺观记载,并没有一座名叫“南少林”的寺院。嘉靖癸亥(1563)碑文中出现“南少林”,透显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即“南少林”已成为当时当地颇具影响的社会认同,估计这与雪熙贤禅师天顺六年(1462)南下东山,成化三年(1467)开建苦菜寺、丕振少林宗风有莫大关系。其“戒律精严,文武同修”,也符合明代嵩山少林寺“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顾炎武《少林寺》诗句)的活动特点。再联系到东山县九仙岩现存南明碑刻《仙峤记言》所言“兴少室而昌条叶”,其历史脉络则更为清晰。当然,碑文及《正源》中所说的“南少林”与天地会《会簿》中的少林寺有很大差别。但是,随着后来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与少林武术文化进一步结合的南少林之名必然逐步在这一地区民众(尤其习武群体)中积淀、传播,为天地会内少林寺僧征西鲁故事的产生及对少林武术的文化认同,提供前期的思想文化资料。并随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南少林”在八闽大地上最终凝聚为一种铭刻于心的文化概念———一个少林武术的次生态文化现象。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