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宗教——佛教
南陵县宗教——佛教
佛教概况
吴·赤乌元年(238年)建浮城梵刹于染浦(今黄塘乡),南陵县始有佛教活动。晋隆安年间(397~401年),本县又出现以奉祀祖先自行建立的私家香火院“荐福烧香院”(俗称家庙)。南梁武帝时期(502~548年),本县建有“灵山寺”、“柏林寺”“万年寺”和“隐静寺”。唐代,改“荐福烧香院”为“香由寺”,增建“开化寺”、“崇教禅寺”、“圣寿寺”、“普化寺”、“灵岩寺”、“柳拂庵”、“仙酒坊庵”等;宋时,建“文风塔”(佛名浮屠)、“石龙庵”、“工山神祠”、“城隍庙”、“广惠王殿”。明清两代又建“千佛庵”(原名普济禅林)、“西风庙”、“引善茶庵”。梁代杯渡,唐代通禅师,宋代会崇,明代云麓、继岑,清代澄月、天应等高僧先后来本县在民间传播佛教。因此,本县信佛者众多,佛教活动繁盛。至清代全县修建的寺、庙、庵、殿共达200余所。
民国期间,本县寺、庙、庵、殿、宫、观、禅林有263座(含一名多所),其中不少寺庙是迭废、迭兴,在清咸丰后重新修建的居多。
1952年统计,全县有寺庙151座,僧尼154人。1954年特大洪水,圩区寺庙水毁较多。此后有不少寺庙年久失修,且无人照管而倒塌湮没;有些被拆建作为地方学校及公屋。至1957年,全县有寺庙20余座,僧尼30多人。
1962年,存寺庙10余所(乌霞寺、东平庙、观音庵、晏公殿、吉祥庵、龙泉寺、引善茶庵等),僧尼14人(老、小尼6人)。
1965年底,佛教公开活动中止。其时,庙产田地移作公产。僧尼以县人民委员会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维持生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民获得《宪法》赋予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基本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4年12月,“乌霞寺”经省批准定为省级保护寺院。省、县拨款维修和重塑佛像。1985年11月第一阶段维修工程竣工。1985年9月,省政协主席、书法家张恺帆亲笔书写“乌霞寺”三个字镌刻在白色大理石上,镶嵌在寺的山门上端。1986年12月,浙江余姚市徐姓等人在“乌霞寺”塑释迦、药师、弥陀等5尊佛像。1987年7月,浙江徐姓等人再次来南陵塑“十八罗汉”。自此,“乌霞寺”所塑佛像和其它江南梵刹一样初具规模。
1984~1990年,县城南门尼庵“引善茶庵”进行了维修和改造。两位比丘尼中一位已还俗的老尼,又重皈佛门去九华山出家。在庵老尼收徒两名入庵。重塑了释迦、观音、地藏等7尊佛像,成为城关地区佛教僧尼、居士、信士进行佛教活动的中心。
至1990年,本县佛教界居士千人以上,出家已受戒僧尼和未正式受戒的“沙弥”、“沙弥尼”有40余人,佛教信士则有2000多人。在众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居士家中,自设诵经拜佛的“佛堂”约200余处。县人民政府对在册僧尼逐月发放生活救济费。僧尼及佛教徒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佛教活动香火兴旺。
佛教活动
本县毗邻九华山,各地僧尼至九华往来途经本地域必驻足尼庵、寺庙,推 动了本县的佛教活动。本县佛教界把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六月十九日观音渡海”、九月十九日“观音成道”三次统称“观音会”。“观音菩萨”是本县佛教徒(女性最多)又一崇拜的偶像。信奉她心地善良,慈海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每年会期临近,邑域城乡女信徒自发而起做“观音会”,以凌晨前往寺庵争烧第一柱香为幸。
本县新增塑佛像多在地藏法会或其它法会期间举行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农历四月八日,“引善茶庵”为释迦、观音、地藏、伽蓝、韦驮等佛像举行开光仪式,九华山十几位僧尼来庵协助并主持仪式。
198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会”,南京市栖霞寺养真大师率领十几位僧人应邀来乌霞寺,举行了本县解放以来第一次“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乌霞寺这次“水陆法会”,举行了“三尊大佛”佛像开光暨祈祷世界和平为内容的隆重仪式。栖霞寺来的僧人们,自带“水陆法会”所用的画像,设七坛,主坛居中,东西各三坛,众僧分坐、诵经、念佛。中共南陵县委统战部等宗教主管部门派员观看了仪式。仪式按佛教内容项目进行了“三堂诞生”、“往生普佛”和“三堂瑜伽”、“放焰火”及早晚功课,盛况空前。
1987年7月,乌霞寺新塑“十八罗汉”等佛像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来自九华山、栖霞山等名山寺庙十余名僧人中的长者主持了开光仪式。
寺庵选介
浮城寺 建于吴·赤乌元年(238年),是江南名刹之一。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寺毁。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寺建在广约千余亩水面的一个土墩上,寺墩如岛屿之沉浮故名,该寺是本县寺庙建置史中最早的一座。历史上远近僧徒咸会于此,僧多时有200余。至清末浮城古刹屡遭兵燹,又因年久失修,残存十余间寺舍至民国末期已圮废无存。
香由寺 寺在今体育场北约100米处,号“江南第一寺”。建于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初名“荐福烧香院”,是一座私家建置的奉祀先人的香火院。唐贞观九年(635年)建山门于大道旁。唐武德年间(618~626年) 寺被毁于兵火,咸通年间(860~873年)重新修建。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香由寺香火之盛名噪全县,及至元末寺又圮倾。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再度修复,并于寺内设置僧会司。僧官先后有:惠旋、常山、常伏、明火等人;僧众有法密、法贸等30余人。自唐以后,香由寺历经各个朝代,几度废兴。民国年间,寺内香火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寺已圮废无存,遗址在今环城路盐库处。
黄塘庵 庵位于县城北23.7公里(今黄塘乡),建于梁太清二年(548年)。旧名“清福寺”,后因战乱兵燹而圮倾。清嘉庆二年(1797年)僧人澄月行愿募化劝资重建。建成后更寺名为“黄塘庵”。咸丰年间(1851~1861年),庵又为兵燹所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复有僧人涌明立愿募化四方,再次集聚劝资,重行修建,改名为“万年寺”。为时未久,寺又圮毁。现庵寺均荡然无存,庵址遗存为地名沿用。
南山寺 在县城西31公里丫山镇南山山间。山高309米,唐代创建,山名灵岩,寺建于其后因名灵岩寺。山顶有一巨石屹然耸立,形似神鹫而得名“鹫峰寺”。据传,唐贞观元年(627年)金乔觉(地藏王)曾先到南陵千堆山,然后至南山(灵岩山),最后到九华山。旋又至南山,见山势挺拔,境地幽美,宜于清修,遂于是处觅地建“灵岩寺”。筑佛殿、香堂、僧舍、寮房共数十间,供香客僧众憩住。僧徒终日诵经拜佛,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从此,香火旺兴,名弛遐迩,善男信女来此敬香者络绎不绝。元未“灵岩寺”被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行修建并取新名“南山寺”。寺内设“僧会司”(佛门法庭),置僧官管理寺庙僧众及佛事活动。此时“南山寺”香火旺盛。清代后,佛事香火逐渐衰落。寺宇也因年久失修,佛殿、僧房残存无几。1966年,县人民政府在该寺原址建麻风村,后改名为“南山医院”至今,在今丫山镇南山村境内。
乌霞寺 又名乌鸦洞庵、五霞寺。址在县城西北17公里桂山乡马仁山南腹部。山势环抱,曲径幽雅,处悬崖峭壁之下,名区胜地,不啻桃园一别境。《中国名胜辞典》收录“乌霞洞”条目。该寺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是北宋林学家陈翥著书立说的书舍。嘉衤右六年(1061年)陈翥逝世后,世人为纪念他,将书舍改为“乌霞洞庵”。庵为砖瓦结构,两进11间,跨度13米,宽11米,面积为300多平方米,有佛像和僧人,后遭兵燹而成瓦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募化集资重建。民国36年(1947年)夏,县国民兵团伐木烧庵,前殿幸免,后殿被付之一炬,现壁间碑刻两块尚存。
解放后,乌霞寺存有泥木佛像数尊,有僧人日常佛事,加之景点“童子拜观音”、“八仙石”、“观音搭脚石”,“乌霞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回旋上下,形成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故此香火甚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仅剩年久失修的庵舍。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级保护寺庙。1986~1987年,除省、县拨出专款外,佛教居士、信士集资维修寺舍,重塑和增塑佛像。至此,“乌霞寺”佛像基本齐全,重现古刹之貌,成了本县佛教界的中心、较大型佛事活动场所。寺中先后有弥凡、法雨、勤洗、普缘等任持。1990年,有僧3人,云游比丘挂单日均僧数5人左右。
引善茶庵 址在县城南李家镇。据传建于唐代,后庵圮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姓官宦重建作为李氏家庙。光绪十三年(1887年),僧复圆募资重建,有庵堂14间,佛像数尊。1982年后庵增建15间,重塑释迦、观音、地藏等佛7尊。自80年代以来,“引善茶庵”成为城关地区及邻近乡村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香火终年不断,教徒众多(女性为多)。清末至今,先后有释普慧、宽修、宏智、悟满、觉心、心常、果莲等老小比丘尼住庵。1990年有尼4人,悟满为住持尼。
千佛禅寺 原名普济禅林,在县城北0.5公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当时知县杨必达建。有佛堂5间,拜厅3间,斋堂7间,两廊庑房屋14间,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2~1874年)再度重建更名为“千佛庵”。庵内佛像高大,栩栩如生。有三尊大佛、弥勒佛、四大金刚,殿对方一尊韦驮佛,屏风后有观世音佛像及南海等。清至民国时期为县城一座香火旺盛、佛事活动多的寺庙。50年代初期拆除建大米厂。住持僧本慧迁至城北联城街经商(县人民政府逐月给生活救济费),供佛诵经。
史载部分佛教寺庵简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