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梵净山佛教文化与印江土家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浅谈梵净山佛教文化与印江土家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作者:杨孝华 周增强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逐步民族化,形成中华文化之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产生深远影响的基础。梵净山这块未成开发的净土,其幽深、崔嵬、神秘莫测和纯朴原始自然曾为佛教青睐的圣地。明万历初年,由政府批准正式开发梵净山,其实就是佛教以其巨大的声势和力量入主梵净山。随即成为梵净山文化的主流,并迅速兴旺起来。仅几十年间,梵净山就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禅宗圣地,庵寺林立,香烟氤氲,钟罄之声相闻。在“四大皇庵,四十八觉庵”中,印江境内有皇庵天庆寺、护国寺两座,觉庵太平寺、钟灵寺、镇江寺、洞德寺等二十多座,占据一半以上。随着朝觐活动的日趋频繁和兴盛,印江各族群众增进了与寺庙的经济、文化往来与交流,寺庙经济与佛教文化逐步发展而为民族传统经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梵净山佛教文化与印江土家族习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文化态势。现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
一、梵净山佛教文化对土家族习俗的影响
1.土家族民间的佛教信仰。印江土家族的主要信仰是崇尚祖先。自佛教在梵净山扎根并兴盛之后,在频繁的朝觐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梵净山佛教对印江土家族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江土家族群众以其独特的方式信仰佛教。一是定期参与朝觐活动。梵净山具有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每入冬季,寒风凛冽,大雪封山,人迹罕至。僧人退居山下的觉庵中,过着清闲的日子。每年农历六月一日,是开山之日。印江土家族群众自发朝山。朝山之事庄严而肃穆,大多吃斋数日,以避身之俗气,表达虔诚之心。这天,印江土家族群众与外来的信奉者一道,汇成庞大的人流浩浩荡荡开进梵净山,举行盛大的朝觐活动。期间,说话讲究用语,避讳甚多,做事讲究分寸,决不可惹恼了佛祖,十分虔诚。但由于人多路险,加之人流中不少羸弱之人,安全事故难以避免,又频添了几分神秘与肃穆。土家族群众对佛教与菩萨的这种信仰,程度有深有浅,多与还愿相关。这种节日似的朝觐活动,每年至少三次。正是这种频繁而盛大的朝觐活动,使佛教文化对土家族群众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为了许愿或还愿,土家族群众平日里不定期进山入庙,举行朝拜活动,往往一家老少或邀约几人同行。二是土家族群众对观音菩萨的普遍崇拜。在土家族群众的精神世界里,观音菩萨不仅救苦救难,还能为干贵子女的人家送去孩子。平日里,土家人在与各种灾难困难的斗争中,往往发出了请老天菩萨帮忙、老天菩萨有眼的呼唤,菩萨的地位与天同高。正因为如此,观音菩萨在印江土家族群众中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佛祖,其地位也往往高于佛祖。在土家族群众供奉祖仙与各路神灵的香盒上,均设有“南海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之神位”,接受着土家人子孙万代的供奉和礼拜。除此而外,一些人家还为观音菩萨设立专门香案,每日进香礼拜,祈求观音降福送子。可见,佛教对土家人信仰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2.佛教饮食文化对土家族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佛教的戒律之一是不杀生,因而饮食均为素食。佛教饮食文化集中体现为一个“素”字。这在俗家人眼里,是信佛的一大前提。土家族人出家的较少,但居士颇多。这些居士们大多用吃“素”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表达对佛的敬仰。居士吃素每月两日,多选在农历初一和十五,不沾猪油不吃肉,常配以净身,以敬佛祖和菩萨,并乞求佛祖和菩萨保佑一生平安,一家安乐。
3.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深远影响。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众生在未到达“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缘起”说所指的因果链条处在生死流转、累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因为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一样,报应也就有所不同。在印江土家族群众特别是土家族老人中,较为普遍地信奉着因果报应、生死流转的观念。认为现世的祸福,在前世已经注定,现世的行为应得的报应尚未显现。众生所造之“业”必然自作自受。不少土家族老人正是从这一信奉出发,在“身、口、意”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不作恶事,不出恶语,不生恶念,幻想来世获得善报,这对于劝导民族群众向善,形成民族纯朴风气,维护民族地区正常社会秩序,曾在民族发展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
4.佛教对于印江土家族地名文化的影响。印江土家族地名文化具有浓厚的土家文化特色。土家地名是土家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佛教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地名文化也不例外。中外闻名的“梵净山”,印江土家族群众曾叫它“大佛山”,直接以“佛”命名,后用“梵净”之名也深深地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为梵净山碑林题词:“梵呗传三界,潮音净六根;众山眼底小,南国此峰尊。”这美妙的绝句不能不说没有“梵净”美名的启示。拜佛台、引佛洞都是梵净山著名的景点,土家人对这些景点的命名,更是直接体现了佛教的特点。在印江境内,用“观音”命名的地方较多。仅“观音洞”一名在县境内就不少于五处,其中,距城南八华里的观音沟最著名,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均有土家族群众朝拜,十分兴盛。
二、土家族习俗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影响
梵净山佛教文化集中体现在星罗棋布的寺庙里。寺庙的修建、僧侣的生活、朝觐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帮助与参与。正是这种支持、帮助、参与,实现了佛教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那么,印江土家民族文化对梵净山佛教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土家族群众纪念祖宗的形式对梵净山部分寺庙僧人纪念宗师形式的影响。印江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多种崇拜的民族,但对于祖先的崇拜至高无尚。因此,家家设有香盒,俗称“堂训”,并通过特殊的仪式将祖先及诸路大神安顿在香盒中相对固定的位置,每逢重要节日或家庭重大事件,均要敲罄、上香、烧纸、叩头祭拜。据考证,梵净山众多觉庵中著名的太平寺,在观音殿中设有香盒,自称“祖堂”,与土家人家的堂训在形式上完全一致。“祖堂”两边写有对联:“西天四七传经祖,东土二三说法师”;正中是“西天东土师位”;两边分别设有禅位和其他神位。太平寺历代宗师位设在两边的主位之间,如“圆寂恩师某老和尚之正性禅位,圆寂某师伯师叔老和尚之正性禅位”,这与土家族人供奉祖先的形式和位置完全一致。毫无疑问,这是受土家人崇拜祖先形式的深刻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寺的“祖堂”上设有其他神位,如“住居土府九垒甄皇大帝位”、“九天东厨奏善灶王府君位”、“铜印显化求财有感四官位”等,可见,土家人的多种崇拜对梵净山部分觉庵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2.印江土家族饮食文化对梵净山寺庙僧人饮食的影响。土家饮食文化集中体现在红白喜事的酒席上,酢肉、酥肉、糖肉、酶干肉、菜豆腐是土家人几道最富特色的菜。其中的“酢肉”,喜事作成红色,丧事为素色。梵净山寺庙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也摆斋席,土家人称之为“素席”。席上也有土家人的几道特色菜,但做法十分讲究,全不能用肉。其中最核心的一道菜,叫素酢肉(土家风俗把这道菜放在餐桌的正中央,其他菜都围着它摆放),用糯米打的糍粑切成片,绊米面并兑上粑粑红,然后装碗甑蒸,做成与土家人喜欢的“酢肉”。坐在席上,如不亲口尝一尝,还以为佛家破戒了哩。土家人喜欢的酥肉在这斋席上也能吃到,是用洋芋切成丝后裹麦面用菜油煎制而成。酶干则是将豆腐切成片,用菜油煎黄后与盐菜装碟甑蒸而做成。菜豆腐是土家人待客的一道名菜,多为素吃,因此,寺庙里的菜豆腐做得更有特色。天庆寺的菜豆腐享有盛名,不仅细嫩柔绵,且有一种独特的清香,真的让人胃口大开,食欲猛增,因慕其名而不惧跋山之艰而造访天庆寺者不乏其人。
3.印江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对梵净山寺庙活动的影响。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在梵净山众多寺庙的历代宗师中,本地籍僧人占多数。自小就受到民族艺术熏陶而出家的僧人,其艺术视野自然受到本民族艺术素养的约束。在寺庙的各种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地方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再说,寺庙的一切活动离开了地方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和价值。为了吸引更多的民族群众参与,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僧人也主动借鉴地方民族艺术,以增强寺庙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土家族的长号和唢呐自然成为配合佛事活动的首选乐器。长号与唢呐,乐声高亢,激越而雄浑,与寺庙幽远的钟罄木鱼之声应和,构成梵净山佛教特色文化中的一组交响乐。除此而外,在举办一些重要活动中,往往请有地方花灯班助兴,安排恰当的时间上演土家花灯戏。寺庙活动的频繁举办,给佛教文化与土家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并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
总之,佛教自明万历初正式传入梵净山之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蕴实现了与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扎下根来并迅速得以发展和壮大。几百年来,寺庙僧侣与地方群众通过劳动生产、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形式,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