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生活中如何静心——在第七届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上的演讲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史飞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活中如何静心——在第七届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上的演讲

  史飞翔

  由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举办的第七届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于 8月3日——9日在终南山观音禅院举行。本届夏令营主题为:如何在生活中静心。来自澳门、台湾及内地不同省份的近百名有志青年参加了这一为期七天的精神文化之旅。应活动主办者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邀请,我于8月5日晚在终南山观音禅院大雄宝殿前为广大营员做了题为《生活中如何静心》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此次演讲的大体提纲。

  讲三个问题:

  1、 什么是静心?

  2、 为什么要静心?

  3、 怎样静心?

  一、什么是静心?

  早期禅宗有这样一桩公案:达磨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为汝安心竟!”

  达摩安心告诉我们,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静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那么什么是静心呢?很简单,就是将心安静下来。

  静心,静气,静观、静坐,静思。“静夜悟道”、“静中观心”、“静显本体”。静者,思通千载,心游万仞也。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致虚守静”;庄子说,“恬以养志”;诸葛孔明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为什么要静?因为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平和,平和则顺达。生活的本质就是平静。“心底平静,青山绿水”。平静即淡泊,淡泊即不妄,不妄即幸福。静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二、为什么要静心?

  ●从网上一个帖子说起:《活腻了,怎么办?》:在世界各地,每40秒便有1人自杀,每3秒便有1人企图放弃生命;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这使得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世界变得如此复杂?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每天我们面对车来车往,每天我们都在面对不同的人群,观察不同的表情,猜测不同的内心……都市霓虹闪烁,世界扑朔迷离。每天,我们都心神不定。我们不断的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的揣摩他人的心思,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每天我们都要应付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每天都要经受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工作的繁重,生活的匆忙……你是否发觉自己已变得越来越浮躁?你是否发觉自己疲于应付奔命?你是否为许多问题纠缠不已、毫无头绪?你是否发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没有规律?究竟是什么让生活变得如此复杂?

  ●世事艰辛,俗事纷扰。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从这幢写字楼钻到那幢写字楼,每天从封闭的写字楼里出来,被汽车载往住所,由电梯搬运到房间,最后用防盗门和防盗网将世界完完全全的挡在外面。我们一个劲的打拼事业,我们一味的追逐高物质的奢靡,然而我们却轻易的忽略了内心的存在。当物质越来越好,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善待自己。当事业越来越大,我们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小。我们懂得经营事业,却不懂得经营内心。

  ●有一首歌这样唱——

  我们的楼房越来越高,耐性却越来越小;

  道路越来越宽阔,思想却越来越狭隘;

  房子越建越大,家庭却越来越小;

  便利越来越多,常识却越来越少;

  药品越来越好,毛病却越来越多。

  我们花钱越来越多,花钱的乐趣却越来越少;

  看电视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

  说得越来越多,爱得越来越少;

  计划得越来越多,完成得越来越少。

  我们懂得了如何生存,却不懂得如何生活;

  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生命的内涵却不断稀薄;

  我们可以不辞远道地在月球和地球之间来回,却不愿意去拜访对门的新邻居;

  我们能分裂原子,却无法冲破偏见。

  我们的收入高了,品德却低了;

  食品丰富了,饮食的享受却少了;认识的人多了,朋友少了;努力多了,成功少了。

  我们的电脑信息越来越多,交流却越来越少;

  我们获取的东西越来越多,心灵却越来越糟……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作《双城记》一开头就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的确,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思想混乱,让人不知所措。——

  这是一个流行快餐而消化迟钝的时代;

  这是一个体格健壮但缺乏个性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功利而人情淡漠的时代;

  这是一个世界和平而家庭纷争的时代;

  这是一个空闲多而娱乐少的时代;

  这是一个食物种类繁多而营养缺乏的时代;

  这是一个家庭收入高而离婚率也高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快速旅行、一次性尿布、廉价道德、一夜激情、体重超重,吃药能使人兴奋、安静甚至死亡等一切目的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人渴望内心宁静但却焦烁不安的时代。

  当此时代,心灵何为?

  ●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如此沉重?

  1、权利(仕宦中无骨人,纨绔中无雅人,道学中无达人。——红楼梦)

  2、金钱(理想的生活是有点钱有点闲。我对金钱的态度:能够维持基本生存而略有结余即可。)

  3、情感(爱情与婚姻)

  &关于爱情的三句调皮话:

  a, 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错觉,是一种错位。

  b, 爱情是一张挂在墙上的风干了的癞蛤蟆皮。

  c, 爱情是一根绳。

  &关于恋爱的一句忠告:世上没有一个男人是多余的,同样也没有一个女人会剩下。

  &关于婚姻的四种分类: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4、名声

  《红楼梦》的开篇偈语有这样一句:“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人绝权易,绝钱易,甚至绝色都易,但是绝名却难。不以名为耻,不以名为恶。名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争取名追求名时要有正确的手段与方法,不能搞阴谋诡计,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争名”、“夺名”、“盗名”、“追名”、“混名”、“骗名”、“买名”。另外也要尽可能地澹泊名,让自己那颗为名而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5、人事(人际关系)

  &如何与人相处:亲疏随缘、冷暖自知。

  &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与责难: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三、怎样静心?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静心首先要从思想层面上解决那些困扰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生找到一个支点和方向。

  &心理学与成功学、励志学的局限

  ■静心的方法与途径(觉悟人生的十二法则)

  1、要有形而上的思考 ——惊宇宙之神奇,思苍穹之奥妙,探人生之本真,感生世之哀乐。

  ●伟大的先哲、爱国诗人屈原《天问》

  “这浩茫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

  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为什么触怒不周?

  江河滚滚东去,

  大海却老喝不够?

  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 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

  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遥想最初的虚无,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不过是一群在一颗微如草芥的地球表面活动着的微小生物而已,相对于无限的时空长河,人的一生充其量只是一瞬。“蜗牛脚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想到人类的灭亡,那实在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托尔斯泰晚年这样感叹:“奋斗一生,所需不过六尺之地。”的确,人群只有类似于鲁迅、托尔斯泰这样的最勇敢、最无畏的大智者才能够在内心解读出宇宙的无限精深、品味出人类自身的局限与浅薄。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整个存在使我吃惊,从最小的苍蝇到神下凡化身为基督的神秘,每一件事物对我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而最难以理解的则是我自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

  ●进行形而上的思考目的是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世界保持一种敬畏之感。

  2、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头脑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

  3、要有宗教的情怀

  ●我书房中的两幅联: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李叔同)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苏东波)

  ●宗教是目前人类所能触及到的最高智慧。人要认识世界仅靠理性与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宗教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对世界和人生执著的探求。宗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世界、解释人生。宗教的力量来自它对人自身的关怀,一种终极的关怀。宗教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宗教的作用在于教人如何在缤纷陆离、变幻莫测的尘世,在惊涛骇浪、漂泊不定的人生中,寻找一个信念的支撑,建立起一个“精神的家园”。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是大海上的一次航行的话,那么宗教信仰就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人冲破迷雾,饶过暗礁,安全的抵达人生的彼岸。宗教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崇高、深邃、丰富、前所未有的境界。它不仅能荡涤思虑、澄清心灵给人信仰、胸襟、气魄,更重要的是他能给人带来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宗教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能鼓舞人们生活在想象之中,激发起人们的崇高、永恒精神以及虔诚。

  4、要学会死亡

  ●中国人忌讳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史飞翔说:“未知死,焉知生。”)

  西方人将死看成是生的一部分。自柏拉图以来,许多西哲都将思考死亡作为哲学的主要命题来思考。留下了许多关于死亡的美好而新鲜的说法。譬如,“生活是炎热的夏天,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死亡无非是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现代人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无暇也不愿去思考死亡。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去。

  ●5-12汶川地震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过》:“在地震的那一刻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死。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地震就震不到自己。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生命都充满着变数。生固然可贵,死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死,生便彻底失去了意义。生之所以珍贵就在于死与它永远是形影相随。假如没有死的催促、提示,我们定会活的疲疲沓沓、没有胃口、没有兴趣。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姐妹。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地震之后再来看生死一切似乎更透彻、更明白。狄更斯说过一句话:一个好的心态胜过一百倍的智慧。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行将离去的人”,并能以“一个行将离去的人”的心态去理解和对待人生,我们还会深陷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而执迷不悟吗?“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须认真”。倘若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倾宇宙之全力活于当下一瞬,那样我们就能体会到“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之趣、就能拥有“闲爱孤云净爱僧”的悠闲从容,就能够在此生,活的既智慧又洒脱。”

  5、要学会乐天知命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既蠢且愚却官居王侯,有人才大如海却终生落魄?有人碌碌无为却飞黄腾达,有人孜孜以求却穷困潦倒?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别?难道这一切真如人们说的那样是“命中注定”?你可以不信命,但却无法否认命的客观存在。贾平凹说:如果上帝注定你是一只勺的的话,无论你多么勤快,都是舀不过桶的。的确是这样,任凭我们多么努力,人生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论语》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那么什么是“命”?控制命运的力量又是哪些?

  在我看来,“命”无非是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遭遇,而命运的核心就是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左右命运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的性格。性格即命运。其实人和人能差多少呢?往往只是性格上的一点区别而已。你比如:有人天生活泼开朗长于交往,那么他在踏入社会之后就可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来主体意识强烈,孤独、敏感、封闭、自卑,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此后的人际交往中头破血流、难于世同。同样是性格,有人胸襟开阔、虚怀若谷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有人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乖张、怪癖、天真、迂腐、呆板、偏激,性格上的一点缺陷往往会酿成一生悲剧之根源。要说“命”,这恐怕才是命。

  “知命”是要我们对宇宙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要面对现实,识事务;要学会“顺生”。“强汉不能与天争。”知道命,就不会怨命,知道限制,就不会逞能。

  6、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养分

  ●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

  ●几本静心修养的参考书:《菜根谭》、《鉴心录》、《幽梦影》、《围炉夜话》、《幽窗小记》、《曾国藩家书》、《顺生论》

  7、要接触文学艺术

  ●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三点认识:

  a,文学艺术是人类用以拯救自己的一种自救行为;

  b,文学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欺骗;

  c,文学艺术是一种压根就不存在的真实。

  ●文学艺术的作用?

  a,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科学求真、宗教向善、艺术崇美。)

  例证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

  (构成一切艺术的手段无非两个:一是想象;二是回忆。)

  例证二:“朱颜如花腰似柳”——白居易

  b,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

  例证一: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艺术家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生性内向,被强烈的本能欲求驱使着,渴望荣誉、权力、财富、美人,偏偏又缺乏在现实中取得满足的手段,于是便退出现实生活,进入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幻想中达到愿望的满足。”

  例证二:曹雪芹与《红楼梦》

  c,文学艺术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理想场所

  &人生太苦是产生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艺术的世界是一个“人造的世界”

  &只有三种人可以做大学问:一是出生在书香世家有着很好家承的人;二是穷困潦倒的书生;三是对生活绝望的人。

  &“人生四境界说”: “芸芸众生界”、“道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宗教的境界”。

  d,文学艺术可以软化人的心灵

  &可以唤起人的同情、悲悯与人道主义精神

  &可以使人建立起一种崇高感

  &时有古今,地分南北,但人类普遍的感情是相通的。举例: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西哲罗素:“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统治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类痛苦无以伦比的怜悯。”

  8、要读书

  ● “新读书主义”:工作再忙也要买书,生活再累也要读书,住房再挤也要藏书,收入再少也要淘书。(多读书、少上网、最好不要看电视。)

  ●读书的智慧——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必须要读?哪些书可以选读?

  a,读古书(先秦时代的典籍)、读“老书”、读“原典”

  b,读内容艰深的书

  c,读闲书与杂书(闲书不无聊,杂书长见识)

  d,读人物传记

  e,年龄与读书

  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矣”。“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读不同类型的书。一般来说少年人爱读小说,青年人爱读诗歌,中年人爱读散文,老年人爱读宗教和哲学。

  朱熹在《北窗呓语》中有一段话颇值得琢磨把玩:“少年读经,其功专也;中年读史,其识广也;晚年读释典,其神静也。至若最无聊时读庄列诸子,不得已时读屈宋骚经,风雨时读李杜歌行,愁苦时读宋元词曲,醉中读齐谐志怪,病中读内景黄庭,各随其宜,互得其趣,人生安有一日可废书哉。”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同样西哲黑格尔也说过:“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的确是这样,同一个唐吉诃德,少年人读了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

  f,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书多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为学问的障碍、思想的桎梏。书读的越多人越容易自卑、越容易迷失方向、越容易找不着自己。有两种人万不能读书太多。一种是天才,一种是蠢才。天才读书太多就会削弱创造力,这对人类是一种损失;蠢才读书越多越糊涂,越发不可救药。波得拉克说:“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之人疯疯癫癫”。在时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想急于知道怎样读书,而我以为人们更应该知道怎样不读书。读与不读全在一个“悟”字。有悟性的人通天彻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悟性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也只是为世间多贡献几个“堂吉诃德”、“孔乙己”。——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读书,说到底是智慧二字。

  9、要学会使生活艺术化(要有嗜好培养业余爱好)

  ●周作人在文章中这样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 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10、要尽可能养成独处和散步的习惯

  推荐两本书:亨利索罗的《瓦尔登湖》和卢梭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11、要学会反省(写日记、博客)

  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对未知领域的深深探索以及对自我心灵的深刻反省。

  12、要有自己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林语堂的“半字哲学”——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到中庸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

  ●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 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

  结束语:

  我的两句人生座右铭:

  1、 那些未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只会使我变得更有力量。

  2、 人之患患好为人师。不口出狂言,不痴心妄想,不自作多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