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和谐社会——在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上的专题发言
中国佛教与和谐社会——在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上的专题发言
方立天[1]
主持人、与会的先进,大家好。我很高兴来到苏州参加这样的会议。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中国佛教与和谐社会。
我讲的意图是,探讨中国佛教有什么思想资源,能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发挥作用,我想这对佛教来说也是首要的社会任务。我想分三个问题来讲:第一,和谐的涵义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二,佛教思想智慧的核心内容;第三,佛教思想智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我先讲第一个问题。
第一,和谐的涵义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讲和谐,首先要准确地讲清楚什么是和谐 ,在这方面我的老师张岱年先生在《哲学思维论》中指出,和谐是辨证法的基本概念之一,和谐是和冲突相对立的一种现象。张先生对和谐做了四个层次的规定,他的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对待不唯相冲突,更常有与冲突相对待的现象,是谓和谐。”人类社会现象常常是这两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对待不光是冲突,更常有与冲突相对立的现象叫和谐。他在这里讲更常有的和谐是社会常态。张先生说:“和谐含括四方面,一相异,即非绝对同一;二不相毁灭,即不相否定;三相成而相济,即相互维持;四相互之间有一种均衡”(《张岱年全集》第三卷35页)。这里启发我们,当我们讲和谐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冲突,和谐与冲突都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另外和谐不是同一,也不是统一,他是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均衡关系、平衡关系,这是和谐的含义,我想张先生的解说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当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在我看来,从哲学角度来诠释,主要是要处理好三大矛盾:
第一,人与自我的矛盾。首先有个问题,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指主体,也可以说是灵魂,人格,人的意识。由于现代化社会带来的双重结果,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人生活意义的失落,人生价值的迷失,由此调适心与身,灵与肉,智与情,理与欲,知与行的和谐。这是每个人的意境追求,也就是人的两重世界的调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调整,要追求一种精神和谐,精神的自由,也就是心灵清净、崇高,这对社会和谐非常重要。佛教就是“治心”的。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宝马香车,豪宅庄园,黄金白银,珠宝钻石,任什么都比不上一颗活着的、善良的、纯正的心”。我想这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人与人的矛盾。从哲学上讲,人与人,第二个“人”泛指社会,人群,包括家庭、集体、单位、宗教、政党、民族等。从哲学范畴讲,人与人的矛盾就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乃至进一步推导,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矛盾也都包括在这个矛盾里面。
第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又区别于自然,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其它生物、自然生态存在矛盾。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大问题。
以上三个矛盾及其平衡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我们能否这样说,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人的素质提高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内在基础。人与社会也好,人与自然也好,必须借助于每个人的心灵,每个人的身心和谐的基础之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第二,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表现在讲社会的和谐,中心是人与人的和谐。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人与自然失去了和谐,自然生态越来越失衡,会严重影响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和谐。我认为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上述三类矛盾的良性互动,是三类矛盾的综合平衡,即三方面和谐的综合体现。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佛教思想智慧的核心内容
佛教有丰富的思想智慧,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应当怎样概括?这是一大问题。首先我们要考虑的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它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它的理论核心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叫缘起论。缘起论,如果光用一个缘字的话,它包括因和缘两个概念,分开来讲是因和缘,合起来讲叫缘。因和缘就是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如果分开因缘来讲,因就是主要原因、内在根据,缘指外部条件、次要原因。缘起论是讲一切事物都是因缘际会,因缘结会而成。佛教是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反对有造物主的,认为事物是相依相存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结合而成的。例如讲台起码有三个因素:木头、油漆、人工,人工的劳动制造而成。今天我们交流也是一种缘起。佛教的缘起论,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以基本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关系论,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是相互关系的组合。人生也是这样,人生的本质都是相互关系不断演变的结果。一切事物也都是关系的存在。第二过程论,因为是关系,关系内部要素不断变化,因此它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都是过程,地球也是一个过程。所以佛教教我们要珍惜缘分,要珍惜当下,要把握好缘分,要把握好现实过程。这属于它的基本世界观。从这个基本世界观出发,进一步推导出六个范畴。
第一个范畴叫缘起,缘起就是刚才讲的缘起论,我们也可以作为范畴来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结合而起,观察世界要有这种观点。全球经济是一大缘起,目前我们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实际上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第二个是因果,缘起问题,也就是因与果的问题。佛教认为凡是带来了被产生的东西都叫因,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叫果。因果的关系,可以说从空间来说,即从横向来说,因果是同时的,因产生果,因果同时存在。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即从纵向来看,因果是异时的,有前因或后果之别。由此就形成一种铁的法则:因果法则,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的侧重点把佛教的因果法则应用到伦理方面,就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支配人生的基本准则。
第三是平等。从缘起因果推导出因与果都是平等的。佛教的平等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人与人都是平等的。第二人与佛也是平等的。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不一样。第三人与动物也是平等的。第四人与没有情感、意识的事物,比方说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也是平等的。佛教认为他讲的平等是最大的平等。
第四是慈悲,由平等推导出的是慈悲。慈悲有两方面的意义,慈就是给人以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人们的痛苦,也就是帮人解除苦难。这是佛教的一种菩萨精神,是对众生的一种深切关怀,是人类崇高的友爱之情。中国佛教的神灵结构当中,菩萨,特别是观音菩萨,名声最高。它的特征是大慈大悲,这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宗法社会的要求,也符合中国人解决现实苦难的一种诉求。
第五是中道,中道两个字什么意思呢?中道是要我们远离事物的两个极端、两边:有与无,空与假,肯定与否定,快乐与苦行。要远离两边,远离两端,不要搞单边主义,要两方面全面的思考问题。佛教认为中道也就是实相,就是事物的本质,真实的状态,也就是最高真理,最高真理也就是包含事物的两个方面。
最后是圆融,圆融就是要圆满融通。中国佛教特别讲的圆融是:理事圆融,空假中三谛圆融。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长老出门去别的寺庙看朋友。他平时爱养花,临走时,就把花盆放在门口,可以晒太阳,下雨也可以淋雨有助于花成长。他回来的时候花被一个小和尚踢倒了。当长老回到庙里的时候,有小和尚就说:“某某很不好,把师父的花踢倒了,你应当批评他”。长老说:“你说的很对”。旁边又有个小和尚说:“师父不能批评啊,他不是有意的,庙里不是起的很早吗?看不见,不是有意踢倒的,你应当原谅他”。师父说:“你说的也很对”。第三个小和尚说:“师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这不是搞折中吗?他们两个意见是相反的,你怎么都说对呢” ?长老说:“你说的也很对”。初起我站在第三个和尚的立场,认为还是第三个讲的比较对,后来我反复思考很长时间,认为还是长老有智慧,因为他肯定了三个人意见的合理层面,也否定了三个人片面的地方,使问题能够圆满融通地解决,这是很好的思维方式,很值得我们思考。上面就是简单讲一下佛教思想智慧的核心内容,讲了佛教的理论基石和佛教的六个基本范畴。
第三,佛教思想智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这我讲三点:
第一,从上述的佛教思想智慧的核心内容来看,相对来讲,缘起、因果是世界观,平等、慈悲是伦理观,中道、圆融是真理观方法论。同时这六个范畴都可以归结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我认为这是佛教影响社会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重点,是佛教推动人们素质提高的重点。要点就在这里,包括都市佛教,都市佛教的功能是什么?最重要是推动市民以及游客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二,以上理念的确立有利于缓解、协调三个基本矛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佛教思想智慧有助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均衡和谐,就是很明显的。
第三,历史上西方提出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人权等理念,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数百年,一直到现在也被大家所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方的思想智慧,如以上所讲的中国佛教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是不是也可以和西方理念互动互补,来求得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沟通与认同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希望和西方基本概念进行沟通,交流,对话,以期共同构建全球的共同的价值观,来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好,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1]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