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读《民族宗教学导论》
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读《民族宗教学导论》
作者:龚学增
由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主编的长达40余万字的《民族宗教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近期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牟教授在吕大吉先生任学术顾问,带领几位中青年学者长达3年多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民族宗教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不仅是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创新。
民族宗教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需要
诚如牟教授所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和几位学者就深感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全面认识中国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大问题,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它也是一个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和平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启动后,建构民族宗教学这一新学科被正式提到日程。《导论》对民族宗教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迫切需要作了深入的阐述。首先,民族与宗教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民族的发展经常突破宗教,又总是离不开宗教;宗教的发展经常突破民族,又总是离不开民族。其次,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自己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二者相互影响,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基础上成就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第三,西方近代学术史上民族学与宗教学的交错发展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良好学术传统。第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第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学得到了新生,宗教学正式兴起,两者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颇有生气的学科,并呈现出相互交汇、相互渗透的态势,为催生民族宗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第六,在社会层面,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民族宗教矛盾上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明显增大,由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增多,这是对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人们希望了解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它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特点与功能,以避免它的负面影响,推动民族宗教成为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所以,民族宗教学学科的建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接受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的。
民族宗教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明确
构建一个新学科,前提是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导论》明确指出,民族宗教学是民族学和宗教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探讨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而重点是阐释宗教在民族形成、民族演变、民族生活、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基本上属于宗教学的分支。对于学科名称的表述,《导论》使用了自己提出的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学的概念,即民族学不是一般地研究人类社会及其问题。而是重点地研究组成人类的特定群体——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民族学是从民族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而民族宗教学研究的则是民族的信仰问题,是研究以民族为载体的宗教。关于学科的主轴,《导论》强调的是研究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其它议题都是围绕着这一轴心而展开,全面揭示民族与宗教的多重交织关系,阐述民族宗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作用。关于学科的方法,《导论》明确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民族学与宗教学的结合为特色,同时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创新。此外,民族宗教学的研究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关心当代民族宗教问题的最新动态和趋向,使研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概念、范畴体系
有没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范畴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导论》阐释了民族宗教学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作为全书立论的基本依据。例如,关于什么是民族?参照民族学界的诸家之说,结合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的实际,《导论》把民族的内涵概括为:民族是历史上人们在共同祖源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是在与他族交往比照中产生认同感一体感,意识到自身具有共同来源和共同命运的稳定的社会人群。换句话说,祖源、文化、自我意识是民族最终形成的3要素。祖源是基础,文化(与政治、经济并立的传统文化)是关键,自我意识是要件。《导论》同时指出,把民族主要看成是人们在血缘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并不否认政治对民族有巨大影响,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推动民族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甚至有时是第一位的因素。但从民族自身的发展看,文化的认同比政治的认同更根本。历史证明,文化比政治更稳定和长久,民族借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可以穿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政治事变。关于民族的分类,《导论》依据其发生发展和形态的不同,划分出5类:一是原生型民族,这类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特殊条件,从氏族发展为民族以后,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相对同一性,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二是融合型民族,这类民族是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血统上大规模混杂,在文化上是多元结合,地域分布也较为广阔,族内保持着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三是衍生型民族,这些民族的历史并不久远,是在民族交往和分化中衍生出来的,可以称之为晚生民族。四是复合型民族,这是许多民族复合成的更大的民族共同体。如中华民族,我国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同时,它们也对中华民族有共同的民族认同,只是层次有所不同。五是集合型民族,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乃是正在向复合型民族过渡的民族集合体,如欧盟。 关于什么是宗教?《导论》认为,宗教为民族提供价值理想和精神支柱,往往处于民族文化的深层与核心位置,成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导论》基本上同意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的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认为这个定义不仅揭示了宗教最本质的属性,而且能呈显宗教由内到外的层次结构。关于如何界定民族宗教?《导论》认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包括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宗教。因此,“民族宗教”具有广泛的含义。民族宗教学也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并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些民族、某些宗教的范围之内。上述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独到阐释,凸显出《导论》的重要学术价值。
学科的主题鲜明,体系框架的内在逻辑比较严密
《导论》明确提出,民族宗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族教和谐,多元互补”。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宗教是民族认同、与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因素。宗教可以促进民族和解、交流、合作与社会稳定,也可以加剧不同信仰民族之间的排斥与民族冲突,甚至在同一民族内部由于宗教或教派不同而产生斗争与分裂。要实现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族与宗教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确立和实践多元和谐、平等对话、共生共荣的现代文明原则。通过民族宗教之间的和解达到世界的永久和平。
围绕以上主题,《导论》形成了逻辑上比较严密的框架体系。一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宗教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二是融摄历史学的视野,研究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以及民族发展与宗教发展史的互动关系。三是融摄社会学的视野,研究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要素及不同类型社会中民族——宗教关系的不同模式。提出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4大要素是民族、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4个维度是民族、宗教、经济、政教关系。认为政教关系虽然在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模式,都有其历史传统和现实根据,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从政教合一走向政教分离。四是融摄文化学的视野,研究不同类型民族文化中宗教的作用。如基督教与欧美民族文化、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族文化等。五是融摄政治学的视野,研究民族——宗教关系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是论述了民族、宗教与民族主义运动的关系。七是提出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并展示了中国多元通和模式下的民族宗教。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信仰格局是多元通和,两者是对应的。中华民族信仰上的多元通和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主要有:文化基因具有综合性,从开始就是多教、多神,有至上神,没有绝对唯一神;信仰上既包容各民族的特殊信仰,又在多样性信仰之间保持共通性,即以尊天敬祖为基础性信仰,以儒学礼教为轴心;宗教关系以和谐为主旋律,各教之间渐行渐近;信仰文化呈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没有大的断裂;神性与人性一体,宗教与哲学交融,没有出现宗教神学与人文哲学的对决;信仰文化在保持民族主体性的同时,对外又是开放的,不断包容、接纳外来的宗教与哲学。多元通和模式的成因是:各民族特别是主体民族汉族的“混血”,造成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混血”;地理单元的整体性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使各民族既可以向中原汇聚,又可以向四周辐射,有利于形成复合型文化共同体;长期的农业文明与家族社会,形成了信仰文化的平和、忍让、互助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佛、道三家创建的,文化巨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及其后学的思想宗旨是仁爱慈悲、和而不同、平等宽容、以人为本,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和不断进入的外来文化。多元通和的信仰文化模式最有利于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和多样性文化在互尊互学中健康发展。因此,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多元通和的优良传统,使各民族的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这一模式也将为建设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总之,《导论》是一部重要的创新学术力作。当然,作为展现新学科的这部著作也并非尽善尽美,如牟教授所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如学科名称的表述是否准确,相关范畴、概念的阐释是否科学,体系的逻辑是否完备,一些观点是否都能被学界接受,都很可能会引发学术上的争鸣,而这种争鸣也恰恰是民族宗教学走向更加科学和成熟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