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与宗教交汇的博物馆
古代文化与宗教交汇的博物馆
□ 阿依先 《世界宗教文化》 2004年第01期
新疆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古代各种宗教与文化交汇之处。这一点从出土的种种文物而言尤其明显,若喻之为古代宗教文化博物馆,亦不为过。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民丰县境内有着神秘的尼雅遗址,两千年前围绕尼雅河的这片绿洲上,曾有过一个精绝王国,至汉末并入鄯善国。至公元3、4世纪时,这里的居民却忽然离去,绿洲渐成了沉沉沙海。直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者的步履才打开这里的静寂,精绝国等精美文物震惊于世。
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两次进入尼雅,他的发现震惊了世界,沙漠中的古国蕴藏了如此多的信息!其中有神秘的东方死语言--“驴唇体”佉卢文木简,竟还有不少希腊罗马风格艺术图纹。但当年的挖掘仍十分随意,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考古学家为主进行的多次科学考察与发掘,才显现出尼雅遗址的本色。尼雅古文化以受汉晋影响的自身文化为主,汉晋文化固有儒家色彩,而由中亚而来的文化中既有中亚神祗,又有希腊神话要素,还有佛教艺术品。其宗教与文化的色泽之丰富令人咋舌。
1959年所发掘东汉晚期的合葬墓,墓主夫妇或为精绝上层社会中人。其中出有许多纺织品,但有两块花棉布惹人注目。棉花本产自印度,当时塔里木等地均无,所以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标本,在纺织史上相当有名。布为白地蓝花蜡缬,即以腊染法制成,图案所含信息更有意趣。两布均残,其一仅有几何图形;另一布则其上大块图纹仅能见狮尾及人足,下配一横身之长龙与上下飞鸟及小型翼兽;左下角约廿厘米见方格内却有一完整的半身女像,裸身而佩项圈,身后具背光,头后项光更具细节饰之。手中持一大角状器,上端口内尽为小圆圈,似为葡萄。此像长期被认为是佛教中菩萨,抑或供养人像。但现在学者们已指明其与佛教形像不符,不应是菩萨,此时若有菩萨也都是男像。项背光的特征在很多宗教中都有,不要说基督教的圣像,中亚流行的一些宗教甚至贵族像也都具有。但是这位女神究竟是谁呢?专家据其特征已提出了多种看法。此图中盛葡萄之角决非佛教的法器,它有更遥远的渊源,可追溯到地中海的古文化,这是希腊神话中的丰饶角,原属天帝宙斯的乳母牝山羊女神阿玛尔泰亚。希腊罗马雕刻中此角常盛满了果实、谷物与花朵,代表着富庶。现在巴黎协和广场的雕塑中仍有此像,可见其在西方传统之中的悠久与普及。所以有人指其为阿玛尔泰亚,或是希腊的丰收女神提喀(Tyche),或是希腊神话中大地与农神混合体;还有一说指其为波斯的女神伊什塔尔,其主图狮子纹亦或源自波斯。不过虽然丰饶角来源自于希腊,但此神更应是中亚之神,最精确的比定指其为中亚女神阿尔多克沙(Ar?鄄dochsho)。因为贵霜王朝的第三位王--胡毗色伽王(Huvishka )时代之铸币上,就有与此甚为相似的女神像,也是举着丰饶角,头后具有项光。由地域的邻近与时代的相符,布印女神无疑属此 。
希腊文化曾随亚历山大大帝征伐而扩,中亚的希腊化国家是为转运站,以后又承接远播。所以尼雅古物发现西方艺术之要素并非偶然。当年斯坦因的“发掘品”中,很多木器都有犍陀罗韵味具希腊风的装饰图纹。而最著名的一例,就是在木简封泥上出现了雅典娜女神之小像。封泥本是在古文书上加的封,因为秦汉时公私文牍写于竹简木札,写成后以绳连结,扎成一束。封发之时,用一团泥封住绳结,打上印章,防止失密,如同现代的铅封或火漆印。这本是最有汉地文化特色之品,但是尼雅封泥印上,既有篆书“鄯善都尉”,也有小浮雕雅典娜女神、还有希腊诸神伊洛斯、赫拉克利斯等。以封泥为阴模复原出的女神,侧面直立,左臂前伸持盾,右手后举拿着雷电,天衣垂肘。此文化融合之作,确实已臻妙境。
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文物当然不止于尼雅。与此不远的古和田--于阗属地约特干等出土过一种烧陶小头像,也别具意趣。其形如高三角形,饰粗眉长发或帽,下面髭须卷盘收成一尖。约特干这种陶像,很可能是模自于阗王。但它的特殊功用实为一种饮酒器,仿如漏斗,举杯后酒汁从底部流出而饮。其原型亦出希腊,称为rhyton(来通),与酒神崇拜有关,含有某种宗教意义。当时信为圣物,用此来注酒可防中毒,若举起来一饮而尽,就是向酒神致敬。来通传入亚洲器型多有变化,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中那件精美的牛首玛瑙杯,亦是来通的变化所成。
尼雅等地之文物中,尚远不止古希腊罗马多神教崇敬的艺术品,也有源自印度的佛教。新疆后来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在中古时期,佛教与袄教、摩尼教甚至景教都曾流行。尼雅遗址的中心有一座高大的佛塔,残高6米有余,以泥块垒砌而成。1995年尼雅考古中清理了N5佛寺遗址。其建筑平面已廓清,整体呈方形,殿中是佛坛,周绕回廊。回廊东北角有些壁画残片,清理拼对出了佛像与菩萨像各一件,十分难能可贵。佛像舒眉广目,眼睑低垂下视。唇上明显地画出两道髭须,身穿通肩袈裟为浓重黑色,上有浅色道显田相纹。佛头后有红线画出的项光边缘,其内还有浅粉与白色的晕染。和田喀拉墩遗址N61号佛寺壁画残块,为交脚而坐的佛像,是佛教艺术传入时代地点与此相近的作品。2002年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又发掘了托普克墩佛寺遗址,此处遗址仅有一间建筑,可贵者在于不仅存一塑像,还可从残存壁画等知其四壁及顶原均有绘画,十分精美。其时代较上述寺址为晚,在7世纪到10世纪初,和田地区伊斯兰化以后废弃。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