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
——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高峰论坛上的讲演
□ 方立天
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3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相对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佛教有很多独特之处。
创世说与缘起论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创造世界;佛教不讲创世,而是主张缘起的,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
一神与无神、多神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严格的一神教;而佛教在终极世界观上,是无神论的,而在信仰实践上,则是多神的,有十方诸佛菩萨、护法神灵,是多元而开放的信仰崇拜体系。
信外力上帝与崇内力自力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比较强调人的有限性,必须依赖外力、神力才能解脱;而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不懈追求智慧,勤修善行,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
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相对儒家与道教来说,中国佛教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生命的快乐与痛苦 儒家与道教,比较重视生命快乐的一面,或独善其身,安贫乐道,或兼济天下,与民同乐;而佛教则更加深沉一些,重视的是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解脱痛苦的方法。
重今生、重长生与重生死 儒家重视今生的建功立业,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佛教重视生死。《法华经》上所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呢?生死事大。佛教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
重人本、重自然与重解脱 儒家学说是人本主义的,天道远、人道迩,儒家很少涉及超验世界;道教注重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佛教则注重解脱,既关注人生痛苦,又要进行改变,将人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更高层次、更加理想的生存状态。
中国佛学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印度佛学比较,中国佛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融合与创新 中国佛学,例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融中、印两国佛教精英学者的生命智慧,表现出既融合又创新的特色。
入世性 印度早期佛教偏于出世,而中国佛教,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唐代的南宗禅,近代的人间佛教,表现出强烈的入世倾向。
综上所述,通过与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的比较,同中国传统儒家与道教的比较,乃至于同印度佛教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精神是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佛教是极富哲学思想的教派。我们要确定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有助于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助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确定中国佛学精华之要点有: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全球化时代的三大矛盾
人类社会的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而归结起来,主要是3类基本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他人、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制度的差异,三是观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观念方面,面对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集体、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如何调适思想观念,以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是在这一方面,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佛教哲学是佛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可以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借鉴。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核心性的中国佛学思想范畴: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它们构成了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具体内容
缘起 这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最根本的教理。缘起论是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和世界的本来面目的合理的论说。缘起论自身包含着两个重要的理念:“关系”和“过程”。缘起论认为事物是诸多因素的组合,凡事都是一种关系;既是关系组合,就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也即凡事都是一个过程。
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当前世界不同国家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越来越深,正如有些美国学者所说的,没有中国的支持,美元也许已经暴跌,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或许也已经陷入衰退。又如世界性难题南北贫富差距,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无法分享全球经济繁荣成果直接相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措施促进世界经济秩序合理化,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平等利用资源和分享财富的权利,帮助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果 由缘起直接推导出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一法则,反映在伦理方面,则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惩戒规条。佛教包括因果报应在内的因果理论,强调因果相连,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考虑带来的后果,善恶有报。同时佛教的因果强调“自作自受”,强调了个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责任。
求智 佛教并不神秘,佛也是人,是“觉悟”了的人,是了解事物的真相,通晓缘起法则及事物的来龙去脉的觉悟者。佛教就是要给人智慧,给人办法,去解决人生面临的诸多烦恼、痛苦。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常常说:哲学是智慧之爱,不是智慧之有;我则要说,佛教不仅是智慧之爱,而且也是智慧之有。佛教就是要启迪人们的智慧,去妄契真,获得真知觉悟。
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讲究因果,反对各种恶因及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恶果,提倡做各种善因,以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善果,鼓励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应当肯定,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
平等 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众生与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进入涅槃境界。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种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无情感意识的事物)之间的平等。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因为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意味着互相理解、谅解,进而达到互相宽容、友爱,不致兵戎相见;平等意味着消弭瞋恨、仇视,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慈悲 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对众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头,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中道 这是在缘起、平等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涉及认识论与真理论、伦理观与境界观的重要理念。中道是远离事物的对立状态、远离有无、断常等对立见解,这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认为是反映事物的实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被视为正确的道路,坚持中道必得解脱,由此也可以说,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例如,贸易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表现之一,近几十年来,解决这类争端的国际惯例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协商和互相妥协来解决,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与佛教的中道观相一致的。
圆融 在缘起、中道的思想基础上,中国佛教天台宗和华严宗都着力阐发圆融的理念。华严宗宣扬本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天台宗则宣扬空、假、中三谛同时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同样是能够兼容和谐、调和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我们认为,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丰富的哲学范畴体系,这里讲的四组八个范畴,提供了一个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世界观,构成了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在世界观、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现代价值,是当今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有3个层次:个人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佛学思想精华对上述3个层次的文明建设,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为推进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要正确认识中国佛学思想在建设当代世界文明的积极作用。以往人们过多地看到佛教消极避世的一面,而忽视了佛教积极进取的一面。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佛教的圆融中道,没有咄咄逼人的态度,这恰是佛教的优点,更有利于宗教的对话,化解文明间的冲突。
佛教要贴近世间生活,关心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问题。佛教的本怀就是关心人的疾苦,关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身、心遇到的一切烦恼,将之化解,让人获得觉悟解脱。要真正实际发挥中国佛学思想精华对当代世界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其前提性的条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关注和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进而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问题。
科学地挖掘、整理中国佛学的合理、积极因素。中国佛学是一个宝藏,还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没有发掘出来,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民俗遗产,等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综合开发利用,既扩展现有学术研究范围,同时也为现实生活服务。
着力做好创造性转换和现代诠释工作。用现代学术语言、概念和范畴,重新表达和诠释古老的佛学思想,这既是对当代学者的学术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是佛教发展的本质要求。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把佛法、真理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威之上,体现了以追求真理为归依的精神。佛教在弘扬佛法方面,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时契机”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契合时代特点和传教对象的具体条件,并把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求真是创新的动力,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创新的途径。只有深入当今社会现实,我们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才能真正做好对中国佛学思想的现代诠释和创造性转化。
自由、平等、博爱等源于西方基督宗教背景下的理念,自文艺复兴以来影响了世界几百年;而在今后数百年,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也必将在地球村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挖掘整理、诠释发扬中国佛学的精华,为构建当代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今日我们宗教学者的重要责任。(作者注:在整理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张雪松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