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园寺弘法部居士一席谈
与西园寺弘法部居士一席谈
济群法师
——2008年11月讲于西园寺弘法部
大家发心来道场来做事,是很好的人生选择。但我想,亲近道场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法,如果单纯做事,意义就不是很大了。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修上有所提高。尤其对《道次第》的学习,是奠定修学基础的关键,这也是我们研究所预科阶段的教学重点,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现在各地都在开设“《道次第》专修班”,相比之下,你们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应该好好珍惜,及时把握。
在最近发表的《我的判教观》一文中,我对佛法修学的几个重点作了定位。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对教界现有问题所作的思考。在今天这个社会,商品空前繁荣,从而导致很多盲目的消费。信仰市场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像逛商场一样,方便地接触种种法门、种种开示,若不具备一定信仰素质,必会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其中有两类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博览经论而不得要领,二是抓住一点便以偏概全。前者的问题在于目标不清,即使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图书馆,也没多少真实受用。后者的问题在于基础不稳,即使得到某些短期效益,接着就是原地踏步,不见起色了。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道次第》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对治性的引导。
一、《道次第》修学提示
【对初学者来说,《道次第》的作用就相当于地图。对学佛日久却停步不前者,《道次第》又是一份检查标准,相当于“常见故障处理法”。】
对初学者来说,《道次第》的作用就相当于地图,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层层递进,次第井然。掌握这张地图,就能对修行方向了然于胸,也可随时判断自己进行到哪个阶段,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
对学佛日久却停步不前者,《道次第》又是一份检查标准,相当于“常见故障处理法”。就像机器出现故障时,若对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一无所知,除了干着急,就是瞎使劲,不但无法恢复运转,还可能加重故障,使之彻底报废。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处理经验,才会知道问题所在,知道如何解决。当我们学到一定程度却没有进展,甚至出现退步,不妨以《道次第》作为对照,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比如闻法效果不好,就要检查闻法态度是否如法;修行不能相应,就要检查依止法是否到位;对三宝缺乏归属感,就要检查是否提起念死无常的紧迫感,提起轮回险恶的危机感,提起对三宝的信赖依附之心。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对治。
很多人之所以修学不力,就是不曾意识到生命在轮回中的处境,觉得日子似乎不错,再有些宗教信仰作为点缀,就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那么,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这关系到价值观的取向,也是古今一切宗教、哲学探究的终极问题。《道次第》所说的暇满、义大、难得正是告诉我们,人身蕴含着多少宝藏,应该怎样使用,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才能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此外,出离心也非常重要,这是走向解脱的前提,也是成就菩提的基础。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本质是苦,意识到三界不可久留。否则,对世间还会心存期盼,还是不忍舍弃。那样的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在于解脱,表面看似在学,但实际不过是要过一种有宗教情调的世俗生活,是把佛法作为生活的一点润滑剂,一个装饰品。这种定位,和学佛的真正目的有着本质区别。
宗大师为学人建立的这个套路,既是成就解脱的轨道,也是圆成佛果的途径。依循这张地图,就能知道途中每个阶段的坐标,知道继续前进的方向,而不至于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这也是我反复向大家推荐《道次第》的初衷。
【修行是要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不只是在学一种知识,而是在学习改善生命的技术。】
通常的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佛成为一种知识性的学习,也容易流于过程,似乎是在完成某项任务。对一部论的学习,怎样才算到位?是不是能够完成作业就算通过?是不是能够参加考试就算毕业?这些过程固然需要,但只代表最初阶段的完成。修行,是要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就必须摆脱现有的凡夫心行。所以,我们不只是在学一种知识,而是在学习改善生命的技术。
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步调整心行,调整生命轨道。我们有种种心理,但根本区别就两类。一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心理,一是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心理。修行所要做的,就是解除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心理,培养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心理。这就必须知道,哪些心理是和轮回相应的,哪些心理是和解脱相应的。选择之后,还要了解每种心理的产生背景和运作规律,依此进行调整。因为心念也是缘起法,是缘生缘灭,有章可循的。认识其中规律,就能有效解除负面心理,培养正面心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道次第》的修学要领,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凡夫心是什么?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心理,包括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等,那是我们的家贼,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佛菩萨的品质是什么?是依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见的修习,最终成就的悲智二大品质。
【《道次第》的每个步骤,都在帮助我们完成某一方面的修正。】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所以,这个系统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
怎样才能改造这个有漏的生命系统?就要依法,要使自己成为合格法器。《道次第》告诉我们,闻法应离三种过,具六种想。离三种过,就是令心向法开放,使法乳清净无漏地盛载其中。如果接受渠道不畅通,法就不能顺利进入我们的生命系统,更谈不上产生作用。六种想,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中第一个观想,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换言之,我们必须意识到现有系统的缺陷,从而生起改造动力。如果一切安好,改什么呢?修什么呢?
对于这项生命改良工程来说,《道次第》的每个步骤,都在帮助我们完成某一方面的修正。比如对暇满、义大、难得的认知,就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说到价值观,我们也许会觉得是一个哲学问题。事实上,这是生活中时刻需要运用的。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选择,大到事业、家庭的选择,小到日常琐事的选择。我们究竟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学什么还是不学什么,几乎所有选择都离不开对价值的判断。
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多半就会跟着感觉走。但凡夫的感觉是什么?无非是迷妄,是颠倒,是人云亦云,却很少考虑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不要的是什么。相对而言,现代人似乎特别浮躁,特别经不起诱惑。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信念在支撑。就像一片羽毛,轻轻的一阵风,就能使它失去方向。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道次第》告诉我们,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人身难得而易失,惟有将此机会用于修行,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除此而外,轮回中的所有盛事都是虚幻不实的,其本质都是痛苦。若对这一选择确定无疑,许多烦恼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所有烦恼都有相应的依托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原有的错误设定和执著。比如曾经喜欢过什么,执著过什么,在乎过什么,当心纠缠于这些局部时,就会将此当做一切,颠来倒去,越缠越紧。而从生命的真正价值来看,从一个制高点来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纠缠的不过是幻影,是尘埃,其价值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看清这个真相,我们还有兴趣为此付出一切吗?
【《道次第》的学习,应围绕这两个项目展开,一方面是改变观念,一方面是调整心态。】
学佛,关键是将佛法正见落实于心行。在这方面,《道次第》为我们归纳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认知。除暇满人身外,念死无常是从告诉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深信业果则是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世间的因缘因果,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都代表着佛法提供的认识角度,教导我们怎样以正确观念看待问题。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设定。在见道之前,我们看到的永远不是世界真相。但我们可以从认识上了解并接近这种真相,这就需要知道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看待问题。每件事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
学佛之前,我们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其中,主要决定于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所以,必须从观念着手修正。佛法给我们提供的,就是看待问题的正确方式。依此正见,再对所缘对象重新审视,去除我们附加其上的错误执著。
进而还要解决心态问题。这是代表无尽生命的积累,所以,心态有时是走在观念之前的。比如看到不喜欢的人,不用经过思考,直觉就会讨厌。这种近乎本能的抗拒,就是心态在直接产生作用。改变这一状况,也需要从观念契入。因为心态并不是凭空而有,而是由往昔业缘所致,由无始无明所致,也是无自性的。当串习产生作用时,我们不要盲目跟进。而要找一找,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所依是什么。如果找不到,这些心态也就失去生长基础了。
《道次第》的学习,也应围绕这两个项目展开。一方面,通过反复不断的观察修,以佛法正见来改变观念,与法相应。一方面,将观念落实于心行,在运用过程中调整心态。
二、《道次第》修学规则
【一、理解论文本身。二、理解文字所诠义理。三、依法解决人生问题。四、将正见落实于心行。五、以正念解决实际问题。】
最近,我给“《道次第》专修班”学员提供了一个学习规则。按照这几个步骤,学习才会落到实处。
第一步,理解论文本身。对《道次第》的文本,从每个词到每段话都要理解透彻。大家可以根据我在研究所的课程录音,同时对照《略论》原文学习,这样才会吃得更透,记得更牢。
第二步,理解文字开显的义理。因为文字是表法的,是载道的,其中蕴含着无量法义。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本身,更要认识文字开显的佛法义理,认识每个环节的修学原理和彼此关系。
第三步,依法解决人生问题。每部经论都是围绕若干问题展开,所以,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问题来理解,而不是埋头苦学,却不知学了究竟用来解决什么。《道次第》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说明某个问题,然后提供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解决方式。如果脱离实际问题,所学就会抽象而空洞,就是干巴巴的说教。但我们结合自身问题来理解,就知道,这些道理都是围绕人生或修行的某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然后再去思考,《道次第》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是否合理,是否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信受。如果仅仅觉得祖师那么说,姑且一听,这种接受是没有力量的。唯有反复听闻,不断思维,直到内心完全确认,法才能对我们产生作用。比如念死,论中提出三点。一是死王必来,二是死期不定,三是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我们依此思考,看看是否还有疑问。若有疑问,就有针对地予以解决。包括佛法所说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都要一一思考。无常,是不是真的无常?当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世间确实找不到任何常的东西,这个无常观才会变成自己的智慧。否则只是书本上的,好像也知道,但终归隔了一层。就算把三藏典籍背诵下来,如果不去运用,和人生究竟有多少关系呢?所以,需要通过思考来消化。思考到确信无疑之后,才会产生胜解,也就是坚定不移的信解。在佛法修行中,胜解行地是一个重要阶段,资粮位、加行位都属于胜解行地。
第四步,将佛法观念落实于心行,成为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观念。这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每个人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自己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这种习惯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具有强大的惯性。我们虽然学了一点佛法,但只是在概念阶段,尚未形成心行正念。这就需要通过修行来解决,一方面是摆脱不良串习,一方面是培养正确观念。这两种修习要轮番进行,在反复摆脱和培养的过程中,使佛法正念逐步取代原有串习。
第五步,以正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已具备相应的佛法正见,懂得如何从佛法角度看待问题,接着还要学会运用。面对每个问题,在第一时间,就要以正念而不是固有习气对待,使错误观念没有活动机会。只有这样,心才能进入和解脱相应的轨道,否则就是和轮回相应的轨道。这两条路非此即彼。如果选择解脱,就要不断培养并加强正念。开始时,正念就像婴儿一样,虽已出生,但还需要精心呵护,不然随时会有夭折的可能。建立这样一个修学氛围,也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的重要助缘。如果身处五欲六尘,那些和轮回相应的妄念就会得到成长。在呵护的同时,还要不断运用正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心态的调整,完成生命轨道的改变。
生命轨道,就是我们的心灵轨道。所以,轮回的根源也在我们内心,是代表内心对某种对象的渴求。这种渴求促使我们去追逐,在追逐过程中,渴求又在增长,推动下一轮追逐。因此,每种心念都会发展出不同的生命形态,发展出不同的轮回。不必等到来生才去轮回,现世就在轮回。追求权力的人,每天在官场轮回;追求财富的人,每天在商场轮回。从事各行各业,就是在制造各行各业的轮回。唯有依戒定慧解除内心迷惑,才能解除轮回之根。
【在做事过程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功夫,看清自己究竟进步了没有。】
对《道次第》的每一部分,都要根据这五个步骤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字或义理的理解要经常讨论,讨论到大家觉得真实不虚,才说明我们已得胜解。然后还要转化为自身观念并不断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又会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冲突,这些问题也可以共同讨论。讨论到没有疑问了,再努力去做。这样,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会随之改变,随之向解脱靠拢。
这几年,我有很多关于《道次第》的讲座,相关文章也有不少,如《道次第修学要领》、《道次第实修理路》《道次第修学地图》等。这些都可以看一看,从宏观上对《道次第》修学纲领有所了解。
当然,关键还是你们自己用心学,反复听闻,反复思考。开始时可能枯燥一点,一旦尝到法味,学得上路了,就其乐无穷了。初学佛要有信心,不要太杂。现代人往往好高骛远,东学西学,东看西看,结果都是停留在表面,学得再多也难有实际力用。不如花两年时间把《道次第》的基础打好,今后再学其他,就会比较容易上路。没有这个基础,很多大道理是用不起来的,最后就学成一种哲学,一套法。每天挂在嘴上说着,内心却毫无感觉。
在寺院住着心要清净,这样才能和法相应。相应了,才能在寺院享受这份清福。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发心护持道场。事实上,做事也是修行,生活也是修行。不要以为做事是做事,生活是生活,那你就没时间修行了。你要带着修行的意乐,带着菩提心、带着观照去做每件事。那样,做事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在做事过程中,最容易展现固有串习,也最容易失去观照。所以,做事正是最好的用功处,而且做事本身也是菩提心的实践,要带着感恩、利他的心去做。遇到什么不愉快或挫折时,随时反省,随时检验自己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功夫,看清自己究竟进步了没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