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树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来源: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作者:张树卿

  “生态”一般指的是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其生态环境,就是人类及其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赖以人及生物存在的生态环境,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历史变迁,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人为的环境污染、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等、使生态状况变得越来越恶化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们一面大声疾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一面契而不舍地为此作出种种努力。真可谓亡羊补牢,犹唯为晚。

  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关于如何保护环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多有论述,其中不乏有许多真知灼见。仅以儒家、佛家、道家为例,它们不但有其各自的生态环境理论,而且也有其各自生态环境理论指导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挖掘并科学的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而且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骨干,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而构成的。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以老聃为代表的道教均不是生态学。但是,在它们的思想学说中均含有着较为丰富的各自生态思想及其实践活动。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儒家是学问家而不是宗教家,儒家文化是学术性的世俗文化而不是宗教文化。本文提到的“佛家”、“道家”实际指的是佛教和道教。这一提法完全是作者从行文方便角度来考虑的。凡文中出现的佛家、道家字样,均指佛教和道教。为避免读者产生奇异,特此说明之。

  儒家自然生态观:

  儒家自然生态观 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其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就

  就是“人本主义”。儒家自然生态观的基本特征是:1,认为人是天地之杰出,万物之精灵。天地间人是第一位的。主张重人轻财,“贵人贱畜”1。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2,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地之变,阴阳自化,乃自然之理也”2;自然界是没有意识的客观存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们只能发现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而不能违背规律,无视规律,人为的消灭规律。违背规律就必将受到惩罚。3,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衣食之源,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同等重要的。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君子施行恩惠而不浪费,让民众勤劳而不无怨恨,有欲望而无贪婪,安祥而不骄傲,有威严而不凶猛”3。荀子则提出“群道当,万物皆得宜”的主张。4,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佛家自然生态观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其基本特征是:1,认为整个世界都处于重重关系网当中,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如同一束芦苇,相互依持,方可耸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可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用天台宗创始人智凱的话说就是:“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5。意思是说,世间一草一木总关佛性。2,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只是相对的存在,称之为“空”。“空”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说事物没有自性,缘起故空。大乘佛教主张“法我皆空”。我空又叫人空,是说生命个体没有实在的本质存在。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除了生命之外一切一切均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法空又叫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没有实体。以此用来破除众生对生命主体和事物的执著。3,认为自然不是人的附属物,人恰恰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其它生物一样,在自然界中其地位都是平等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又不失其个性。

  道家自然生态观的理论基础是“道”。道是万物之本,造化之根。正如《道德经》所指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基本特征是:1,认为“天生万物人为贵”6,“万物之中,人最为贵”7。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天然状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8。意思是说天地无偏爱,万物自蓬勃。2,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9。主张“顺其自然,勿听其自然”10。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在自然界里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一身形,包含天地”1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3,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此财物乃是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12。故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主张“慈悲救物,常善度人”13。“节财俭用,以固邦本”14。4,认为人类只能利用自然而不能伤害自然。否则,“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15。主张“返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儒、释、道自然生态观的具体内容

  儒家自然生态观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儒家特别重视人的生命及其生命的价值。主张人生在世一定要拼搏进取,“君子自强不息”。2,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石成金在其《传家宝》书中说:“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谈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可养气也”16。

  3,重视资源,合理利用。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家自然生态观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1,无情有性,珍爱自然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皆有佛性,不仅包括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无情识的植物、无机物。即没有感情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等皆具有佛性。禅宗更是这样,认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存在的价值。基于此种认识,清净国土,珍爱自然就是佛教徒的天然使命。2,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其佛教大师湛然在其〈〈金刚碑〉〉中的论述最有代表性。他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如果认为无情之物没有佛性,那就等于说佛法没有普遍性。“真佛体在一切法”,“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17。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主张“护生”而“不杀生”。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人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构成整个生命群体的个体生命,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生。《大智度论》经就记载有: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如果触犯杀戒,灭绝人畜的生命,不论是亲杀,还是他杀,都属于同罪,死后将坠入畜、地狱、饿鬼等三恶道。4,清净国土是其理想的生态观。这种清净国土就是佛教的理想生态国,对众生感官和精神都有至高无上快感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清净之地正如湛然所指出的:“诸教所赞,多在弥陀”18。即阿弥陀佛净土,亦称西方极乐世界。即无苦有乐的世界。极乐世界秩序井然,“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宝、银宝、吠琉璃宝、颇胝迦宝,妙饰间綺。”19。极乐世界有丰富的优质水,“处处皆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多福众生常乐受用。”20。极乐世界有丰富的树木鲜花,“诸池周围有妙宝树,间饰行列,香气芬馥。……是诸池中,常有种种杂色莲花”21。极乐世界有优美音乐,“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诸有情类,间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22。极乐世界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昼夜六时,常有种种上妙天华,光浑香洁,细柔杂色,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贪著,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极乐世界有奇妙多样的鸟类,“常有种种奇妙可爱杂色众鸟,所谓鹅、雁、鹭、鸿、孔雀、鹦鹉……共命鸟等。如是众鸟,昼夜六时,恒共集会,出和雅声,随其类音宣扬妙法”23。极乐世界有美妙的空气与和风吹习,“常有妙风吹诸宝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24。

  道家自然生态观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1,珍爱自然,朴实无华。主张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要加以合理的利用与保护,以维护自然界的平静与应有的安宁。2,珍惜生命,反对滥杀无辜。主张当杀则杀,不当杀的绝不杀。所谓当杀,是指不杀不足以维护正常秩序的害群之马。所谓不当杀,就是指不能随意地损伤无辜的性命。3,主张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遵从“道”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反对暴恬天物,挥霍无度。

  一,儒、释、道的自然生态实践观

  儒家的自然生态实践观:

  儒家一向主张积极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十分重视从自身生产与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做起。如提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反对滥砍滥伐;提倡兴修水利,反对水资源浪费;提倡保护土地资源,反对乱占耕地;提倡净化环境,反对空气污染;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等。

  佛家的自然生态实践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张素食。即食用植物为主的饮食方式。汉地大乘佛教实行素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恪守戒杀生之戒律。正如《楞伽经》所指出的:“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25。其素食的目的全在于从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种子。素食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第二,主张放生。就是用钱赎买被捕的野生动物,如鱼、鸟、蛇、龟等珍稀动物,将其放归大自然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之中。一般来说大型的佛寺都设有“放生池”,有时还专门举办“放生法会”。第三,主张积极参与环保。佛教界一面积极倡导环境保护,旨在唤醒环保意识淡薄的人群。一面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有益环保建设的行动。如植树造林,环境清洁、节水节电等。事实证明:“宗教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然而,宗教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或法律条款不能得到的东西: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人的心灵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途径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改变”26。由此可见,佛家的生态实践活动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道家的生态实践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积极净化和保护宫、观场地的生态环境。一般宫、观的所在地,如辽宁省境内的千山,山东省境内的泰山等地。几乎无一例外地堪称是环境保护的典范。第二,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放生”义举。

  对社会上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自觉的抵制。第三,通过法会等活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四,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比较

  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 儒、释、道三家都比较重视生态问题。从思想认识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看,儒家最为现实、最为实际。其社会作用与影响也最为深远。佛家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认识方面,虽然理论高深远遽,但是,由于其涉及的社会层面比较狭窄,故其社会作用与影响远不如儒家。道家在有关环境保护问题

  上,与儒家、佛家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视如何去做,而不是在乎如何去说。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第二, 儒、释、道三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持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儒家是世俗文化的代表,佛家、道家则是宗教文化的代表,所以,在它们追求环境与保护环境的立意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即儒家是从现实生产与生活需要出发,追求环境与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有利于生产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于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其创造财富。佛家、道家则不然,它们是从如何利用环境来营造宗教气氛的需要出发,追求的目的在于环境有利于宗教精神的升化。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诸多方面,顺应自然,点染自然,升华自然,使环境最大限度的与其宗教理念、生命感觉相和谐,成为其生活修行的理想道场。可见,佛家、道家的环保活动范围,主要是紧紧围绕宗教场所展开的。儒家的环保活动则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展开的。

  第三, 儒、释、道三家的生态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美化、净化、绿化我们的伟大祖国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儒、释、道三家通过各自生态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中华大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生态风景线,也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贡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把我们伟大祖国的锦山山水水建设成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植物繁茂,环境优美的锦绣河山。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为更加美好人间天堂。

  注释:

  1,3,〈〈论语.乡党〉〉、〈〈论语.尧曰〉〉。

  2,〈〈荀子.天论〉〉。

  4,〈〈孟子.尽心〉〉上。

  5,〈〈摩可止观〉〉卷五上,〈〈大正藏〉〉第46卷,第54页。

  6,11,〈〈太上灵宝五符序〉〉。

  7,〈〈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

  8,〈〈老子.五章〉〉。

  9,〈〈庄子.知北游〉〉。

  10,〈〈道窍谈〉〉。

  12,〈〈太平经.六罪十治诀〉〉。

  13,〈〈太上洞玄灵宝都大献经〉〉。

  14,〈〈玄品录〉〉卷五。

  15,〈〈皇帝四经.经法.四度〉〉。

  16,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四。

  17,〈〈金刚錍〉〉、〈〈大正藏〉〉第46卷第782页、784页。

  18,〈〈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二,〈〈大正藏〉〉第46卷,第182页。

  19,20,21,22,23,24〈〈称佛凈土佛攝受经〉〉,

  〈〈大正藏〉〉第12卷,第348页,第389页。

  25,〈〈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大正藏〉〉第16卷,,第624页。

  26,孔汉思等人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3页。

  作者简介:张树卿,男,1954年生,1978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工作在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历史系。职称:教授。该文是为完成吉林省教委项目——“儒、释、道文化比较研究”所做的系列文章之一。

  2000年5月15日于四平师院修改定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