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彩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

资料英译朱益平 马彩梅

  摘要:为解决陕西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理论对该领域内的若干译文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缺失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而指出提升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保证翻译质量,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7)06-0128-05

  一、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在其著作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中将翻译界定为一定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际过程,因而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双语能力,而且要具有双文化视角;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ruralcommunication)来代替翻译这一术语;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可见,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

  哈姆斯(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人类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而近20年来的交际正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这是人类交际的第五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这第五阶段。有鉴于此,我们不但应该了解全球的文化,还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翻译是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因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中外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游客通过这座桥梁来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河流山川,进而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融合文化,保护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关键在于译者,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译者。根据汉维(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通常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第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缺乏理念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第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第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译者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及读者的接收效果”,把握“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

  文化因素表现在那些方面呢?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认为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旅游资料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涉及到所有上述五个类别,可谓丰富多彩,表现在饮食文化、建筑园林、历史典故、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旅游”和“文化”这两个名词已经不可分割,说到旅游必定牵扯到文化旅游,谈到文化也不能不包括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翻译涉及甚多,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料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提升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保证翻译质量,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

  二、民俗文化翻译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独具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此而来的民俗词语的翻译却十分棘手,因为“这些名词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提炼,因而内涵丰富,特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许多与居住、服饰、婚俗、丧俗、节庆等有关的词语都是“国俗语义词”或者“文化负载词”(cuhurally-loadedwords),要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充分传达出来,颇为困难。拿“拜堂”这一民俗词语来说,丁树德教授列举了几种译文:

  原文:“送亲的队伍簇拥着花轿到了新郎家,新娘在亲戚的搀扶下出轿进入大厅,恭候新郎来拜堂。”

  译文1:Thebridalsedanarrivesinfrontofthebridegroom’shouseescortedbytherelativesandfriendsofbothparties.Thebrideishelpedoutofthechairandtakenintothehallbyherrelatives,waitingforthebridegroomtotaketheceremony.

  译文2:…totaketheweddingceremony.

  译文3:…totaketheceremonyofBaitang(note)

  (note)ThebrideandbridegroomstandshouldertoshoulderworshipingtheHeavenandtheEarthbykowtoworbybow.

  译文1把“拜堂”直接简化成了“仪式”,丢掉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译文2将“拜堂”译为“结婚仪式”,比译文1有所改进,但是译语读者仍然不清楚这种“结婚仪式”与他们在教堂里举行的那种婚礼是否一样;译文3采用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发音和称呼,又描述了这一特有的中国民间风俗,可谓达到了交际目的。

  看来要保留文化信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准确地英译民俗词语,音译加文化注释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实现翻译的一个功能——传递“相异性”,也就是传播与西方文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当然,注释甚为啰嗦,我们只能希望注释这条“尾巴”会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而逐渐去掉。

  陕西以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著称,是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必到之地。而秦人的淳朴善良,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也为游客增添了无穷乐趣。比如,“陕西十大怪”在陕西可谓是家喻户晓。西安交通旅游图中对陕西十大怪的译文如下:

  原文: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大桌子摆不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唱戏吼起来,不枕枕头枕砖块,凳子不坐蹲起来。

  译文:TenOdditiesinShaanxi

  摘要:为解决陕西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理论对该领域内的若干译文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缺失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而指出提升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保证翻译质量,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7)06-0128-05

  一、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在其著作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中将翻译界定为一定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际过程,因而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双语能力,而且要具有双文化视角;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ruralcommunication)来代替翻译这一术语;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可见,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

  哈姆斯(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人类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而近20年来的交际正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这是人类交际的第五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这第五阶段。有鉴于此,我们不但应该了解全球的文化,还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翻译是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因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中外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游客通过这座桥梁来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河流山川,进而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融合文化,保护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关键在于译者,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译者。根据汉维(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通常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第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缺乏理念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第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第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译者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及读者的接收效果”,把握“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

  文化因素表现在那些方面呢?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认为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旅游资料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涉及到所有上述五个类别,可谓丰富多彩,表现在饮食文化、建筑园林、历史典故、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旅游”和“文化”这两个名词已经不可分割,说到旅游必定牵扯到文化旅游,谈到文化也不能不包括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翻译涉及甚多,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料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提升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保证翻译质量,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

  二、民俗文化翻译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独具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此而来的民俗词语的翻译却十分棘手,因为“这些名词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提炼,因而内涵丰富,特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许多与居住、服饰、婚俗、丧俗、节庆等有关的词语都是“国俗语义词”或者“文化负载词”(cuhurally-loadedwords),要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充分传达出来,颇为困难。拿“拜堂”这一民俗词语来说,丁树德教授列举了几种译文:

  原文:“送亲的队伍簇拥着花轿到了新郎家,新娘在亲戚的搀扶下出轿进入大厅,恭候新郎来拜堂。”

  译文1:Thebridalsedanarrivesinfrontofthebridegroom’shouseescortedbytherelativesandfriendsofbothparties.Thebrideishelpedoutofthechairandtakenintothehallbyherrelatives,waitingforthebridegroomtotaketheceremony.

  译文2:…totaketheweddingceremony.

  译文3:…totaketheceremonyofBaitang(note)

  (note)ThebrideandbridegroomstandshouldertoshoulderworshipingtheHeavenandtheEarthbykowtoworbybow.

  译文1把“拜堂”直接简化成了“仪式”,丢掉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译文2将“拜堂”译为“结婚仪式”,比译文1有所改进,但是译语读者仍然不清楚这种“结婚仪式”与他们在教堂里举行的那种婚礼是否一样;译文3采用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发音和称呼,又描述了这一特有的中国民间风俗,可谓达到了交际目的。

  看来要保留文化信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准确地英译民俗词语,音译加文化注释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实现翻译的一个功能——传递“相异性”,也就是传播与西方文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当然,注释甚为啰嗦,我们只能希望注释这条“尾巴”会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而逐渐去掉。

  陕西以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著称,是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必到之地。而秦人的淳朴善良,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也为游客增添了无穷乐趣。比如,“陕西十大怪”在陕西可谓是家喻户晓。西安交通旅游图中对陕西十大怪的译文如下:

  原文: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大桌子摆不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唱戏吼起来,不枕枕头枕砖块,凳子不坐蹲起来。

  译文:TenOdditiesinShaanxi

  Noodles——asbroadasbelts

  Pancakes——asbigasthelidofacookingpot

  Deep-friedchillipowder——servedasadish

  Bowls——toobigtobeplacedonacalle

  Handkerchiefs——wornonwomen’sheads

  Houses——built0nlybyhalves

  Girls——nevermarriedout0ftheprovince

  Heads——restedonbricksinsteadofpillows

  Inateaditionalopera——theyroavandhowlin-steadofsinging

  Thesquatontheheelsratherthansitonastoolorbanch

  由于出现在《西安交通旅游图》的一隅,地方有限,可能为了节约版面,译文主要采用了词组结构和直译的方法来翻译陕西十大怪。除了一些印刷错误,如将chili拼写成chilli,traditional拼写成teadi-tional,roar拼写成roav,bench拼写成baneh,而且也不知把哪个单词误拼写成calle,等等,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加注进行补充说明,充分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笔者将现有译文拿给外国朋友读了之后,他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陕西的辣子就是一道菜?那不是一种调料吗?“Housesbuiltonlybyhalves”是什么意思?难道房子只盖一半?剩下的一半由别人来盖吗?或者是盖了一半就撂下不管了?这样的房子能居住吗?等等。可见现有的译文远远不能传达原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都是因为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没有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效果,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惠焕章先生通过多年的考查和调研,搜集出版了《关中百怪》一书,更为详细地介绍了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民间风俗。在他看来,陕西的每一大怪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渊源,“仔细分析关中人这些怪异行为,我发现这其实正是自然与历史赋予他们的一种独有的气质,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大气度的怪,怪得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怪得令人气荡肝肠”。如果不是限于地图的版面,而是出现在专门介绍陕西风俗的旅游资料中,翻译时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注解中详细说明此习俗的来龙去脉,让外国游客透彻地了解当地风俗,并从中获得相关历史文化信息。

  比如“房子半边盖”这一怪也称作“家家厢房半边盖”,其解释为:在关中,由一种直角三角形支撑的单檐斜坡房,关中人称之为厦(音萨)子、厦房或者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在国内外较为少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由于是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挡寒,夏可遮阳,因而冬暖夏凉。因此,“房子半边盖”并不是将房子盖到一半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关中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建造起来的房子,不仅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适宜居住和生活。在翻译时,要把这些文化内涵体现在一个词组或句子里面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于注解:ItisastyleofhousebuildingonGuanzhongPlain,ShaanxiProvince,char-acterizedbyasingle-eaveslopesupportedbyatrian-gleframework.Thehouseiswarminwinterandcoolinsummer.verysuitableforlivingandquitepopularamongthelocalpeople.

  十二生肖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生肖文化内涵丰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生肖文化也被介绍给外国人,成了他们“一道充满异国情调的醇浓的文化佐餐”。但是据有关学者统计,十二生肖的英译并不统一,各类汉英词典所提供的译文都不尽相同,最具争议的是“鼠、兔、龙、鸡、猪”这几个属相的译法。

  旅游资料中也时常出现对十二生肖的介绍,笔者手头有一份西安大慈恩寺文宝斋的生肖纪念卡,这是专门送给外国游客的纪念品,小巧玲珑,印刷精美,可是生肖名称的英译却有一处值得商榷,它将“鼠”译成了rat.生肖是吉祥的象征,一般都要取联想意义比较好的字来翻译,送一张这样的生肖卡给外国游客,也是要表达中国人民,尤其是西安人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bringablessingtoyou)。在中国文化和民间传说中的鼠这个生肖形象基本上还是相当顽皮可爱的。根据《牛津高阶双解词典》,mt是一种硕鼠,它的比喻意义是(a)adisloyalperson,esp.onewhodesertsacauseintimesofdifficulty(不忠的人,尤指困难时背弃事业的人。(b)unpleasantordespicableman(讨厌的人;卑鄙的人)。可见西方文化中的rat跟中国文化中鼠这个生肖形象在联想意义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在该词典中,mouse的比喻意义仅仅是shy,timidperson(羞怯、胆小的人),而且由于Disney在动画片MickeyMouse和TomandJerry中塑造的老鼠形象都非常小巧机灵,幽默诙谐,已经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对mouse一词的联想意义更接近中国文化中鼠这个生肖形象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鼠这个十二生肖之首的小动物时,笔者认为应该选择mouse,而不是rat。旅游纪念卡上的译文应该予以更正。

  三、宗教文化翻译

  陕西的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专家考证,“陕西是佛教和道教的重地,有众多的宗教圣地和建筑,伊斯兰教在清代中叶也曾盛极一时,成为全国的中心”。“道教起源在陕西,发展在陕西”,而“作为13个朝代都城的长安则号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省内、市内现存的佛教寺庙大部分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汉传佛教发展成为八大宗派,其中六个宗派的祖庭寺庙就在陕西境内,仅西安城区和城郊就有著名的佛教十大寺: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卧龙寺、广仁寺、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草堂寺、青龙寺、华严寺。

  因此,在陕西旅游资料翻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宗教文化的翻译,也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宗教圣地、宫观庙宇的历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翻阅了一些汉英对照的陕西旅游资料,包括地图、画册、简介、导游词集锦等,其中大都包含对这些宗教寺庙的介绍,但是英译中的问题不少,大多出现在宗教名词的翻译方面。下面以佛教名词的翻译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是佛教宗派名称的译文不统一,并且有误译。Xi’an:PlacesofHistoricalInterest一书中的译例有:净土宗JinTuschool;密宗Mizong;真言宗Zhe.nyanSchool。《西安导游必备》的译例有:净土宗TheJingtu(PureLand)SectofBuddhism;密宗MiZong,asectofBuddhism;真言宗TheZhenyanSect(thebeliefoftruewords)等。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是: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这些宗派名称的来历各不相同,有的是因创始人所居之地而得名,如天台宗、慈恩宗,翻译时可使用音译Tian-taiSect和Ci’enSect;有的是因其主要典据而得名,如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可分别译成Tri-sastraSect,BuddhaVatamsakaSect和VinayaSect;其余的三大宗派名称由来不一,如密宗,因自称金刚萨陲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而得名,又称真言宗,因此不能音译成ZhenyanSect或MiSect,应该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不同的梵文名称va—jraya^na,tantraya^na,mantraya^na或者用意译的方法译成theSecretSect或者theTrueWordSect。净土宗,因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最好的方法是意译为PureLandSect,《西安导游必备》的译文是正确的。禅宗因注重禅修,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故名。“禅”是从梵文音译“禅那”简读而来,但是中国的禅宗与印度的禅宗不完全一样,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派别,后来传入日本,称作Zen,又从日本传到西方。笔者请教了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的佛学专家李利安教授,他认为禅宗的英译应该体现出中国特色,最好用汉语拼音Chan,这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谈到中国禅宗时比较通行的译文。

  在旅游资料中出现这些宗派名称时,译者必须要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译法,如果不负责任地一律简单音译,则是缺乏跨文化意识的表现。首先要弄清楚名称的来源,避免误译;其次要遵照“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原则,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使外国游客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对佛教中的佛名、菩萨名等的翻译,最好先采用还原法译成梵语,再用意译的方法阐释其中的含义,这一方面保存了佛教名词原来的韵味;另一方面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

  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TheGreatSunBud-dha

  无量寿佛ThebuddhaAmita^yus.BuddhaofIm-measurableLife

  观世音菩萨Avolokitesvara,BodhisattvaofGreatMercyandCompassion

  文殊菩萨ManjusriBodhisattva.BodhisattvaofGreatWisdom

  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Bodhisattva.Bodhisatt-vaofGreatConduct

  地藏菩萨BodhisattvaKsitigarbha.BodhisattvaofSerenity

  大势至菩萨BodhisattvaofMahasthamaprapta.BodhisattvaofGreatPower

  另外由于中外交往为时甚久,也有一些佛教名词已经为英语所接受,为读者所熟悉,所以对于这些词,译者也可直接采用约定俗成的译法加以处理,而不必完全还原为梵语。例如:

  汉语 英语

  比丘 monk

  比丘尼 nun

  沙弥 novicemonk

  沙弥尼 novicenun

  菩提 enlightenment

  禅 meditation

  涅磐 Nirvana

  般若 perfectwisdom

  四、结语

  翻译的大量实践经验和普遍情况说明,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服务的,所以单纯从语言角度来研究翻译是不够的,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是为我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的交际而进行的,译者理所当然应该在对比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来翻译。只有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注意语言表层下的文化内涵,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沟通两种文化,才能为外国游客搭建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播。如果对文化差异和语言的文化内涵置之不理,缺乏跨文化意识,翻译时就容易导致误译,进而妨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此其时也。

  [责任编辑 霍丽]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朱益平 马彩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