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中宗教认同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高校研究生中宗教认同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郑碧强 张叶云
高校研究生在我国社会中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群体。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教育阶段均主要向学生灌输科学观念,进行无神论教育。但是最近这些年,一些高校研究生尤其是“80后”研究生中趋向宗教认同者在增多,笔者周围就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研究生,而且有的研究生也开始对此给予理解与支持。
那么,高校研究生为何认同宗教?他们的宗教认同又有怎样的特征呢?笔者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高校研究生中宗教认同的原因
1.先赋的宗教徒
个体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建构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每个个体都出生于一个客观的社会结构中,在其中,个体遇到对他的社会化起重要作用的人。这些人对这些特定个体的境遇的解释意味着一种客观现实。于是个体继承了他人对世界的解释和看事物的方式,这构成了“自然的世界观”的基础。通过这些最初的接触物,个体构成他的第一次身份。对于这些拥有信仰宗教家庭背景的研究生而言,信仰宗教似乎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2.宗教认同的自致过程
从非宗教徒到宗教徒并非瞬时的事件,但是在笔者调研过程中,研究生在讲述自己的信教历程时;总是喜欢回忆在某个时间点上与宗教信仰发生的”亲密接触”。这一个个记载着“亲密接触”的鲜活故事,通常都以他们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挫折开始。研究生为何遭遇身份认同危机?这既有普遍性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特殊因素,更与时代变迁、学校教育、松散的研究生校园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福建某高校“80后”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依次来自于就业30,7%、科学研究22%、经济17.8%、发表论文13%、择偶8,8%、学位论文8.7%、人际交往6.8%、家庭4.6%。 “80后”研究生群体也是一个危机易感性群体。研究生一般都在23-27岁之间,有的年龄甚至更大,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处于青年期,心理发展逐渐向成熟过渡,社会发展滞后于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与;中突。即使年龄稍大的学生,虽然心理比较成熟,但往往面对来自家庭、经济、学业等方面更大的压力。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完全不同于中学生活及其他各学段生活,刚入学(尤其是研究生就读学校与本科阶段不是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来到新的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处于本科生向研究生(或工作状态向学生状态)的过渡阶段,学业压力、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缺乏自信等因素,往往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失落、怀疑、沮丧、忧郁、悲伤、孤独、无助、麻木、紧张、迷茫、厌学,甚至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行为上出现危机。这些危机是宗教进入“80后”研究生心理,并使其产生宗教认同的心理基础。
除以上两点原因之外,有些研究生还对进化论进行有理有据的质疑、对理性决定一切加以批判、对以人为万物主宰的人类中心论开战……这些不断质疑的过程,同样伴随着不断论证信仰合理化的过程。当研究生宗教徒心中的疑团逐渐得以解开时,他们对这一信仰也“心服口服”,难以动摇。
二、高校研究生中宗教认同的特点
以上描述揭示了一些高校研究生与宗教的连接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生就此成为宗教徒。他们将要迎来的是对信仰宗教较长时间的认识和体验。这也是研究生宗教徒不同于普通宗教徒的重要特点之一。
1,先理解后信仰
林语堂指出,从宗教信仰内涵来说,被动皈依者是“先信仰后理解”,而主动皈依者是“先理解后信仰”。前者在方法论上属于先假设后求证,是用信仰解释信仰,只满足于知其”当然”,而较少追求其“所以然”。对他们来说,信仰之路是平坦的、容易的、舒适的,因为信仰已经解决了一切,从而不会再产生什么困惑或问题。事实上,这种信仰的基础是单薄的,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产生波动。先理解后信仰的信徒则是结论产生于论证之后,他们不满足于知其“当然”,更要探索”所以然”,在知其“所以然”之后才接受它。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其基础是稳固的,不易受外界干扰。高校研究生宗教徒属于“先理解后信仰”,尽管有不少研究生都是在危机刺激下接触了宗教,但他们其后大都将经历不断了解、认识的过程方能信仰。
在先理解后信仰的过程中,高校研究生宗教徒体现出内生型和渐进型的特点。他们因为遭遇突发危机而获得了接触宗教的契机,然而危机事件在其信仰历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并不相同。其中,有的研究生在遭遇危机之时恰好获得机会接触了宗教,但是并未立刻相信,而是一边了解宗教,一边考察验证宗教,通过祈祷等方式,确实度过了种种危机,才从试探性阶段过渡到正式皈依阶段。有的研究生接触的时候并未遭遇危机,只是出于好奇或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而加以了解,但是这期间突然遭遇了巨大的危机,觉得人力无法克服,借助前面对宗教已有所了解的经验,于是皈依宗教。所以危机的突发性是导火线,但信仰和皈依的过程依然是渐进性的。
同时,他们多是对宗教产生个人的、内在的心理体悟之后做出皈依抉择,体现出”内生型”的特点。研究生对认知的倚重导致他们在遭遇”外生”因素的冲击下,还需要“内在”因素的推动。他们的宗教认同的过程亦更多地通过领悟,即从思想上把宗教教义与自己的心灵世界相结合,他们认同宗教的进程,或多或少更接近一个自我指导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即不断地通过自己对教义的感知,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宗教经验和宗教体验融化进宗教的信仰体系。
2.危机、认知、人际共同推动
在笔者接触到的研究中,大量的文献资料似乎都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在中国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是急功近利的,是肤浅的,甚至是从众、随大流的。而研究生宗教徒的信仰过程中,隐含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他们出于功利的动机,却有超脱功利的动力。他们在遭遇危机和寻求认知两条并行不悖的信仰路线上前行。
对于自致的研究生宗教徒,他们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接纳了宗教,与约翰,弗兰德所言的主动的宗教追求者并不相符。但是却可以说,”生命某种程度的紧张或失衡状态”是大多数研究生宗教徒接纳信仰的主要内因。在这种状态下,人际网络的导引将他们引向信仰之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接受信仰的过程,全然是个被动、消极和盲目的过程。恰恰相反,其宗教认同完全是主体自主建构的结果,是在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价值选择。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信仰实验阶段”,可以称为望教阶段。
宗教皈依是一种在某个宗教观点发生的特殊的和伴有强烈体验的转变过程,它通过接受某种特定的宗教仪式而对自我进行重新的定位。因其比较稳定,也成为学者衡量宗教徒的一种标志。对基督教徒而言,洗礼是其宗教皈依的标志。但是,对这种”皈依”形式是否能够成为”真正”宗教徒的判断标准还存在争议。例如,宗教心理学家沃德,克拉克和威廉姆,麦克哈里曾对“皈依”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并区分了宗教皈依中“依而不皈者”和“皈而不依者”两种情况。对有的人而言,皈依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徒“名分”,也可能是仪式行为或自我的深度投入。
综上所述,研究生信仰宗教是在遭遇危机、认知探索和人际网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皈依对研究生而言,是一个深刻的改变,但皈依本身并非信仰的顶点,更像一个前奏,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以此为序曲展开。有的研究生即使经历洗礼之后还会不断经受信仰的波动。当然当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之时,再通过某些神迹或体验,很容易达到对信仰的完全接纳,建立起与神的真正沟通。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应对之策
1.培养高校研究生的身份感
培养高校研究生的身份感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意。当研究生形成自身身份认同时,也获得了对群体生活的归属感,对研究生责任义务的使命感以及对研究生教育理念和价值的内化。只有这样的高校研究生群体才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
2,加强虽对高校研究生中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和引导
在当代这样一个高强度、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危机与契机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试想一个人如果缺乏相应的精神信念的支撑和相应的精神生活能力的调适,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一个可能遭受精神侵犯和挫折的人,如果不能进行精神的自卫和拯救,那就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或自甘精神的沦落与错乱。人的精神信念发展必须借助教育的力量,同时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在精神世界上未获得应有的发展,既是他的不幸,也是教育的失败,它必定带来社会发展的阻滞。信仰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表征,在高校中加强研究生信仰教育是必行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目前研究生校园生活的特点,并努力做到对其信仰问题进行有效、合理地引导。
(作者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