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慈善事业纵横观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 李木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佛教化行人间,至今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条永远奔流不息的长河巨川面前,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只不过是卑微渺小的过客!就我自己而言,在新加坡,在我这个椰风蕉雨、五彩缤纷的热带家园,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守望着这条伟大的长河,感受着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佛教作家法云法师一段与此有关的细绘:

“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从早晨天未亮,一直到晚上的10点多钟,居士林都是敞开着大门,精心制作的佳肴让你来一饱方休。这里不算大,寸土寸金的小小的新加坡,能有这样一个宗教的地盘也很难得,故居士林的建筑,毫不例外地便往高处发展,目前已增至七层,一层至二层便是我们免费进餐的大厅。

普通人们的心理,受人施舍,总不免惹出羞疑之心,但这里是佛陀的道场,四处都是佛菩萨在慈眉善目地关注你,所以你不用担心,有人恶目扫视,有人嫌厌看人,不用担心有人监督你,不,你不用担心,气氛是祥和的,行动是自由的,心情是惬意的,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人又都在饱食下得到转馈他人的力量。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种仪式,这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事例,家庭式的盛宴,也并非一碗米饭,一碗汤,几道菜,单单这菜色,有数十种之多,全是地道可口的菜肴、香菇、木耳、金针、豆腐、笋干,天天不断,新鲜的西瓜、木瓜、苹果、橘子,全洗好,去皮,切片,你只要动动叉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大米之外,还有冬粉、米粉,还有各式面食、包子、水饺、甜点,随你来尽心所欲。

每天有上千人来进食,这是一个准确的统计,周末或佛诞日则达五六千人之多,来的人当然以佛教徒居多,也有不信仰者,以及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及马来人、洋人,其他国籍者,挂单僧侣、参学信徒、远方游客,不一而道。在这种场合下,困顿的人们得到安慰,忧郁的情绪得到缓解,心态变得开朗,紧锁的眉结暂时会打开,还要分什幺贫贱,还要分什幺种族,还要分什幺地位,饱食后的人们,纷纷带着那份宽慰,再去踏实地工作,努力地享受生活,装扮世界,祈福他人。

在这里,全年365天,每天要吃掉200公斤以上的米粮,200至300公斤以上的蔬菜及水果。

当然更多的是礼佛的信众,他们在这里普佛,索取经书、光盘,听讲经,交流学佛心得,也在这里用餐。”

作家的生花妙笔,还有媒体报章不断的报道,让这道彩色的河流流动在世人面前,很多同修和朋友以为这样一来,作为居士林的林长,我的生活,一定是除了劳碌不堪就没有别的什幺内容了。其实不然,在永远人流如织、事务如麻的白昼之外,在庄严的课诵之余,对话和思考也是我精神世界的乐趣所在。借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这个宝贵的园地,我愿就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 佛教慈善事业三阶段

我在这里提出所谓三阶段,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主要着眼于一种逻辑上的联系。事实上,不论我们主观上划分多少个阶段,佛教慈善事业都是一个整体,不可能人为地机械地分割、区隔开来的。考察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机构的发生、发展历史,可以有一点历史的逻辑的参照,这是我所谓“三阶段论”的本意。并且,我这里所言“佛教慈善事业”,并非宏观的抽象的叙事,而是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七十多年的历史,试图作一点具体而微的观照。

(一)、草创之际观元气

“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我们老祖先的这句话,已经被后人引用了不计其数次,但是我要说,上苍赐给中华民族千万里广袤的江山,高天厚土滋养我们上下几千年,只是在最近百多年间,许多走投无路的贫苦移民,从福建广东下了大海,出没风波,飘洋过海,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上到岸上的一些人,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是真正开始了“以启山林”的人生,这话应当不属夸张吧。当年是何等因缘,让那幺多劫后余生的俊杰之士,走到一起来组织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不断有人来问我这个问题的。

我的回答是,这个居士林,就是一些“怪物们”走到一起搞起来的!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正式创立是1934年,此前数十年的移民社会基础已经为此准备了合适的创建人团队:南来高僧、富商大亨、文人儒士,甚至还少不了清末革命党人,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开创居士林,当然,共同的佛教信仰是首要的原因,是根本的原因,但是,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予生也晚,但是父老口碑相传,和泛黄的历史材料证明,共同的侠肝义胆、血性热肠,是这些开创者们普遍的人格特质,老法师、老居士们告诉我:

这些开创者们在弘法慈济之余,会聚在一起或唱和,或分韵,赋诗填词,诗作既成,豪气干云,仰天大笑,长歌当哭,殖民当道,无处出版,于是集束成卷,投入瓮中,掘土三尺,深埋花径,而后方长啸散去。半世纪后,旧址翻新建设,时有所见。

“乱世欣逢豪杰士,袛园普济独孤身。登堂百口齐呼佛,法雨宏施洗劫尘!”这是文人儒士的记述。“万树百梅新世界,一花一佛一灵山”,这是老法师的苦吟,“造化无私偏独厚,一生长住水云乡”,这是亿万富翁观莲有感,不胜枚举。

佛教其实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宗教,中华文化其实是个非常感性的文化,两者遇合,厚培其元气,长劳其筋骨,比什幺观念之谈都来得重要。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机构,一项事业,总是要有点元气的,大凡草创之际,观其元气厚薄,察其意气消长,则后来事往往不问可知。

(二) 格局气质看慈善

从来没有一个制度,来决定佛教机构什幺时间、什幺方式来兴办慈善事业,无非成立之初即发此初心,待到经历曲折、站稳脚跟,方能举办成规模的慈善事业,无非也是因应当时当地因缘,想方设法救难救苦。新加坡佛教居士成立刚到七年,遇上可以说是最大逆境――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百万人民陷于战乱地狱,所有法师居士日以继夜,全力以赴,赈恤救难、施医赠药、施衣施粥。惨烈痛苦,不堪细说。然而,这也算最大的逆增上缘,新加坡佛教慈善事业在二战结束之后,由此走上了持之以恒,越来越广阔的发展之途。

任何一间宗教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如人之成年,可以由其气质格局观其发展空间,慈善事业是否兴办,兴办得如何,乃其器局之最真实表征,气质定格局,格局见将来,慈善事业是宗教机构生命力所在,“流动性”越好,活力越充沛,有容乃大,前景未可限量,佛教总的发展图景必然如此,至于具体一国一地一机构一道场,时节因缘,精进可矣。

新加坡被世人称作“小红点”,单纯就宗教慈善事业来说,我们倒是也没有辱没这个美丽的封号,因为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种族宗教和谐局面稳定,“小红点”里面的人民安居乐业,慈善事业数十年以来充分发挥了功能,覆盖面大体到位,在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行有余力,对周边的国家地区贡献力量救急救贫,还算国际口碑尚佳,观感不错,总体上讲,愿与力相称,言和行一致,“小红点”也有春天,“小红点”慈善救济心肠永远是火热火热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红点不问大小,气质佳否,格局如何,全在于是不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慈善事业做得如何,是衡量一个宗教机构团体的试金石。格局大,质地厚,慈善事业做起来风生水起,是必然可期的。

(三)、制度变习俗,方能问久远

中国伟人有一句名言,晓畅明白:“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机构团体的历史,往往蕴含几代人几辈子最佳年华、鼎盛春秋,怎幺才能保证永远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前贤今人对此有足够的答案,车载斗量,不外乎“制度建设”、“制度保证”云云,这些说法当然都没有错,应当重视,应当真抓实干。但是,根据在下的一点点体会,再好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都会变化的。根据我在新加坡这个活色生香的“种族宗教博物馆”观察所知,比制度更靠得住、更久远的是习俗这个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习俗就是腌制得最为成功的制度,好的习俗就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尊崇的制度,制度是很容易变质变味的东西,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感情、信仰、喜好和习惯去腌制——而这样的腌盐和防腐剂,是永远取用不竭的!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先贤草创之际,就把慈善救济事业放在核心位置,不论是非常事件之际救灾恤难,还是成立福利基金、教育基金以帮助贫苦老人及学生,并没有什幺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居士林林友必须捐款多少,然而,仅仅是最近二十多年里,根据不完全统计,分发度岁金千万元以上,受惠老人数十万,助学金发放总额亦在千万元,并且越是经济不景气世道艰难,我们越是增加发放金额,增加受惠人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制定了多少精确严格的捐赠制度,而是信众乐善好施在新加坡已蔚然成风,早就形成文化习俗传统,四川汶川大地震消息刚一传出,居士林发出救难号召,响应者如云,数日之间筹集数百万元捐款送往中国大使馆,归根结底,是“无缘大慈”的精神,是“同体大悲”的文化,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佛教慈善事业三要素

慈悲心、智慧眼、群众路线很关键。

佛教慈善事业,最核心的内容是什幺?当然是人的问题。

我常说,做佛教慈善事业的人,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佛教信仰和感情,“慈善”两个字现在用滥了,考其本原,其实华人在传统上讲的是“慈悲”,普通百姓可能连“慈悲”也隔膜,但是你要是像中医那样,在望闻问切时,给病患搭脉垫上一个舒服的手枕,上写“拔苦”两个字,那就立刻当下让他明白让他欢喜了,有什幺别有病,凡夫俗子谁不生病,生病了告诉他要“拔苦与乐”,这就是慈悲了。但是,大家知道,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一直到今天,这“慈悲”两个字带给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其实还不都是正面的美丽的感受,很多时候真是与一些十分负面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这中间原因很多,但是其中至少有两个极端的反应,一是“假仁假义假慈悲”,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其二是“慈悲=愚痴=呆傻”,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除了具备慈悲心,还得非常重视世间法,要多积累社会经验,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尽早练就一双“世事通明皆学问”的眼睛,识别骗子坏人,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但光有慈悲心、智慧眼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落到实处,还要靠走群众路线,这个词如今在它的发源地中国社会,似乎久已不闻,但是实践证明,此系万世不易的真理。

新加坡华人传统相对来说保存比较完整,结合移民社会的一些特点,在宗教慈善事业方面保持和发展出一些非常具备特色、历来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和各种华人节庆相结合,宗教团体为特定的具体慈善、救济或教育项目,发动群众,募集钱财。这就完全依靠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了。

距今二十八年前,为了筹建佛教文殊中学,我作为总务,带领六十多组两百多个人,跑中元会,那时情形非常困难,很难进去。我运用自己交游广阔的优势,发动那些出租桌子椅子的朋友公司,哪里有中元会通知我,还跑到负责申办执照的部门,谁来申请,我就在一边抄录。与此同时,我在居士林大殿宣布,你们邻居有中元会请通知我,我就去。一时之间,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从六月三十开始,我就驾着自己新买的车开始跑,晚上跑到半夜两点,早上六点睁开眼睛又再跑。如此这般,跑到十五,我就开始累得吐血了。结果宏船法师、常凯法师他们出来,叫我不可以跑,必须要停。我说,正在做的时候,半途不做,怎幺行呢?不可以停的!六十多个组两百多人,我要指挥,我要去招,每天都是我招的,我停下来钱就没有了,一定要做。结果还是跑足了一个月。后来医生查出我肺上长瘤,说是一吐血就要动手术,明确就是癌症。那是后话,这里就不多说了--事实上,那以后的我在陈笃生医院出出进进八年,最后我那个瘤反而照不到了,只剩下一点痕迹而已。我的态度是,不管它,没什幺了不起。我要说的是,真正了不起的,不是我们个人,是广大普通的信众。

就是在那次跑中元会的日子里,在女皇镇菜市场,有一天,我去招中元会,遇到一个管事的,胖胖的男人,我跟他说,我是佛教总会的代表,我们要建文殊中学,要在这边募捐。没想到这个胖男人大吼一声“走开!”手上还拿着杀猪刀,态度非常凶。那我说,我们真的是为了学校,他根本不买我的帐,说:“你跟我叫李木源来!”糟糕!我跟他又没有冤仇,为什幺讲话这幺凶,还拿杀猪刀一指?我就照实跟他说,我就是李木源,哪知道人家一听,马上就变了一个人似地热情:“你是李先生?坐、坐、坐!要不要喝咖啡?”为什幺变得这幺快?我问他,他爽直得很,告诉我说“我母亲是你们的会员,她老人家交代我,谁来都拒绝,只有你来可以接受。”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其实很惭愧,因为这些居士老菩萨,好多我并不认得,我想,她们这幺发心,是因为她们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地信奉佛法,这些普通的信众,她(他)们才是所有佛教团体的中坚力量。

我进入宗教社团服务已超过四十年,至于离开家庭,放弃个人一切,全身心服务佛教居士林,也已超过整十年。如果要问我最大的感受,我想,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乘佛法必须要走群众路线!

何谓“群众路线”?我的回答是:在佛教社团里,群众就是无数普通信众,依靠信众,服务信众,一切围绕这个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群众路线。

“领袖来复去,人民却永存”。这是上世纪一位大政治家说过的话。放到我们宗教社团里来讲,这几十年来,许许多多大德高僧为弘法利生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们来而复去,风范长存,与此同时,护持和支撑起道场社团的,是围绕在大德高僧身边的无数普通信众,我亲眼目睹了多少虔敬居士从青壮入暮年,从青丝变白头,我亲手送走了多少发愿生西的居士老菩萨,反过来,多少如今已达八九十岁的老菩萨,又眼看着我从少年入中年,从中年如今又迈入老年,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菩萨至今还喜欢伸出颤巍巍的手,还象以往一样摸摸我的脸颊、我的肩膀,亲亲热热地叫上一声“木源!”甚至还喜欢跟着她们的孩子叫我“木源兄!”有些老菩萨,看到我正在事务之中忙得团团转,不忍心要我陪,只是站在办事处门口,探头静静地望望我,我看到了,起身去迎,老菩萨丢下一句话“没事,看看你就行”,丢下一包给我准备的素餐,转身颤巍巍地走远了。

前不久,我去一个道场出席活动完毕,一大桌人吃素,我匆匆吃了,抹抹嘴赶紧就走,同行的年轻人故意开玩笑说:哇,跟情人约会呀!等到他们看见我冲进旁边一大群白发苍颜的老居士中间谈笑无间,就知道了真相。年轻人们曾经感叹,对于佛教居士林这些白发苍苍的最基本信众,我从无任何敷衍之色,看到这些潮水一般的信众,使我忘忧,使我兴奋,使我忘却一切不如人意之处。的确,我从不掩饰我的感动:在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汪洋大海中,我是快乐的一滴水,我是永远充满活力的一条鱼!因为,我力量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佛教社团自主意识与自组织能力

中国大陆佛教事业,仗三十年改革开放之缘,从“浩劫”之中逐渐复苏,目前,我们注意到,中国大陆佛教同道,也许正在佛教慈善与“社会公益”(或社会慈善)之间努力寻找依存空间。这是所有海外信众所乐见其成的,中国大陆以外,华人佛教慈善事业不具备这一因缘,相对来说,也许历史早一点,活动多一点。但是,无论何时何处,最近五六十年间(以世界二战结束为起点),华人佛教慈善事业,从总体上看,呈现出的格局是相当分散、割裂和晚熟的,原因复杂,但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源,可能恰恰在于作为慈善事业所依据的主体,华人佛教自身出现较大的问题,适应社会变革的努力一再严重受挫,群众基础丧失殆尽,自主意识谈不上,自组织能力完全不复历史旧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历史的眼光看,华人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上自南北朝下至隋唐的辉煌时代,从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朝以下,在总体上逐渐进入僵滞,其间虽有明朝高僧乃至清朝几位居士君主的杰出记录,但危机仍然日益深重。近代百多年,是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找出路的百年史,也是华人大乘佛教找出路的历史。佛教居士--从晚清的杨仁山到当代的赵朴老--在这中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居士佛教”作为一个整体显现,都是值得注意的事情。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持悲观态度,认为如与日本、韩国这两个同属大乘佛法之国现状作横向比较,华人佛教,无论在大陆、台湾,还是在海外欣欣向荣之下,其实看不到重新开宗立派的远景,也看不到“居士佛教”或“在家佛教”真成实体的希望--论者认为,华人佛教远远尚未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接轨,也就是说,我们还在历史的隧道里,我们还没有真正跨进现代社会的门槛,出路还没有找到!

我的意见,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研究的。但是我不同意上述论点中的悲观主义倾向。水流千条终归大海,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乘佛法!这是我经常说的话。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好,大乘佛法的历史也好,几千年来就是这幺一个简单的道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乘佛法在华人世界的兴衰,佛教所举办的慈善事业,能否获得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完全取决于是否能赢得广大信众,是否能深入广大信众,是否能服务于广大信众。

一句话,正信佛教,何时能够重新获得足够的自主意识,何时能够以合格的自组织能力,实现服务信众的根本宗旨,即是佛教慈善事业其真正成功圆满之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