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三日节 - 佛教论孝道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圆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日节 - 佛教论孝道

  文/ 圆立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日节,午斋时见着了大寮师费心准备的“润饼卷”,知道清明将至。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时刻,尤其中国人向来最重慎终追远,以往在家的时候,总会陪同家人前去扫墓,那是一个亲族聚会的场合,许多久未谋面的亲戚不约而同地在那出现,然后聊起各家近年来发生的大小事,去年此时,我大约也成了话题之一罢!

  记得当初在电话那头告诉母亲说:“我决定出家了,希望爸妈能同意!”母亲并未表示坚决的反对,只说她的心突然抽痛了一下,父亲则气得不想与我说话,其后又打了数次的电话,父亲仍是不愿接听,只同母亲说:“出了家就忘了家!”在沟通过程中,逐渐了解父母亲的担忧及疑虑所在,我尽己之力妥善处理只希望能安二老之心,并告之以师父上白下云老禅师,是极重视孝道的,每逢生日,他老总是避不见面,断食三日连续诵经、做功课回向给父母。而师兄弟家中父母老病,若无人照料师父皆同意他们返回俗家照顾父母,爸妈也就知道出家的女儿依然是他们的小孩,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智光长者问佛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佛法僧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怜悯恩念情深。离别悲哀感动天地......云何娆害父母妻子?令无量人受大苦恼。以是因缘出家菩萨,无慈无悲不利众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萨具大慈悲。”

  其实智光长者提出的,亦是许多人的疑问,一般人总以为出家人于孝道是有所亏损。事实上,佛教是极重视孝道的,如出家人要上报四重恩,其中就包含了“父母恩”,此外在《观无量寿经》中佛陀告诉韦希提夫人,欲生极乐世界需修三种净业,第一项便是孝养父母等业。

  此外,于佛经中亦有许多关于慈孝的经句如《本事经》云:“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尽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心地观经》云:“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得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忍辱经》云:“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此外,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世所尊的佛陀,也以身示现,在父亲生病时亲侍汤药,父亡为其荷棺;其母往生天道,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等,在在处处显示佛教是极重视孝道的。

  至于世俗的孝道如《孟子·离娄篇》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者、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二者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三者不聚无子,绝先祖祀。”或是五不孝者:“一、惰于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二、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三、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四、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五者、好勇斗狠,以危父母者。”这于佛法中说是小孝,止于现世之孝。

  那么何谓大孝?试想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央数的轮回转世,其间有多少众生做过我们的父母?说不定身边所接触的任何众生,就有我们的父母!

  那么舍俗出家,现人天师相的佛子应如何尽孝?云老禅师于《白云深处》一书中有言:“以慈、悲、喜、舍的心量,加上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养,即可普度众生,饶益群命。”出家人面对广大的众生,有可能会遇到过去生的父母,若能在修养上下功夫,即可以告诉他们佛法,帮助他们解决困扰,甚而至度其到彼岸。云老禅师说道:“度、即是为之解脱。众生随业,轮回六道,若值人道之时,为之宣演佛法,去缠除缚,即能净业见道;以至迳超三界,出离娑婆轮回之苦,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则能完成无量功德,也就是化小孝而为大孝的最上殊胜行为!”

  在唐代,有位师备禅师,父亲以捕鱼为业,后不慎落水而亡,师备因而发愿出家,希望能回报父母恩。出家后苦行精进,食仅养身,从不奢求,更不敢起贪欲之心,后来发明大事,得证心印。不久,在睡梦中见到亡父,亲耳听到他父亲说:“我儿出家,了明心地吾已得生天道,特来告诉你!”这就是报父母恩最好的证明,所以,出家佛子,为了父母,也为了自己,应时刻以道业为重,正勤精进地行于菩提道上,方不负出家之愿,才有机会回报累世以来的父母恩。

  出家佛子除了生养色身的父母外,师父是我们法身的父母,在长夜黯淡中启以光明,资养色身,长养慧命,带领我们出生死海。我想回报师恩最好的方式是,好好修养自己,至少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如法,让信徒们对我们道场,对师父的教育失去信心。至少做到师父对常住众的基本要求,“早晚二课欲参加,个人职事尽本份”,做个老实修行人。所以说出家佛子只要能好好修养自己即能回报父母恩及师恩。

  回想小时候,家中经济并非宽裕,父母总是自己省吃俭用,而尽力满足儿女们的需求,用心栽培孩子,其中恩情点点滴滴,数说不尽,心中感念。自己虽已现出家相,惭愧修养未具,未能报父母恩,目前只能依赖着师父,期望自己能接引父母皈依三宝,亲近师父这位大善知识,让他们认识佛法,慢慢累积解决烦恼的能力,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共同走上这离苦得乐的菩提大道。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