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关帝庙看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
从东山关帝庙看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
叶亦武
福建省东山关帝庙位于东山县铜陵镇东门内,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故又称铜陵武庙。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百多年来,历经数次修膳扩建,是一座名扬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是三国时期的汉寿亭候,名羽,字云长,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有“桃园三结义”佳话世传,后与东吴交战时牺牲。其事经《三国演义》的渲染使“关羽成了忠义勇武的化身,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历史名将之首”。又经历代帝王递加封号,易侯而王,易王而帝,推崇无以复加,终于成为民间的一大信仰。
所谓信仰,就是人们对无形力量、理想学说、宗教神灵的敬崇和信服。信仰的出现,首先是信仰者的要求,其次是被信仰对象值得人们的信仰。作为福建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福建民间信仰,以其多样性、多种类、复杂性体现出闽文化的特征。关帝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沿着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传播的轨迹,由中原腹地逐渐向东南沿海放射,其有组织地传至福建东南沿海,当数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将士们的心灵依托,由此关帝信仰逐渐在闽南传开。而关帝信仰在东山的广泛传播,则是起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据东山关帝庙内大殿《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城,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始建时只一小祠。由此,关帝信仰始在东山民众广为传开。
关帝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传播和弘扬,都明显带有所处历史时期和所在地理环境的社会烙印。关帝信仰传入东山正值明代初年,由于东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关帝文化自明清以来得以在这个东南海岛上广为传播不断弘扬,乃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使得东山关帝庙历史地成了中原关帝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
首先,明清时期关帝信仰文化在东山传播和弘扬之时,正值封建朝廷对关帝的敕封到了“关圣帝君”、“关圣大帝”等至高无尚地位和关庙升格为正统国庙“武庙”的显赫时期。其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和流传,推崇关帝的“忠”、“义”,刻划关帝的“神威勇武”,又极大地丰富了关帝文化的内涵。由此关帝的圣帝地位,关庙的国庙规格,关帝信仰的忠义精髓,在恰逢彼时开始设立的东山关帝庙,在恰逢彼时开始传播的东山一方,正好恰得堂堂正正轰轰烈烈贯彻弘扬之。所以,东山关帝庙从一设立起就富具关帝文化鼎盛时期的特征,起点品位高内涵深。
其次,东山作为东南海疆前沿,作为福建四大海防基地之一,正处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要冲和明清之交东南沿海军事对峙的主战场位置上。由此,关帝的“忠勇”精神,在这时更具有根植和发扬的土壤。东山人民和守御官兵,将关帝作为保疆卫国的保护神来崇拜,以关帝的忠勇来鼓舞军民斗志,同仇敌忾抗击倭寇,追随郑成功驱夷复台,支援施琅统一台湾。至今流传的南宋末年陆秀夫和赵宋君臣抗元崖山兵败死难后,灵魂投身东山关帝庙,关帝周仓神氏祗,显灵助民抗倭的故事,使东山关帝庙被赋予关帝与周仓“平起平坐”的特殊格局。
第三,关帝信仰文化所以特别能在东山广泛传播和弘扬,还与东山作为海岛的地理环境以及东山岛在明末清初备受清廷歧视的历史条件有关。东山地处海岛,历史上民众多以捕鱼为业,由于生产力落后,渔民经常遭受飓风海啸袭击,而对大海的波涛,神秘和畏惧充满其中,生命得不到保障,更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义气和扶危救难的道德风尚,这与关帝的“信义”精神正好相合。由此,关帝信仰在东山特别具有社会基础,更加易于在渔家民众中广泛传播。另外,清朝初年,由于郑经以东山为大陆最后基地对抗清朝廷,因而,清政府对东山一直采取歧视的态度。康熙年间实行海禁迁界,东山人民被迫背井离乡,东山岛几乎沦为废墟。复界之后,清朝廷对东山仍不承认不予注册入籍。东山人民为争取生存和权力,又需要以关帝的“信义”精神来动员和团结民众与朝廷抗争。相传关帝托梦漳浦县令陈汝咸和铜陵各大姓族长,指点官民联络向朝廷奏议的途径。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东山始被批准入籍清朝版图,豁减赋税徭役,由此东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传说加上现实,为了感激关帝恩泽,东山人民对关帝的崇拜更加至诚至深,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画像,将关帝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奉祀。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保守性、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海峡两岸的民间信仰,由于具有语言相通,先祖相同的特点,成为两岸文化中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是一个民间信仰广泛的地区,民间信仰的寺庙多。东山岛与台湾岛,地缘近、人缘亲。东山岛和东山关帝庙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关系,又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之地。关帝信仰文化由东山传往台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戍垦移民。明嘉靖年间,铜山(明初起,东山称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凤山。铜山民众三丁抽一参加水师到台湾服役,退伍后部分士兵留居台湾澎湖一带,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台湾。这些人把从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作为保护神,如澎湖关帝庙等。清康熙二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归台,部分明宗室同行。宁静王朱术桂特地在台南王府内建“祀典武庙”,还特地为这武庙写了“今古一人”的匾额,祀奉从铜山分灵进台的关帝。该庙建筑造型仿东山关帝庙建造,庙里悬挂有仿写的黄道周关帝楹联和与东山关帝庙相似的“万世人极”匾额。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特地从东山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山隅(今嘉义县)建庙崇祀,以关帝神灵慰藉追随赴台的铜山官兵等等。二是商贸往来。明隆庆年间,铜山成为东南沿海五大水寨(福宁的烽火、兴化的南日、泉州的浯屿、福州的河口及漳州的铜山时称五大水寨)。当时,出洋海船在铜山港必须先到东山关帝庙焚香朝拜,赐给香火。于是东山关帝庙的香缘就随商船出洋奉祀于台湾和海外各地。明万历年间,东山与台湾航道畅通,商贸往来频繁,泉州一商船停泊铜山港,陈姓船主来东山关帝庙谒油进香并将其分灵到船中奉祀,因而生意蒸蒸日上。后陈船主为感谢关帝庇佑,将船中奉祀的关帝神像送到凤山(今高雄),兴建文衡殿,尊祀关帝,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宇。三是建筑交流。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之大哥林进添、叔父林保宗,早年应聘到台湾澎湖、台北等地建筑了4座关帝庙。民国22年(1933年)间,林进金等3位泥水塑像能手,曾被聘到台北、澎湖等地,先后建造与东山关帝庙一体的重檐歇山式关帝庙4座。
大陆中原的关帝信仰文化精义传播到东南沿海,经东山地方和铜陵武庙的弘扬发展后,通过多种途径再传播到台湾,对保卫台湾和开发台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由于台湾的经济物质基础与大陆不同,台湾的关帝信仰也有新的特点和内涵,如一庙并祀诸神,把关帝作为财神来崇拜,以及较多地带上帮会和宗教色彩等等。但不管如何,台湾的诸多关帝庙宇至今都悬挂着铜陵先贤黄道周的关帝楹联,充分说明台湾的关帝信仰文化,仍然弘扬光大着关帝“忠”、“义”的精义,与大陆的关帝信仰文化一脉相承,炉丹共香。
自从关帝信仰于明清时期由东南沿海传播到台湾之后,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就一直在进行着。东山岛由于其地域之近舟楫之便,东山关帝庙其神灵显赫香缘之广,数百年来一直是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前沿汇流之地。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岛内480座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有史以来,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就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捐资。东山关帝庙保存的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同胞协助修庙事迹,镌刻有安平、澎湖、鹿港等40多位军政商渔各界人士捐资芳名和金额,留下了历史的实证。就是在海峡两岸隔绝的年代,东山和台湾两地渔民经常在台湾海峡同场作业捕鱼,民间的关帝信仰交流也没有间断过。自1978年东山为台轮停泊点以后,台湾渔船到铜陵来避风、加水、加油和进行小额贸易成了家常便饭。台湾渔民一到东山,总是首先到关帝庙进香朝拜,问卜吉凶祸福,祈求神灵保佑,事业一旦有成就来乐捐还愿。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近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关帝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有组织、大批量的态势,东山关帝庙首当其冲,更成了台湾诸多关帝庙宇人员及信徒来大陆谒祖朝圣的首站和热点。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撰写的关帝楹联真迹“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进一步印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据考证,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礁溪协天庙为主庙,自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东山关帝庙分灵挂香去奉祀的,台湾南部以高雄市的文衡殿为主庙,故有“北协南文”之称。至今,台湾的每间关帝庙几乎都有黄道周亲笔撰写的版样楹联。李炳南教授回台后,向各地关帝庙宇传播有关东山关帝庙香缘关系的信息,引起台湾宗教界的重视。随后,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贤先生承担追根探源的重任,步李教授后尘,多次前来东山关帝庙实地考察,并于1990年8月11日在台湾圆山饭店举行“两岸同祀关帝庙宇信仰文化交流筹备会台湾代表联席会”,发布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宇香缘史实,取得与会代表的共识。自此,台湾各地关帝庙宇先后组团,接踵而至莅临东山关帝庙谒祖朝圣。1990年11月8日,桃园大溪普济堂等7个庙宇126人,奉抬蒋经国先生的祖母所崇祀之关帝铜像前来东山关帝庙挂香过炉。其间,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先生与台中圣寿宫主委张子清先生一同倡议,在古时自东山迎奉关帝赴台崇祀的铜陵故址西门澳上筹建“朝圣楼”。
1995年元月6~10日,作为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东山关帝庙主神由基隆普化警善堂主简火地先生等倡领的朝圣团恭迎,乘“源丰号”渔船赴台湾参加“玉敕文武庙建教”大典,并且巡境台湾全省,一时在台湾岛上引起轰动,传为佳话。1997年1月7~21日,东山关帝庙访问团,应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台湾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再次与台湾各主要关帝庙宇会香结缘,更对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对台交流、联络两岸民众亲情方面,关帝信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联系密切,因而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过程中,民间信仰作为中介和桥梁,对海峡两岸民间往来产生积极的作用;两岸民间信仰往来,对推动两岸民间信仰的学术交流,产生积极作用;海峡两岸民间往来,体现了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文化心态。通过借关帝信仰交流的机会,进行谒祖访亲,修谱续流,投资家乡,建设故里等。地处东南海隅的东山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东山关帝庙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至今经典精义保存最完好,香火最鼎盛,神灵最显赫。明清时期关帝信仰由沿海传到台湾,东山由于其与台湾特殊的地缘和亲缘关系,东山关帝庙又历史地成了关帝文化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地。如今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使东山关帝庙再度站到了前沿汇流地的位置上来。“东山与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是历史淀积和现实文化的共同体,是一座应予重视的文化彩桥”。东山关帝庙在关帝信仰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历史已经证实,在促进当今两岸关帝文化交流以至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进程中的作用,也将由历史得到充分的肯定。
《福建史志》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