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修武县民族宗教概况
河南修武县民族宗教概况
一、民族概况:
修武县有13个少数民族,共计14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7%。其中:回族1212人,土家族84人,蒙古族69人,苗族19人,满族19人,藏族10人,彝族10人,维吾尔族3人,瑶族2人,哈尼族2人,壮族1人,侗族1人,高山族1人。
城关镇西关村是修武县惟一的回族聚居村,目前有468户,2500余人,其中回族占50%,耕地面积 63.7 公顷。西关村位于县城商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同胞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有传统的经商意识,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使该村初步形成了以皮毛制革、服装加工为龙头,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一体的民族经济体系。
长期以来,修武县各族人民在中共修武县委、修武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弘扬民族进步和民族团结两大主题,民族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民族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二、宗教概况:
修武县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共有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1处,遍及各乡镇。其中,道教的活动场所有1处(玄帝行宫),佛教的活动场所有3处(圆融寺、万善寺、崇明寺),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有2处(清真男寺、清真女寺),基督教的活动场所有14处,天主教的活动场所有1处。全县的宗教团体有4个,分别是:修武县佛教协会、修武县道教协会、修武县基督教协会、修武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玄帝行宫
“玄帝行宫”是我县道教“唯一”的正式开放活动场所。玄帝行宫位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内,由4个建筑群组成,一处位于云台山凤凰岭,有云台观和重阳阁;一处位于云台山的顶峰茱萸峰峰顶,有玄帝行宫和药王洞,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玄帝行宫初建于元代,后经明末、清代的道光、嘉庆多次重修,在道教史上有很大影响,号称“南顶武当,北顶云台”。 王维曾在登临茱萸峰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药王孙思邈在隋唐时期的修武太行山区长期研究中草药,写下了《家庭备急千金要方》、《福寿论》等不朽篇章。1991年根据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有关“修复古建筑”的精神,由信教教徒自筹资金修复,1997年10月21日正式开放。近年来,云台山风景管理局不断加大对宣帝行宫的支持力度,现在玄帝行宫已成为云台山主要景点之一。
2、圆融寺
圆融寺位于西村乡当阳峪村,始建于唐朝太和三年(公元八二九年),是河南境内仅晚于白马寺的第二座古老佛寺。据史料记载,原寺建造宏伟,殿堂楼阁,占地十余亩。早晚钟鼓,诵经念佛,僧、尼、居士络绎不绝,香火极旺,世称园融。1996年,本县信教群众集资修复圆融寺,1999年8月21日正式开放。重修后的圆融寺殿堂庙宇随地形起伏错落而建,从高处鸟瞰甚是壮观。如今,圆融寺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香客络绎不绝。
3、万善寺
万善寺位于岸上乡岸上村(云台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万善寺是佛教临济宗正宗道场,为皇家寺院。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报答无瑕大师相救之恩而修建,由大明军师刘伯温选址,并曾经多次接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为他们讲说佛法。万善寺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初烧毁,顺治年间重建,抗日战争时期烧毁,1992年修复并正式开放。
4、崇明寺
崇明寺,位于方庄镇桑湾自然村(现划入云台山景区),占地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唐代咸通年间重修,宋元佑2年改名崇明寺,清初增建,后废。1995年重建,1999年正式开放。历史记载崇明寺建筑群有汉献帝避暑台、稠禅师庵、王烈泉、孝女塔及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遗迹。如今崇明寺的古迹孝女塔仍保存完好,其斗拱式建筑独具特色,2006年,孝女塔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