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职场商道>>正文内容

读《论语》看古代人的职场道德行为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3日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句俗话说:半部《论语》持天下。《论语》的价值到底有何等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研究它,它能给人带来什么呢?这要从《论语》的出身说起。

《论语》代表了儒家思想,是孔学上的圣经,仅从文字上面理解,令人感觉满篇不是格言就是警句,寥寥数语,从中国走过的历史进程观,孔子思想的影响之深不是几句格言而能做到的,因而我们在想了解孔子时,必须走进其思想深处,否则对孔子的了解也只能是半瓶子醋一样。其实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或许是他的门人在编纂《论语》时,只是精选了孔子的精粹语录,而且文句散乱,因而要想真正读懂《论语》,还是要与《孟子》、《礼记》等书一起读方能从思想体系的角度来充分理解孔子何以有如此的威望及历史影响,否则一定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孟子是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扬光大,只有孟子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真传,为什么如此讲呢?因为孟子师从子思,而子思又是曾子的弟子。孔氏早期的门人都从孔子处或多或少学习了一些儒家知识,因为每人的资质禀赋有所不同。后来,众弟子散居各国,每人均是传授自己所擅长的一部分,对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传授自己所知的儒家思想,已非面而仅是点而已,唯有孟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真正的诠释,也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这从《孟子》的内容可体现出来,《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章,就其文字篇幅来看,比《论语》要厚得多。每章长论都气势如虹,每个段落均字字如珠,精彩之处巧夺天工,令研究其的学者抚字长叹。
  读《论语》与读其其他历史书籍不一样,它的文字没有连惯性,有些文字是夫子的自述,有些文字是夫子与学生弟子们的诙谐对白,有些文字是反映孔子的机智和智慧的,有些文字是反映孔子的感情和艺术生活等,在此,我不再班门弄斧,仅是谈一些感受而已。因而,在读《论语》时,要细细品味,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读者若是懒惰,仅凭作者没完没了的陈述去了解,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都有所不同,而《论语》的诞生又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因而对于《论语》的孔子言语一定要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验证,才能真正有所得。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模式已大相径庭,古代人读书自孩童起就开始背四书五经,孰诵《论语》,虽不解其意,但意在成年后再将其作为智慧源泉而已。当然这与时下家长们让孩子背些古诗词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却本质上完全不同,今天已不再是八股文的时代了,学习文化知识也不是仅为“帝王”一人服务,现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长足发展而学习。

  谈了那么多,还回到本经上来。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可找到相关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夫子为次,招摇过人。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在《论语中》并未提及以上文字所描写之埸面,仅是片言只语,非常抽象。若能知道抽象文字产生的背景,对我们读《论语》将会帮助不少。
  其实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但究竟什么是“仁”呢?很多学术大家作了不同解释,但笔者认为不足以全面理解“仁。”充其量算作是“窥”吧。我比较赞同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理解,“关于仁,孔子有极精极高的涵义,除去他的两个弟子及三个历史人物外,他是绝不肯以仁轻予许可的。有时有人问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称呼当世的人,……人就是人的标准,所谓推己及人是也。”
  是啊,人的标准就是人,“仁”字的结构也表明“人”即是“二人”,二人我们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孔子亦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假若你认为在相同的境遇下,人的反应是相同的,你与人相处的时候,亦会采取一个宽容和恕的态度对人,这也许就是“人的标准是人”的意思了,我认为在孔子“仁”的思想深处根基应是“恕”,没有“恕”那来的“仁”呢。当然这仅是笔者的一个大胆推断。
  仁是根植于人的灵魂学深处,每个人生来都有“仁”,仁与人同生,孟子与孔子都是倡导人生而有仁的儒家思想,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因而同代的孟子对荀子是不齿的,荀子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是反其道了,走到了孔子学说的另一边,荀子认人性本恶,倡导“礼”,重于置于“约束”上。
  仁是怎么样的呢?孟子与孔子均解释为“爱人。”但从《论语》和《孟子》中我的不出关于仁的具体定义,仅有些飘渺的论述,如:孔子曾自己好像是自言自语,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论语》中原文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有人问孔子,冉雍这个人人有仁德却缺乏口才。孔子这样答道,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到人痛恨。我不知道冉雍是否真得仁德,哪里用得上口才呢?《论语》中原文是: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孔子非常很少用“仁”来称赞一个人,他用一种近乎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仁的本义,仁是发自内心,比如说,一棵古老的树的年龄是刻在树干里,而人的经历是写进眼睛里,这都是自然,其实自然就是好,自然也便是“仁”,若用一种东西将自己的意识包裹起来,不管外表多么华丽,但终其然还是不免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仁是一种品质,绝不是短期的行为,他是长存于人的思想中,我们不能凭借某人一个动作或一次交谈来推断是否“仁”而应长期观察,《论语》中从未提及孔子是否仁?我们可从孔子的自嘲中找到答案,《论语》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对仁的理解绝非常人所能明白,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我发现,孔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用自嘲的口吻说明一个个学生提出的疑问;他浑身充满着艺术趣味;他同时又不乏机智和智慧;他以人度人又充满霸气;他以德为政的论调至今为人所尊。孔子的伟大之处,不,用“伟大”概括孔子绝不是最合适的词,用“独特”吧,也觉不合适,穷尽脑中所记之词语,竟无一词可全括孔子的思想,所有的溢美之词在孔子这里都是适合的,但又都不适合,只有“孔子”二字最合适不过了,回到自然才是最好的。
  现实生活中,包罗万象的社会无奇不有。我们若都能畅开心扉多好啊,世界不再有那么多人为的破坏该多好啊,还世界绿水,还世界青山,还世界和平。正如孔子所说,每个人都是尧舜,只不过由于后天环境造就了每个人的结局是不同的。是啊,社会的进步需要追求经济,但追求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生态系统的均衡。纵观今象,怎不令人担忧呢?追求美色的人要比追求道德的人多啊,我真没见过喜好仁德像喜好美貌一样的人,否则,在第三届“赢在中国”节目上阿里巴巴的马云和联想集团的柳传志不约而同地发出同样的感叹,海归回国创业一定要先在中国的企业长河中学会游泳,否则就会死掉。什么是学会游泳呢?无怪乎中国情况特殊,中国的市场险象环生,中国的商场“人心”难测没有国外那么单纯,在你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否则不但做不成事,还会让你做不成人。你可能会说,不成人(仁)便成义吧,这仅能做个笑话而已,因为“不成仁便成义”是在坚持不变的信念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有了仁,你一定能走远且是更远。有了大仁,你一定能在众人簇拥下行进;有了德,你一定会与众不同。有了大德,爱的长河一定成为你的史册。
  德如水之源,才如水之波,只有源头之清才会有波之靓丽;只有厚德与才的交融,才有可能勾勒出人生最美丽的画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