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造像记内容印证隋代的佛教政策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慧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从造像记内容印证隋代的佛教政策
  【文章作者】林慧敏
  【指导教师】陈清香
  【文章页数】163页

  --------------------------------------------------------------------------------


  【中文关键词】隋代|佛教政策|造像记|造像日期

  【中文摘要】佛教在中国得以发展,主要是北朝统治者欲藉一宗教信仰奠定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打破自古无胡人天子的迷思,以安定民心,巩固国势。而人民也因战乱频繁,欲求家国平安,心灵与精神上需要有强力的依靠,所以祈求佛祖慈悲保国,建立人间净土。北魏时期拓拔氏大力提倡佛教和汉化政策,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与中国宗教的文化思想已有融合与创新,可是中国自身生发的本土佛教宗派(天台、三论二宗),其开祖却是奠基于杨氏父子统治的隋朝 。
  隋代的建立使分裂三百余年的华夏大地复归统一,因文、炀两帝崇佛,天下之人营寺建塔、开窟造像,“从风而靡,竞相景慕” 。文帝开皇元年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计口出钱,营造经像” ,文帝“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 炀帝也“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故像十万零一千躯” ,国柞仅三十余年的隋朝,造像成就超越隋以前二百四十年的总合。因为隋代有丰富多样的佛教造像,而隋代造像记也有以下特点:
  1. 造像种类丰富,数量超越前代
  2. 造像记内容多样,年款清晰
  故笔者尽力从各史料文献搜集隋代造像记,欲从造像记的内容,在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隋代的佛教政策与佛教在隋代社会中的发展。此或可补述史藉佛典文献的不足,也有助于更了解隋代佛教之发展与影响的多种面向。希望本文的探讨对隋代佛教史的研究有补阙之效,也期盼本文在研究上能提供新的发现,进而开发新的研究专题,对中国佛教史研究尽点棉薄的贡献。本文所采用资料及搜集范围分为造像记与佛教大事二部分,造像记部分的参考资料如下:
  (一)、石刻史料:主要参考《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金石类》、《石刻史料新编》 、《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中收录的石刻史料文献,如《寰宇访碑录》 、《金石萃编》 、《&#25864|古录》 、《金石录》 、《八琼室金石补正》 等,将其中所录之隋代造像记文攫出,制表分类整理,并相互比对,修正其中记载错误的条目与内容。如《&#25864|古录》所记《云门山像主□□造像》,造像日期为开皇十年三月八日,但《益都金石记》记为三月六日,大村西崖所着《中国美术史雕塑篇》记为开皇十七年三月八日 ,本文附录之《隋代造像记表》会将这些资料有异之处,附记说明 。
  (二)、专书:以大村西崖所着《中国美术史雕塑篇》、《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与《海外遗珍》 等美术史与考古研究专书所收录隋代佛教石像、金铜像之造像记文,将其与文献史料加以对照,补充不足之处,并修正大村西崖纪录阙误之处 。
  (三)、期刊论文:参照《考古》 、《文物》 、《文博》 等期刊所发现新出土之隋代佛教造像与造像记文,以补石刻史料与大村西崖所着《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未记载的部分。最后将三种资料整理,汇制隋代造像记文之年表与分类表,做归纳研究与交叉分析。
  佛教大事年表的参考资料如下:
  (一)、正史部分:撷出《隋书》、《资治通鉴》 等正史中所载之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事迹。
  (二)、佛传史料:以《大正藏》 《史传部》所收录之佛传典籍为主,如《历代三宝纪》 、《佛祖统纪》、《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国清百录》 、《辩正论》等文献,将其中所记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事迹撷出。
  (三)、专书:参照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 与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中所整理之隋代佛教大事,将两人收录部分汇整。先将汤、蓝两人之佛教大事年表归纳整理,再将正史、佛传所记而两人未录部分加入补充汇整,并修正阙误,依时间先后制作完善的隋代佛教大事年表。
  本文着重于造像记内容的探讨与新发现,所以将搜集的隋代造像记统整制作成年表总录,以便于作资料分析研究。首先是史料的部分,本文以造像记为主要研究内容,故先将各文献中所收录之隋代石刻史料搜集,再将资料分类,依造像种类可分为石窟造像、石碑造像、金铜造像等,再将造像记内容依造像题名、时间、造像主题、出处、地区等,按时间先后排序,制表整理归纳统计,最后依表来分析探讨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信仰消长的关联,并从研究中找出新发现。其次是归纳整理佛教大事年表。藉由本文所汇整的文炀两帝佛教事迹与佛教政策,与造像记年表和分类表交叉分析比对,进而探讨隋代佛教政策对佛教信仰的影响,而从造像记内容的整理与发现,也能补阙史籍未载之佛教事迹与政策。
  最后依造像记的类别,内容研究与发现作解析、比较、综合的方式整理,并以造像记为例证,补充史籍佛典文献没有收录的佛教政策。再将造像记的研究与佛教政策作纵向时间与横向事件的交叉分析,以文炀两帝时的佛教政策与造像记分别探讨,将两人的佛教事业比较,统整出隋代佛教发展的全部面向。希望本文的探究能提供新的发现,也开发新的研究专题与方向,期使能完备隋代佛教史的研究,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发展有些微的帮助与贡献。

  --------------------------------------------------------------------------------


  【 论文目次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回顾 2
  第二章 文、炀两帝的佛教政策与佛教事业 5
  第一节 文帝的佛教政策与佛教事业 7
  第二节 炀帝的佛教政策与佛教事业 14
  第三章 隋代佛教造像的类别 39
  第一节 石窟造像 39
  第二节 石像与石碑像 53
  第三节 金铜造像 54
  第四章 造像记内容的研究与发现 73
  第一节 造像记的分期与分类 73
  第二节 造像题材与经典依据 75
  第三节 造像人的背景、动机 77
  第四节 造像记日期的发现 79
  第五节 造像记与佛教政策 82
  第五章 结论 85
  参考书目 151
  附录一、【文、炀两帝佛教大事年表】 21
  二、【隋代石窟造像地区总录】 67
  三、【隋代造像记总录】 89


  --------------------------------------------------------------------------------

  【 参考文献】

  一、文献

  1.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2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一卷,《阿含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6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一卷,《阿含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3.陈,慧思,《南狱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卷,《诸宗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4.隋,法经,《众经目录》,7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卷,《目录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5.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15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6.隋,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卷,《史传部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7.隋,灌顶,《国清百录》,4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卷,《诸宗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8.唐,法琳,《辩正论》,8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9.唐,道宣,《续高僧传》,3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卷,《史传部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0.唐,唐临,《冥报记》,3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1.唐,魏征,《隋书》,55卷,台北:鼎文书局,1980年6月三版。
  12.唐,道宣,《广弘明集》,3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3.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4.唐,道宣,《释迦方志》,2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5.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应录》,3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6.唐,彦悰,《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6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7.唐,道世,《法苑珠林》,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卷,《事汇部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8.唐,惠详,《弘赞法华传》1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19.唐,神清,《北山录》,1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0.宋,赞宁,《大宋僧史略》,3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卷,《事汇部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1.宋,契嵩,《传法正宗记》,9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台北:洪氏出版社印行,1974年。
  23.宋,宋敏求,《长安志》,23卷,收录于《丛书集成新编》第九十六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1月初版。
  24.宋,志磬,《佛祖统纪》,54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5.宋,赵明诚,《金石录》,30卷,收录于《四部丛刊广编》第二十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1年2月初版。
  26.高丽,一然,《三国遗事》,5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7.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22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8.元,觉岸,《释氏稽古略》,4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3年1月。
  29.清,武亿,《“嘉庆”宝丰县志》,6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0.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2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1.清,武亿,《安阳县金石录》,2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2.清,王昶,《金石萃编》,40卷,台北:国联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73年5月。
  33.清,王言,《金石萃编补略》,2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4.清,袁通、方履籛等《(道光)河内县志》《金石志》,卷20-21,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一版。
  35.清,沈涛,《常山贞石志》,2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6.清,黄本骥,《古志石华》,30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7.清,刘喜海,《金石苑》,6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8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版。
  38.清,陆耀遹,《金石续编》,21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9.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130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8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版
  40.清,陆继辉,《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64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8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版
  41.清,录增祥,《八琼室金石袪伪》,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2.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16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3.清,赵绍祖,《金石文钞》,10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4.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5.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40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6.清,法伟堂等,《(光绪)益都县图志》卷26,《金石志》上,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
  一 版。
  47.清,吴式芬,《攈古录》,20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8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版。
  48.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12卷,收录于《丛书集成新编》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元月初版。
  49.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5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9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
  版。
  50.清,法伟堂,《山左访碑录》,13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9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
  版。
  51.清,端方,《匋斋臧石记》,4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2.清,叶奕包《金石录补》,27卷,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9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2002年3月第一版。
  53.清,张仲炘,《湖北金石志》,1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4.清,张埙,《张氏吉金贞石录》,5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5.吴鼎昌,《志石文录》,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6.罗振玉,《山右冢墓遗文》,2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7.罗振玉,《山左冢墓遗文》,2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8.罗振玉,《中州冢墓遗文》,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9.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0.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续编》,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1.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三编》,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2.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4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3.罗振玉,《京畿冢墓遗文》,3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4.毛承霖,《(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卷31-32,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
  版。
  65.缪荃孙,《(民国)江苏省通志稿》《艺文志三·金石部》,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
  版。
  66.王蒲园等,《(民国)重修滑县志》第2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7.张维,《陇右金石录》,10卷,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8.吕复,贾恩绂,《(民国)定县志》《金石篇》,卷18-20,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
  版。
  69.邹允中,《(民国)寿光县志》《金石志》,卷13,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70.罗福颐,《满州金石志别录》,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71.刘莲青等,《(民国)巩县志》《金石志》,卷16-19,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72.余谊密,徐乃昌等,《(民国)南陵县志》《金石志》,卷44-47,收录于《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8
  月第一版。

  二、专书

  1.大阪市立美术馆所编,《中国的美术·雕刻和绘画》,茨城:茨城县立历史馆1979年。
  2.大阪市立美术馆所编,《隋唐的美术》,东京:平凡社,1978年1月25日。
  3.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8麦积山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4.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2四川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5.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6.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7.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2》,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8.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4》,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9.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5》,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10.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6》,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11.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海外遗珍(佛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9月初版。
  12.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海外遗珍(佛像(续)),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0年6月初版。
  13.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编,《敦煌艺术宝库(二)》,台北:地球出版社,1988年6月20日。
  14.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着《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15.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篇》,东京:国书刊行会,1980年2月25日。
  16.印顺法师,《华雨集(四)》,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四月初版。
  17.李凇,《陜西佛教艺术》,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18.林天蔚,《隋唐史新论》,台北:东华书局,1978年9月初版。
  19.季崇建,《金铜佛像》,台北:渡假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20.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21.郭建芬等编着,《碑刻造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三版。
  23.陈清香,《佛经变相美术创作之研究》,台北:台湾书局,1977年3月。
  24.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25.刘果宗,《中国佛教各宗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26.刘凤君,《山东佛像艺术》,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27.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修订三
  版。
  28.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29.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二版。
  30.鐮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12月。

  三、期刊论文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演示文稿》,《文物》2001年1期,页27-52。
  2.山西省博物馆、汾阳县博物馆,《山西汾阳北关隋梅渊墓清理演示文稿》,《文物》1992年10期,页23-27。
  3.文博编辑部编辑,《隋唐遗存》,《文博》1977年3期,页44-47。4.平陆县博物馆,《山西平陆县出土一批隋唐佛到铜造像》,《考古》
  1987年1期,页42-47。
  5.安丘县博物馆,《山东安丘发现隋代墓铭》,《文物》1992年4期,页96。
  6.安徽省博物馆,《合肥隋开皇三年张静墓》,《文物》1988年1期,页85-92。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平山县博物馆,《河北平山县西岳村隋唐崔氏墓》,《考古》2001年2期,页55-70。
  8.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茅村隋墓》,《考古》1983年2期,页149-151。
  9.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陜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演示文稿》,《文物》1966年1期,页27-42。
  10.丁明夷,《关于临潼郉家村出土鎏金铜佛像的若干问题》,《文物》1985年4期,页9-14。
  11.王桂枝,《隋开皇三年鎏金铜佛造像与石造像》,《文博》1995年4期,页71。
  12.郎保利、杨林中,《山西沁源隋代韩贵和墓》,《文物》2003年8
  期,页37-43。
  13.张继昊,《北魏的弥勒信仰与大乘之乱》,《食货月刊》第十六卷第3、4期,页59-79。
  14.陈忠凯,《隋“马稚墓志铭”侧的“告地策”》,《文博》1989年4期,页34-35。
  15.陈清香,《神通寺四门塔探源》,《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页149-172。
  16.陈华,《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下生信仰 》,《食货月刊》第十六卷第11、12期,页1-13。
  17.杨忠敏,《彬县出土隋造像碑》,《文博》1988年2期,页91。
  18.杨建东,《隋开皇六年“仲思那等造桥碑”补缺》,《文物》1993年8期,页21。
  19.杨建东,赵明程,《山东微山县出土隋代造像碑》,《考古》2001年6期,页93-94。
  20.翟春玲,《西安市出土的一批隋代佛道造像》,《文物》2002年12期,页82-88。
  21.刘忠民,《洛州出土隋代造像碑》,《文博》1995年5期,页83。
  22.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页497-544。
  23.刘耀秦,《隋石雕弥勒造像》,《文博》1986年5期,页7。
  24.卢建荣,《从造像铭记论五至六世纪北朝乡民社会意识》,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廿三期,页97-131。
  25.颜尚文,《法华思想与佛教社区共同体——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页233-247。
  26.薛增福,《河北曲阳发现隋代墓志及瓷器》,《文物》1984年2期,页16。
  27.庞文龙,《岐山县博物馆藏隋代石造像》,《文物》1991年4期,页93-94。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