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像为什么沉思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远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像为什么沉思

  远山

  一、匠心独具

  我是个佛教业余爱好者,从未到佛堂里烧香磕头,顶礼膜拜过。但我喜欢佛乐,那种禅柔、空静、流韵绵长的旋律,让人放松超脱。我喜欢佛院的建筑与氛围,与喧闹的尘世相比,它幽然、纯净、古朴,可萌发思古之情怀,感受文化之厚重。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雍容沉静的佛像。 在我看来,他们远比罗丹“思考者”的启迪更深邃。

  我读过些佛法典籍,其艰深玄奥的语词时常让我望而却步。我认为,自然、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玄奥的,简单、直白的语言无法揭示其形而上的内在实质。通过佛像的形体语言反而更容易领悟佛法的意境,这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入“佛门”的便捷之道。

  古今中外的佛像,形体装束虽有别,但多是澄心凝思,做安然、超脱、静悟之状。其精品当属洛阳龙门石窟中气质非凡的卢舍那立佛。儿时,以为佛是众僧的头领,理当严肃。后经岁月历练,发现此状蕴涵极深,代表了佛界的最高意境——涅磐。

  按佛家“唯识宗”看法,任何一个有情物所看到的世界,包括宇宙一切现象,都是观察者内心自造的景象,这就是人苦难的根源。由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万物只是个人自己内心所造的景象,即“幻相”,使人生活在感官世界造就的各种欲望和错觉中,“幻相”使人 “执迷不悟”,又称“无明”。“无明”导致贪欲。“执迷不悟”加“贪欲”把人紧紧束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无法解脱。

  如何解脱,佛教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觉悟”。其实,佛教的各种教义和修行都是在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众僧修行的戒规,就源于此。水浒中的鲁智深被寺院排斥,就因为他屡犯不杀生、禁酒肉之戒规。人在觉悟和有了相关的“积业”之后,就不再贪婪和痴迷,而进入无贪欲、无执著的境界。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产生宇宙心——“佛性”,既“涅磐”。

  佛教中的中道宗(佛学称三宗论)对“涅磐”有不同的解释。该宗把佛教的道理分成“俗谛”和“真谛”两种。普通人以万物为“有”或“无”,都是“俗谛”。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无言可说,一切均忘记,包括“忘记一切”,是“真谛”。这才是佛家的“涅磐”。

  中道宗认为,“涅磐”不是知识的对象,超乎形象,没有任何特性,此时,人只有缄默,无言以对,无话可说。

  佛像脸上那种静默达观、平和安详、无欲无求、似笑非笑、似看非看、超然世外、慈爱大度的状态,正是佛教“非有非无”“物我两无”的“涅磐”境界。从逻辑上推演,既然无言以对,那么任何对“涅磐”进行的语言或文字描述,都是对“涅磐”的误读。于是,让人看到沉思的佛像,意识到“无欲”“无执”,顿悟成佛的道理,就是立佛之人的根本用意,可谓独具匠心。

  二、 沉思与悖论

  以哲学、自然科学认识论的眼光看待佛像的沉思,启迪也十分有趣。

  佛像的沉思所表达的这种意境,类似哲学上的“主客相符”;道家所说的“无为”与“坐忘”;人本主义心理学讲到的“顶峰感觉”。

  在我看来,佛教的“唯识宗”和“涅磐”说,在认识宇宙与人的关系方面,深度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之上。

  爱因斯坦“相对论”研究的是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而佛教把人对自我和宇宙的认识进行了全息处理。“幻相”说用理论方式,佛像的沉思用形体方式,揭示了一条深刻的悖论——用生命的智能方式看待无生命的客观世界,必然使客观世界打上智能印记,所以智能生物不可能看到本真的客观世界。我以为,这是佛学在认识论方面最伟大的贡献。

  我曾多次设想与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谁看到的颜色最正确?答案是无。

  我本人色弱,常把紫毛衣当成蓝毛衣,把救火车看成军车。据说,牛也是色盲,它的眼中之物只有形体差别,无色彩缤纷之感。但我和牛都会坚决否认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所谓色盲,只是我和牛处理光线、色差的视网膜结构相对于常人有异。形象的讲,我和牛戴的墨镜颜色有别于大众流行色。色感的正确与否,只是人与人视觉生理结构差别的产物,与视觉对象无关。况且,同一棵树,白天与黑夜的颜色还大相径庭。

  科学证明,正常人看见的光也只是自然光中很少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听力只局限在一定的高频与低频之间一样。据此推论,人与动物全都是色盲与声盲。总之,世界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我们对它各种现象、特点的认知,是经过我们特定的生物结构处理之后的信息,并非世界本身原貌。这大概就是“唯识宗”讲的“幻相”之源。

  “幻相”说还揭示了人的认知能力的“相对论”。

  以大小区别为例。宇宙中绝无严格、标准意义上的大与小。地球比人体大的多,但其体积在整个太阳系中所占的比重,只相当于足球场大小的粮库中的一粒米。

  太阳系、银河系又怎样,不过是无限宇宙中的可忽略不计的几个尘埃。

  原子极小,肉眼难辨,但其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空间比例,正好与太阳系内部星球运动空间的大小相符。

  金刚石、钢铁、水泥,在人看来是坚硬之物,但在瞬间穿越地球,如入无人之境的中微子面前,如同虚无。

  当人类陷于波澜壮阔的战争,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时,在外星人眼里,很可能只是他们设置的一场游戏,或是在观看一场蛐蛐罐里的窝里斗。

  这就是客观世界的奇妙与无情。我们人类太习惯于自己的尺度;太相信自我判断;太沉湎于自己的欲望;以为能将哈勃望远镜放到外太空,在北欧建造超强电子加速器,就能揭示宇宙、自然的真实面目,其实,这充其量只是人类对局部世界认识的深化,而且搞不好,对世界局部研究过于斟酌、仔细,会顾此失彼,一叶障目。就像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相性”,越想精确测量粒子运动,反而越无法定位,定性。

  相对于无限广袤,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宇宙,无论是人类还是个人,其认知范围和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有限的,且不可太把自己当回事。

  人类为摆脱视觉和仪器的认识局限,很早就借助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来探索宇宙、社会、人的无穷奥妙。哲学、宗教即是代表。老子的“道”;玄奘的“真如”;王充的“元气”;希腊哲人的 “水成说”、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等,虽使用的语言、思路、逻辑、形象、历史作用不同,但都涉及相同的命题——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体论问题。

  如此众多的学说,那个最接近世界本体原貌?其中有无绝对真理。我看,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其各个学说的内容与逻辑是否正确,就其各自使用的工具——语言与文字,都带有极强的人类智能文明的色彩,反应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文化特点,应是“幻相”之最了。另外,用中文、希腊语、德语对同一对象进行思维与理解,在心理感受上也不一样,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对“龙”、“天”和“权利”的感受。

  极而推之,人们越是用抽象思辨的办法认识世界,自认为离“谜底”越近,可能实际上离“谜底”越远。有时,借助本能反应、形象思维反而更接近。动物智商比人低,但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反而比人更合理。

  对如此重要而又玄奥的顶尖哲学命题,佛教的回答和处理方法非常简单明了。这就是——像沉思的佛像那样,关闭你的各种感觉器官;停止你的思维;清除你的各种杂念;把你的智能功能全部抑制;四大皆空,老老实实坐在那里静悟,才能体验到原本无生命的自然、宇宙的本真状态。

  总之,自然、宇宙的存在与演化是在无智慧状态下进行的,而你却要用智能的方式去体察,去认知,无论从逻辑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不可行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可能重叠一致。这就是佛教给出的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悖论”。

  此悖论与道家的“无智慧才是大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幻相”与镜子

  此“悖论”看似严谨,无懈可击,其实也不尽然。

  无生命的自然界演化出具备认知能力的智慧生物,这本身就是自然界演化史上最大的“悖论”。在此“悖论” 涉及到的认识论范畴内,“沉思的佛像”只是智慧生物与其认识对象的中介体而已。佛像不管怎么沉思,也还是代表具有智能的佛,不可能“超度”为体验的客观对象本身。就像镜子不可能成为镜中之物。

  我认为,自从智慧生物诞生起,就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永恒、无限的客观世界,一个是有限的主观世界(存在于智慧生物头脑中)。前者如母,后者如子,前者独立笃行,其存在与后者无关。

  智慧生物的主观世界具备认知能力,这就像一面镜子,即使镜面的质量再高,映像再清晰,镜子中的“山”与光线反射源的山也不是一物。但不能因为不是一物,就否定二者在映像意义上的近似性,更不能否定主观世界此种能力对智慧生物生存的工具效能。

  “沉思的佛像”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它过于看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从广义上讲,智慧生物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在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内,才将二者分开),忽视了智慧生物主观世界存在的特殊性和实效性,把“幻相”的局限过于放大。

  智慧生物的认知能力从实效角度讲,至少有两点。一是为了满足探究欲,如探索宇宙之谜;二是为了有效处理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满足生存、繁衍的需要,如知冷暖,避灾祸等。

  可以说,凡是主观世界产生的观念和景象,都是“幻相”,都被深深打上了主观世界的印记。“沉思的佛像”看到了“幻相”会导致人苦难,这固然正确。但“幻相”还会给人带来“幸福的快感”,如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解开某个自然之谜的兴奋感与成就感等。

  博大精深的佛学难道不是智慧生物认知能力的杰作和主观世界“幻相”的产物吗?

  从实效角度看,“幻相”可还分为有益和有害两种。如同质量好坏的两面镜子。质量好的,镜面映像不失真。质量差的,失真度高,映像扭曲虚幻。

  有益的“幻相”使人的认知尽可能接近客观世界原貌,了解并服从客观世界的内在的规律与因果关系,使智慧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更合理、更有效、更有趣。但这个“尽可能接近”永远是个近似值,约等于。

  有害“幻相”严重扭曲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关系。我认为,当今人类对大自然承载能力的“误判”和满足自己享乐的“贪欲”是最有害的“幻相”,正将人类拖入“恶有恶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全无任何欲望、人人都将自己的消费降到苏格拉底、济公的水平,生活无情趣,社会不发展,也不现实。问题是当今世人的“贪欲”太大,“花和尚”太多,其索取已经超出大自然能够承载的极限。此时,佛教为深陷于“物欲横流”中的人,提供了难得的清醒剂、指路标。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人口急剧膨胀,人类的贪欲有增无减。资源匮乏,环境退化,道德沦丧日趋严重,人类正在上演子毒吞母的悲剧。但这种严俊的局面并未改变人类以占有更多财富为益为荣的主体价值观,GDP的增长仍旧是各国执政者合法性的根基。

  追根寻缘,这种最有害的“幻相”,源于人们把“西方文明”误判成 “普世模式”。近代以来,以追逐资本收益为根本动力的西方文明日渐强势。不可否认,在各别国度和该文明发展的初、中期,西方文明有其合理性和成功之处,但把它推而广之,强迫大自然为其超载运行,就是当今人类最大、最有害的“幻相”了。

  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源于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美国金融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为获取自己金融利益的最大化,利用人在此领域的“幻相”与“无明”,精心制造了一面妖镜,让人误以为可入镜成仙。

  一边是极度狡猾与贪婪的金融衍生工具推销者,一边是无知加贪欲的买入者。两种“贪欲”的叠加,粉碎了镜中美景,造成了恶果轮回——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如果人们未能从类似“幻相”中觉悟出来,那么,这可能只是恶果轮回的初次启动,更大的灾难还在后边。

  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佛学大师们在千年以前对人类“幻相”恶果的担忧,被加倍放大了。在新的人类灾难面前,强者不强,弱者更弱,无人幸免。

  灾难即是惩罚。人类不能在汲取母亲乳汁的同时,还要割食母亲的躯体。此举大逆不道,必遭天谴!

  此时,我眼中的佛像除了安然的沉思之外,似乎又多了些失望与嗔怒,他在提示我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