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道德意蕴
宽容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一种解放。
宽容是一种美德。人们向往美好,因为他们追求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种生活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美德是衡量真假美丑,判断是非善恶的一杆标尺。人们过着真实的生活,各种社会道德要求必然在人们的内心发生剧烈的冲突。怎样进行取舍就成为考验思想是否正确开放,行为能否得当包容的客观标准。
有德性的生活是一种宽容的生活方式。辨别真实和虚假,认识本质和现象成为有德性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前提。而这种德性生活即宽容的生活为检验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舞台。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宽容能够通达和体现社会的和谐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相互的协调和全面的发展。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过上有德性的生活。而这种社会的预设是建立在一个宽容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之上。宽容是文明、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的道德要求。
宽容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的和谐要求民主体现为人们当家作主,以此解决干群关系的紧张;法治体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为民、违法必究,以此建立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公平和正义是有德性的根本要求和本质体现,要求人们自由、平等而博爱的生活;诚信是立信于世的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商鞅立木取信的美德。友爱是展现大国良好形象的窗口,能够充分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社会的各个要素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尽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
宽容是达成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路径。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在确立总的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的推进实施。在宽容的德性要求的基础上,干群关系的紧张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比如形成“大信访”格局;法制化进程中的各种法律问题,也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解决,比如通过人民调解的形式;人们之间相互宽容,比如在社会的要求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政府积极为人民营造宽容的社会环境,比如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营造诚信而友爱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见,宽容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了道德上的指引。
宽容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就是一部宽容的历史。我们这个星球同时存在着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古印度、中国、古希腊罗马和犹太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发展史就是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交互影响,通过吸收不同文明的新鲜血液来实现自身的超越。而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文明之间的相互宽容的历史。
宽容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道德力量。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对世界本原的探讨,开启了人类智慧的先河;当人们向黑暗的旷野里大声呼唤却没有回答,只能转回内心祈求命运的指引,从而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更加深邃的主观精神的世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理性和科学、自由和民主的大旗,开始试图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现在人类的思想在经历过以往的种种历练之后,已经能够宽容的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人们也更加以开放的精神来设计自己,并把自己的生命贡献自己所选择的目的。宽容是人类获得这种力量的内在动力。
宽容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道德见证。中国改革开放某种程度上是在砸碎自身枷锁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认可,这种接受就是对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宽容。只有从改革开放以来,当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自造的心理牢笼而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并一步步将国门打开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我们以往确实活得太累了,仅仅为了活着,我们就牺牲了太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曾以为这种牺牲任何时候都是值得的,现在却发现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更好的活法。
宽容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不管人们对待这种趋势抱有怎样的态度,都不得不承认它的不可抗拒性和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从道德上即用宽容的德性要求首先接受它。我们要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即以西方文化为强势文化或主导文化的趋势,对西方文化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把握这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精神,了解它在今天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更加切实和明智的态度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宽容是建立个体道德的德性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这种心性儒学传统和政治儒学传统的协调统一,一方面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的内在价值,从我做起,修身养性,立人,达人,推己及人,使人们真正生活在宽容即仁爱的环境氛围中。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用宽容化解仇恨,解决争端,打破隔膜,使人类抛弃自私自利而彼此关心,树立共赢理念,学会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宽容也是个体对人生探求的心灵基点。个人要想真正的认识生活、了解自己,必须完全敞开自己全部的心胸,试着用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方式沿着对立面进行思考。只有当我们沿着问题或意识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并走过一遍,才能完成自己精神上的再生。我们也才会感到自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而也窥见了人性的奥秘,理解了人生的真谛。
作者任帅军 为杭州师范大学教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