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品味生活>>正文内容

齐白石画中的茶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2日
来源:潮汕风情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生画了许多朴拙单纯、简洁明快的民俗风情作品。其中,有一些又是与“茶”有关的。 茶,是中国的国饮。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民风礼俗,也是白石老人待客的一贯礼节。约1930年至1940年问,齐自石画了一幅《寒夜客来茶当酒》,占据画面一大半的是一青色细颈大瓷瓶和瓶中开着十来朵花的一折枝墨梅。瓶左下,是一把墨色中略带赭石之色的提粱大茶壶。瓶右下,是一盏燃着红火的油灯。全画寓繁于简,表现出引人人胜的诗意与画面:油灯,瓶梅,寒夜有客至寒舍,活火现烹香茗甘泉,以茶当酒,品茶赏梅,促膝畅谈,备感亲切。

齐白石《煮茶图》

齐白石一生爱喝茶,有时亦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约1940年,他画的《煮茶图》,一赭石风炉上,是一柄墨青的泥瓦茶壶。炉前,有一把破的大蒲扇。扇下,露出一个火钳柄。旁置三块焦墨画的木炭。“茶熟香温且自看”,生动地表现了白石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了真挚的爱。齐氏在《小园客至》诗中写道:“筠篮沾露挑新笋,炉火和烟煮苦茶。”故我们观赏他的这一帧《煮茶图》,不妨看做是该诗句的进一步点化。

约1940年至1945年之间,齐白石作《梅花见雪更精神》,也是用花青之色画了一个细颈长脖花瓶。瓶中,二折枝繁盛的红梅,开得格外精神。瓶下,是用墨线勾勒出的一柄白色的 齐自石《寒夜客来 茶当酒》提梁瓷茶壶。壶前,放着两个小小的白瓷茶杯。在这里好似告诉我们,雪后放晴,窗明几净,泡一壶好茶,与一二同好品茗赏梅,清清净净,情意融融,尤觉眼耳鼻舌俱游清虚世界,步入幽渺之境,真乃人生之有福了。

清人梁巘曾云:“品茶试砚,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受用。”茶引学士思,茶能触发文人学士创作的才思,还能感悟人生。约1945年,齐白石画了一幅《砚和茶具》。此图,以玻璃杯、兰花、瓷茶壶、毛笔和砚台组成一幅别致、清雅、新奇的画面。展读齐氏此作,不难想见白石老人大约是在品尝了一壶香高味浓的茶后,大有 “两腋清风几欲仙”之感,提神来之笔,乘兴一挥,写就了自己的案头所见。今日观之,仍觉得茶香似乎在墨韵中缥缈。

952年,齐白石九十二岁时画赠毛泽东主席的惬意之作《梅花茶具图》,颇显其独运的匠心。在这里,白石老人好像用他的画笔回忆、怀念着1950年春毛主席为答谢他的赠印,邀其去中南海寓所品茗赏花,相叙同乡情意,并共进晚餐的情景;似乎又象征着他正泡着一壶好茶,在恭候着“有道仁君”。

齐白石九十三岁时画的那幅《新喜》,黄橘红色的一串鞭炮、白瓷圆腰长花瓶中的艳红而又繁盛的红梅,以及那柄有游龙纹饰的大茶壶、白瓷小茶杯和象征世世平安的朱红色的北京方柿,宛若一曲抒情的欢乐小调,对新春的喜悦之隋跃然于纸上。

齐自石这些画中的茶,题材平凡,大都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意趣殊深。他所绘之花之瓶之壶之杯,物理、物态、物情三者皆备,笔法、墨法、水法三者兼得,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皆得自然天趣。齐氏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创造精神,以及把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和健康的格调融化到文人画的笔墨里,铸就了他自己那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并达到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而这一切,又无不寄托了自石老人对生活的朴实、纯真,对往事的思念、回忆,对幸福的憧憬、向往。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在今天仍然给人以亲切、朴素、活泼和愉悦,再现着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们理想中的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